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0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交流] 【转帖】一位教师对语文课的细节设计:《风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19 11:06: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捡了芝麻,真丢了西瓜吗?
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
金燕
俗语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它是比喻做事因小失大,得不偿失。我则认为,在不同的环境下,“芝麻”、“西瓜”的作用不可一概而论。《本草纲目》曰:“芝麻主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脑髓。”看来,芝麻有“坚筋骨”、“润肝脏”、“聪耳目”、“延年益寿”等诸多功效。同在《本草纲目》中也指出“西瓜可消暑热,解烦渴。”但“西瓜属生冷,世俗认为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取其一时之快,不知其伤脾助湿之害矣”。可见,西瓜的作用不一定比芝麻大,甚至还远远不如芝麻呢!
同理,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必须凝聚在某个“点”上,或是统领全文的情感点,或是文本极有特色的训练点。而这个点,就成了那粒“芝麻”,在课上教师必须用心挖掘,使它细中见精,小中见大,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与发展。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此时,这粒“芝麻”虽小,却使学生“一课一得”,功效极大。那如何让学生捡上一粒功效极大的“芝麻”呢?下文将结合笔者亲历的课堂实践《风筝》(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谈一些做法。
一、择“芝麻”,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课堂教学中细节有许多,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尽管如此,我们没必要也没这种可能去解决所有的细节,抓住“关键性细节”去生成、突破教学关键点,这才是对学生有功效可言的“芝麻”。对“芝麻”的选择、设计,缘于教师对教材、学生和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教师对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在指导学生阅读前,我们必须要深入地解读文本,既要注意“宏观把握”: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中心思想、内容要点、布局结构、写作方法、风格特色等;又要“微观理解”:对字、词、句、段中的难点、重点作深入的探究。这样,既着眼于全局、整体,又着眼于局部、细节,两者不可或缺地解读文本后,方能挖掘出对学生行之有效的那粒“芝麻”来。
《风筝》一文是贾平凹先生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叙述层次清晰。而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文章既写了“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找风筝时的焦急、伤心、失望,文章的结尾又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在品读文章时,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希望:有笑有泪,五彩缤纷的生活才是童年的生活,充满了童真童趣的生活便是幸福。于是,深入解读文本后,我就抓住描写心情的词这粒“芝麻”,设计了五个训练环节:之一,媒体展示漂亮的风筝图,说说“高兴”的情;之二,读读风筝的各种名字,说说“有趣”的情;之三,想象精心制作风筝的场面,说说“憧憬”的情;之四,看看放风筝时的情景,说说“快活”的情;之五,读读找风筝时的句子,体会“焦急”的情。就这样,抓住“心情词”这粒“芝麻”重锤敲击,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自主读书,自主感悟,从而准确理解作者这样描写的好处、感悟童真童趣。

二、抓“芝麻”,方能见微知著

教学过程是由无数个教学细节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理念、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关注教学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但教材无非是例子,只是我们教学的载体,知识永远不是我们教授的唯一和重点。能透过教材,用自己的慧眼在教材中提炼学生学习语文所需要的“灵丹妙药”,这才是教师的智慧。在细节中,关注作者的言语表达形式,渗透言语意识,将隐含在语言中的表达特点、规律挖掘出来,让它“显山露水”,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种表达方式,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这样的“芝麻”,小中见大,利于学生积累、内化,真正提高学习能力。

同是上《风筝》一文,也是抓心情词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可因为老师对“细节”重视程度的不同,就有了两种不同的设计与生成。节录如下:

【某老师的教学片断】

师:做风筝是快乐的,你还从哪件事上体会到了孩子们的快乐?

生:放风筝很快乐。(读句子)“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师:是呀,放风筝也很快乐。你们放过风筝吗?当风筝一下子飞起来时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生:我很快活。(师板书“快活”)

生:我也想去放风筝了。

师: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起舞,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联系前文,再想象一下,当我们看到自己做的风筝在天空中随风飘舞的时候会怎么喊叫?

生:瞧,我的风筝上天了!

生:快飞,快飞!

师:村子里的人看到了,会觉得怎么样?

生读文中村民们的话。

师:风筝让我们这么快乐,这么兴奋,这么激动,所以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说——(出示句子)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学生读句子。

【笔者的教学片断】

师:一起去放风筝吧!怎么放?文中就有一句介绍放风筝的方法。找出来读读,和同桌对读,教会对方放风筝吧!

学生读句子。

师:你们的风筝放上去了吗?(出示句子:“风筝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此时,你的心情怎样?

根据回答,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句子,并让学生板书“心情”的词。

师:看到风筝上天了,我们飞快地跑起来,风筝就飞得更高了——(出示:“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翩”左边是“扁”,右边是“羽”,这又扁又薄的羽毛在空中会飞得怎样?

