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3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亲子共读读书会] 信谊图画书工作坊:“说文 说图说书”之说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1 10:52: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杏如:信谊基金会执行长;台湾阅读协会创会理事长、理事;台北书展基金会董事。

说书——

昨天得奖的很多人是因为他们为人父母之后有特别不同的感受。其实我开始做相关的幼儿教育的工作也是从我自己的孩子在学期前幼儿(两岁、三岁)的时候起的,现在我有四个孙子,所以我贴身的孩子经验是非常丰富的。我们的基金会里面,一年有至少十万个孩子出入在那个地方。

我作幼儿教育时,感觉到幼儿需要图画书,幼儿早期阅读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因而开始成立专业的幼儿图画书出版社,成为出版人,开始学习做图画书。我非常同意刚刚曹老师讲的,其实图画书没有一定的面貌,就像幸福的定义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一样。图画书的确没有所谓是不是的问题,图画书是有好不好的问题。我觉得它的质地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个出版人,一本好书什么时候会出现,其实我们有时候是在等待。有时候我们要有一点眼光,有时候还要靠一点运气,一点耐心。对于在大陆成立原创图画书奖,我个人是有很深的期待,因为我相信中国人口这么众多,幅员这么广大,地理风貌这么多,文化这么多元。(我们)有着文化底蕴和文化活力,的确我们不需要受到你所看到的图画书的框架,它可以也可能走出一个新的风貌,新的风景。

《小鱼散步》是信谊第十三届幼儿文学奖的首奖作品。其实在几年之后有创作者问我,如果《小鱼散步》出现在5年前,它会不会获奖?我的回答是,如果在5年前,我相信根本不会有小鱼散步这样的书。一本书的背后有我们一个社会的进程在里面——我们的价值观、儿童观、教育观……它不仅是画者个人而是整体社会进程的一个表现。其实《小鱼散步》刚刚出来买得并不好,但是我非常感谢致元参加了我们信谊幼儿文学奖,我也非常感谢评审的会议让他得了首奖。2005年我在上海对三四百位幼儿园老师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当时问在场的幼教老师,只有三四手举起来。我们自己给幼儿阅读的图画书设定了某种框架,比如色彩鲜艳,要说一个故事,隐含某一种教育的意义,而《小鱼散步》讲的是生活的片段,一个一个小插曲。2003年它获得美国出版人周刊“年度最佳童书”的时候,在纽约时报上的评语是“看到一个孩子自在地活在当下”,这个故事的共通之处在于那个孩子、那样的人情、对日常生活生活的滋味品尝。这本原创书里面是一个中国孩子,但同时也是世界的,诉求到人类共同的东西。一个创作者把很多人共同的东西透过他的才气和热情演绎出来,成为动人的作品。我这样讲,也是希望大家对图画书的理解能超越自己所看到的。我设立这个奖项的时候,非常期待好书的出现,但一个好书的出现不是读者、编辑、出版人所能想象的,只有它出现的时候,我们才“哦!”。“原创”的“创”是有“创意”的意味,它常常是出人意表的,有异于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超越的。

我现在以一个出版人和编辑的角色和大家分享一下,一个图画书是怎么成书的。一本图画书和纯文本或者纯图画比,相对复杂一些。我想通过成书过程来和大家分享。包括书的题材、画风、画家、构图、故事的铺陈,表现张力、节奏、封面封底的设计……我会林林总总讲一些我对书的思考。藉由这个方式,下次看到图画书的时候也许或许你们会看到更多一些。

我用书来举例,只是一个提点而不能是一个范本、模式,不能套到你下一个创作或编辑中。我们来看《团圆》这本书,它是由编辑企划选题,找到作者和画者共同成就的,特别可以说明策划成书的过程。

这个故事原来的名字叫《爸爸回家了》,现在和原来余丽琼的故事都是讲个经年的父亲要回家,但是内容已经有了很大差别。作者余丽琼因为没有图画书创作的经验,前后改了不下三十次。图画书的文,本身可以生动地说一个故事,但同时不能忘记还要跟图互相唱和,做一个二重奏。不然就不需要做图画书了。图像曹老师说的,也要经得起看。我们做选题材时候,想春节这么重要的一个节期,我们却没有一本书,而国外讲圣诞节的书很多。讲年节的故事大多是年节习俗的介绍,是非故事类的(Non-Fiction)、介绍性的书。如老鼠娶新娘,年兽的故事,十二生肖。我们要找到一个故事角色,在这个重要的年节可以产生和孩子切身相关的经验共鸣,找一个能够走进孩子心里的故事。我们是从这方面考虑,讨论了很长时间。在这本故事中,所有的年节习俗都在里面,穿新衣、戴新帽、剪头发、贴春联在背景、图画和文字中都看到。如果只是介绍这些,就会变成一个拉拉杂杂的流水账。在这样的故事中,我们怎样抓住一个轴线来贯穿整个故事,后来想到了汤圆里的好运硬币。孩子吃汤圆吃到硬币,炫耀硬币,丢了硬币,找硬币,最后又把珍爱的硬币送给即将离家的爸爸。而这个硬币其实是回家的爸爸刻意让孩子吃到的。这成为了亲情之间最温暖的对话,也是全书的基调。

