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125|回复: 13

[国学资料] 详解您所误读的《论语》(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23 21: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版权声明:本文发布于儿教论坛,版权为我个人所有,未经本人授权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者用作其他用途。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钱译】:先生说:“一个君子,不厚重,便不威严。能向学,可不因陋。行事当以忠信为主。莫和不如己的人交友。有了过失,不要怕改。
孔子这句话,后世理解歧义是很大的。
    君子,字面的意思就是君主的儿子。古代家天下的制度里,君主的儿子是一般要参与政事的,所以君子慢慢的被引申成了统治者、执政者(与君子对应的小人指的是被统治者)。那个时候“国”的领土都比较小,相传夏初有万国,商初有三千国,周初有一千八百国。如果说周时,还有点国的影子,早期的“国”实际上就是部落。在古代地广人稀,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不管是部落首领也好,还是国君也好,什么才是影响一个“国”实力决定性的因素?人口。太祖毛主席说过,人多力量大。生产粮食器具、徭役、兵役,都需要大量的人口。缺少人口,一个“国”就没有稳定的财政收入和可供役使的民力。
    提高人口,有两个途径。一是鼓励生育。“令壮者无娶老妇,令老者无娶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国语·勾践灭吴》)。二是吸引移民。鼓励生育这个容易办到,吸引移民可就很难办了。大家过的好好的,凭什么要移到你这里来?追究世上大部分事情的根本,无外乎这利益二字。你在分配利益、制定政策的时候,要向民众倾斜,让民众的生活更稳定,少有后顾之忧。所谓仁政其实就是建立一个相对比较公平的分配体系,让大部分人都比较满意,这样近者悦了,远者才能来嘛。
    可施行仁政也是很痛苦滴,人的天性都是白花花的银子放在自己手里开心。自己能够拥有它的时候,把它主动分掉,除了有更高的利益可以憧憬外,确实也需要个人有比较高的修养和道德品质。麻烦事还不止是分钱。在生产力比较稳定的时候,利益分配是一个此消彼长的事儿。民众多分,统治者就要分少点。可香车、美女、豪宅、美食,摆贵族谱那是要花钱的。手头的钱少,你就要克制自己的欲望,生活就不能这么奢华了。当然,也有人要说,这“国”是老子的,哥愿意怎么挥霍就怎么挥霍。对不起,古代那“国”实在太小,没准一天能穿好几个“国”呢,您在这里挥霍、搜刮民财,民众可以用脚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的,剩您个光杆司令自己玩去吧。尽管大部分人天性上都会有很多的弱点,但是的确有人能够做到自律,成为贤能的人。民众会用脚“选举”出贤能的人作为国家的管理者。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北部漫长边境线接壤的是俄罗斯,而不是美国。
    不管统治者是在民众和周边国家的压力下,还是自身远见卓识,客观上造成了统治阶层拥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人能力。统治者在选拔官员进入统治阶层时,也会着重考察这方面的素质。“君子”也慢慢的有了品德高尚的意思。春秋时期选贤任能成为风尚,很多平民经过学习也能有机会脱颖而出。孔子开办私学,教授学生,不是仅仅期望他们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更希望他们能够走上执政岗位,践行他的理念。孔子对执政者提出了很高的道德要求。《论语》讲的就是怎么成为合格的执政者(君子之道),他需要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道德。甚至有可能的话,可以成就三王、商汤、周文、周公这样的圣人之治(圣人之道)。所以论语中的君子一般是指道德高尚的执政者或者是道德高尚达到执政要求的人。因为道德高尚和执政能力高度重合,所以把《论语》中大部分“君子”解释成道德高尚的人,是解释得通的。后来,执政者的含义退出了历史舞台,“君子”专门指道德高尚的人了。
