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1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简媜【一个编辑劳工的苦水经——献给编辑们】[ZT]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17 07:27: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学时代,孩子该有自己的兴趣了。
与文字有缘的,可以组建文学社团,编辑出版想要的书了。
每个人都有改变世界的愿望,在他十几岁的时候。
贴个编辑心经,给有志文学的少年朋友。

2012-05-15 12:44:40



瓜案:简媜此文读时很欢乐,有友邻想看原文,遂网上搜,倒也不少,复制后习惯性校一遍,发现错漏不少,譬如“她的‘配偶’一时天雷勾动地火,翻身匐匍而来,一头钻入衣裳内正要游山玩水”,原文应该是“她那‘偶尔才配一下’的‘配偶’一时天雷勾动地火,翻身匐匍而来,一头钻入她的睡衣内正要游山玩水”,错漏使原文大打折扣。第五节最后还有大段遗漏、编辑八恨,憋在心里的话更是一句没有。原文第11节被遗漏。亦或许是2004年增补时与最先发表的原文有出入,没看过联合报上的文,亦不清楚。总之,一并都补之改之,此应该为网上最完善版本,校对本为文化艺术出版社《旧情复燃》。




在一次非正式的口头调查中,十位从事编辑工作的人被问到:“你最想暗杀的人是谁?”时,有九位痛快回答:“作家(内含译者)!”只有一位慢吞吞说:“计算机排版行的打字小姐!”这个答案稍嫌勉强,她承认原本作家是她的第一人选,“那,干嘛换呢?”她想了想 ,又慢吞吞回答:“都……都给你们杀光了嘛!”



所谓“编辑”,是指以特殊技术将创作者的智慧产物变成可供印制、出版的一种工作(及人)。编辑主要依附在以文字为主的媒体上,如报纸、杂志、出版社;现在,有声书与即将蜂拥来袭的电子书为编辑的工作内容增添变量。套句俗话:愈来愈不好混了!
“编辑”又可分为“文字编辑”及“美术编辑”,一般简称“文编”与“美编”。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编辑”专门指文字编辑;早期的编辑老爷们不仅学贯中西而且五艺俱备,有关版面、封面等美编技巧无不亲炙,只在完稿部分请个工读生割割贴贴了事,因此直呼之“美工”。美则美矣,“工”字令人不悦,当然,也奉天承运碰上咱们这社会开始注重“美术设计”的专业了,所以,干脆把“编辑”一剖为二,一半赏给文字,另一半赐予美术,两相平安。
平安吗?这个嘛……难以启齿。



一个负责任、敬业乐群、可堪造就的编辑(指文字编辑,以下同)必须锻炼出一种本领:把编辑台当作一架电动削铅笔机,将自己视作一枝有受虐倾向的铅笔。喀!喀!喀喀喀…… 咻咻咻!在每一个晴天,每一个窗外下着雨的晚上,因自己的生命终于找到施虐者,而流出感恩的薄泪。
(是这样的吗?你摸着良心说,是这样吗?)
好吧,说正经的。编辑跟加工区的劳工没什么不同,尤其是位于基层的编辑,他们所付出的心血,很少被读者(或使用者)一眼识出而单独地对他们表达感谢--如果有谢意,通常会指名交给作家、出版者。编辑是一群无声、无名的人,他们的一生像一块巨大冰岩,慢慢在燥热的编辑台上溶化。



约百分之八十的基层编辑是女性(所以,请允许我开始用“她们”来叙述),大多出身大专院校文学院及相关科系。一般印象里,文学院似乎擅长孵育作家,其实是凤毛麟爪。更多的文学院毕业生如果不转行、不深造、不教书直接倒入社会,在她们漫游般的觅职旅程里,很少不经过“编辑”(或类似编辑)这一关的。当然,她们必须重新学起,因为,学校课程没排这门实学致用的学问。
编辑们,十个有九个半曾经在校园生涯里编过校刊、壁报、参加过作文比赛、书法比赛、在周记上抄录卡夫卡或泰戈尔名言、给心仪的作家写过信、上过文艺营、逃课去听新书发表会、赶国际影展,写过文章、办过文艺周、给女友或当兵的男友写厚达十页的情书。
她们在学生时代大多是校园风云人物,最起码也以多才多艺受到老师与父母的赞美。她们的字都写得整齐、漂亮,最重要的,对书有感情。
然后大学毕业,踏入编辑这一行,差别只在报社、杂志社、出版社而已。她们什么也不懂,从基层做起。
梦的时代结束了。多年以后,她们自堆满稿件的编辑台抬头,从抽屉拿出人工泪液仰首点两滴后,睁眼望向窗外,看见不远处停在屋顶电视天线上的一只麻雀跳跃几下,朝黄昏的天空飞去,才惊觉到,梦要走的时候,是不会跟任何人打招呼的。



