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01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湖南黎氏:中国文化的“乔家大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19 18:55: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帖http://xwtd.voc.com.cn/news/201099/n664014942.html
回望百年中国大家族系列之八
本期讲述有“中国第一文化家族”之名的湘潭黎氏家族,从清末民初到文革结束这段历史时期中“黎氏八骏”的人生传奇,让我们再一次重温中国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文明兴起的过程,也感受那一代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民族兴盛而奋斗不息的精神。
■策划/曹辉  执行/万凡
自湘潭南行50公里,晓霞山连绵起伏数公里,其东麓白石铺乡星斗塘有着画坛巨匠齐白石老人的故居,而隔山相望,则是“黎氏八骏”祖居地——湘潭县中路铺镇石潭坝管区菱角村。黎氏祖居,由“八骏”祖父、担任过清奉政大夫的黎葆堂所建,虽然在时隔百余年后只剩下了数间破瓦草堂,但依然难掩当年两进四合、40余间房舍的气派。而与故居相对的晓霞山麓,则是百年来一直守望着故宅的“八骏”之父——黎松庵的长眠之处。翻开现有记录着黎氏历史的各种资料,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户人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所演绎的传奇。
菱角村虽是一个偏僻山村,但在当地,黎家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书香门第”,祖父黎葆堂,前清戊子科举人,嗜藏书,编印有《古文雅正》等书。黎葆堂之子黎培銮,字松庵,晚清贡生,是四乡闻名的文人学士,也是国画大师齐白石的挚友,二人曾组织发起了“罗山诗社”。1900年前后,齐白石常徒步登上晓霞山,然后沿弯弯的山道来到位于晓霞山西麓的长塘,走进黎松庵先生的家门,和黎一起作画、刻印、作诗。
黎葆堂的妻子黄赓,是一个性格坚毅聪慧,自立精神极强的女子,靠自学达到能看书填词的学力。黎松庵辞官后,因受国外新思想的影响,开始在家着意用“新学”教育子女。并特意设立了家庭学校——长塘杉溪学校,聘请了几位有秀才功名且能掺用“新学”的教师,开设中西合璧课程,在讲授中国古籍《四书》、《五经》的基础上,也讲授算学、格致、博物、音乐和美术等新课目。黎松庵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但鼓励他们外出求学并发挥各自特长,良好的家教,不但培养了黎氏兄弟有着新鲜活泼的思想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也培养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高度的专注力。“不克厥敌战则不止”,最终造就了他们在“五四”以来的文化科学界事业的成就。
黎松庵和大他一岁的妻子从1890年到1917年,一共生育了八个儿子四个女儿,除一个女儿幼年夭折,其他孩子全都成名成家。从1917年黎锦熙离开家乡始,黎氏兄妹们先后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工作。此后的数十年间,先后成就了中国注音字母之父、语言学泰斗的黎锦熙;著名音乐家、儿童文学家,我国儿童音乐鼻祖,流行歌曲之父的黎锦晖;采矿专家黎锦曜;教育家黎锦纾;铁道和桥梁专家黎锦炯;作家黎锦明;音乐家黎锦光和旅美华裔作家黎锦扬的“黎氏八骏”,为中国现代史留下了一段佳话。黎松庵夫妇的三个女儿,长女黎锦珈、次女黎锦皇、三女黎锦文,在不同的生活舞台上也都有不凡的表现。
光耀史册的黎氏八兄弟
湖南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古往今来,涌现出很多杰出人才。单就湖南湘潭县的石潭坝乡长塘村来说,就有一个书香门第——黎氏家族,膝下的八个孙儿个个都有出息,都是在现代历史上颇有名气的人物。
〉〉〉黎锦熙:中国注音字母之父、语言学泰斗
