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2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做互惠生你准备好了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16 14:4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您是否想在母语环境中学习外语呢?您是否想增加异国的工作、学习经历呢?您是否想和国外家庭共同生活,全身心体验欧洲文化呢?您是否想免去繁琐签证,畅游全欧洲呢?如果您有这样的梦想,来参加欧洲互惠生项目吧!参加欧洲互惠生项目、成为国际互惠生的一员。免费吃住在当地中产家庭;百分百母语环境,迅速提高语言;每月拥有法律保障的零用钱;带薪假期;申根签证;结交来自世界各国的年轻朋友,身临其境的异国人生体验。”
这就是大多数情况下同学们对于互惠生的理解,当然这也是绝大多数办理互惠的机构告诉我们的有关互惠的信息。
互惠生的本质又是怎样的呢?什么样的学生适合申请互惠项目呢?赴德互惠你都准备好了吗?
在跟大家开始深度探讨互惠项目之前,先跟大家再简单的介绍一下互惠项目,以求大家从事实角度再次认识互惠项目。互惠生的概念为平等的互惠,是国际间的文化交流项目,起源于欧美国家。1969年通过法国斯特拉斯堡欧洲议会诞生了互惠生法律,是经过整个欧洲议会通过的各国共同认可的法律。互惠生专项法律的颁布保证了互惠生在外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在欧洲各国,通用的接受互惠生的要求,都根据"欧洲关于互惠生服务的协议"里的规定。所以互惠生这一事物是非常安全的,它既有法律保障,也有历史渊源。这点请同学们和家长放心。
近年来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欧洲各国均掀起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他们热切的希望自己的家庭中,有一位可以传递中国文化的年轻人,作为一种媒介,让他们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能够更真实的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语言及中国近20年的发展和改变。因此,越来越多的欧洲家庭,渴望接收一位中国的互惠生,同时欧洲对中国互惠生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那么作为我们来自中国的学生就有很很多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但是同学们应该怎样把握这一机会呢?
首先一个问题是: 你了解自己的国家以及中国文化吗?


作为接收中国互惠生的国外家庭他们希望通过跟一名来自某个国家的学生一年的生活和相处,了解一些有关这个国家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但是现在的大多数青年人随着美国文化在全球的普及和好莱坞式电影的大肆宣传,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化大有不屑一顾的感觉。有很多赴德的学生跟中心老师反映,出了国以后才发现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经常在PARTY和一些家庭活动中被问及有关中国历史和语言,书法的问题,结果是很尴尬的。 同学们,当我们站在世界舞台上的时候,我们都会拥有一个显著的特征---东方面孔,中国人。当别人走进你的时候就会很自然的从一些跟中国有关的话题开始,如果你连基本的有关中国国情的常识都不知道的话,别人真的不知道需要跟你交流些什么了。所以在你赴德互惠之前,老师希望你至少可以普及一些中国知识,购买一些历史类书籍,文化类丛书。这都会帮助你真正走入互惠生活,在当地开始社交,融入语言环境。 而不是每天上午为家庭尽到互惠生的义务,下午就总呆在自己的房间,卧床不起或是顾影自怜。。。
其次,你掌握了多少德语?


也许大家都知道,如果你具备了歌德学院A1的证书就可以申请互惠签证赴德。但是我希望同学们不要把A1作为一个终极目标。在德国这样的一个社会,A1水平的德语,即200个学时的德语学习实在是不能解决什么实际的问题。我们作为互惠生生活在一个德国家庭,天天都需要跟家庭中的成员沟通,但是拿什么沟通呢?语言是一切人与人之间交流最基本的开始,没有一定的词汇量我们怎么跟别人交流呢?很多学生认为,我到了德国,德语自然就会提高,在那种语言环境下自然就会学会德语。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即便是你生活在这种语言环境中,自身不去努力学习这门语言,结果还是止步不前的。在德国我见到过在那个生活了数十载的中国人,德语仍然只是A1的水平,交流仅限少数词汇范畴内。我想这样生活在德国是不会对你有什么益处的。第一,你无法了解纯正的德语文化,也不可能进入德国社会。第二,凡是遇到需要语言解决当地问题你都会感到诸多不便。这种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不会让人倍感幸福。所以请同学们先在国内学习好基础的语言知识,并且在心理上做好将来继续刻苦学习的准备。
在知识领域里永远没有最高的标杆,学习也必须作为终生的追求目标。
最后请每位同学在决定申请互惠项目之前清晰的思考一下:
互惠家庭和互惠生双方存在着哪些不同的诉求?

