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9763|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zt:《大学》里引用的《诗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5 14:2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前读过十几遍《大学》,就是傻读,也没啥感觉,读的也少。
这次回来十来天,重新开始读,读的还是很少,但读着发现引用了大量《诗经》。心生纳闷。现在也弄不清所以然。百度了一下,找到这样的博文: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按传统说法,作者是孔子的门生曾参(公元前505~436)作于春秋末年战国时期、秦统一全国以后不久。曾参,又称曾子,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儒家大师,后代尊为“宗圣曾子”。
宋代大学者朱熹于淳熙年间(1174-1189)特别推崇《孟子》和《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并把它们与《论语》并列,合称为《四书》。孙中山先生曾高度评价《大学》说:“中国政治哲学,谓其为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曾参在《大学》里多次引用和阐释《诗经》的诗句,表明《大学》传承《诗经》中的政治哲学、道德观念和治国理论等理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悠久的文化遗产。当然我们对它要分清其封建性的糟粕和民主性的精华,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批判地继承。为了比较系统地同时学习《诗经》和《大学》,将《大学》里引用的《诗经》诗句辑录和解读如下:
(一)《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大学·释“新民”章》)
解读:
《诗经·大雅·文王》说:“周国虽然历史悠久,但由于周文王能秉承天命,不断弃旧图新,所以使全国上下能保持青春活力。”
(二)《诗》云:“顾畿千里,维民所止。”(《大学·释“止于至善”章》)
解读:
《诗经·商颂·玄鸟》说:“京城周围疆土方圆千余里,是周朝万民居住的好地方。”
(三)《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大学·释“止于至善”章》)
解读:
《诗经·小雅·绵蛮》说:“小小黄鸟翩翩飞翔,栖息在树木林立的小山角落。”孔子对此感叹说:“唉,黄鸟要栖息时,都知道应该栖息在合乎其位置的地方,难道人的举止反而可以不如黄鸟吗?”
(四)《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释“止于至善”章》)
解读:
《诗经·大雅·文王》说:“严肃端庄、谦恭和蔼的周文王,其光明正大的美好品德令人崇敬不已。”作为国君,其言行要实现仁政;作为臣子,其言行要做到恭敬;作为子女,其言行要符合孝道;作为父亲,其言行要体现慈爱;与国人交往,其言行要坚守诚信。
(五)《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傈也;“赫兮咺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大学·释“止于至善”章》)
解读:
《诗经·卫风·淇澳》说:“遥望弯曲淇河岸,绿竹青翠叶茂盛。文采奕奕卫武公,犹如细切细磋过,似已精琢又细磨,光彩照人多威武,德行显赫美名扬。文采奕奕卫武公,教人终身不能忘!”所谓“如切如磋”是形容专心求学;“如琢如磨”是形容修身养性;“瑟兮僴兮”是指光彩照人,心胸开阔;“赫兮咺兮”是指德行的美誉遐迩闻名;“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是说卫武公的高尚品德令人终身不忘。
(六)《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大学·释“止于至善”章》)
解读:
《诗经·周颂·烈文》说:“哎呀!不要忘记先王周文王的功德。”因为后世的君王尊崇先王的高尚品德、热爱建立国家基业的先王,平民百姓也分享到前朝遗留下来的安乐和既得利益。因而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先王。
(七)《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大学·释“齐家治国”章》)
解读:
《诗经·周南·桃夭》说:“桃花绽放红艳艳,叶儿茂盛满枝桠。姑娘出嫁到夫家,合家老小喜洋洋。”只有先使一家人和睦相处,然后才能教育国民团结如一家人。
(八)《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大学·释“齐家治国”章》)
解读:
《诗经·小雅·蓼萧》说:“兄弟之间团结友爱,亲密无间。”只有先使兄弟之间互相友爱,情意融洽,然后才能教育感化广大国民。
(九)《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大学·释“齐家治国”章》)
解读
《诗经·曹风·鸬鸠》说:“贤人君子的仪容作风端正、不出偏差,才能成为四邻各国的表率。”只有先使父子兄弟之间的言行完全符合道德准则,然后全国百姓才会模仿效法。
(十)《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大学·释“治国平天下”章》)
解读:
《诗经·小雅·南山有台》说:“快乐的贤臣君子,你们是人民的好爹娘。”喜爱人民所爱好的事物,憎恶人民所讨厌的事物的官员,才能叫做人民的父母官。
(十一)《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矣。(《大学·释“治国平天下”章》)
解读:
《诗经·小雅·节南山》说:“雄伟高峻终南山,岩石累累堆山间。权势显赫尹太师,百姓目光注视你。”掌管国家大权的人,一切言行必须谨慎,如果出了偏差,就会被天下百姓诛杀。
(十二)《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从,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大学·释“治国平天下”章》)
解读:
《诗经·大雅·文王》说:“殷商尚未丧失民心时,尚能遵循天意进行统治。应当吸取殷商亡国的教训,懂得保持天命并不容易。”可见,国君能在道德上起示范作用,就会得民心,也会拥有国家;否则,失去民心,就会丧失国家。