有三个罹患职业病的资深编辑最近一起报名学气功。一个是凡有关节处必隐隐酸痛,尤以“主干道”头、颈、肩、背、腰为烈;一个是除此之外另加上眼睛干涩、常有飞蚊飞蝇(甚至飞绳)掠过之感;一个是除以上之外另添胃溃疡、不定期腹痛。她们传承了编辑职业伤害的三大门派:“骨干派”、“眼目派”、“肠胃派”;愈是资深的编辑愈能精通各派功法,集大成而寻访中西名医。她们的贴身恩物是:大小按摩器、痛贴贴、腰垫、撒隆巴斯、胃药、表飞鸣、普拿疼、眼药水、凉眼贴……。在花粉、牛蒡茶、蒜头精之后,最近流行吃卵磷脂。
是的,她们最想偷情的对象是:精通按摩的指压大师。
其中一人,她的症状已晋升精神层面了,编辑生涯“迫使”她随时随地兴起“校对欲”。她会情不自禁校对招牌、Menu、广告DM及正在阅读的任何一本书。以下发生的事有点悲惨,请哀矜勿喜。
一晚,临睡前,她正在看巨册的、以同行价购得的类似中国历代精彩秘戏图汇宝,文图并茂、缠绵悱恻就不用说了。她那“偶尔才配一下”的“配偶”一时天雷勾动地火,翻身匐匍而来,一头钻入她的睡衣内正要游山玩水,她说:“等一下,不要动!”抓起枕头压着配偶脑袋,再把秘戏巨册搁于枕上,反手摸出一支红笔,喃喃自语:“这个编辑干什么吃的?明明是‘床笫’,误成‘床第’,床上的事还有什么等第的,又不是考试分及第、落第,还秀才、举人咧!”瘾头既起,连校数页,把“第”字圈出,写上“笫”。这不打紧,还捞捞叨叨意见一堆:“这个出版社太不负责了,应该注明这些图是‘参考书’不是‘教科书’,要是有人按图照做,不骨折才怪呢!”这会儿功夫,够她的配偶宛如烈焰突逢滂沱大雨,万籁俱寂;闷一肚子气回复原位,侧身安息。她校饱了,捻灯欲眠,想起什么似的,拍拍他的肩:“你刚刚有什么事?”“没。”“哦。”亦侧身而卧,奇怪,胸口痒痒的,一定又是他没刮胡子扎的,随手挠了挠,打个哈欠暗思:“做过了吗?好像做过了。嗯,这家伙愈来愈神不知鬼不觉。”
以上略经添油加醋,大体上忠于原著。另外两位资深编辑提醒她不可“废寝”,免得配偶在外培训“人才”、储备“干部”,把家里这口子升为“顾问”--顾而不问。
“哈哈!顾问!”她忽然大笑,“有个‘顾问’的笑话要不要听?”
那两位资深编辑面面相觑,什么跟什么呀?又难忍笑话诱引,竟搁下闺中训导言论,听她讲笑话:
“有个人被聘为‘资深顾问’,叫印刷行印名片,第二天,名片送到,他一看气炸了,印成‘资深顾门’,打电话骂印刷行:‘搞什么,门错了,少了一个口!’印刷行道歉重印,次日送达,他一看就晕死在地,印成‘资深顾门口’······”
三人捧腹大笑,她做了结论:“可见,校对多么重要!”另二人张口结舌笑不下去,心里有数,她的问题很大了!
后来,应验了。她哭哭啼啼诉说婚姻破裂争吵史,忽而掠过一抹得意神色,协议书上“签署”打成“签暑”,被她校出来了。