大哥黎锦熙,字劭西,号鹏庵,生于1890年,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1911年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毕业后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民国元年(1912年)与张平子等创办《湖南公报》,任总编。1913年,在省立四师(次年合并称省立一师)任历史教员,与杨怀中(杨开慧的父亲)、徐特立创办了“宏文图书编译社”。
从1920年开始,他在大学任教,先后在北京女子师大、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师大等校担任国文系教授、主任等职。
黎锦熙从事语文教学70余年,发表研究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30余部。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领域:推广普通话和改革汉字,建立语法体系和语言教学,词典编纂。从1916年开始,他就著文倡导“国语统一”,参与拟订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并提倡白话文,推广共同语(即普通话)。新中国成立后,他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1970年还不顾80高龄自创了汉语双拼方案。他这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国语运动史纲》、《中国文字与语言》、《文字改革论丛》等著作中。
黎锦熙在五四运动以前就开始汉语语法的研究,他于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是我国第一部白话语法著作。这是在借鉴英人J·C·纳斯菲尔德的《英语语法》和继承并修订《马氏文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语法体系,成为我国现代语法的奠基之作。
黎锦熙很早就有编纂辞典的愿望,1917年他在教育部任职时就提出过编纂《国语辞典》的建议。1932年他与钱玄同共同担任《中国大辞典》的总编纂,尽管这部鸿篇巨制未能完成,但也为他以后主编的《国语辞典》、《新部首索引国音字典》、《中华新韵》、《汉语辞典》、《同音字典》等多部辞典奠定了基础,为促进汉语规范化立下了汗马功劳。
〉〉〉毛泽东与黎锦熙
毛泽东初识黎锦熙时,黎锦熙在校担任历史教员,只比毛泽东大3岁。他们两人名为师生,实为挚友,关系密切,常在一起议论时政,研究学问。
1915年,黎锦熙去北京教育部工作,毛泽东也在1918年为筹备赴法勤工俭学工作事宜到了北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此时黎锦熙已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得知毛泽东在北京工资微薄,生活清苦,给了他许多关照。黎锦熙经常请毛泽东来家吃饭,还特别为他准备好的饭菜,让他打打“牙祭”。茶余饭后,他们侃侃而谈,评论时政,探讨学问和救国救民的真理。过年时,黎锦熙还请毛泽东来家里一起团聚包饺子。
以后毛泽东参加了革命斗争,黎锦熙虽然和他失去了联系,但一直在报端和广播里寻找毛泽东的踪迹和下落,默默地祈祷他平安地摆脱险恶的环境,祝愿他的事业取得成功。在白色恐怖之下,黎锦熙始终保存了毛泽东与他来往的6封书信,毛泽东在长沙主编的《湘江评论》以及《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等珍贵文献。
抗战胜利后,黎锦熙响应中国共产党建立统一战线的号召,与许德珩、潘菽等在重庆共同发起组织九三学社,团结有名望的知识分子,配合毛泽东在党的外围开展反蒋斗争。
1948年底,人民解放军包围了北平。国民党军政官员纷纷溃逃,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的黎锦熙却无动于衷。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长黄金鳌几次登门,叫黎锦熙登机去台湾,遭到他的拒绝,还把黄金鳌送来的“撤退函”撕毁。黎锦熙望着窗外,坚定地、充满信心地说:“我要在这里等一位令唐宗宋祖都稍逊风骚的伟人哩!”
