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4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每个人都有两种对人态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6 14:40: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还是先说一个在网络上看到的老故事,看看大家有什么体会。大家看故事虽然轻松,但也需要从中发现你所需要的东西,比如儿童教育:
  
  马戏团团长克莱特,一连好几天都在为一群猴子烦恼不已。原因是这样的:因为这些猴子是刚从山上捕获的,由于野性难改,不好驯服,已有好几个驯兽师被这些猴子气坏了。驯兽师纷纷抱怨,那些野猴子实在太难对付了,不如放弃对它们的驯服吧。驯兽师还举实例来说明,他们说的都是实话。
  
  他们曾经用了许多方法来驯服这些野猴子。比如,给它们吃东西,可是它们光吃不干活。如果要它们学骑自行车,或者做些简单的倒立爬竹竿等动作,再或者就是对着观众们乐一乐也行啊,可是它们一见驯兽师的面便躲得远远的。后来驯兽师只得将它们和家猴关在一起,希望家猴能够和它们沟通,引导它们学习表演。可是,那些野猴子竟然将家猴打得遍体鳞伤,家猴们也不敢跟它们待在一起。
  
  就在克莱特决定听从驯兽师们的建议,放弃对这些野猴的驯服工作时,他突然觉得还是亲自去看一看再下决定的好。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克莱特竟然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为了测试出这个发现是否正确,他召集了所有驯兽师来到现场见证。克莱特首先让人将所有驯兽师的仿真照拿出来,仿真照跟真人差不多高,每人都有两张照片,一张面带怒色,一张笑容满面。这些仿真照一拿出来,便在驯兽师中引起了一阵骚动。但是为了看清团长克莱特的真正意图,他们没有吭声,而是静静地站在一边观望。
  
  克莱特首先将驯兽师们那些面带怒色的照片,一张张地拿去跟猴子们见面。结果猴子们一个个吓得连滚带爬地逃走了,有的还试图用爪子去撕碎那张照片。然后,克莱特将驯兽师们那些笑容满面的照片,一张张地拿去跟猴子们见面。结果奇迹出现了,只见那些平时野性难改的猴子,竟然安静了下来,并且还冲那张照片笑了笑,尽管猴子们笑得很难看,但那滑稽的样子还是将在场的所有人都逗乐了。
  
  最后,克莱特团长转向满腹狐疑的驯兽师们,慢慢地说:“你们现在都看到了吧,猴子们需要的是你们真诚的笑脸,而不是你们的满脸怒色。也许你们不明白,我是怎样弄到这些照片的。这些照片是我暗中让人拍下来的,那些满脸怒色的照片是你们在驯猴子时的模样,而那些满面笑容的照片,则是你们从我这里领取薪水时的模样。现在的问题已经十分明确了,如果你怀着领薪水时的心情去工作的话,工作起来就没那么困难了。”
  
  生活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两张照片,当获益时,就满面笑容;当需要自己付出时,便满脸怒色。如果我们以获益时的笑脸去对事业付出努力,那么我们将会收获更多的笑容。
  
  故事我复述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不知道大家看完,有什么体会?我井中月想,许多人看完这个故事,体会可能比我还深,而且会有多种的体会。说到儿童教育方面,这个故事也是很有启发的,比如,你是否在生活中也有两种面孔,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显现方式。就是对孩子,在不同时期是否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当孩子还是婴儿和幼儿的早期,除了早期需要处理不能控制的屎尿以外,孩子简直就是一个活的玩具!如果有心的朋友,可以观察这样的父母,他们面对孩子比任何其他人都好,那脸上笑的皱褶都快真的变成皱纹了。而孩子看见父母这样幸福的笑容,也会嗲声嗲气地回应。在这样家庭生长的孩子,是比较幸运的,当然我更建议夫妻之间也这样最好。
  
  当孩子稍微懂一点事情,则情况就发生了巨变。在一些相对守旧的家庭,有些父亲秉承“严父慈母”的老话,主张对孩子要有威严,故孩子很难看到父亲的笑脸了。这其实是有问题的,严父的“严”,是指父亲有界线和家庭地位,能正确行使自己的父权,并非需要天天对孩子扳着没空。实际上,没有那个孩子喜欢故作死板的人。参见《有关严父、慈父的再讨论》、《父亲的父权和父亲的权威》、《行使父权的父亲不是家庭皇帝
  
  而当孩子接近学龄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出现了,有些父母就开始“变脸”了,对孩子的笑容少了,几乎没有婴儿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了,特别是一些较调皮男孩的父母。原因也很简单,一是怕纵容孩子,自己失去威信,以后不好管教;二是看到孩子一个错误接着一个错误,有时甚至还顶嘴和故意哭闹,生怕孩子见到笑容会登鼻子上脸。
  
  父母的变脸,最容易发生在回家前后。也许是家长在工作场合对人笑的太多了,脸上的肌肉都酸了,回家需要休息。所以,从进入家门开始,加上看到家里的杂乱和众多的家务活,怎么也不愿意笑了。家长的累是可以理解的,但孩子绝不会这样想,就算那些没有犯错误的孩子,也往往认为父母的吝啬言笑,是和自己相关的或完全是自己引起的。参见《教养坏习惯:没有正确的父母角色变换》。
  
  这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人际交往示范,面对我们最亲近和最热爱的家人、孩子,我们不苟言笑,而面对外人,我们却不是善于阿谀奉承,就是展示我们身上最好的地方。家,不仅仅是休息和恢复体力的地方,它更应该是一个避风港。要知道,越是带面具的生活,越是活的累!另外,也只有摘除自己的面具,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参见《想做“好妈妈”请先检视自己》。
  
  也许有朋友说了,难道孩子犯错误以后,也要笑脸相迎?这当然不恰当,面对孩子的错误,家长只要表示自己的不快就好,面带怒色是没有意义的。孩子非常敏感,很容易通过父母的情绪变化来辨别自己行为是否被认同。所以,家长出现平静而严肃的神态,对孩子已起到威慑的作用了。如果你认为不管用,那是因为曾经采取过更强的刺激。参见《让孩子认识错误比惩罚更重要》、《惩罚目的是让孩子害怕后果?》。
  
  在儿童教育上,何尝不应该如此?孩子需要的是家长真诚的笑脸,而不是父母的满脸怒色。如果父母总能怀着感激上苍之心去看待孩子的话,那教育孩子也就没那么困难了。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家长,在外需要善待别人,但回到家里,不仅同样要善待家人,更要接纳、认同自己的孩子,那怕孩子身上有许多你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参见《“三道门”和儿童教育精髓》。(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9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9 21:12 , Processed in 0.070518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