对比《团圆》的三个封面。中国、日本、英国版。日本是没有春联的习惯的,我嫌太空荡了,后来他们就放上这个小字“春节”。两个画面的不同包含了文化和对作品的诠释的差异。好运硬币是主轴,外国的编辑也看到这里,所以拿这张图来做封面。但是我如果做编辑,我不会这样,出于我对图画书的理解,因为得到好运硬币的快乐和整本书的流露出的氛围是不一样的。还有文化上的差异,外国人为什么不会用这张(全家合睡)图,而日本人会。因为西方人不和孩子那样睡觉。所以势必不可能用这个,我也接受他们的替换。

再看《小鱼散步》的中文、德文版、法文版封面。外国的封面很跳跃,的确有一个孩子在自在散步的样子。可是我记得致元原来对我说,一个小孩做窗边是对外面世界的一种向往,想到外面去,他并不同意改这个封面。(陈致元:好像他们做的也不错)在这本书里面,我相对同意法文版德文版的封面,因为里面有那种游戏、自在、阳光在里面,如果能换应该更好。(陈致元现场貌似同意外版封面风格。)

《团圆》这本书因为在冬天,作者使用的媒材都非常重,红色非常多,表现家庭的亲情。夏天如《妈妈买绿豆》色调就是清新凉快的。但是这种颜色加之跨页一直出现,我认为会太有压迫感,没有让读者呼吸休息的空间,也不利于故事的节奏。所以我们设计了有留白的窗形的画面设计,有的没有什么情节(如合睡页,只是阐释全家团圆夫妻围儿絮语情境),有的是过桥(妈妈帮毛毛穿衣页),如果用满版就显得累赘,有的是把焦点拉出来(毛毛向大春炫耀硬币页),这样的设计可能有很多种功能,让整本书有节奏出现。

下面我们讲在一个构图,孩子发现好运硬币不见了(雪地找硬币页)。我们建议把画面做一些切割,可以显示这个孩子急切地想要找到硬币、跑来跑去的感觉。如果单页,篇幅太长,没有急切感和慌张的情绪。

(爸爸修补家页)爸爸回来只有短短的四天,图中这样处理显出爸爸忙着做很多事情,急切地想要维护这个家的情景。如果单页就会显得太冗长或者做的太少。

而高潮(孩子给爸爸硬币段)用了三个页面,展示孩子想要把硬币掏出给爸爸不舍得情绪,我们特别希望画家强调手的表情,厚实的大手、稚嫩的小手,手之间的距离显示了不舍的情绪。

这本书里作家和画家都强调父亲的角色,妈妈好像是个无声的人,但画者画了妈妈给孩子穿衣服、送孩子上床睡觉,帮爸爸打点行李。妈妈还在爸爸要走时陪伴这孩子身边。显示了妈妈的角色就是家,守护孩子的家,让爸爸可以离开可以回来的家。妈妈虽然只是背景,但却是很重要的角色。

《驿马》这本书是一个追寻的故事,追寻失落的文明的故事,也追寻幸福生活(读首页句子)“天蓝得像缎子一样,云白得像牛奶一样。河蓝得像宝石一样,羊白得像云彩一样。它,就是楼兰。”从头到尾,驿马的父亲母亲代代相传告诉儿女要回去看楼兰,因为那是个美丽、幸福。我是一下子就喜欢上这个故事。但是很多的编辑一定会质疑,这样的书适合孩子吗?太难了吧,太深了吧。我也知道这本书可能会买不好,因为它跳脱了大家对图画书的基本框架。但是如果我今天再重选择,我还是会出这本书。我非常感谢作者把文本送到我手上,也非常感谢画家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去画这样一本书。

这本书编辑能做到的是对开本的选择,这本书苍茫广袤,我们决定一定要用横式的开本,才能显示出那种苍茫。周一清老师敢画这本书我也很敬佩他,因为这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情节,代代叮咛,代代追寻,不断的反复,画面上如何构成?

画家用了干笔,色彩非常简单,在简单之中还有层次。画马也是一个大的挑战,驿马尤其使故事具有悲壮感。因为是驿马,它们不能选择方向,只能来回奔驰,人家要你到东就得到东,人家要你到西就得到西。马儿转头,扬蹄,奔驰;两个间交错而过,却没有时间交流。这些要在画家笔下表现出来。(图)所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画家,画家要选择一中怎样的表现形式,甚至用什么样的颜料,用什么样的色彩,都会决定一本书(的好坏)。我们也会在构图上给画家些建议,如何交代延续情节,注意用马的眼睛来说话。