北平解放后,毛泽东从西柏坡来到北平,听说黎锦熙还在北京师大任教,十分高兴,就驱车到和平门外的北京师大去看望老师。他们相别30年,久别重逢,都很激动。这天中午,毛泽东自掏腰包让工作人员叫来了两桌酒席,款待老师和几位知名教授。
此后,毛泽东还邀请黎锦熙参加了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议由黎锦熙和吴玉章、范文澜、成仿吾、马叙伦、郭沫若、沈雁冰七人,组成“中国文字改革协会”,黎锦熙被选为常务理事、副主席,兼方案委员会副主任和汉字整理委员会主任。当时,黎锦熙又是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总主任。1950年5月17日,黎锦熙写信给毛泽东,提出关于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机构归属、人员编制以及辞书编辑事业应合理发展等方面的意见。毛泽东于22日复信批示:“所提大辞典处各点均可同意。并和胡乔木同志说了,他也同意。请用电话和胡同志接洽为荷。”1954年元旦,黎锦熙写信给毛泽东,提出推广注音字母的意见。毛泽东在复信中说:“我同意您推广注音字母的意见。具体解决,请向文字研究会商洽。”
黎锦熙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和语言文字学研究,毛泽东在百忙之中一直给予他关怀和支持。“文化大革命”期间,黎锦熙的全部图书资料被查封,研究工作一度被迫中断,毛泽东得知后立即指示启封,并对他的工作加以保护。当得知黎锦熙工作和生活条件不太好时,毛泽东又亲自将朝阳门北小先街46号的一所四合院批给他居住。这一切,对于古稀之年的黎锦熙来说,都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他更加忘我地工作,即使生病输液的时候,还继续逐字逐句地审订文稿。当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的噩耗传来,黎锦熙悲痛万分,身体日渐衰弱。1978年3月27日夜间,黎锦熙因心脏病发作,不幸病逝于书桌旁,临终前,他的手中还紧紧攥着一份未及改完的在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会上的书面发言稿……
黎锦熙不仅是一个语言学家,一个学者,同时又是一个社会改革家,一个始终为了中国的富强、进步,贡献了其毕生精力并做出巨大牺牲的人。
〉〉〉黎锦晖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之父
老二黎锦晖(1891-1967)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黎锦晖生于1891年,四岁时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在读完小学、中学之后,于1910年考入长沙铁道学堂。他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于是放弃了工科学业,转入长沙高师就读。1912年他从长沙高师毕业,经亲友介绍他加入了同盟会,并到北平的《大中华民国日报》担任编辑。1921年教育部在上海创办“国语专修学校”及其附属小学,聘任他担任校长。为了推广国语和开展学生的课外活动,他开始探索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在短短的十年间,他创作了二十多首儿童歌舞表演曲,还有十余部儿童歌舞剧,这就使他成为中国现代儿童歌舞音乐的拓荒者。
1927年,他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继儿童歌舞之后,黎锦晖转入了流行音乐的创作。《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乐作品,标志着中国流行歌曲的诞生。1928年,黎锦晖率“中华歌舞团”去香港、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巡回演出,《毛毛雨》等流行歌曲即已与他的儿童歌舞一起成为主要节目。1929年,由于经费困难滞留于新加坡无法回国,他遂接受一家书局的订货,短期内编写了一百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了16本歌集。《桃花江》、《特别快车》等歌曲即成于此时,大获成功。