忠于原著,翻成大白话是:请一字不改。通常你会在作家交给编辑的原稿上看到这行字。作家最“痛恨”编辑擅自改动他的稿子,哪怕是一个“的”、哪怕一个“,”、哪怕一个“……”数数看,六个点,少一点都不行。
作家跟编辑的关系既是亲家又是冤家。灵异派的说法是,这辈子干编辑的前世都是“焚书坑儒”、兴“文字狱”的;作家嘛,皆是被坑之儒、下狱之士,一口冤气还没散。两派人马于今生遇合,冤头债主,坐下来好好的算个清楚。
可不是,哪个编辑不手痒,心里嘀咕:“字写得跟天女散花似的,错字一大堆,前后文不统一,文章写得这么烂,还要我伺候!”实在按捺不住,红笔一挥,改起文章来了。
有些作家海派些,在合理的范围内允许编辑替他整容,甚至原本杂乱无章的内容经编辑拉出架构、重新整编、下标题换书名,脱胎换骨令人眼睛一亮。这层关系,是善缘。
有些则铁腕作风,死不认错,毫无商量余地。曾经有个作家在看到三校稿时,发现几乎每页都
被编辑更动过--无非是“的、地”之类、常用字统一写法及下小标,他气炸了,冲进出版社总编办公室,把稿子摔在桌上:“叫你的编辑依照原稿,全部给我改回来!”
十多万字稿子,小编辑含着眼泪一字字对照改。当然,编辑错了,她忽略了“著作人格权”保障作品的完整性。但是……但是,有没有人忽略了她的感受?
这种关系,是孽缘。



编辑是“多功能处理机”(简称“奴隶机”)。在分工不清的年代(现在仍存余绪),编辑除了发稿、校稿、管印制,还得兼理企划、公关、财务、业务、读者服务。当然,美编闹脾气或过度琐碎不好意思打扰人家时,还得甩甩针笔、擒拿美工刀。以做一本书为例,一个全能的编辑大约必须跟十五到二十单位联系,每一单位平均以三通电话计,约四十五到六十通电话--在不出差错的情况下。
编辑几乎不可能一次只伺候一本书,有的同时操作一条书系(十本到一、二百本不等)的所有状况。
形势吃紧时--譬如配合电影电视档期、选举、热门新闻、作者来台,她有可能被要求加班“赶书”。作者大多觉得编辑对他的书不够照顾:出书太慢啦,封面太丑、作者名字体太小啦,没做腰封摆在书店不明显啦,发书不普及啦,没做广告、安排媒体访问啦,版税没结啦……在分工精确的出版社,以上这些问题分属各个单位,于是,你可以看到一个童养媳般的小编辑到处喊大哥叫大姊:“大哥,××作家那本书的封面作者觉得名字太小了,可不可以‘麻烦您’改?”“打样了还要改!哪里小?做墓碑啊那么大干嘛?”“大姊,书什么时候可以印出来?”“你眼睛脱窗啊,没看到我在赶吗?为什么到蓝图了还要改,编辑干什么吃的?”“作……作家说要……要改的!”“不会叫他不要改啊!”“大哥,我……我们可以不可以帮那本书登个广告,作家在问……”“不可能,经费有限,档期排满。”“大姊,可不可以先把那本书的版税结一结?”“没办法,依合约出书后三个月支票。”小编辑出巡绕境失败返回座位,“小编,二线电话。”有个作者来电抱怨何以新书拖两个月还未出,旧书在书店又找不到?小编给不出答案,对方甚不谅解。“小编,四线电话。”有个作者来电要她把再版版税结一结后,帮忙到邮局划拨一本杂志、透过同行优惠代购一套书叫快递送到家、买两罐乌龙茶连同他的书每种各一册海邮给他的国外朋友。才放下电话,紧急指示要她三天内赶出一本电视小说、四天后再版数本书。她熬不住了,当场痛哭失声:“我做不出来!……对不起,我真的做不出来!……”



