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961|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资料] 详解您所误读的《论语》(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17 16:55: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版权声明:本文发布于儿教论坛,版权为我个人所有,未经本人授权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者用作其他用途。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钱译】:先生说:“领导一个能出千乘兵车的大国,临事该谨慎专一,又要能守信。该节省财用,以爱人为念。使用民力,要顾及他们的生产时间。”
   

    此句有两处需要注意。一是“敬事”,治理国家,这个事绝不是一般的事,应该是政事。二是“爱人”,使民以时,已是爱民,此处的爱人,应该指下属更合适。除此之外,各家解读大同小异。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钱译】:先生说:“弟子在家则讲孝道,出门则尽弟职,言行当谨慎信实,对人当泛爱,而亲其有仁德者。如此修行有余力,再向书本文字上用心。”

    这句前半部分基本无歧义,问题在于“则以学文”这里,可以说大部分人都理解错了,“文”是不可以解读成文字、文化、文章的。我们知道学习文化和学习做人,并不是什么矛盾的事情。按着我们读经妈妈的想法,读《论语》《大学》《三字经》《弟子规》即可以培养孝悌等品行,又顺手学了文化,多美的事情啊。连我们智慧和文化都不够高的现代人懂的道理,那个智慧的老头怎么能不懂呢,这不是很奇怪吗?
    此句中“文”应该翻译成礼仪。
    中国古代商周是部族国家,国家组织原则是亲贵合一,即按照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来确定社会等级,政权和族权合二而一,由世袭贵族行使统治权。它的政治、法律和官员任用制度,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以宗法制为核心,用分封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手段,大夫以上高级官吏通过世袭产生。这样一种血缘贵族政治,特别的强调礼治。到了西周,形成了完善的礼乐制度,用礼制来区分贵贱,明确等级,维护统治秩序。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伦理道德,特别是孝悌,是礼乐制度非常重要的一块基石。
    西周的官员制度是双轨制,除了高级官员的世袭官制外,还有低级官员的乡举里选制度。“正月之吉,受教法于司徒,退而颁之于其乡吏,使各以教其所治,以考其德行,察其道艺。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周礼·大司徒》)。乡举里选制度是地位比较低的人员入仕的一条重要途径,甚至有少数人由此步入庙堂成为栋梁之材。无论是世袭的官员和选拔上来的官吏,都需要通过官方学校进行培养。商和西周时期都有官学教育。
    分封制看起来很美,但实际上君主对诸侯、诸侯对士大夫的控制能力较弱。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国之间必然会出现此消彼长。随着领土的兼并,“礼乐崩坏”,旧有的制度开始不适应新的形势。为了增强实力,争夺更好的生存空间,选贤任能成为春秋时期选择官员的时尚,冲击了原有的世袭官制。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这需要进入统治者核心层才有实现的可能,所以他从未放弃出仕的想法。孔子兴办私学适应了当时的形势,某种程度上也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即可以增加出仕的机会,也可以传播自己的理念,让自己的弟子们去帮自己实现这个理想。
    孔子评价三代制度时说:“郁郁乎,吾从周也(八佾第三)。”礼乐制度虽然不是产生于周,但是到了周的时候才达到最完备详尽的。当然了,这是褒义的说法,贬义是繁琐。在礼乐制度下,官员必须熟通礼仪,才能应付得了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不懂礼仪,轻则丢自己的人格,重则丢国格,严重的话,因此丢脑袋也是可能的。像我们敬爱的领袖三代表同志,也不问主人允不允许,自顾自的弹起《洪湖水浪打浪》,这个脸丢大发劲了。这套制度是贵族玩的,其他人来玩,礼仪就是敲门砖。礼仪的繁琐是东西方贵族的通病。学习礼仪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文”所指的很有可能不仅仅是礼仪,也应该包括乐射御书数在内。而孔子本人又非常重视统治者的道德和操守,他认为解决礼乐崩坏的办法,应该通过提高执政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克制自己的私欲,主动接受制度的约束来实现。以那个时代的认知水准,让他认识到需要对权力的限制和制衡,也是不现实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非常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
    先学习一些不可逾越的规矩,然后守那种禁锢人的礼仪,或许适合商周生产力低下的现实,不能说孔子这么想就完全错了。问题是,孔子出自真心恢复周礼,并不代表后世趋炎附势,甘做权力爪牙,肆意歪曲他思想的伪君子们也有同样的操守和理想。他的思想有着致命的缺陷:过分重视道德和自我约束,循规蹈矩,言必称三代崇古抑今等等,为那些居心叵测的人留下了充足的利用和操作空间。所以中华民族最近这几百年来的悲剧,绝非偶然,他要为此承担一定的责任。也顺便提醒那些妄图道故纸堆里找到治疗现世之疾良方的人,您能贤过孔子吗?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钱译】:子夏说:“一个人能好人之贤德胜过其好色之心,奉事父母能尽力,事君上能奉身尽职,交朋友能有信,这样的人,纵使他自谦说未经学问,我必说他已有学问了。”