这本书,很多人会觉得不会讲给孩子听,或认为孩子会听不懂。我记得有人访问过蔡国强(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焰火表演的总设计,世界有名的艺术家),他的父亲曾在书店里任职,他常常有机会看到很多书,那时小人书比较少,他看了许多大人书,像《史记》。他说,“看了很多大书,可能读不太懂,但读出气派来,对漫长的历史长河有朦胧的大格局感受,读出基本人格和世间某些基本的东西。”所以有时候交给孩子的有些沉甸甸的知识、一些琐琐碎碎的不同的事也有好处。你不知道书可以变成什么样的面貌站在我们面前,只要我们不要局限自己对图画书的看法,不要局限儿童,低估儿童。那我认为,《驿马》是一本养气书,养出孩子的某种大气。它可能和其他的书不一样,但孩子们也需要这种书。作者在他的序言里讲,我需要借助相似的场景,重复的句型,朴实而深情的语言,营造出一个回环反复的旋律,通过父母的朗读,使孩子感受到母语文化独特的意义。这本书有它的语言,有它的艺术,是完全不一样的书。

《一园青菜成了精》是一个传统的童谣改编的绘本。图画书的题材的选择是五花八门。绘本没有是不是,只有好不好。《一园青菜成了精》讲的是青菜两军对垒,是场武戏。武戏与文戏不同,文戏是不断唱,武戏就是满场飞。画家周翔老师原来画的是非常细致的戏剧脸谱,想一方面想介绍青菜,一方面想介绍生、旦、净、末、丑,我们当时看到图真的精美,心里也纠结。但这是个童谣,非常愉悦、活泼、跳跃,很随性。戏剧脸谱虽然很漂亮,但画家又要介绍戏剧又要表现童谣的活泼、随性,一定会面临两难的境界。所以我们有时要有勇气拒绝这种诱惑。我们要想,这个故事用什么样的画风才最好?

我们经过反复的讨论,直到有一天在讨论的时候,周翔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个小豆芽,我们觉得对了,就是这样的画风(就是“豆芽菜跪倒来报信”这里的豆芽)。当我们选择了一个对的画家、对的画风,这本书的成败就已经决定了。如果选错了,就很难产生好书,文图之间也会出现相互矛盾。我们不断地想象,两军怎么样做战。周翔中间也改过很多遍。我们做编辑就是一个挑剔的作者。

“出了城门往正东”像个序幕,这不是随便写意,这个青菜刚刚种下去,长得绿葱葱的。“红头萝卜”原来是“正宫娘娘”,我们觉得这不适合现在的孩子,做了修改。“隔壁莲藕急了眼,一封战书打进园”,首先把两军分清楚,在图里有很多角色。它是一层一层把孩子带进这个故事里去,当它们打得七荤八素的时候,能明白这是这拨,那是那拨。

“小葱端起银杆枪,一个劲儿向前冲”,原文是“小葱端起银杆枪,一个劲儿地戳上去。”我们觉得押韵不够好,就做了修改。文字里面都在表现很多青菜的特色,在读的时候要注意。比如韭菜是细长的,所以是“两面锋”。大蒜裂瓣儿,茄子变紫,显示蔬菜的成熟。后来“藕王”一派输了。最后虽然文字还是“出了城门往正东,一园青菜绿葱葱”,但这时图上的青菜和序幕的已经不一样,随着时间变化,青菜们成熟了,颜色有了变化。

封面是青菜不安分成了精,而封底蹦出了虾兵蟹将,可能因为藕王钻进烂泥坑崩出它们.这幅封底是单独的画,这是画家的巧思,可以引出另个故事的开始。

《蓝色的鸟是爸爸》是首届信谊图画书奖文字奖首奖作品。这本书的封面是书里的一幅画面,画家选择这张为封面。我们在编辑的时候,把蓝更多延伸出去,免得书名处原来的白色上显得太单薄。全书结尾处是好像出自小孩子手笔的20只蜡笔画的鸟,被圈起来做加减法。但作者不希望就这样结束在一道数学题上。这是于是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封底——孩子也飞起来。封面封底连起来,就是爸爸带着孩子飞起来了。这是个亦虚亦实的故事,爸爸怎么能飞起来呢?但是在意象上,孩子在爸爸的带领下飞起来。

编辑、读者、画家,都是在诠释一个作品。你也可以有自己的诠释,可能你的背景经验和我的不一样,所以诠释的不一样,不要怕,没有是不是的问题,只有好不好的问题。你要用你的情感、背景经验去和书对话。

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读到自己文化中长出来的作品。我们看到的原创书,历史是文化,现代生活也是文化,年节习俗是文化,青菜、童谣也是文化,这个文化是无处不在,孩子每天都浸在文化里。我们不可能总是看引进的书,也不可能用引进的书滋养我们的孩子。这是我的教育观,儿童观。书是文化的载体。书里的世界不可能别人的文化。我们为孩子出书,无论是创作者,编辑,出版人,推广人,妈妈,爸爸,我们必须知道自己的位子在哪里。我们每一个都站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你带来的幸福 + 5 + 5 真好哇!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9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6:13 , Processed in 0.087103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