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810|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书推荐] 送给孩子一棵“爱心树”,每天读绘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17 17:21: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研究了 儿童教育论坛的架构后,我决定重开一个帖子,以后好书的介绍都放在这个帖子中。

之后想每天为爸爸妈妈们推荐一本好书,可以是儿童文学,也可以是绘本。

现在读书的人似乎越来越少,迫切期望的就是我们的孩子可以在童年时代读好书,好读书,就像是希尔弗斯坦的《爱心树》中,那个孩子无论有怎样的境遇,总有一棵树始终为他付出,我们希望孩子能从一本本好书中汲取生活的力量。

之前曾经发过两个帖子,也一并转过来吧。

细水长流读绘本之“爱是最美的情感”http://bbs.etjy.com/thread-246804-1-1.html

儿童阅读之:看奥巴马为女儿挑选的新年礼物http://bbs.etjy.com/thread-245528-1-1.html

今天想为大家介绍得是一位画家,请看转自《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41期的文章。

危机四伏的童年——莫里斯·桑达克的绘本fficeffice" />

记者:陈赛

  真正塑造我们的,是那个我们很少有人有勇气去面对的孩子——那个远在教化到达你的心灵之前,没有耐心的、索取无度的孩子,那个想要爱和权利,又总是嫌不够,总是在生气和哭泣的孩子。——莫里斯·桑达克

  在最新一期《名利场》上看到莫里斯·桑达克的照片。一片阴郁的丛林里,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拄着拐杖,眉头紧锁,一只同样衰老的德国牧羊犬相伴左右。他的新作《BumbleArdy》,主角是一头猪,9岁了还没过过一次生日,于是给自己办了一次盛大的生日化装舞会。

又是一个孤独的、不快乐的男孩——桑达克永恒的主人公。他们是彼得·潘的对立面。事实上,如果你真的了解彼得·潘,会发现那根本不是一个不想长大的男孩,而是对死亡迷恋,对“活着”怀有深深的恐惧。

危机四伏的童年

  在儿童绘本作家中,桑达克绝对是一个怪胎。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吓唬小孩子。在他的绘本里,孩子总是被置于各种危险的境地。《野兽出没的地方》,小男孩麦克斯虽是野兽之王,但随时有被野兽吃掉的可能性;《厨房夜狂想曲》,小男孩米奇被厨师误当成牛奶,差点在烤箱里烤成蛋糕;《在那遥远的地方》中,女婴米莉被5个小鬼绑架,而她的姐姐一开始根本不想救她。

在他看来,童年是人生最没有安全感的一个阶段。你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甚至不能指望父母。《在那遥远的地方》中被绑架的米莉,是照着20世纪30年代查尔斯·林白的幼子画的。林白之子绑架案发生之时,桑达克才4岁。如果一个孩子,父亲是飞跃大西洋的国家英雄,母亲是世界公主,家中有德国牧羊犬守护,居然还被人绑架和杀害,那么作为普通人家的孩子,还有什么指望?

桑达克曾说,他的一生只纠结于一个问题:孩子是怎么活下来的?

  在他的绘本里,他能提供的唯一武器是白日梦、幻想、疯狂的想象力——创造一种假的生活来保护自己。

  《野兽出没的地方》,在对妈妈的愤怒中,麦克斯的房间长出一片树林,藤蔓爬满天花板,四壁变成旷野,汪洋大海上漂来一只“麦克斯号”小船。他扬帆起航,过了一夜又一天,过了好多个星期,过了几乎一整年,一直去到野兽出没的地方……

我第一次知道这个故事,是在北京的红泥巴儿童绘本书店里。店主阿甲从一堆五颜六色的绘本中挑出这本书,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这本书他大概给小朋友读过无数次了,但还是一脸沉醉的样子。我在心里嘀咕的是,就18页画,十来句台词,至于要花8年的时间吗?后来,这本书翻久了,渐渐体会出其中青橄榄般的余味。不仅画面充满隐喻与符号,连文字的起承转合也有着梦一样的特质,好像作者真的抓住了某个我们意识不到的宇宙。

