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和睦家学园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汉字革命和文化断裂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2-4-28 13:50: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和睦家学园 于 2012-4-26 15:13 发表

使用繁体字没什么区别,但是用繁体字开蒙解字让孩子用汉字来沟通天地,这个有些被简化了的简体字是做不到的。这个不是神话繁体字,说繁体字有优越感。而是事实。识字,认字我还真认为得和《说文解字》联系在一 ...


读经人总是自以为高明,动不动就智慧什么的.
不过楼主还好,还看看《说文解字》,得道的读经人是除了经什么也不屑看的.
经史子集,读经人是只看经的,更不要说杂记野史唐诗宋词了.

看看唐诗,就能感受到唐人的恢宏气概,什么经书,不能压抑住他们生命的激情.

我的前领导就是一个读经人,还是大学的兼职教授.言不离道德智慧,但最后却因受贿进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2-4-29 17:57:2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hwyyan 于 2012-4-27 11:04 发表

我现在正在联络加拿大华人图画书作家王若文,争取向儿教的父母们推介。她的《画中人》《爸爸的爸爸的故事》等一些作品,才真正是传播我们中国文化,真正为孩子们创作的东西。


今天休息在家,看了来自加拿大的王若文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wangruowen228 为她的传奇经历所折服,真是位奇女子。看她写的杂文《态度决定命运》又有趣又受启发,也让我更坚信对孩子的教养,知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Xieno + 10 + 10 感谢介绍,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2-5-12 16:51:13 | 只看该作者
几年前,我因为和德国柏林的孔子学院的工作人员有些来往,他们送给我熊春锦先生的几本书,我看了后对有些东西还是没弄明白,又托人从国内带来了其他的几本书。期间也听了熊先生的讲座录音。我总的感觉是有些东西太玄了,例如通过诵读《道德经》激发的能量。很多人通过诵读《道德经》而改变了生活。大概我的思维还没达到这种境界,理解不了。但是熊先生关于汉字的中国文化基因这块关于汉字的不合理简化演变这块我觉得说的很有道理。

[ 本帖最后由 和睦家学园 于 2012-11-10 22:3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2-5-12 17:54:58 | 只看该作者
親人的“親”,也是这样。为什么现在孝道这么不行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文字改革上来说,原来有个“見”字才叫“親”。我们早上起来,问爸爸妈妈你们好吗?我上班去了。打个招呼,见这个面。现在人不见父母面,打个电话:你们好不好?天气凉了不用去了。总见不到你怎么尽孝,“亲”人不“親”,所以孝道已经没有了。

可笑.
古代“親”的时候也有许多不孝子孙.因为親”简化成“亲”“,所以孝道已经没有了。简直荒唐.
古往今来,不识字和朴实村民不知道什么親”“亲”“,也很孝顺.
把现代社会的问题归于简化字,亏想的出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和睦家学园 + 5 + 5 你说的很有道理,这解释的是牵强了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2-5-23 19:26: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0 ccpeter 的帖子

人的思维,大体都是从图片式的思维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的,也就是说从象形、指示、会意到形声字,正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历程,西方的古代象形字,难以表达抽象(无形)的思维,于是西方文字就舍弃了象形,另以符号表示语言的声音,也就是拼音文字的方法。语言学家常说的语言的高级阶段是拼音文字,这其实是不了解儿童先天思维的误解,同样也是不了解中国式的思维模式的妄言。古汉字,并没有跌入以拼音文字间接表意的魔障,伟大的圣人仓颉,用六书的办法,将汉字的发展导入了因形见义的境界,这是世界上任何民族没有的智慧。因为汉字因形见意,所以汉字可以独立于语言之外,而不受语言变化的影响,自能历久弥新,万古常新。

我们的教育学家,大多数或许不能求道,所以对仓颉造字不以为然,认为汉字是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结果,我不能说这个观念全然不对,但是这是不了解或者说不具信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因此没有对文字产生出起码的敬意。比如说现在的网络用语,也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我们能把它归入汉字的规范吗?

为什么汉字能因形见义呢?

道家南宗祖师张紫阳真人有一首禅诗:《见物便见心》

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
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
若生知识解,却成颠倒见。
睹境能无心,始见菩提面。

[ 本帖最后由 和睦家学园 于 2012-11-10 22:3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2-5-29 05:19:36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各有各的道理,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2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59 , Processed in 0.109797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