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新叶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国学学习你问我答释疑贴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2-3-20 22:48:4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新叶 的帖子

这个问题我随便乱扯哈:)

君子务本,本立道生。如果说”本“是品德,那”道“又是什么呢?道是道德吗?不合逻辑,我们总不能说:君子培养好品德,道德就生发出来了,搞得好像品德是道德的前提,这明显讲不通。

本是仁吗?本是践行吗?我想说,如果是,那为什么孔子不说君子务仁,仁立而道生。或者君子践行,践行而道生。

有点乱了

本有源头之意,儒家的本源一直立足于入世,所以儒家的源头不是佛家的空,也不是道家的无,儒家是有。这个有,用西方最贴切的词汇就是:存在(being)。也就是说,君子源于存在说话,源于存在处世。这个存在是作为一个人的存在,而不是作为动物存在,也不是作为神的仆人或信徒存在。所以,儒家很诚实,不回答彼岸的问题,不回答鬼神的问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儒家知道人的有限性,是一种朴实诚恳谦逊的态度。这个存在感把握住了,儒家的道才由此而生。在孔子,道德的本就是”仁“。这个仁是一种存在,而不是一个概念。见孺子落井,恻隐之心油然而生,这个恻隐是真实的存在,自发涌上来的,这是道德的存心。只有你把这个恻隐透过具体搭救措施表现出来以后,我们把这个行为共识为好品德。

孔子不是道德家,但从未放弃对至善的追求。孔子在政治上有领导力,也有执行力。君子务本,就能在现实存在的问题上有具体解决措施。孔子堕三都,非常果敢;夹谷之会,孔子有出色的外交能力;而且孔子有谋略,组织兵力打败费人,平定叛乱;孔子不是离群索居的空洞道德家,他一辈子都存在人群中,他的道德也是实践的,是实干的。这个仁,一直伴随着他的政治外交与军事、教育,这个本,他只有境界的不断提升,臻至圆满。孔子诚实,从不说自己生而知之,只说自己好学不厌,诲人不倦。这是一个真实的人生轨迹,而不是生而为神,一出世就是圣胎的宗教家。如果我们践行,离开真实的存在,那种践行又怎么行呢?不好学,不能明辨是非,只怕践行得越勤劳,离本却越远。

君子务本,这个”本“:”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析善恶,推见至隐,极尽精微“。这个”本“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4 金币 +14 收起 理由
V3V + 2 + 2 精品文章!
ajiu + 2 + 2 学习学习
新叶 + 10 + 10 学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12:55:04 | 只看该作者

百度到一个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



在《论语》文本中,有“为仁”(行仁)的用法,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也有“为‘仁’”的用法,如“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而对于“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两种用法似乎都能讲通,这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论。



比如朱子就认为应该是“为仁”之本而不是为“仁”之本,他解释说:“谓行仁自孝悌始,孝悌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悌是用也。”[xiii] 如果把“仁”作为“根本”、作为最终的形上“根据”[xiv],那么在“仁”之上自然也就不能再有“孝悌”这么一个“本”。我们在前面讲过,这种先验思路必然面临这么一个“伦理困境”:恶何以可能?关于这个难题,自孟子始就在不断地寻求解决的办法,但始终难以令人满意。经验论者则可以消解(不是解决)这种困境,但是从经验出发,却又容易给人以仁乃是“某种‘无根’的妄执”[xv]的印象。



如果稍稍把思路回转到第一章对“能近取譬”的分析中,我们就能赢获某种启示。我和自己的父母、兄弟生来就是一家子,我们是生而有缘的。这种“生缘”使得我(己)和我的父母兄弟(人)构成了我的家—境,而在我的家—境中,首先与我照面的必然是他们这几个人,因为他们离我最“近”。他们与我最“近”,而且与我最有“缘”,我的“能近取譬”首先也只能在这个意义上发生。父母对我的疼爱和我对父母的孝,我和兄弟之间的友悌,让我原本地领会着仁爱,或者说是我生来就“已经置身于仁之中,已经作为仁的可能性或者实现仁的可能性而存在了”[xvi]。



孝悌就是这样一种本真原发的生存论现象,不管是“为仁”之本,还是为“仁”之本,都是奠基于这种生存论的基础之上。因而,这里的“本”指的乃是生存论意义上的“基础”。领会“仁”、“行仁”,都不能脱离这种本真的生存现象,否则,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能近取譬”、“为仁之方”,我们也就不能成功地踏上通达仁的道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为仁之方”首要的就是指孝悌这个“为仁之本”。



只有从本真的生存现象中领会到这种仁,我们才能由衷地选择这条道路,从而立志为君子以实现自身的超越。因此我们说君子所务之本,就是那个本真的生存论基础,君子的欲仁、行仁只有奠基在这个基础之上才是真正的立本。由此,君子所行之道才有了源头活水,而不再是无根的妄执。否则,一个人不可能产生欲仁、行仁的真实诉求。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果行育德 + 10 + 10 这个解释很正:)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2-3-21 17:14:14 | 只看该作者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我觉得要解释这一句话,学者要写一本书,可能不同的学者要写不同的书,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就是干这个的。
我对这话的意见是不必解释,就象唐诗,可意会不可言传,可能每人的感受不一样,但不要紧,有自己的感受就行,不必要寻求标准答案。
如果没有感受,我认为不是读经没读够,而是生活得不够,阅历,人生体验不够。总之,人生比读经重要。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新叶 + 10 + 10 看着乐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2-3-21 17:51:3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 新叶 的帖子