不久前看到一篇论文,谈到《野兽出没的地方》的许多细节,与心理学的最新研究不谋而合,比如人对时间的感受与情绪之间的关系。当一个人愤怒的时候,通常会感觉自己是在时间中穿行,而不是时间向你走来,而感觉自己在时间中行走本身也会引发愤怒的情绪。难怪当麦克斯到达旅程的终点,直接与自己内心的野性相遇。

  就像桑达克绝大部分的绘本故事,当主人公回到现实的时候,大都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平静与和解。按照心理学的解释,这是孩子通过想象,将创伤性的经验转化成生存和成长的正面能量。所谓“没有杀死我的,让我更强大”。

多年来,探讨桑达克绘本的心理学论文堆积如山。在心理学家看来,桑达克最大的成就,是让我们真切地看到儿童内心强烈的挣扎,那些被压制的,或者无从表达的,对于自己,对于所爱的人的焦虑、恐惧、愤怒。在萨尔玛·莱恩(SelmaG.Lanes)所著的《莫里斯·桑达克的艺术》一书中,桑达克也这样总结自己的三部曲——《野兽出没的地方》、《厨房夜狂想曲》和《在那遥远的地方》:“它们都是同一主题的变化:孩子如何控制不同的情绪——气愤、无聊、恐惧、挫败、嫉妒——并设法接受人生的事实。”

  但是,关于世界的真相,人生的事实,告知多少才算合理?一个孩子需要知道多少,才能准备好面对这个世界?当真相摧毁信仰、摧毁希望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对儿童才是不合适的?这些问题曾经深深困扰着桑达克。虽然他的每个故事都以大团圆结局,又总是忍不住留下一个危险的尾巴。当麦克斯从野兽之国归来,发现妈妈已经为他准备好晚餐,而且还是热的。就最后一个词应该是“热”(Hot),还是“暖”(Warm),桑达克与一向关系极好的编辑之间有过一场激烈的争论。最后他赢了。

  “‘热’可能让你烫到舌头,或者陷入麻烦。于是故事又有了开放的空间。童年不会在一个故事里结束,而是不断发生。焦虑和愤怒还会继续。”他说。

  经常有人问他,麦克斯后来怎么样了?他总是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回答:“他一把年纪了还没结婚,还跟妈妈住在一起,一辈子都离不开心理医生。”

  布鲁克林街上的孩子们

  桑达克没有孩子。他是一个同性恋者。他对于儿童狂躁本质的洞察力,完全来自自己的童年。

  回到20世纪30年代的纽约布鲁克林,莫里斯·桑达克就是一个孤独的、不快乐的男孩。作为犹太移民的后代,他从小在一种哀悼的气氛中长大。父母和周围的大人灌输给他一种“负罪感”——日常生活的一切愉悦都是罪恶,因为他可怜的亲戚们正在集中营中悲惨地死去。在街上玩球是罪过,连笑都是一种罪过,因为集中营里的小孩不能笑,不能玩球,你怎么敢快乐?

  再加上自幼多病,他很早就体验过死亡的威胁。祖母给他缝过一套全白的衣服,这样死亡天使会误以为他已经死了,而不至于带走他。事实上,他来到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个意外。因为经济困难,他的父母好几次试图打掉胎儿,但都没有成功。后来他们把这件事情当成一个有趣的故事讲给他听。

  不上学的时候,或者没有电影可看的时候,童年的桑达克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窗边看街上的孩子,画他们的故事。他第一本自己作图作画的绘本《肯尼的窗户》出版于1956年,就是一个男孩坐在窗边,回答一些像梦游一样的问题,比如:你总是想得到你以为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吗?

  他记得童年那条街上所有的孩子:罗西喜欢在后院排练戏剧;隔壁的小女孩海伦经常被父亲打,打完后她会下楼来在街上玩;一个叫珍珠(Pearl)的小女孩生病死了。他第一次知道,原来孩子也是会死的。有一天,他和好朋友洛伊德在街上玩球,洛伊德为了追他扔出去的一个球被车撞死了。他看着他的身体整个飞出去,他后来的很多作品里都出现孩子在飞的画面。

  对于死亡,他一直有一种尖锐的敏感。一种时日无多的无助感笼罩着他的整个童年,并蔓延到他之后的一生。而他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将生命看成是借来的时光——灾难是常态,好事当奇迹。