    “重”字有三种解释:庄重、自重、厚重。“威”字有两种解释:威严、威信。“固”有两种解释:固守、鄙陋。把君子不重则不威,解释为执政者不庄重就没有威严,符合后世两千年来集权专制社会的实际情况。但是不管是“装”重出来、自重出来还是厚重出来的威严,都是另外一种方式的巧言令色,按那个智慧老头的话讲,就是鲜矣仁啊,应该不符合孔子本意。君子不自重就没有威信,学了不能固守,从字面上解释得通。但是我要问,自重就有威信吗?自重只能换来别人的尊重,但是未必换来威信。我个人认为重”解成厚重最为合理。君子不厚重就没有威信,学了才能不鄙陋。不管学识也好,修养也好,不断的学习才能更厚重。
    无友不如己者,解释成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肯定是说不过去的。所谓不如自己,有没有标准?是画画还是弹琴,是作诗还是书法,很难操作嘛。有人说了,这句应该和主忠信断成一句,以忠信为标准。这个更麻烦了,不如你的人你不和人家交朋友,比你强的不和你交朋友,这不都成孤家寡人一个了吗?此句应该注意,友是志同为友,如也不是比不上、不及,应该是似、如同、像的意思。这句话应译为不和不志同道合(主忠信)的人交朋友。
    “过则勿惮改”应无歧义,不多解释了。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钱译】:曾子说:“对死亡者的送终之礼能谨慎,对死亡已久者能不断追思,这样能使社会风俗道德日趋于笃厚。
    《论语》最早的解释我只看过朱熹的《论语集注》,从他这开始算,曾参的这句话被错解了近千年。即便是有人将其解释成统治者带头,也是讲不通的。我们知道汉独尊儒术后,不孝是很大的罪过,因为被扣上不孝罪名被千刀万剐的都大有人在。上行下效,在朝廷和民间普遍重视孝道的情况下,社会道德的败坏,与丧尽其礼,祭尽其诚能有多大关系?我们伟大领袖三代表同志,以信仰无神论政党党魁之尊,到普陀山寺庙代母还愿,不可谓不孝,但社会上地沟油、黑心棉等等假冒伪劣层出不穷。王莽和严嵩两个人更是赫赫有名的大孝子,可是身居高位的他们,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之大之坏,民德怎么可能归厚嘛。马克思说过社会的道德就是统治者的道德,信斯言矣。
    在曾参出生十几年之前老子写下 “慎终若始,则无败事”(《道德经》)。曾参的慎终与老子的慎终应该是相同的含义。这个“远”字解成祭礼,也不合适,很少有这么用的。“追”应为追求、追寻,“远”为长远、深远就可以了(卫灵公十五: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做事慎重,考虑长远,无论对统治者还是普通人,都很重要。像很多人的婚姻,一开始不做长远考虑,双方合不合适,草率结婚。婚后难以为继,又草率的离婚,对于自己家庭孩子和社会都很不负责任。有些人为了牟利轻举妄动,在食品中添加有毒物质,以为自己不吃自家东西就可以。殊不知加瘦肉精的不吃猪肉,却要吃毒面粉,加漂白剂的不吃面粉,却要吃瘦肉精猪肉,谁人可以安全?
    作为统治者更是如此,不能擅做决定。只图眼前利益,唯GDP论造成各地,疯狂上马项目,政府投资冲动不可遏制。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不停上马,面子工程层出不穷。山川易容,河海变色。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考虑过子孙后代怎么办吗?我评点风电产业一拥而上盲目上马时说过:“嘴里还叼着奶嘴,就拿起刀枪厮杀了。”这样的情况又何止风电一个行业。这样的急功近利,民德怎么能厚呢?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钱译】:子禽问子贡道:“我们夫子每到一国,必预闻其国之政事,这是有心求到的呢?还是人家自愿给他的呢?”子贡说:“我们夫子是把温和、良善、恭庄、节制、谦让五者之心得来的。我们夫子之求,总该是异乎别人家的求法吧!”
    此句大师钱穆解释的很好。依其翻译即可。

    【译文】君子不厚重就没有威信,学了才能不鄙陋。行事以忠信为主,不和不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有了过失不要怕改正。

    谨慎地对待事情的终结,追求长远。社会的风俗道德自然归于敦厚了。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会了解到那个国家的政事。是主动求到的呢?还是人家自愿给他的呢?”子贡说:“我们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品德得来的。我们夫子的求法,总和别人的求法不一样吧!”