    贤贤易色,前一个“贤”按动词解读成尊敬、敬重,后一个“贤”解读成贤者,这应无歧义。问题在于把色解读成美色,翻译起来非常牵强。实际这个色,应该当脸色讲。好比听国学课前,同学们正在交头接耳,这时候有人喊一句,请国学大师钱穆上台讲课,同学们会肃然起敬,脸色变得很庄重。贤贤易色说的就是这么个理。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是后来给很多反儒者留下口实和把柄的一句话。如果能够理解礼乐制度下责权利对等,双向责任观的话,就不会对此句产生误解。可惜的是《论语》的编辑者,把很多条误导性和欺骗性极强的话,集中放在了第一章。张弓没有回头箭,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事父母能竭其力,并不是父母让干坏事也竭尽全力,也是要依礼而行的。如果父母做对符合礼,那你要按照父母的话尽力去做,如果父母做错不符合礼,那你要尽力的去阻止,“事父母几谏”(里仁第四)。
    父母无论怎样做错,还是爱孩子的,作为孩子竭其力就可以了,一般不用致其身,但是事君就不同了。君主封地给你,高官坐着,还能世袭。如果看着君王哪里做的不爽,还可以挖苦挖苦,美其名曰劝谏。只要你自己不失职,君王还不能乱杀人,也不能褫夺封地,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这好事都让您占全了,利益上与君主还穿着一条裤子,国家有难,您告诉君主白白了您啦,自己玩去吧,这公平吗?所以作为臣子要尽职尽责的,碰到暴乱战争这些倒霉情况,您还得给君主当肉垫挡挡箭矢不是。如果君王无道,非要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那您也不用致其身了,直接跑路。碰到孔子,老头没准还夸您有智慧呢。老头也是这么教他弟子的:“乱邦不入,危邦不居”(泰伯第八)。

    【译文】治理一个千乘规模的国家,要谨慎对待政事,讲诚信,节约物资财富,爱护你的下属,使用民力要依据农时。

孔子说:弟子在家里孝敬父母,出门尊敬兄长,言行谨慎讲诚信,友好地对待大家,亲近贤德的人。如果能做到这些还有多余的精力,就可以学学礼仪了。

子夏说:敬重贤人把脸色变得很恭敬,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奉身尽职,与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虽然说他没有学习过,我也认为他已经学过了。


详解您所误读的《论语》(一)
详解您所误读的《论语》(二)


[ 本帖最后由 shwyyan 于 2012-4-17 16:59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ajiu + 2 + 2 学习一下。
ozma + 2 + 2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2-4-18 17:31:26 | 只看该作者
"文"解释得有新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4-19 04:05:10 | 只看该作者
我不同意楼主的解释.
现在一些解释,为了让孔子的言论有生命力,往往主观地加上符合现代观念的思想,最典型的如: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为了说明孔子一贯正确,就要为这句话进行“新”的注解,说明它没有轻视女性有意思,使得论语与时俱进。
我认为,如果以严肃的治学态度来看论语,就不能想当然地注解,必须尽可能地忠实于孔子的原意,虽然这有相当难度,需要很深厚的功底。
应该说,2000年的时间内,古人对论语的注解已经相当完备,如果要别出新裁来一个新鲜观点,要么就是大学问家,要么就是无知者无畏。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2 金币 +12 收起 理由
新叶 + 10 + 10 我很赞同。
ozma + 2 + 2 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2-4-19 11:57: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impley 于 2012-4-19 04:05 发表
我不同意楼主的解释.
现在一些解释,为了让孔子的言论有生命力,往往主观地加上符合现代观念的思想,最典型的如: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为了说明孔子一贯正确,就要为这句话进行“新”的注解,说明它没有轻视女性有 ...