  在一次采访中,他用德国诗人克莱斯特的一篇小说《智利地震》来说明他对人生的看法。那篇小说是讲一对恋人,因为门第悬殊,未婚生子,男人即将被绞死,女人被判烧死。突然地震发生,整个城市被摧毁。他们各自在混乱中逃离,在废墟中再次相遇,得以一家团圆。当他们最后到达教堂做弥撒时,却被人认出,全教堂的人把巨大的浩劫归罪于他们。这对生死恋人躲过了大地震,却在教堂里被疯狂的群众围攻而死。

  这就是桑达克所认为的生活——扭曲中的扭曲。但当极度的悲观变得难以忍受时,他还有莫扎特的音乐。克莱斯特和莫扎特代表他生命的两极。克莱斯特代表死亡与毁灭,莫扎特则是一切完美的平衡。他更希望倾向莫扎特,但克莱斯特的一面不停地告诫他,任何一分钟,你都可能分崩离析,你所创造的一切东西不过是幻象,随时会破灭。在莫扎特的《木星交响曲》与克莱斯特的《智利地震》之间,不过弹指一瞬。

多年以后,桑达克曾经给罗西打电话,说,我是以前总坐在窗边的那个家伙。罗西说,我还记得你,你在做什么?他说,我在画画,编关于你们的故事。

“我并没有比别人画得更好,或者写作更优美,如果我曾经做过什么,那就是让孩子表达他们真实的自己。他们无礼、暴力,但也可爱。即使在最可怕的命运之前,也有欢笑的能力。他们同样懂得死亡、悲伤。他们无意伤害谁,只是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一个成年人到底能多大程度上接近自己的童年?对桑达克来说,这可能从来不是问题。所谓长大成人也是一件“皇帝的新衣”。是谁在童年和成年之间划上一条界线?他今年83岁了,还在处理3岁时要面对的问题。他仍然像孩子一样容易悲伤、愤怒、受挫折。“你以为一个人长大以后就能洞悉一切、通情达理,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时候,儿童可以解读任何事情的内在含义,反倒是成人在阅读最表面的东西。”

  为什么是绘本

  桑达克高中毕业后就开始自谋生路,为一家玩具店兼童书店装饰橱窗,并坚持在夜校进修艺术。一次机缘巧合,他结识了哈珀出版社(Harper&Row)的主编厄苏拉女士(UrsulaNordstrom),后者把他引入童书世界,促成他与多位儿童文学界的名家合作,为他们的作品画插画。

  桑达克创作很勤。从22岁开始,差不多每年出一两本新书,至今为止,已经有100多本绘本插图。他以水墨钢笔画见长,画风奇特而细腻,是美国第一位获得过安徒生插画奖的儿童插图画家,被称为“童画界的毕加索”、“图画书创始以来最伟大的创作者”。

  在绘画方面,他几乎完全是无师自通。也正因为如此,他似乎从来不觉得绘画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艺术。音乐与文学才是。他崇拜莫扎特、舒伯特、赫曼·梅尔维尔、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他曾经为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童年》画插画,但立刻就意识到这是个“灾难”。插画不坏,但原书并不需要它们。他感慨自己在跟一个天才争斗,结局不可能完胜,他不可能画得像托尔斯泰写的那么好。

  曾经有记者问他,像你这样有才华的人,画儿童绘本不觉得委屈吗?

  对于这个问题,他引用了他钟爱的一位女歌唱家克丽斯塔·路德维希(ChristaLudwig)的回答。有人问过她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总是唱舒伯特,他的音乐简单得像维也纳的华尔兹?女歌唱家笑道:“舒伯特如此宏大,如此精巧,他只是挑选了一种看似卑微安静的形式,这样他能爬到那个形式里面,爆炸开来,以极简主义的形式,完美地表达出每一种情感。”桑达克大概也是如此。他在机缘巧合中挑选了一种最简单平凡的形式——在四五十年代,儿童绘本是最没地位的一种艺术形式,甚至没有人邀请他们参加新书派对——却发现这恰恰是与他最契合的一种形式。