详解您所误读的《论语》(一)
详解您所误读的《论语》(二)
详解您所误读的《论语》(三)

[ 本帖最后由 shwyyan 于 2012-4-23 21:1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72 金币 +72 收起 理由
bluebirdfriend + 10 + 10 精品文章!
Xieno + 60 + 60 谢谢您了。。。。。。。。。。。官博: ...
Martina-Mm + 2 + 2 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4 00: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友不如己者,解释成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肯定是说不过去的。
凭什么"肯定"?我觉得这解释很好,虽然不新鲜.

论语》最早的解释我只看过朱熹的《论语集注》,从他这开始算,曾参的这句话被错解了近千年。似乎到此才算有了正解?可凭什么这才是"标准答案"?

不是要抬杠.详解您所误读的《论语》这个题目本身就有"标准答案"的意思,还是说一家之言比较妥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4 11: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impley 于 2012-4-24 00:57 发表
无友不如己者,解释成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肯定是说不过去的。
凭什么"肯定"?我觉得这解释很好,虽然不新鲜.

论语》最早的解释我只看过朱熹的《论语集注》,从他这开始算,曾参的这句话被错解了近千年 ...


   这事是钱穆的儿子最先“肯定”的,他说这句他爸的解释肯定不对。我帮他论证了一下。您看我论证的过程对不对。
   我的解读肯定只是一家之言了。从更多的角度去看问题才更容易接近真相。每个人理解的论语都有误读的地方,看看不同观点不是很好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4 11:4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友不如己者,解释成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和不耻下问是矛盾的

这个问题,我想了一阵,没想通。

按楼主的解释,可以弥补这个矛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4 14: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12-4-24 11:49 发表
无友不如己者,解释成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和不耻下问是矛盾的

这个问题,我想了一阵,没想通。

按楼主的解释,可以弥补这个矛盾

如果你要以逻辑的思维来看古文,不把你气死才怪。
何况论语是孔子在不同场合下的语录,还不是构思严谨的文章(即使是结构严谨的古文名篇,逻辑混乱者也数不胜数,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4 23: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impley 于 2012-4-24 14:11 发表

如果你要以逻辑的思维来看古文,不把你气死才怪。
何况论语是孔子在不同场合下的语录,还不是构思严谨的文章(即使是结构严谨的古文名篇,逻辑混乱者也数不胜数,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


      我觉得吧,需要先理解孔子的思想。越是博学的人,他的理念和观点就越稳定。虽然有时候具体表达的不一定每次都那么精确,也可能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但是那些只能是个例,他的言论一定会有一贯性的。
      韩愈同志,大一号的王财贵而已。儒家倒霉就倒他们这类人身上了。

[ 本帖最后由 shwyyan 于 2012-4-24 23:2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5 10: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韩愈在思想上虽然不足取,毕竟还是一代文豪,把王财贵和他比,太抬举王财贵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11: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impley 于 2012-4-25 10:32 发表
呵呵,韩愈在思想上虽然不足取,毕竟还是一代文豪,把王财贵和他比,太抬举王财贵了吧


您说的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5 11: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相对于后世的文章,先秦诸子的逻辑还要严谨些。相对而言,论语是言行录,可能会有一些矛盾,但是思想中大的矛盾应该还是没有的。

当然不能和现在成熟的逻辑体系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8 13: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按钱译的:莫和不如己的人交友。 那君子几乎无友可交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4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2:22 , Processed in 0.081667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