    只说结论,怕是不能服众吧。至少我写这篇解读的时候,没少去查证一些历史资料。尽量的根据孔子全部的话,去揣测局部。我的解释,都是有依据可查的,绝不是无中生有,肆意曲解。我不能说我解释的就一定是对,毕竟古文的歧义太大。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古人的解释就一定对吗,他们就没有曲解吗?凭什么就不能质疑他们的解读?
    一切要用事实来说话,如果觉得哪里我解释的不合理,请务必指出。

[ 本帖最后由 shwyyan 于 2012-4-19 12:0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4-19 14:54:2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impley 于 2012-4-19 04:05 发表
我不同意楼主的解释.
现在一些解释,为了让孔子的言论有生命力,往往主观地加上符合现代观念的思想,最典型的如: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为了说明孔子一贯正确,就要为这句话进行“新”的注解,说明它没有轻视女性有 ...


simpley兄太认真了

我等不是专业搞这个的,没那么严格,怎么好玩怎么玩。

我觉得解释出新意很好。何况,又不能和夫子直接对话,谁知道以前那些人的解释就是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4-19 16:33:2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12-4-19 14:54 发表


simpley兄太认真了

我等不是专业搞这个的,没那么严格,怎么好玩怎么玩。

我觉得解释出新意很好。何况,又不能和夫子直接对话,谁知道以前那些人的解释就是对的?


出新也不是随意解释,需要有有效的论据来支撑的。我到目前为此,还是非常认真,力求严谨。不管做什么,做了我就要力求完美。如果像缠中说禅的那个解法,就太离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4-30 17:04:12 | 只看该作者
我是初来论坛,对楼主发的各类言论关注了很久。怎么解释论语是您的自由,完全可以按照各人的一己之见随便解释,但是我对楼主的签名想提一下自己的想法:您一直强调要救中国的孩子,让中国的孩子少受苦,大力批判中国传统教育,批判现行的体制教育,但是您对中国教育乃至西方教育和社会体制完全不作分析,或者即使了解也不把这些因素加以考虑,在此煽动中国的家长对中国体制教育的不满和怨天尤人的情绪。作为普通论坛公民尚可以理解,作为版主发表这样偏执的观念未免不太合适。
哪个国家的教育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弊端。对中国教育的弊端,大家都能认识到,我也很同情家长。但是大家有没有从中国的社会制度来做深层分析。实际上中国的这种教育危机感,家长都怕自己的孩子落后,没有竞争力,是家长自己的焦虑心情造成的。楼主不但不去平复家长,还在此煽动家长的不满情绪,这对孩子一点好处都没有。新加坡孩子从小就在幼儿园学习英语和汉语,而且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家长们从来没有认为这是落后的,也从来没有认为这加重了孩子的负担,因为新加坡民族和中国一样,他们的教育体制和社会体制都是激励人们向上,新加坡政府明确告诉人们,不劳动没有饭吃。新加坡法律规定孩子必须赡养老人,例如老人住院,孩子必须交住院费。他们的社会也是在传承中国的文化,和他们的法律是相辅相成的。
西方社会强调上帝以下众生平等,孩子和老子也是平等的,孩子从小就得到充分的自由,他们不喜欢精英教育,家长也可以理解,即使孩子将来找不到工作失业,国家也会出失业基金给予帮助。如果一个16岁的少女未婚先孕的话,孩子会由国家出钱来抚养,而且还会支付一定的生活费用,某位单亲母亲带着4个孩子,每月从欧洲某国政府得到8000欧元资助。中国如果不管教孩子的话,孩子未婚生4个孩子,别说国家不会抚养,恐怕连朋友都没有了,父母气也气死了。
楼主在这里煽动家长对中国教育的不满情绪,想当救世主解救孩子,看起来是多么的天真和幼稚。不去从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民族文化找解决的方法,一味去向往西方,借鉴提倡西式教育可以,但是打倒自己的民族文化甚至中国式的蒙学教育也要打倒,无论你再怎么解释论语,装成国学大师的样子,你骨子里也什么都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18:32: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志昊 于 2012-4-30 17:04 发表