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4c191d0100fztg.html  博主是一位老先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4:27:21 | 只看该作者

摘自一博士论文中的摘要

郑玄《诗经》学研究
孔德凌  

【摘要】: 据《左传》和《国语》等典籍记载,春秋时一些达官贵族常在交际场合以赋诗的形式表情达意,即“赋诗言志”。春秋战国时比较盛行引《诗》,这一风气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延续下来。春秋战国时还存在论《诗》的现象。从季札观乐到孔子论《诗》,到相传子夏所作的《毛诗序》和战国墓出土的简书《孔子诗论》,说明至迟到战国时期已经产生了比较系统的《诗》学理论。春秋战国的引《诗》、赋《诗》、论《诗》表明先秦时期《诗经》研究已经开始兴盛起来。但先秦时期还没有出现完整的《诗》学注释著作,只有片断的《诗》解见诸记载。先秦许多流派都对《诗经》研究做出了贡献,其中儒家对《诗经》最为重视,对《诗经》的贡献也最大。 汉代儒生竞相传《诗》,并形成了不同的传《诗》系统,其中最主要的是鲁、齐、韩、毛四家。西汉时“三家《诗》”盛行,而《毛诗》一直未被重视。到了东汉,“三家《诗》”逐渐衰落,《毛诗》迅速发展。到郑玄作《笺》时《毛诗》发展到顶点。在此之后,学者大都研习《毛诗》,“三家《诗》”越来越少人问津。郑《笺》的出现结束了齐、鲁、韩、毛四家《诗经》学派异说纷纭的局面,完成了《诗经》学史上的第一次统一。 郑玄研究《诗经》不拘师说,引起了后人的责难,这种责难是从魏朝王肃开始的。此后一部分学者如孙毓、孔晁等拥护王肃的观点,另有一部分学者如王基、孙炎等站在拥护郑玄的立场,两派学者展开了激烈论辩。《毛诗正义》是唐初孔颖达等学者奉敕撰作,是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毛传》、郑《笺》和《毛诗谱》的著作,完成了《诗经》学史上的第二次大统一,结束了一段时期内《诗经》学上的纷争局面。唐代成伯玛与韩愈首先开始疑经,但未曾引起重视。宋代《诗经》学领域兴起了一股疑古思潮,很多学者纷纷抨击旧说,另立新说。此外也有一些宋代学者谨守《毛诗序》、《毛传》和郑《笺》之说。清代郑玄《诗经》学研究取得了极大进展,获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近代以来的郑玄《诗经》学研究相对于古代的郑玄《诗经》学研究来说有很多变化,表现在研究领域的拓宽、研究角度的多样、研究方法的创新等方面。 郑玄《诗经》学融合今古文《诗经》学于一体,集先秦两汉《诗经》研究之大成,达到了当时《诗经》研究的最高水平,推动了《诗经》学研究进程。借助于郑玄的《诗经》研究成果,可以明确《诗》义、确定《诗》旨、考订名物,同时可以校勘文字,因此郑玄《诗经》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郑玄《诗经》学把《诗经》的研究范围拓展到多个文化领域,也为文化史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从郑玄转益多师、博学众家的学习过程可以考察郑玄治《诗》的学术基础。郑玄笺《诗》、作《谱》时引用的书籍也可以反映出郑玄治《诗》的学术基础。在笺《诗》、作《谱》之前,郑玄已经注释了三《礼》、《尚书》、《论语》等多部经典,这也是郑玄研究《诗经》的学术基础之一。郑玄的《诗经》研究充分吸收了前人的《诗经》研究成果,汲取了东汉经师研究《诗经》的精髓。郑玄在东汉宽松自由的学术背景下治《诗》,所以其《诗经》研究表现出博取多师之长、不拘一家之言的特点。 郑玄所注群经完整保留到今天的有三《礼》注和郑《笺》,另有经过辑佚的《毛诗谱》。郑玄所作三《礼》注引《诗》、解《诗》以“三家《诗》”为主,同时与《毛诗》的关系也很密切,这体现在三《礼》注与《毛诗》经文、《毛诗序》、《毛传》三方面的关系上。郑玄注三《礼》时对《毛诗》经文、《毛诗序》、《毛传》三者都有所采纳。郑玄为三《礼》作注以采“三家《诗》”为主,兼取《毛诗》,已经表现出了融合今古文《诗经》学的倾向。 郑《笺》的版本主要有三类:一为唐及唐前写本,一为唐宋石经本,一为五代宋以来刻本。郑《笺》中的文字训诂形式主要有依本字立义、依古今字的古字立义、依假借字的本字立义三种。郑玄对《诗经》文字的训诂或者依据古代典籍择善而从,或者因声求义、自创新解、随文释义。郑《笺》对《诗经》的修辞手法和特殊的表达方式进行了阐释,对诗人的修辞匠心进行了剖析,还对《诗经》的修辞效果进行了论述,从而使《诗经》这部作品的艺术性得到了体现,使《诗经》的语言表达特点更加明晰。郑《笺》中既有对《诗经》语言结构的阐释和对语序的分析,又有对实词和虚词的精确划分和准确阐释,表现了郑玄对中国古代语法的自觉探索。郑《笺》不仅串讲《诗经》章句意义,而且分析诗歌的篇章结构。