生:很高。

生:很轻盈。

师:是呀,幸福鸟就像一片美丽的羽毛在空中轻盈地翩翩飞舞着。这翩翩飞舞的风筝还像什么?(出示“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像
。”)

生:像美丽的小鸟在空中舞蹈。

生:像可爱的小精灵在跳舞。

生:像爱心天使在空中播撒爱心。

师:在我们的眼中,那只什么也不像的风筝就像是色彩斑斓的蝴蝶、美丽的仙女一样翩翩飞舞。把你此刻的心情写下来吧!

学生板书“心情”的词。

师:风筝继续往高处飞呢!你还想说风筝似乎在干什么?出示:“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似乎

。”


生:似乎还在和云朵说悄悄话。

生:似乎想和太阳赛跑。

生:似乎想带着我的憧憬飞到更远,飞到汶川带给那儿的孩子幸福。

师:我们更快活了,你又想用什么词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呢?

学生板书。

师:孩子们,同样是表达“快活”的意思,我们却用了这么多不同的词语,真了不起!其实,表达“快活”的词还有很多,有些是两个字的,有些是三个字的,还有四个字的词语。读读,看谁最快把这些词收藏在大脑中了:

兴奋喜悦、愉快、畅快、欢畅、欣喜、狂喜
乐滋滋乐陶陶、喜滋滋、美滋滋
手舞足蹈、心花怒放乐不可支、欢呼雀跃、欣喜若狂、喜不自胜

学生读读背背。

师:积累词语,不仅要记牢,更重要的是会用。你能根据快活的程度不同,给上面三句话选用不同程度的心情词吗?

风筝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我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



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我


学生选词填空并有感情地朗读。

师:看着并不像样却承载着我们的憧憬的风筝越飞越高,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学生自由说后出示句子,快活地朗读:“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

一滴水可映出太阳光辉”,课堂教学中细节的魅力值得我们不懈追求。同是体会“快活”心情,笔者的引导不是笼统的、单一的,而是有层次的、丰富的:先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想象体会不同程度的快活,再提供许多“快活”的心情词,帮助学生积累,接着又结合文本进行运用,掌握语文规律。风筝越飞越高,心情越来越快活,学生的情感也在朗读、想象、积累、运用中体验、升华。这儿的“心情词”虽是一粒“小芝麻”,却辐射到语言的积累、折射出语文的规律,使学生与文本、与人物、与生活产生强烈共鸣。这样的学习,学生就能真情投入,主动探究,深入思考,有所收获。

三、究“芝麻”,方能大含细入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忽视细节,教学不到位,浅尝辄止,导致教学表面化,形式化,也是课堂教学的通病。教学中只有注意关键细节,在细节上下功夫,做文章,并合理运用教材中的文字,在细节处创造细节,沿细节之流紧扣教学主旨,才能使课堂教学迸出更多的精彩和感动,才能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有所得。

如在《风筝》一课中“找风筝”心情的体会,很多教者在解读时总会把它笼统的归纳为“伤心”。其实,深究文本,走近作者,便会发现,作者在描写找风筝时的心情有着许多细微的变化:从风筝突然断线时的焦急、惊慌,到风筝不见踪影时的伤心、哭泣,以至久久寻找未果后的失望、难受,最后落向村边水磨坊的眼神中又燃起希望与期盼。这些细微的心情变化,必须让学生认真体味,才能领悟作者写作的主旨。于是,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我先利用文本,编创了一个读课文填空的作业:“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

。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我们

。我们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

。”接着,在交流过程中,我运用换词语的方法理解“大惊失色”的词意,体会焦急、惊慌的心情;运用想象说话“我们都哭了,为了

。”理解大哭时伤心的心情;运用做动作的方法理解“垂头丧气”的意思,体会失望的心情。然后问学生:“
这只让我们牵肠挂肚、寄托了我们这么丰富的情感的风筝到底有没有找到呢?”让学生通过争论,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体会此时孩子们期盼、希望的心情。最后,揭示课文主旨:不管风筝有没有找到,但是这些孩子已经找到的是——童真,有笑有泪,五彩缤纷,才是童年的生活呀!这也是作者贾平凹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追求,并出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事情,而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风筝》”告诉学生:鲁迅先生也写过一篇《风筝》,这是他在文中的话,下节课,我们将去看看鲁迅爷爷写的这篇文章,感悟他幼时放风筝的心情。顿时,一幅有笑有泪的幸福图卷已植根在学生脑海里、在学生心中,难以磨灭。

很多时候,学生并不一定能理解文章耐人寻味的深意,只有教师敏锐地发现并把握关键的细节——“芝麻”,耐心扣问,静静倾听,深入挖掘,有效生成,才会走进学生心灵,走进文本教材,实现精彩生动的课堂价值!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当你不厌其烦地拾起细碎的石块日积月累构筑起来了的却是高耸的城堡,只有站在城堡俯瞰脚下的壮美景色时,你才会体味到这些“芝麻”的重要。正所谓,细微之处见精神。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捡对了芝麻,捡好了芝麻,并不会丢了西瓜,反而营养丰富,“补脑益寿”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0:17 , Processed in 0.102485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