1930年他与七弟黎锦光一起创办专业演出团体——明月歌舞团。这个歌舞团吸纳了好几位艺坛名人,如聂耳、王人美、黎莉莉、周璇等。黎莉莉本是早期共产党员钱壮飞的遗孤钱蓁蓁,田汉将她交给黎锦晖抚养,更名为黎莉莉。在黎锦晖的悉心呵护与培养下,她成为明月歌舞团与王人美、薛玲仙、胡笳齐名的“四大天王”之一。周璇原名叫周小红,1931年考到明月歌舞团。“九一八”事变后,明月社的一次演出,周璇唱了二伯作词作曲的《民族之光》,这是爱国歌曲,观众很欢迎,掌声不断。这次演出后,黎锦晖就给她改名为周璇。1957年9月周璇去世,他还给她扶过灵。
后来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聂耳等进步人士离开明月歌舞团,红极一时的歌舞团开始步入了下坡路。1931年,“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1932年他接受田汉的建议,离开上海,回到长沙,在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继续做音乐教材的编写工作。解放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1967年逝世于上海。
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即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他在处理流行音乐中外来形式与民族传统关系上的成功经验一直为后人所借鉴。
〉〉〉黎锦明:受到鲁迅称赞的“湘中作家”
老六黎锦明(1906-1999年),早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英语。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侥幸》(后改题《小画家》),是1924年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发表的。从1926年到1936年,仅10年间,他出版了短篇小说10部,中篇小说6部,文学论述3部,近100万字。其先后任过北平中国大学讲师、保定河北大学和杭州浙江大学教授。1952年被选为湖南省文联委员,次年被选为省政府委员。
锦明先生晚年常追忆鲁迅先生对他的爱护与教育。198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由康咏秋先生为他代笔,回忆了他多次与鲁迅先生交往、求教的情景。他第一次拜访鲁迅先生是在1927年1月31日,鲁迅刚到广州不久。他连当时鲁迅房间的书堆了一地,让他在桌子旁边坐下,平易近人地同他交谈的细节,都记忆清晰。1927年10月,他以海陆丰农民斗争为背景、较早反映农民运动的中篇小说《尘影》写成,在“四·一二”政变后的严峻形势下,出版社有顾虑,不敢出。鲁迅看了原稿,对内容作了肯定,欣然为之作序,热情支持它的出版。1935年3月,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对黎锦明的作品作了中肯的评价,称他为“湘中作家”,作品中“蓬勃着楚人的敏感和热情”,他深受鼓舞。
锦明先生的脑子后来有些问题,他乡下老家的村民也这么说。当时村里流行这样一句歇后语,讲的是六老爷走路——重来。这里的“六老爷”,便是黎锦明。有一次,六老爷去坳茶岭(音)赶集,走到太湾桥(音),别人喊:六老爷,你走错了,应该走那边。他听到了就往回走,走到他屋里——他们屋里本来有52间房的,后面分给他家的只有6间——睡觉的房间,再走出来,再走另外一边。他讲,走错了就要重来。其实他只要从这边走到那边就是了。
黎锦明落下这脑子的病根,据他的侄子黎风讲,是1928年他在郑州一个中学教书时,被人告发是《尘影》的作者,随后被抓进监狱关了7天,受了刺激,出来后脑子就有些问题了。