我是初来论坛,对楼主发的各类言论关注了很久。怎么解释论语是您的自由,完全可以按照各人的一己之见随便解释,但是我对楼主的签名想提一下自己的想法:您一直强调要救中国的孩子,让中国的孩子少受苦,大力批判 ...


感谢您给我留了这么长的评论。其实吧,看着您的这些语言,我觉得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不像初来乍到。

我是初来论坛,对楼主发的各类言论关注了很久。怎么解释论语是您的自由,完全可以按照各人的一己之见随便解释,但是我对楼主的签名想提一下自己的想法:您一直强调要救中国的孩子,让中国的孩子少受苦,大力批判中国传统教育,批判现行的体制教育,但是您对中国教育乃至西方教育和社会体制完全不作分析,或者即使了解也不把这些因素加以考虑,在此煽动中国的家长对中国体制教育的不满和怨天尤人的情绪。作为普通论坛公民尚可以理解,作为版主发表这样偏执的观念未免不太合适。
    呵呵,您太抬举我了,煽动这顶帽子好大啊。看待一个问题,必须从各个方面去分析,它的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不管中国教育还是西方教育都不是完美的。我一直也在强调西方自由主义教育,如果操作不好,非常容易滑向放纵。虽然我最早是接受了西方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但实际上到最后我最推崇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客观来看,西方教育体制虽然也有很多失分的地方,但是他们达到及格线了。相比之下中国的现行体制教育处于不及格的状态。如果您把这种实事求是和相对公允的分析说成煽动的话,那我实在也无话可说。我不能让所有人满意,也没有这个打算。不求事事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哪个国家的教育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弊端。对中国教育的弊端,大家都能认识到,我也很同情家长。但是大家有没有从中国的社会制度来做深层分析。实际上中国的这种教育危机感,家长都怕自己的孩子落后,没有竞争力,是家长自己的焦虑心情造成的。楼主不但不去平复家长,还在此煽动家长的不满情绪,这对孩子一点好处都没有。新加坡孩子从小就在幼儿园学习英语和汉语,而且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家长们从来没有认为这是落后的,也从来没有认为这加重了孩子的负担,因为新加坡民族和中国一样,他们的教育体制和社会体制都是激励人们向上,新加坡政府明确告诉人们,不劳动没有饭吃。新加坡法律规定孩子必须赡养老人,例如老人住院,孩子必须交住院费。他们的社会也是在传承中国的文化,和他们的法律是相辅相成的。
    我在尽我的能力,平复家长的焦虑心情。一方面劝做父母的,尽量要创造好家庭的小环境,另外一方面也会指出我们都活在现实当中,必要的妥协是要做的。如果您对此选择性失明,那我实在没有办法。
   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我们古人论述的多好啊。孝道也未必一定是落后,看怎么理解了。如果把孝道理解成孩子什么都得听父母的,由父母来做主,认为如此才是传承中国文化美德,那我肯定反对。