  其实,自80年代以后,桑达克已经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戏剧艺术上,为歌剧和芭蕾设计舞台布景和服装,像莫扎特的《魔笛》、普罗科菲耶夫的《三橘爱》。但连他自己也承认,只有回到绘本,回到童年的主题,他才感觉到最自由的创作状态。

  他79岁那年动手画《BumbleArdy》。其间,相伴50年的同性恋人死于癌症,姐姐去世,而他自己又做了一次心脏搭桥手术。他说,画这本书是他在死亡的惨淡中保持理智的唯一手段。颇有意味的是,这也是他所有故事中最欢快的一个,色彩前所未有的温暖和明亮。

  在这一点上,艺术家与孩子是一样的——你总能创造一个新的世界,那里发生的事情比真实的世界要好。

《在那遥远的地方》

爸爸出门不在家,小女孩爱达要帮妈妈照顾妹妹。有一天,几个小妖怪把爱达的妹妹偷走了。爱达穿上神奇的黄雨衣,带着号角,出发去找妹妹……故事跌宕起伏,内涵丰富而深刻,直面书写孩子的复杂情感:恐惧、嫉妒、愤怒……并让孩子通过幻想中的历险,运用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功,从而实现心灵的成长。莫里斯?桑达克对孩子有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对“童年是什么”有特别深刻的把握,加之独树一帜的艺术表现,让全世界的孩子们深深沉迷。

爱心树-封面.jpg (479.54 KB, 下载次数: 0)

爱心树-封面.jpg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童童ma咪 + 5 + 5 精品文章!
你带来的幸福 + 5 + 5 我好喜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2-2-17 17:55:3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自己和孩子看过的好书和读书心得 让我们一起多读好书,多读书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2-17 21:36:03 | 只看该作者
我家宝宝现在正好看绘本,希望在网上找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2-18 11:54:32 | 只看该作者
最近新引进了《在那遥远的地方》,谢谢楼主提供的这些背景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3:21:58 | 只看该作者

乔治和玛莎系列:高情商绘本的代表作

《乔治和玛莎》 乔治和玛莎系列是一套创作跨越40年的小书,封面简单,图片微黄,只有两个河马在你眼前晃来晃去,在书店里,你甚至不会注意到它们,也许就错过啦。 《乔治和玛莎》 一套七本,每本讲了5个小故事,称之为“两个朋友之间的故事” 高"EQ"的魅力,之所以想强调这个主题,是因为前段时间我看到一篇文章,上面说人的一声其实面临的选择很多,选择有时候是慎重思考,但更多时候是直觉引导。直觉听着好像是挺神秘,但都是日常生活的积累某一时刻的小爆发,你的素养会在某一时刻催促你一定会选这一个。比如我小时候很可怜,没书看。呵呵,毕业后找工作,人家说你去当图书编辑吧。我当时可高兴了。后来想想,就是小时候图书饥渴症落下的毛病。如果一个人对待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对人际交往有自己的原则,对处理困难有毅力,那么在面对选择集中体现。 《乔治和玛莎》这个系列作品就是有着高智慧、高情商的作品。这貌似是饶了一个大弯,本可以在后面讲的,提前说说,后面看到故事,也许就能领悟了,因为这种东西有时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4:28:05 | 只看该作者