锦明先生遭受“文化大革命”这场劫难时已步入晚年。使他痛心的是多年的藏书和收集保存的资料被洗劫一空,他的著作也被当作“封、资、修”横扫了。他曾忧心如焚地说:“不要文化,会亡国啊!”他一度神经错乱,只身外出,流落他乡,家人和亲友四处寻找,才把他领回来。直到粉碎“四人帮”,他才摆脱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 后来在党的关怀下,在省、市政协的帮助下,他先从农村搬到湘潭市居住,1986年又从湘潭迁到长沙,过上了宁静的生活,精神的创痛也逐渐得到恢复。
锦明先生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黎泽浩没读多少书,后来跟着一个叫冯柄炎的人学木匠。1976年前后,黎泽浩曾给他大伯黎锦熙写了封信,讲不想再留在农村了。大伯后来寄回120块钱,让他买锄头什么的,要他做“泥秀才”。女儿黎泽利嫁给了后来晋升为共和国上将的谷善庆将军。后来,黎泽浩也没当成“泥秀才”。1988年,他姐夫谷善庆调到广州军区当副政委,他也跟到广州,在那边开了个饭店。
“文革”中,儿女们受他的连累,吃苦不少,但如今都有了工作,有了幸福的家,这使锦明放了心。他想给子女们留点什么。他一生俭朴,两袖清风,物质上谈不上留下什么遗产,他也从不朝这方面想。他认为,惟一值得留给儿女们的,是他失而复得的著作。于是,他将新近出版的中篇小说集,郑重地签上名,给每个子女和孙子辈各送了一册。
1999年4月2日,黎锦明先生走完了他的人生,享年94岁。据他老伴符女士事后说,她和子女们已将他的骨灰盒送回老家——湘潭县石潭坝乡长塘村,与他已故多年的老父亲黎松庵葬在一起。黎锦明从小热爱父亲,如今终于能够长年与父亲相依相伴了。
    
〉〉〉黎锦光:一首《夜来香》风靡海内外
黎锦光(1907-1993年),在黎氏兄弟中排行第七,他比二哥黎锦晖小16岁。从中国流行歌曲的风格来看,他与黎锦晖分别代表了流行歌曲的两个时段:黎锦晖属于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流行歌曲的开拓者,而黎锦光则是三、四十年代流行歌曲高峰期的代表作曲家。在黎锦光创作的众多歌曲中,最教人难忘的莫过于《天涯歌女》以及电影《春江遗恨》里的插曲《夜来香》,风靡了半个多世纪。他本人于是有了“歌王”之称。
黎锦光小时候喜欢乡间的花鼓戏,跟家里的帮工学会了吹笛子、拉二胡。9岁时随大哥黎锦熙到北京上小学,15岁随黎锦晖到上海,在黎锦晖任校长的国语专修学校附属小学上学。16岁回长沙,1923年先入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办的暑期补习班,后来考取湖南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后入湖南大学土木系。1926年曾考入黄埔军校,在广州、武汉等地参加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作宣传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黎锦光到上海,参加黎锦晖办的“中华歌舞团”、“明月歌舞团”和“联华歌舞班“,到南洋和国内的许多地方巡演。
1939年初黎锦光进百代唱片公司做音乐编辑。这年年底黎锦光采用湖南花鼓戏的“双川调”改编了歌曲《采槟榔》,由周璇灌制唱片后极受欢迎。接着又创作了带有湖南民歌音调风格的《五月的风》(陈歌辛词)。
黎锦光的流行歌曲的民族风格非常鲜明,除了经常采用他所熟悉的湖南民间音调之外,他也常常采用江苏、广东、河北、陕西的民歌小调,还从京剧、京韵大鼓等民间艺术中吸取音乐创作的营养,他的这些歌曲反映了三、四十年代市民生活的多样性,属于海派文化、现代都市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以后,黎锦光长期在上海中国唱片厂工作,默默无闻地担着“音响导演”的担子,直到1970年退休。退休10多年之后,1984年又应邀回中国唱片厂,利用三、四十年代百代公司的录音模板,重新编辑、出版流行歌星周璇、白虹等人的音乐专辑多种,受到了众多怀念老歌的听众的喜爱,在怀旧浪潮中适应了人们怀旧情绪的需要。
1981年七、八月间,黎锦光应李香兰和日本广播协会之邀去日本访问。李香兰的日本名字是山口淑子,这时已经弃歌从政,任日本参议院议员。李香兰见到黎锦光后激动地说:“先生创作的《夜来香》,使我的歌唱生涯达到了高峰,也成了我的代表作,我永远不会忘记先生的栽培。”从这之后,黎锦光就像被发现的“出土文物”一样,在国内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