西方社会强调上帝以下众生平等,孩子和老子也是平等的,孩子从小就得到充分的自由,他们不喜欢精英教育,家长也可以理解,即使孩子将来找不到工作失业,国家也会出失业基金给予帮助。如果一个16岁的少女未婚先孕的话,孩子会由国家出钱来抚养,而且还会支付一定的生活费用,某位单亲母亲带着4个孩子,每月从欧洲某国政府得到8000欧元资助。中国如果不管教孩子的话,孩子未婚生4个孩子,别说国家不会抚养,恐怕连朋友都没有了,父母气也气死了。
楼主在这里煽动家长对中国教育的不满情绪,想当救世主解救孩子,看起来是多么的天真和幼稚。不去从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民族文化找解决的方法,一味去向往西方,借鉴提倡西式教育可以,但是打倒自己的民族文化甚至中国式的蒙学教育也要打倒,无论你再怎么解释论语,装成国学大师的样子,你骨子里也什么都没有。
    自由即选择、自由即责任、自由即规则。自由不等于放纵,您可以去看一看美国精英家庭的子女有几个去领救济金的?无论是东方西方,都要奉行拿来主义。好的我们就要继承和学习,不好的要遗弃。无论是复古还是全盘西化,都是不明智的想法。不管是什么中国式的蒙学教育,还是西方的早教,只要是片面强调知识性的早教,那我都反对,这个不分东西。至于解论语,我就一票友,图一乐和,大家能觉得有点意思,那就很好了。
   不过您最后那句话,我特同意。正是因为我骨子里面什么都没有,所以才觉得应该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只恨人生苦短,学海无涯,只有加倍努力,才不枉此生。您这句话我永远记住,时时刻刻警醒自己。谢谢您的苦口良药。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ozma + 2 + 2 请继续解《论语》,俺喜欢学习论语,谢谢
V3V + 2 + 2 纯粹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5-27 00:29:3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hwyyan 于 2012-4-17 16:55 发表
版权声明:本文发布于儿教论坛,版权为我个人所有,未经本人授权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者用作其他用途。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钱译】:先生说:“弟子在家则讲孝道,出门则尽弟职,言行当谨慎信实,对人当泛爱,而亲其有仁德者。如此修行有余力,再向书本文字上用心。”

    这句前半部分基本无歧义,问题在于“则以学文”这里,可以说大部分人都理解错了,“文”是不可以解读成文字、文化、文章的。我们知道学习文化和学习做人,并不是什么矛盾的事情。按着我们读经妈妈的想法,读《论语》《大学》《三字经》《弟子规》即可以培养孝悌等品行,又顺手学了文化,多美的事情啊。连我们智慧和文化都不够高的现代人懂的道理,那个智慧的老头怎么能不懂呢,这不是很奇怪吗?
    此句中“文”应该翻译成礼仪。


   不久前读此贴觉得此处“文”解释成“礼仪”有些不妥。 但也找不出有力的依据,亦不能凭空说你此处不妥。所以只好存疑。
   近日在读《礼记》的《礼器第十》关于“礼”的叙述。
  首先在古代似乎没有“礼仪”的说法(有的话请说明出处),倒是有《仪礼》一书,而且礼的出现大多是单字“礼”。
    其次在《礼器第十》中,第一段第二句为:“礼,释回,增美质,措则正,施则行”。释:去除;回:邪恶。后有“故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
  第二段为: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孔子好礼,那么他说的‘文’是不是此处的文?
     
    东南大学出版社对此处的文解释为:文饰。
  
    《礼器第十》后面还有一句:“故君子欲观仁义之道,礼其本也”。 此处的“本”是依据。
     而仁义之道应是: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在践行“仁义之道”的基础上,行有余力了,再来学“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5-27 06:09:01 | 只看该作者
顶着钢盔过来弱弱的说一句:我之所以不想让孩子从小学那么深奥的《论语》之类的书,就是因为这些古文很麻烦,一个字的意思要串来串去的找“原意”或自由发挥成新的意思。——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
如此优秀人才,如此大好光阴,可惜啊!

中国的传统文化要亲近起来,还真是挺难的。

我很欣赏和睦家版主关于德国早教的系列帖子,可惜她可能忙,写得零零星星的不成系统。
看到她说过自己在家教孩子古文,一天也就十几分钟,复习练习的时间也不多,但长期坚持着,孩子对中国文化也了解了不少了。
不知道和睦家版主的孩子《论语》是怎么学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9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59 , Processed in 0.126479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