郑玄笺《诗》主要是为了申明《毛传》,同时也采用“三家《诗》”改易《毛传》。郑玄对《毛诗序》的作者、篇次、训诂进行了深入研究。 《毛诗谱》的版本流传经过了宋前《毛诗谱》版本的完整流传和宋以来《毛诗谱》版本的辑佚补亡两个阶段。《毛诗谱》的主要内容包括《诗谱序》和十五个分谱共十六个组成部分。《毛诗谱》在《毛诗序》的基础上作成,全面吸收了《毛诗序》在诗歌美刺正变和诗歌背景及诗歌主旨方面的研究成果。郑玄所作的《毛诗谱》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毛诗谱》中既有对诗歌历史时世的考察,又有对诗歌地理风俗、美刺正变的考察。郑玄以这样的方式建构了新的解《诗》体系。如果把诗歌历史时世和地理风俗、美刺正变分别作为纵轴和横轴,就围绕着《诗经》形成了一个坐标系,在这个坐标系中关于《诗经》中每首诗歌的情况可以一目了然。 郑玄治《诗》在前后期表现出很大差异。郑玄注纬书、三《礼》、《古文尚书》和《论语》等经典时引《诗》解《诗》多据“三家《诗》”,偶用《毛诗》,这是郑玄治《诗》初步融通今古文的阶段。郑玄后期精研《毛诗》,并为《毛诗》作《笺》和《谱》,兼采“三家《诗》”,这是郑玄治《诗》成熟融通今古文的阶段。郑玄作《笺》和《谱》时更加成熟地融众家之所长,合今古文为一体,集先秦两汉《诗经》研究成果之大成,“三家《诗》”中一些精华的解说便融在《笺》和《谱》中。郑玄研究《诗经》时逐步融通今古文,最终达到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境地。 郑玄解《诗》表现出不拘师说、融通今古、创立新说、注《诗》论《诗》相结合、注重与现实相联系等学术特点。郑玄在研究《诗经》的过程中对不同经师的《诗经》研究成果择善而从,不拘一家师说。郑玄解《诗》融合“三家《诗》”与《毛诗》于一体,吸收了各家之长。郑玄对《诗经》进行注释时提出了很多创见。郑玄解《诗》注重注《诗》、论《诗》相结合,并且建立了以《诗经》中诗歌的历史时世为纵坐标、以地理沿革为横坐标的解《诗》体系。根据郑玄所作的《笺》和《谱》,可以看出郑玄阐释《诗经》运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史解《诗》、以礼解《诗》、以地理民情风俗解《诗》。郑玄以礼解《诗》时涉及到了周代嫁娶时间问题,与《毛传》以秋冬为婚期正时有异。郑玄笺《诗》、注《礼》认为仲春二月为婚娶正时,针对士庶而言说得过去;《毛传》以秋冬为婚娶正时,对于大夫及大夫以上阶层来说解释得通。《毛传》和郑玄的两种观点若分别指向特定的社会阶层,则婚娶时间问题迎刃而解。 郑玄治《诗》的成果对后世的学术研究有深远影响。郑玄的弟子继承了郑玄研究《诗经》的成果,极力维护郑玄的学说,传播郑玄的学说。针对王肃对郑玄的责难,郑玄弟子王基、孙炎、马昭等崇尚郑学,拥护郑说,反对王肃改易郑玄旧说,坚持郑氏经义。郑玄对《诗经》研究方法的创新和《诗经》研究领域的拓展深深影响了后代文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因此郑玄《诗经》学有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同时,郑玄《诗经》学也有很多不足之处,甚至有些观点非常荒诞,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并且客观对待。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系统、全面的研究郑玄治《诗》的学术基础和学术背景、学术特点、学术方法及其影响和不足等各个方面,从而对郑玄《诗经》学的研究成果作一个完整的总结。 本论文综合使用了归纳法和演绎法。本论文有效利用原始文献材料,尤其是第一手材料,同时有效利用考据材料,找出合适的例证,然后运用归纳法得出结论。本论文运用演绎法分析材料,然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本论文运用了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既通过个案分析入手对郑玄《诗经》学的特点、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又从宏观的文化史、经学史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本论文既遵循历史线索从郑玄《诗经》学的研究历史和郑玄治《诗》的背景等方面进行研究,又从逻辑线索考察郑玄《诗经》学与“三家《诗》”和《毛诗》的关系以及郑玄《诗经》学的特点、影响等问题,做到了历史线索与逻辑线索交错使用。
【关键词】:郑玄 《诗经》 三《礼》注 《毛诗传笺》 《毛诗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4:37:36 | 只看该作者