黎锦光年轻时的妻子是当年走红的电影明星及歌星白虹,五十年代离异。黎锦光一生穷困(还不至于潦倒),全国解放后,他任上海唱片厂(前身即百代公司)音响师,由于他在解放前曾写过大量的“黄色音乐”,因此全国解放后他“夹着尾巴”战战兢兢地过日子,生活相当清苦。
1993年1月15日,黎锦光先生在上海病逝,走完了他86年坎坷曲折人生。他对中国音乐贡献最大的时期,是40年代,那十年是他歌曲创作鲜花盛开的“花季”。《夜来香》和《香格里拉》是黎锦光歌曲创作中影响最广和艺术成就最高的两首作品,也都创作于40年代。他毕生没有进过专业音乐院校,没有专门学过音乐创作,但是通过他天才的创造精神和不懈的努力,使我国40年代的流行歌曲创作又向前跨了一大步,为瑰丽的海派文化增添了新的光彩。
〉〉〉黎锦扬:一篇文章定居美国 一部小说吃一辈子
黎氏家族中最小的弟弟黎锦扬出生于1917年。1956年,他创作了名为《花鼓歌》的小说。小说出版后,很快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黎锦扬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亚裔畅销书作者。后来《音乐之声》的创作者又为它作词作曲,使《花鼓歌》成为百老汇最著名的十大歌舞剧之一。2002年《花鼓歌》在百老汇再次上演,小说《花鼓歌》也重新出版发行,文学界开始重新认识黎锦扬在美国亚裔文学史上的作用。
黎锦扬很小就跟随大哥在北京上教会学校。1941年从昆明西南联大毕业工作两年后,大哥将他送到了美国,先是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比较文学,后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戏剧创作。1947年毕业后,家里不再供养,一时又找不到工作,他每天靠吃25美分一碗的面条度日。
一天早上,华文《世界日报》一则征文启事跳入他的眼帘:该报欲开英文专栏,征稿一经采用,每篇5美元。他扔下还没吃完的阳春面,撒腿往家跑。他奋笔疾书,头也没抬,直到天明,两篇英文稿告成。寄去即收到主编来信,除附一张10美元支票,还约他每周写5篇。他掐指—算,每月收入可买面条400碗,高兴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把主编的信端在手上,大声朗读了三遍,才长长舒了一大口气,倒在了床上……
自靠摇笔杆子为生之后,黎锦扬虽无大富,小日子过得还算安稳。不料,一天下午,“Writer's Digest”(《作家文摘》)的编辑打来电话通知他得了当年短篇小说一等奖,奖金750美元。黎锦扬狂喜不已。
收到获奖证书和奖金后,黎锦扬赶快来到移民局,力陈自己是特殊人才,摇笔杆子繁荣美国文化,并无与美国人争饭碗之嫌,移民局给他办了绿卡。
1956年,他创作了一本讲述两代华人故事的长篇英文小说《花鼓歌》。可是书稿寄出后,却被一家又一家的出版社退回,理由是情节太过“离奇”,结构过于“跳跃”。书稿最后送到了名气最大、对他来说希望最小的一家出版社。稿子转到一位专门把第一道关的老“看家”手中,老人久卧病榻,已奄奄一息。他略看了看书稿,便被深深吸引。待一口气看完,人也只剩下了一口气。无力写报告,他拼着最后的力气,刚在稿子右上角写下了“Read this”(快看这个)两个单词,便撒手人寰了。
老人真是独具慧眼,《花鼓歌》出版没多久,竟登上了《纽约时报》的“最畅销书排行榜”。有评论说黎锦扬是二战后最早以中国人题材撰写英语小说的华人作家,好莱坞的制片商和纽约百老汇歌舞剧的经纪人纷纷找上门。后来,歌舞剧《花鼓歌》在百老汇上演大获成功,多年久演不衰,每演一场他都坐享其成。他的小说还被改编成电影,广播电视也纷纷来买播放权,他一辈子享用不尽。
《花鼓歌》竟还给黎锦扬带来了桃花运。一位替他朗诵新作的金发碧眼的漂亮小姐日后成了他的太太。
〉〉〉黎氏后人88年后湘潭寻根
“湘潭好,我们回到自己屋里来哒!”2005年,从美国和中国香港、上海、北京、广州等地汇聚到湘潭的“黎氏八骏”的部分后人,一起跟着“黎氏八骏”老六黎锦明之子黎泽浩一字一句地学说这句湘潭话。
“‘屋里’是什么?”来自美国的年仅6岁的黎烈昂小声问父亲。“屋里,就是家里啊!”同样也是头一次回到故乡湘潭的小烈昂的父亲黎模代激动地说道。