儿童经典文学《战马》改编电影热映观众飙泪

虽然由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史诗战争巨制《战马》惜败第84届奥斯卡奖,但是作为今年唯一一部登陆内地大银幕的奥斯卡级大片,《战马》还是赢得了好口碑,人与动物之间关于勇气、忠诚、和平与爱的非凡故事让不少观众洒下热泪,随着2月28日影片全国热映,原著小说《战马》的销售也持续升温。 《战马》影片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原著作者是英国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家迈克尔·莫波格,这部莫波格最满意的作品以“一战”为题材,借由一匹马与一名男孩的深厚情谊,讲述了一个关于忠诚与勇气的传奇。前额上有着白色十字花纹的乔伊原本是一匹在乡间干活的小马,但是命运却安排它走上了战场,故事通过乔伊的视角全方位展示了战争的残忍与人性的美好。该书初版于1982年,曾获得当年的惠特布莱德奖,之后多次被改编为舞台剧和广播剧,风靡英国。 小说温馨感人,充满励志元素。身处凄凉的战壕,战马乔伊的勇气深深地感动着它身边的士兵和普通人,总是能够帮人们寻找到温暖和希望。莫波格用深情的文字,通过战马的特别视角,将出现在乔伊生命中的人们,如画片般拼成一战的地图。《泰晤士报》评价《战马》小说“是一部绝对不能错过的感人作品……它让我们重新感受到活着的幸福。” 《战马》是斯皮尔伯格继《辛德勒名单》与《拯救大兵瑞恩》后,倾力打造的“史诗战争三部曲”终结篇。斯皮尔伯格和莫波格惺惺相惜,谱写了一段文学小说改编电影的佳话。斯皮尔伯格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这本小说,很快买下了它的电影改编权。斯皮尔伯格说:“我一读到这本书,就想让梦工厂把它拍成电影,故事传达出的灵魂和感受在每个国家都会引起共鸣。” 而作者莫波格也对电影给予很高评价——“电影中有庄严的场景,也有妙趣横生的情节……最后时刻我感觉好像是经历了一番生死轮回,从地狱回归人间。我觉得这是一部关于一个小男孩和一匹马之间的爱的电影,充满着对生命的肯定和对和平的礼赞。” 时隔30多年,《战马》依旧奔腾。在战争的阴影与硝烟的笼罩下,一个人与一匹马是渺小的,但借由马的眼睛,人们看到的是忠诚、勇气和坚强——正如斯皮尔伯格所说:“这部儿童小说的主旨和情节,提供了一个人人都会为之感动的故事,不论在哪个国家,哪个时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13:24:16 | 只看该作者

《有一天》: 一份值得每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去感悟的爱

3月读绘本,读女人 《有一天》: 一份值得每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去感悟的爱,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 作  者:(美)麦基 编文,(加)雷诺兹 绘,安妮宝贝 译 出 版 社:南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4-1 I S B N:9787544246743 编辑推荐 ★ 著名作家安妮宝贝倾情翻译 小S温暖推荐 ★ 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 一份值得每个人用一生去感悟的爱 ★ 纯净的画面和诗一般的语言带领孩子畅游大爱的世界 ★ 荣登《纽约时报》图书畅销榜榜首 有一天,你会记得我 有一天,我数算你的手指,轻轻把它们亲遍。 那一天,初雪飘落,我把你高高举起,看雪花在你柔软的肌肤上融化。 …… 有一天,我会站在门廊,眺望你向我挥动着手臂,渐行渐远。 有一天,你会望着我们的家,诧异记忆中它的巨大,和此刻看起来的渺小。 …… 有一天,很久很久的以后,你的头发也会在阳光下闪烁银光。 当那天到来的时候,我的爱,你会记得我。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女性作家,安妮宝贝翻译的绘本《有一天》,是一首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的散文诗。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传达出母亲深深的爱? 每一个真实生活中的母亲一样,看着熟睡中的小宝贝,她不禁开始梦想孩子的一生:有一天,孩子的眼眸会充满喜悦;有一天,孩子也会被忧伤包围;有一天,孩子会长大、离家;有一天,孩子会有自己的孩子,她正温柔地给自己的宝贝梳头……而当孩子满头白发的那一天到来时,她会想起母亲的爱。就是这样简单质朴的语言,能传达出如天空和海洋般辽阔的母爱。无论是孩子,还是为人父母,抑或扮演着两种角色,都无法抗拒这朴实而深情的梦想所带来的感动。 画面中,我们能看到的是孩子的兴奋、忧伤、欣慰或激动;画面外,我们看不到的,是一位母亲热切注视的目光。孩子的每一种情绪、每一个成长,都深深牵动着母亲的心。即便有一天,孩子也老去了,母亲不在了,她仍旧会从天上看着她。 《有一天》既是展望孩子的人生,也是回顾自己的人生——我们每个人都是从母亲的怀抱走向世界的。如果你是一位母亲,当你的目光、你的心思、你的情感全都投入到孩子身上,从而变得过分小心,甚至患得患失、孤寂落寞时,这本书会帮你说出强烈的心声,让你从中获得安慰——普天下的母亲莫不如此;如果你是一个孩子,你的身上被倾注了太多的关爱,开始感觉这是一种负担,甚至产生厌倦,这本书会让你更多地理解母亲的心情,让自己少一些倔强,多一分认同。 短短数百字,诗歌般的语句,既饱含关切,却又不无感伤,仿佛是一位母亲在喃喃自语。轻柔舒畅的节奏中,流淌着最浓厚、最真挚的感情。 安妮宝贝在给这本书的推荐文章中写道:“绘本不仅仅属于孩子,也属于成人。对孩子来说,美好的图片与美好的文字,构建起他心中超越现实的王国。孩子心思单纯,相信它是真的。相信,使幻想成为内心的一种基调。即使慢慢长大,童年幻想的光芒褪却,这基调却依旧沉实,在胸口发出热量。这热量,代表爱,代表善,代表勇气,代表正直,代表信念,代表美。代表我们在世间曾经拥有过的但也是最容易被忘却的道理。道理有时很脆弱,经不起一丝丝损坏;有时很有力,可以支撑一个人由小到大日益混浊复杂的生活。道理与故意的、闪耀的、赞颂的、强烈的一切无关,它没有面具,也不加粉饰。道理总是与一些平凡的朴素的事物相互联系,比如季节、大自然、母亲、孩子……诚实的道理,不过是真实、纯洁和微小,不过是一个小故事里的几行诗句。 《有一天》里有简单而深刻的感情,在翻译的过程中,心里常有起伏。是感动,是难过,是喜悦,是惆怅?明显的字词均不符合。如果有感受,是一个人在春日午后裸足涉入清暖泉水里面;或者在月光深夜,站在一个荷花池塘边上;或者是躺在山顶大岩石上仰头看云……总之说不出口,收获却全在自己。这工作的过程,因此而成为一种私人的领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13:25:42 | 只看该作者