这个解释很正:)

如果引申下,可以思考下“行仁义”还是“由仁义行”。行仁义是有一个仁义清单,然后我们照着去做,一副道德高尚的样子。在康德看来,这是习俗的熏染,不是真的道德。在儒家传统里,这是乡愿;由仁义行是仁义由内而发,自然做去,梁启超说的,自己的事,扛起来便做。没有什么道德好标榜的,一切自自然然,称性而做,本来如此。

很简单,三句话不离道德的,做起事来很可能并不道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2-3-21 18:00:43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来插一脚,提个问题。
我的困惑是怎样引导孩子读国学经典能让他感兴趣?在这方面我也做了一些功课,但最终觉得效果不好,还是暂时中止了,我终于承认,我无法让孩子对四书五经感兴趣。
当然,有些课外班在这方面做得不错,比如“寻找时光里的中国人”人文网络课(就是历史课),我儿子很喜欢上这个课,但一周只上一次,信息量还是很小。况且,老师也说了,培训班是次要的,家长的引导是主要的,所以这个问题又绕回了原处。

我想知道,各位引导孩子读国学经典真的做到让孩子真心喜欢了么?具体做法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2-3-21 19:18: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 secretgarden114 的帖子

正好赶上了,我先说几句:)

我们家还行,尽管对数理更感兴趣,但还是发自内心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经典,花了一年时间,她好不容易区分开了是讨厌读经方式还是讨厌经典本身。对经典本身,对祖先,孩子还是一直充满钦佩和自豪的。

经典还是要读的,不过读的时候要加进一些历史背景知识和传统故事,以及文字训诂,我不觉得这些要贴近现代因素加强兴趣,反而觉得要引导孩子倒回去贴近古代去体会时代艰辛,人类的顽强和智慧。孩子般的嘻嘻哈哈乐趣并不能加强深沉的美感,而这种深度智慧,任何孩子其实都能体会,甚至比成年人更敏锐,孩子的心灵其实并不肤浅,纯净的心灵更能体会美好。

还有,每个孩子的倾向不一样,入门经典最好适合孩子天性来比较好,我家读庄子就是一开篇就喜欢,诗经中的小雅也是情有独钟,易经呢,跟着我玩卦,所以最喜爱的就是易经。孟子相对比较浅白,所以也还感觉不错,论语就是老大难,一直不怎么有兴趣。说句不恭的话,佛家的经典里光怪陆离的描写和故事、辩难也是颇为喜爱的。

引导孩子感兴趣,我觉得很重要的调动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被动接受。主动查资料、主动了解人物、典故等,这些功课,一旦家长自己做过,引导孩子就能得心应手些。单纯听讲,很多环节就不懂得自己横向纵向比较,也不能形成长期记忆,引发思考。

其实,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后来孩子看西方经典越多,越能吸收西方智慧,也越为自己的祖先自豪,越喜欢自己国家的经典,这一点是她真切的感受。我想不急吧,我们慢慢摸索,总会让孩子真心喜欢经典的。先说这么多,供参考。

如何引导小娃,paisley、和睦家比我有发言权哈:)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金币 +3 收起 理由
我爱飞飞 + 3 + 3 精品文章!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0:28:3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impley 于 2012-3-21 17:14 发表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我觉得要解释这一句话,学者要写一本书,可能不同的学者要写不同的书,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就是干这个的。
我对这话的意见是不必解释,就象唐诗,可意会不可言传,可能每人的感受不一样,但 ...



可能不同的学者要写不同的书,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就是干这个的。
================================
看到这个很乐,不过现代的人也很喜欢干这个,估计水平还没古代的人高。
昨天去图书馆找书,就讲国学就有:章太炎讲国学,朱自清将国学,郭沫若讲国学,章炳麟讲国学。。。。。很多啊,。。。。怎么选择?

找了本  钱穆概论  竖版繁体。看能不能啃。 论坛里果行曾经转过。

提到唐诗,也有很多读唐诗的书籍。

但我觉得读经典应该是能够言传的吧,不能言传怎么和孩子交流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2-3-22 10:38:22 | 只看该作者
哈哈,章太炎讲国学,章炳麟讲国学,都是一个人呀.
不过这些人是有真工夫的,和现代的读经人是不一样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新叶 + 10 + 10 汗,可见国学俺着实需要学习的。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1:32: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ecretgarden114 于 2012-3-21 18:00 发表
我也来插一脚,提个问题。
我的困惑是怎样引导孩子读国学经典能让他感兴趣?在这方面我也做了一些功课,但最终觉得效果不好,还是暂时中止了,我终于承认,我无法让孩子对四书五经感兴趣。
当然,有些课外班在 ...


从吟诵入手也难以建立兴趣吗,可我听小羽的吟诵确实蛮享受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2-3-22 15:3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 secretgarden114 的帖子

不敢说孩子真心喜欢,我家的现在正在读诗经,我呢利用图画书之类的尽量的让那些文字对她来说直观些,形象点 光线暗,照的不好,实在图画书上找不到的,我就权当开发孩子想象力了

[ 本帖最后由 石榴木 于 2012-3-22 15:5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22 金币 +22 收起 理由
子云008 + 10 + 10 上面的是什么版本,全吗?给孩子读挺好
新叶 + 10 + 10 上面的是什么版本,全吗?下面的我应该 ...
杨阳ILU + 2 + 2 漂亮,这个是什么版本的?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1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2:26 , Processed in 0.272919 second(s), 3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