摘: 42、先看《诗经》怎么说

--------------------------------------------------------------------------------

研讨《大学》到今天,我们还停留在“治国必先齐家”的阶段。对于《大学》的原文,过去已有人批评,几乎完全不顾逻辑的条理,可以说是杂乱无章。例如本段原文,既然是讲“治国和齐家”关系的转进,还算得上是有次序。但正在说到法令问题,忽然又无头无尾,插进来男女婚姻的问题,在它上下文的衔接处,又没有交代清楚,实在有点含糊不清。如果在明、清两朝几百年间,考“八股文”的对比文章,《大学》这一段的写作章法,恐怕也是考不取举人、进士了!

其实,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文章,却是适合于当时理解的习惯,有时候以一两句,就告一段落,跟着便如异峰突起,又接着另一个观念来了。例如庄子的文章,更为放肆,但因为他文笔太美了,又是古代名贤,人们就不敢随便批评,反说他是“汪洋惝恍,理趣幽深”呢!曾子著《大学》,在这段“治国和齐家”的关键里,好像是少了个介词。但从古文的写作习惯来讲,接着而来,它用“诗云”开始,就已表示在这个大问题中,又须套出另一个最有相关的问题来了。这个相关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后世人们所说的“男女婚嫁”而成家室的问题。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婚姻问题和家庭问题等。