黎氏后人回忆道,从1917年黎锦熙离开家乡始,黎氏兄妹们先后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工作,散居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中国香港和内地。88年来,只在1938年为躲避战乱黎氏部分兄弟曾回湘潭相聚。直到2005年,散居海内外的黎家27位后人再次回到了他们的祖居地祭扫陵墓、凭吊先人。
现在,黎氏兄弟中只有90多岁高龄的老八黎锦扬健在,居于美国,系美国作家协会、美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黎氏姐妹中则只有黎锦文一人健在,她居于北京,曾在农工民主党中央机关工作。这次回湘潭的是黎氏家族的泽、模、烈字辈的部分后人。
“黎氏八骏”,在中国现代史上书写了一个家族的传奇。黎模代的爷爷——故去的黎氏八骏中的老大、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文字改革家,有“汉语注音之父”之誉的黎锦熙也许不会想到,自1917年起他和10个弟弟妹妹相继离开湘潭,事隔多年,黎氏后人还能重聚于湘潭晓霞山下。
链接:
〉〉〉黎锦曜:毁家办矿的采矿专家
老三黎锦曜(1895-1954年),解放前任矿学社主事和《中华矿学杂志》主编。抗战期间回湘潭,为发展家乡的采矿工业,曾花掉大量家产在故乡开采盐矿、煤矿。解放后,任湖南省工业厅高级工程师。1953年,他不顾家人劝阻,还自告奋勇接受中央有关部门交给的任务,带领一班人去海南岛探矿。第二年不幸病故在海南岛的矿藏考察工地。
〉〉〉黎锦纾:从湖南教育局长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
老四黎锦纾(1898-1954年),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全国平民教育的普及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据他的儿子黎风回忆,父亲黎锦纾1922年到德国留学,1925年在德国加入共产党,和朱德、邓小平在一个党小组。听父亲说起过他留学欧洲时,与邓小平等4人合租一间房子。有年冬天,他们未收到家里寄来的生活费,寡妇房东要轰他们走。邓小平急中生智,让大家把所有零钱交给锦纾,让他请房东看电影。父亲高大、帅气、嘴甜,老太太被哄得高兴,答应迟收房租。父亲在柏林大学得了博士学位后,到了莫斯科研究成人教育。父亲是黎家第一个博士。
1926年9月回国后,父亲当了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教育股股长。1927年,国民党清党,父亲到了上海,那个时候党组织没现在这么严密,父亲和党失去联系了,脱党了。
解放前,父亲一直从事成人教育工作,给成人扫盲。解放后,曾担任过湖南省教育局局长,后来朱德想请父亲当中等教育司的司长,因为那个时候继母身体不好,父亲推辞了。1954年,父亲被调到北京,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是年病逝。
〉〉〉黎锦炯:中国铁路建设的总工程师
老五黎锦炯(1901-1981年),他于1921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铁路及造桥工程系,1927年毕业后,他与中国其他桥梁专家设计并建成了中国北方第一座大型的铁路大桥——滦河铁桥。抗战胜利后,他在党组织的保护下到了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四十天就主持修复了北平到张家口之间的康庄铁路大桥,为解放区争了气,为此党和人民授予了他“人民工程师”的荣誉称号。他担任过解放区铁路局的副局长兼工程师。解放后,任铁道部总工程师,为修铁路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全国每一条新修的铁路都凝结了他的心血。从1965年开始,他就拟订修筑西藏铁路的计划,但因1981年病逝而未能如愿。