编辑八恨及憋在心里的话:
1.作家黄牛,没交稿(或稿子跑到别家出版社)。(不讲信用的家伙,我看扁你!)
2.到三校稿了,作家还要大幅修改。(可见你写作不够严谨,浪得虚名!)
3.蒙混的译者及审订,害她必须比对原文润稿、改稿。(这么不用功不敬业,还好意思拿译费,亏你还是大学教授!)
4.无法准时交件的封面设计者。(吃不下来就别接那么多case嘛,你退步了你知不知道?)
5.印制部门拖延。(只会催别人,你自己呢?书出不来,你去书店下跪好了!)
6.难缠的读者为了几个错字骂她半小时,甚至每天十多通电话骚扰。(吼:“你有毛病要对‘症’下药嘛,有本事,你去对老板吼呀!”)
7.书滞销。(唉!现代人都不读书。)
8.老板宣布今年不加薪。(老板,你的能力不怎么行哦!)
编辑噩梦:错字都没校出来。
编辑名言:“为人作嫁衣裳。”
编辑口头禅:“再版的时候改。”“什么时候交稿?”



基层编辑起薪,从一万七千至二万二千元不等。五年前,某家赫赫有名的杂志社,起薪一万四千元。扣除劳保费及薪资所得预扣,每个月拿到手上的少得可怜。
她们--基层编辑,大多数家住东、中、南部,必须在外租房子。为了节省开销,与人分租一层公寓,五六坪的房间就是她的家。每月薪水扣除房租水电、交通伙食、寄给父母贴补家用的,大
约剩下三千至一万元之间。她们开辟财源的方式:写稿、帮别家出版社编书及校对(校对价码:每千字15∼20元,校完一本十万字的书,可得1500∼2000元之间。)
她们大多未婚,由于工作场所以女性居多,不易寻觅对象。万一结婚了,又不幸有了,她们会这么做:一大早搭公车把孩子送到保姆家,搭公交车到办公室;下班搭公交车到保姆家抱孩子,再搭公交车回家。每月付保姆费12000至15000元不等。她们的大包包里塞着日用杂货及未做完的稿件、赚外快的校稿。她们很努力存钱想买一间自己的窝。她们不敢多想未来,怕仅存的幻梦碰到现实空气会令自己突然崩溃,昏厥在丑陋的街道上。
有一天,两个女编辑同时看到一则新闻:一个勤快的午夜牛郎一晚的收入近十万。
她们的脑中各自闪过念头,一个想:“这个社会是不是需要来点革命?”另一个反省:“是不是我还不够勤快?”

10

“编辑”这一行的头衔充满创意,粗略可分三级。第一级:“助理编辑”、“执行编辑”、“责任编辑”、“特约编辑”、“行政编辑”、“资深编辑”,特征是:年龄轻资历浅工作繁琐报酬低。第二级:“主编”、“代理主编”、“执行主编”、“特约主编”、“资深主编”,特征
是:忍辱负重煎熬四、五年以上,薪资略高,稍有小权,工作能力受同行肯定;第三级:“副总编辑”、“代理总编辑””、“总编辑”、“荣誉总编辑”、“总策划”、“编辑总监”、“出版总监”,特征是:入行十年以上,有开辟路线、策动书系能力,必须承受业绩压力;曾经做垮数家杂志或出版社,周游列国、人脉资源丰厚。别人叫不动的作家,他们一出马就搞定。不过,其共同的潜伏病是:想自立创业。因为,“总”字辈最容易跟老板拍桌子翻脸。
报社除外,国内的杂志、出版社大多留在春秋战国小邦林立的局面,个人独资、家族事业色彩浓厚。遂不能打开格局。就算以“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由于超级大股在老板手上,难脱公私互通之嫌。组织架构先天不良下,员工福利仿如天方夜谭,调薪比率自由心证、赏罚不清,当然,没有退休制度。
文化事业在沙漠土壤的台湾确是高风险行业,每个老板都诚恳地希望员工共体时艰。但是,如果赚钱了呢?有没有想到设计一套合理的计算方式与员工分享利润?不行,因为公司必须追求更具扩张性的成长需要投资。如果追求成长是经营者的第一义,请问,员工是第几义?
而宿命是轮回的,那些高干编辑自立门户之后可能会-——希望不会.用同一套老板兵法统御他们的员工。
每年夏天,一批无邪的大学毕业生倒入社会,招募编辑的讯问如蝗虫过境。