从家庭方面来讲,互惠家庭需要为互惠生一年的国外生活付出什么呢?首先当一个德国家庭决定邀请一名互惠生赴德的时候,这个家庭就很自然的需要负担学生在这一年的生活开销并且还要担负起担保人的职责。所以当有些学生在互惠期间出门旅行,访友,郊游的时候是不是应该事先告知家庭详细的出发和回程时间呢? 有位已经赴德互惠的同学向中心老师反映,家庭总是问她详细的时间安排,她如果出门去看望在德国的同学朋友,家庭也总是要留下被访者的联系方式等,让她感到很不自由。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互惠生在德国的这一年家庭时刻都在担负着监护人的职责和义务。如果学生在外出时遇到什么问题,或者干脆离家不归,那么家庭就会被外管局盘查,并且需要支付高昂的罚款。所以很多事情,我们不能只是从自己的感官角度出发。当你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要好好想一下,家庭和自己分别都有什么责任和义务。
在德国互惠我们都知道,家庭需要为互惠生提供一个单独的房间和免费的饮食,每个月要给互惠生支付260欧元的零用钱,有的家庭还会为互惠生支付语言学习班的全部或部分性费用,并会为互惠生支付医疗及事故保险。而互惠生需要每天用5-6个小时的时间,协助家庭成员打理日常家务,照看孩子,接送孩子去学校或幼儿园等。当家庭履行了自己应该给予互惠生的这些待遇以后,我们作为互惠生是否能够很好的完成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呢?


现在申请赴德互惠的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跟父母一起生活,很少接触到做家务的事情,更不用讲可以把家务做得很好。在这种情况下来到德国家庭互惠,需要每天帮忙做些简单的家务,很多学生就从心理上产生了抵触情绪,认为做家务是佣人或保姆的工作内容,感到很委屈。其实这些互惠生应该做的家务都是什么内容呢? 无非是当一家人吃好饭以后,收拾碗筷,擦洗厨具,然后用吸尘器清扫地毯或地板。平时需要整理好自己的房间和小孩子的房间。当然在德国人们对于家庭秩序和室内卫生的标准比较苛刻,我们需要适应一段时间才能达到那个标准。但是这些家务的内容在德国是被看做每一个已经成年的家庭成员必做的事情,就像我们在家跟父母一起生活,需要自己洗衣物,饭毕收拾碗筷,帮助父母打扫家庭卫生。。。。就是因为同学们在家极少问津这些事情,而家长们也习惯自己包揽这些“辛苦”的事务,导致同学们在德国被看做家庭成员并且需要尽一份家庭成员应有的贡献的时候,出现很大的认知错误,从而导致心理落差,抵触情绪。总觉得自己被家庭剥削了,自己过着佣人保姆一般的生活。
我们经常接到一些学生家长的电话咨询,询问互惠生项的安全性,希望老师帮助家长一起来评估自己的孩子可以申请互惠项目吗。我想作为家长,如果您看了以上对于互惠生项目的深度分析后,应该容易判断出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出国互惠一年。学生本人是否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在家跟父母一起生活时是什么样的表现? 平时对待家庭成员,亲戚朋友是什么态度?。。。。我们往往需要先认识自己,再来为自己做选择。
对于在各方面都还没有完全准备好的同学,ATCC建议你们应该从知识体系和生活技能两个基本的方面充实自己,再去出国互惠。在不合时宜的时候即便是做出正确的决策也不会让我们受益。所以,我们应该先耐下心来,完善自己,充分衡量做互惠生的利弊,再决定是否出发。勤工俭学、自强自立、热爱生活、实现自我。。。。如果你有这样的梦想,如果你是一名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和愿意求知的学生,我们欢迎你来到ATCC申请互惠生项目。
www.atcc.net.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6:07 , Processed in 0.084202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