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小雅老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经教育分享(妈妈和宝贝一起成长的日子!)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15:46:1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要学会勇敢。

其实我以前也不是一个勇敢的人,所以成功总与我擦肩而过。
    所有成功者的共同点就是四个字——足够勇敢,有胆识。  胆识,不只是胆大,而且是正确的认知和智慧,能对未来的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判断。为何有的人面对机会退却,就是没有胆识。为何有的人面对机会知难而上,就是有智慧,看得到未来。一个人奋斗成功,其实就是他不断面对恐惧,化解恐惧最后提升胆气的过程。很多优秀人士也许没有很高的“智商”,但是都有过人的“胆识”,也就是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2-5-4 06:03:16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要有一个梦想!

第三,要有一个梦想!

   




      





     第三,要有一个梦想!
     孩子的意愿来自于他的梦想,他更愿意为自己的梦想行动。所以教育的核心在于激发壮大他的梦想,梦想是一个人行动的灵魂。  
      比尔•盖茨三岁半就要成为世界首富,因此他在九岁时就写下了“我应为王”;

      毕加索的妈妈从小就鼓励他说:“你要参军就会成为将军,你要入教就一定成为教皇。”
  
       所以在孩子以后的成长中要以梦想撬动孩子的言行。99%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而我们更要引导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去领导那些人的工作。
    想让孩子成功就要抓大放小,因为成功是发挥优势,而不是把缺点全部改完。

    让孩子从小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并以此引导他所有的行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2-5-5 16:33:26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该给孩子什么?

孩子0-6岁,或者说0-13之间,学会了什么技能,记住了什么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智慧的累积和习惯,性格,高尚品德情操的养成。一个有着健全心智的人做什么都会成功,而且幸福指数很高。如果只是注重技能的培养,没有智慧和道德的教育,没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就如建造了空中楼阁,或者说是沙滩上建房子,没有坚固的地基,经受不住社会的风风雨雨,建造的越高,越容易倒坍,毁于一旦。现代的社会如此胡乱正是因为缺“德”和“智慧”的教育。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髓正是智慧的结晶。佛法难求,中国难生。我们生在中国,而不去学习这么智慧的经典,真是可惜!犹太人,一个颠簸流离的种族,很多家庭没有条件给孩子从小学什么技能,但是他们从小教孩子读《圣经》和他们自己的一部经典,所以犹太人在各个领域都是佼佼者。我们中国古圣贤给我们这么多的经典---《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孝经》《大学》《中庸》《孙子兵法》等等,我们如果能读好一两部,就拥有智慧的人生了。而现在育心经典累积式教育法出世让我有幸带着孩子一年内读熟几部经典,并且很多回背诵,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奇迹。因此我辞掉工作,在家育儿,并同时把这份爱记录下来,希望给到更多家长启示!带领更多的家庭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是世界的未来,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我们共同努力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06:12:56 | 只看该作者

名家成材与经典诵读!---之一

老舍先生说过:“只有'入口成章’,才能'开口成章’。这位语言大师一语道破了背书对写作的重要作用。我国古今许多文人、学者学习语文都经历了熟读、熟记乃至苦读苦记的历程,记忆力也得到了惊人的发展。
    唐代韩愈自幼读书为文,日记数千百言,他自叙“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汉代扬雄:“能读千赋,则能为之”。
    鲁迅先生幼年读书时,背诵非常出色,能背诵《纲鉴》,后来他经常是整本书地背诵,无怪乎他写起文章来纵横驰骋,挥洒自如了。
     开明书店的主人章锡琛有一次曾对钱君匋和郑振铎说:“茅盾能背出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来。”郑振铎不信。章锡琛说:“如不信,可以赌一桌酒,请君匋做证人。如果背出来,这桌酒由你出钱;背不出,由我出钱。是不是赌一下?”郑振铎被章锡琛这样一激,就说定赌一桌酒。 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在开明书店大家酒叙,席间有茅公、郑公、章公,还有周予同、夏丐尊、顾均正、徐调孚和钱君匋,以及两位女士。席间章锡琛请茅公背《红楼梦》,并由郑振铎指定一回,茅公果然应命滔滔不绝地背了出来,大家都十分惊讶。可见茅公深厚的古典文学的造诣。
    巴金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背得较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育心名《文学启蒙》)。这是200多篇散文的选集;从周代到明代,有传、有记、有赋、有论、有祭文。里面有一部分我背得出却讲不清楚,有一部分我不但懂而且喜欢,像《桃花源记》《祭十二郎文》《赤壁赋》《报刘一丈书》等等。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
摘自:巴金《写作生活的回顾》

     史学大师钱穆能背诵(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与《朱子章句集注》,《庄子》、《老子》、《史记》。

      张恨水14岁前就能背诵《三字经》、《论语》、《孟子》、《左传》、《大学》、《中庸》、《诗经》、《书经》、《礼记》、《易经》、《千家诗》、《古文观止》。
     熊十力能背诵很多书,后来他著书立说,案上仅文房四宝,而没有一本参考书。

     张寿康四岁时,字虽不识,却能背诵《千家诗》多篇,至八十年后,仍记忆犹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06:17:15 | 只看该作者

名家成材与经典诵读!--之二!

为什么大师离我们越来越遥远?
     看看,刚才历数的,都是名人。而在中国历史上,类似的名人灿若群星。即使是离我们很近的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和今天安定和谐富足的社会相比,动荡,混乱,贫穷……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上却诞生了一大批大师级的人物!鲁迅、胡适、蔡元培、赵元任、郭沫若、茅盾、沈从文、巴金、钱钟书、老舍、梁漱溟、陶行知……这只是信手拈来!因为这些人物的存在,中国现代文化的星空才显得格外地璀璨绚丽,才在世界文化的长河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这些大师是怎么成长起来的?这些大师大多接受过严格的传统的私塾教育,在少年儿童时期强记背诵了大量经典著作,从而打下了宽厚的传统文化根基;现在我们拥有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有了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但这一切很大程度都成了谋取考试高分的工具。大师成长的氛围没有了,经典诵读的传统课程没有了,读书的热情异化了……我们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越来越浮躁,分数几乎成了教育的灵魂。

    有关部门进行的全民阅读调查表明,中国国民的阅读率几年来持续走低,保持阅读习惯的不足5%。相反,“快餐式阅读”“浅阅读”大行其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2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26 , Processed in 0.08062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