11

什么人适合当编辑?或者反过来问,老板们要什么样的编辑?一家颇富盛名的出版社集团发出“求才”广告,除了要求精通英文之外,明明白白写着“排除条款”:
以下这些人勿来应征:
一、希望准时上下班者。
二、无错字洁癖者。
三、有家累,需常常请假者。
四、健康堪虑者。
五、想过悠闲生活者。
以上五条,换言之就是:加班工作、为提高质量必须努力工作、无家庭生活只有工作、维持身体健康全力工作、忙碌工作。
这是标准的加工区劳工生活。在文化大纛、出版梦想的阴影之下,编辑们缴交青春、健康、生活,不认命也得认命地领取微薄薪水,继续埋没在茫茫字海中,直到眼睛干了、内脏毁了、年纪老了,自编辑台“荣退”。如果,回想一生战役,恐怕大多数的编辑会痛哭失声:经手的数百本、上千册书,多是泡沫、是垃圾。
在疯狂追逐出版量之前,可不可以先善待编辑?

12

是的,编辑们曾经有过作家梦,希望有生之年能活在创作的喜悦里。她们年轻时曾以才华横溢受人赞赏,人人视为璧玉。那个梦仍如春天绿树在远处呼唤:归来吧!归来吧!缪思的儿女……。而挑灯提笔偷偷写就的诗篇或小说,又反过来讥讽她们的生涩与不切实际。资深编辑奉劝她们:“放弃吧,这些路我们走过了。写不出来的,就算写了有人肯出,你那些诗啊散文、小说的,一年卖五百本了不起,你要不要活啊?”
她们终于知道,梦,是一种天谴,是最沉重的轭。

13

走进国际书展,一个台湾来的编辑很难不感到自己像个文化乞丐而卑微起来。我们有什么?我们到底有什么?可以光荣地摆满一长摊,说:看!Made in Taiwan,想买版权,我们很乐意进一步了解贵社的出版计划。
每个编辑有个抽屉专门放洽购外版书的proposal,一叠。国外出版社的授权范围大多是:仅限台湾地区。为什么不拿全球中文版权?哦,不,那是China,另一个世界、另一桩庞大的生意。
一个台湾来的编辑终于知道自己毫无尊严地站在世界版图最角落的位置,而代表台湾的本土自制之路如此荒芜、如此漫长,如此乏人闻问。我们只擅长捧银子去买,我们不浪费时间栽培,我们是零售商。

14

编辑常用术语:原稿、发稿、校稿、回校、完稿、打样、清样、清版、蓝图;细明、仿宋、粗圆、平二中黑、粗明长一、楷体、淡古印……版型、书眉、天地、卷名页、书名页、蝴蝶页、大标中标小标、版权页、夹页、广告页、三批、全十、内文、页码、页序、落版……封面、封底、出血、书背、耳朵、腰封、级、体、台、令、开、刷、骑马钉、胶装、穿线胶装、雾光、蛋白、平凹、PS;ISBN、CIP、条形码;齐头齐尾、左右各空一行、直打、横排、字数、行数、字间、行间、急、特急、急急急、Printed in Taiwan······
沙漠的明天还是沙漠,别管吧,让我们来一个快乐的结尾。就用这些烦死人的术语,写一首情诗献给我的文化劳动界伙伴--编辑们:

我的心出血
落版在三批的仿宋蝴蝶页
你粗圆的耳朵
难道没听到平二中黑的呼唤
啊!今夜非常穿线胶装
淡古印的月 蒙上雾光
思念的版型 左右各空一行
我仿佛看见蓝图
与你齐头齐尾 直打横排
躺在版权页上
叫天地为我们清版之后
写上Printed in Taiwan

原载于1994年11月台湾《联合报》副刊、2004年6月增补
http://www.douban.com/note/2146125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3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4:18 , Processed in 0.096356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