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钱译】:先生说:“父亲在,做儿子的只看他志向。父死了,该看他行为。在三年内能不改他父亲生时所为,这也算是孝了。
这句话是非常为后世所诟病。人们不禁要问如果这位父亲生前吃喝嫖赌不务正业怎么办?天下只有不是的儿女,没有不是的父母,这样的说法,让孝变了味。有人把道应该解释成引导,教导,认为这句讲的是父母在与不在应该言行一致。这个解释说的过去,但是不是孔子真正的意思,还值得商榷。
“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子张十九)。曾参此言是对孔子的话最好的一个注解。《论语》是一部君子之书,它不是写给普通人的,本句中的“父”指的应该是执政者,“道”指的应该是“父”治理国家的方法。有人会问:“执政者也有可能是无道的啊,三年不改这不是太离谱了吗?”我们知道,孔子和他之前的时代不像后世,权力被垄断,只此一家,别无分号。那个时候诸侯国林立,外部生存环境的压力很大。国和家的执政者,如果昏庸无道,最后的结局十之八九是家破国亡。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国没了,公子上哪里去三年无改父之道嘛。当然,也有漏网之鱼,比如公子小白和重耳。他们最终还是得到了执政的机会,并且成就了一番霸业。只是他们流亡多年,接过的国家已经不是他们父亲的国家了。这个道显然是指好的治国之道。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钱译】:有子说:“礼之运用,贵在能和。先王之道,其美处正在此,小事大事都得由此行。但也有行不通处。只知道要和,一意用和,不把礼来作节限,也就行不通了。
有若的这句话歧义非常大,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解决:1,和是什么意思;2,先王之道是什么;3小大由之的“之”指什么?4应该如何断句。
“和”有这样几种解释:杨伯峻先生认为是恰到好处(中庸),南师认为是中和(调和),也有很多解释为和谐的。对于礼乐制度而言,这三种都解释得通。在此处这个“和”甚至有可能同时涵盖这三个意思。
礼乐制度是西周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是先王留下,经继任者不断的完善形成的。礼乐制度以“和”为精神和内核,具体一些细节和方式,会根据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之”普遍认为指的是先王之道,即“礼之用,和为贵”。现代也有人把“之”解释成它,指办大事小事的人,把放任不管与知和而和作为对立面。只是这样解释,“不以礼节之”就显得多余了。其实还有一个很少见,但更合理的解释,“之”指的是“礼”。
断句的分歧其实跟“之”的解释是相关的。按照第一种解释,应该在“小大由之”之前、之后分成两大段。按照第二、三种解释应该分成三大段,即“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所不行”和“亦不可行也”是很明显的并列关系,放在一句里,怎么解释都很勉强,所以我比较认可第二种断法。
有若这句话实际上是在论述“礼”与“和”之间的关系。“礼”是表象和形式,“和”是内核、实质。只重形式,忽略实质,不合适。只重实质,忽略形式,也同样不合适。“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离娄上》)”。孟子的话,为此做了很好的注解。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钱译】:有子说:“与人约而来信,必先求近义,始可践守。向人恭敬,必先求合礼,始可远于耻辱。遇有所因依时,必先择其可亲者,亦可依若宗主了。”
此句的“义”应该依从朱熹的解读“事之宜”为好。不管正义也好,仁义也好,某种程度上它们都是合乎情理的。对一个一向贪生怕死的部下,你问他:“如果我有难,你会怎么做?”他回答万死不辞,十之八九是无法兑现的。如果他回答,我会照顾你的家人,把他们带到安全的地方。相信正常情况下,这是可以做到的。
恭敬一般是处于下位对待上位所持的态度。恭敬也要符合礼节,恰到好处。无论是多礼谄媚,还是失礼,都容易引起非议或者指责。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是歧义非常大的一句。我见过十几个版本的解释,单就这一句而言,都能自圆其说。但到底什么样的解释更为合理呢?“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泰伯第八)。这两句话非常的接近。前文提到过,礼乐制度和部族政治是无法分割的。同样社会伦理道德是脱离不开血缘关系的。
【译文】孔子说:“父亲在,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没了,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改变他父亲治理国家的方法,可以称为孝了。
有若说:“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就好在这里。小事大事都完全依照礼,有的时候会行不通。为了和而和,不用礼来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有若说:“承诺符合情理,才能谈得上履行。恭敬符合礼节,才能远离耻辱。依靠不能离开亲族,也是可以效法的。
详解您所误读的《论语》(一)
详解您所误读的《论语》(二)
详解您所误读的《论语》(三)
详解您所误读的《论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