2008年,由黎锦炯(黎亮)之子黎白与黎白之妻张梦媛执笔的《湘潭黎氏》一书隆重面世,该书共分五部,近150万字,黎白夫妇著书用了十八年的时间。书中讲述了清末民初到文革结束这段历史时期中黎氏八骏的人生经历,也折射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文明兴起的过程。这本书,对于家族来说,是本家谱,然而,对于外姓读者,则是一本从“中国文化的乔家大院”里发掘的“现代中国教子第一读本”。当时,《湘潭黎氏》一书的撰写还曾得到胡耀邦同志的建议和关注。
〉〉〉共和国上将谷善庆原是“老六”的女婿
共和国上将谷善庆是“黎氏八骏”老六黎锦明的女儿黎泽利的丈夫,他1931年11月18日出生在辽宁省瓦房店市仙浴湾镇的望海村。1947年12月26日入伍。一个稚气未脱的青年走出了谷家老屋,经历了塔山生死战、广西剿匪,一别经年杳无音信后,直到1958年才回过一次家。
80年代初谷善庆曾在湖南省零陵军分区、邵阳军分区任副政委,1983年升任湖南省军区政委。1988年,谷善庆调任广州军区副政委,同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共和国的一位将军,1994年荣升为上将,退休前为北京军区政委。据谷善庆的胞弟谷有庆介绍,他父亲叫谷清忱,是位私塾先生。在当时,谷家可算是书香门第。谷善庆一直念到国高毕业,在同龄人当中,他学习最好,还好玩好动。望海村离海很近,谷善庆非常爱洗海澡,还爱摆弄果树。头脑灵活,勤奋好动,是胞弟对青少年时代谷善庆的总体印象。
后来,谷善庆在广州军区当副政委时,谷有庆曾到他家中串亲戚,见一般家务活都是谷善庆自己动手做,十分不解。谷善庆对胞弟说,懒人不能当官,当官就必须要勤勉一些。
谷善庆将军只有两个女儿,而谷善庆惟一的胞弟也只有一个儿子,作为谷老将军的亲侄子,谷芳为成为谷家的“独苗”。按理说,老将军戎马一生,谷家惟一的传人应该有一个较好的安排。然而,在他唯一的胞弟退休的那个瓦轴厂里,他唯一的侄子接过了父亲的“枪”干起了这份默默无闻的工作。
据谷芳为介绍,谷善庆将军虽然对家乡的亲人很关心,经常捎一些东西给他们,但从没有给过他们特殊的关照。他常常告诫谷芳为,自己的路要自己走。当年,谷善庆将军在广州军区任职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谷有庆要到广州做生意,谷将军没有允许。近几年,谷将军帮家乡修路,有人找到谷芳为想包点活干干,也被谷将军拒绝了。谷将军多次回家乡,但从没跟当地领导打过招呼,还让侄子不要张扬自己是将军的亲人。就这样,谷家“独苗”隐迹瓦房店多年而无人知晓,老将军清正廉洁的风骨可见一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2-3-19 19:05:01 | 只看该作者
八骏的母亲黄庚知书达理,善理家政。是一个通晓诗、史、经、文的大家闺秀,她相夫教子,把持家务,对子女的品德和学业极为重视,故八骏对母之敬重尤甚。

八骏生长在这样一个诗书世家,其教育自然不落俗套。据当地传闻,他们的母亲是一个自主精神极强的女性,思维与众不同,对世上所发生的一切事情有独到的见解,那么在操持家政与教子方面自然有她自己的高招。还传说黄夫人很注重优生学,怀孕时就实施胎教和婴儿营养调配。因此,黎家八子个个成为国内外有名望的专家、学者、教授,超过了《三字经》里所说的“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窦禹均。老人不但乐善好施,经常救济和收养孤儿。黎锦晖曾在自传中这样说:“我母亲黄氏,生子女十一人。我们受‘母教’的影响更多且大。她一直反对用苟且行为去谋名利,反对不近人情的迷信,富于正义感和爱国心。对于子女们的学业和品德都很认真。因她从小入学,通经、史、诗、文,所以能帮助子女们进步”。

“黎氏八骏”的八兄弟,在语言、音乐、教育、文学、地质等领域卓有建树,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段佳话。一门八子,成名成家,除了有父亲的熏陶,母亲的严教以及家庭良好的学习条件外,当地浓厚的湖湘文化氛围,更为处在青少年成长时期的八兄弟文化和性格建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2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32 , Processed in 0.072476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