3月12日植树节图书推荐《森林大熊》

冬眠的大熊一觉醒来,发现整座森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现代化的工厂。工厂管理员把大熊当做是偷懒耍滑的工人,喝斥他立刻开始工作。大熊一次次为自己辩解,却一次次遭到否定和嘲笑。于是他自己也渐渐动摇起来,忘记了自己究竟是谁,来自哪里…… 3月12日植树节图书推荐《森林大熊》 作者:[瑞士]约克•史坦纳/文 [瑞士]约克•米勒/图 译者:孔杰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开本/页数:12开/40页 ISBN:978-7-5442-4396-4 定价:29.80元 国际安徒生奖作家代表作德国绘本大奖 国际绘本艺术金牌奖 德国青少年文学奖绘本奖 一本探讨人与自然、自然与现代文明、现代文明与人三者关系的不朽名著 【作者介绍】 [瑞士] 约克·史坦纳1930年出生于瑞士比尔,接受过药剂师职业培训,后攻读师范学校。上世纪50年代在一家青少年管教所的工作经历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史坦纳的作品蕴涵着存在主义哲学意味,对现代文明中人类的生存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上世纪70年代,史坦纳曾陷入一次写作危机,之后与画家约克·米勒合作,首部作品便是著名的《森林大熊》。此后他们共同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 [瑞士]约克·米勒1942年出生于瑞士洛桑,毕业于苏黎世比尔应用艺术学校,曾从事广告设计,后在父亲资助下开始绘本创作。米勒的画风细腻真实,擅长运用电影镜头手法一步步推展情节,丰富了画面的想象空间。1973年他的处女作《推土机年年作响乡村变了》一经发表,即获得了巨大反响。他与约克·史坦纳合作的绘本《森林大熊》《再见,小兔子》等在世界范围内都赢得了极高的声誉。1994年,约克·米勒荣获国际安徒生奖画家奖。 【编辑推荐】 《森林大熊》是一个关于在现代文明中,人类对自我的迷失和找寻的寓言。这个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拥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促使人们像大熊一样思索:在现代文明的惯性中,我们到底遗忘了什么? 【当当链接】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687559 【延伸阅读】 《推土机年年作响,乡村变了》 当当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942405 《小房子》 当当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7698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9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3:02 , Processed in 0.100177 second(s), 3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