为了研究本段文字所包容的内涵,且让我们先来了解曾子所引用三处《诗经》上的诗句,然后回转来详细了解它的内容。

“宜室宜家”的深意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四句诗,出在《诗经·国风·桃夭》三篇中。其实,在《大学》里,他所引用的重点,最重要是在最后一句“宜其家人”。事实上,上面两篇最后都有同样两句,都是很有深意的,那便是“宜其室家”和“宜其家室”。因此,我们后世用在结婚喜事的成语上,便有“宜室宜家”的颂辞。至于原诗的“桃之夭夭,其叶蓁蓁”的内涵,是指那个要出嫁的姑娘,既有年轻健美的外型,同时也有深藏不露的才能和良好的德性。“之子”两个字,就等于现代语所说的“这个孩子”。换言之,最后两句是说,这个女孩子嫁过去了,一定很合适于这个家庭。他家里会发达了,娶了一个好媳妇。

也许你们要问,“桃夭”两句,简简单单,真有包含所说的那些意思吗?讲实在的,这就是《礼记·经解篇》所说的“温柔敦厚,诗之教也”的道理。诗歌都是口语很好作,顺口溜便是。但好的诗歌,太难了。如果要就“桃夭”的两句内涵来发挥,又起码要讲说一两个钟点,我们不要离题太远,就学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吧!你只要从后世文学上惯用的成语“艳如桃李”,并没有加上“冷若冰霜”的反面辞,便可知道“夭桃”和那蓁蓁的桃叶配在一块,如说“牡丹虽好,还须绿叶护持”,这样便可明白“美在其中矣”的文学境界了!

至于“宜兄宜弟”一句,他是引用《诗经·小雅·蓼萧篇》里的一句。事实上,据历来各经学专家的研究,这四章诗是指周公摄政第六年,“泽及四海,统一华夷”,因“怀远人”、“柔万邦”的盛德所感,诸侯宴会并无猜忌,都是如兄如弟相亲相爱。使人读后,便会有怀念“成周一会,俨然未散”之思。

但曾子在本节里单单引用这一句,是借它来一语双关。对治国平天下而言,是指能做到“柔万邦”、“怀远人”的成果。对家庭而言,是指兄弟姊妹、至亲骨肉之间的和睦康乐,互相敬爱的作用。

所谓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两句,这是《诗经·国风·鸤鸠篇》中的句子。“忒”字,有正心不变的意义。这是指在主体当权的人,对于诚意、正心的初衷,必须要做到表里内外如一终身不变.才能正己、正人.在家庭、家族中如此,对治国平天下也是如此,才可以自立、立人,相率天下以正了!

温柔敦厚的诗教
关于本节所引用“诗云”的问题,现在已经了解了,后面便可省掉插曲的麻烦。但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四书里,为什么会常常碰到“诗云”、“子曰”等句子呢?

第一,因为在曾子他们那个时代,历史经验所留下的文献,并不如后代我们那么多。那个时候,孔子所著的《春秋》还刚好新出笼。所谓各国史料的《国语》,以及《左传》和《公羊》、《谷梁》等《春秋三传》还未流行,除了《尚书》算是史料以外,如要引用前人的历史经验,只好以《诗经》所收集的资料,最为恰当。因此,写到或说到要“引古以明今”的时候,便常常出现“诗云”、“子曰”了!到了后世,学者们便进一层,知道提出“六经皆史也”的观念了!

第二,诗句,往往是浓缩简练了历史社会上,许多复杂的事实和很多情绪上的感慨,构成少数的字和句子的精髓,包含内涵意味无穷,但又不是破口大骂,或是任意的批评,或是随便的恭维。例如大家都称唐代的杜甫是“诗圣”,如他所作“蜀相诸葛亮”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是多么的引起共鸣啊!但最关键的感慨在哪里呢?在“频烦”、“开济”的四个字,更可以为诸葛一生的遭遇而痛哭流涕了!他觉得诸葛亮的一生太划不来,太可惜。他本来是“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人,是多么的清闲自在。但偏碰上一个刘备,三顾茅庐,烦死人,不但是一次,还是三次的“频烦”,只好告诉他当时一代的局面,是注定天下三分的格局。但不幸被刘备硬拉出山了,情不可却,只好帮他一把。“刘老板”已经不算太高明,但他会用办法把诸葛亮稳住,临死还逼他再帮他自己的儿子。可是阿斗真是个笨斗,但君臣之分已定,已是没奈何的事。诸葛亮帮刘备开国称帝,又要帮阿斗搞“安内攘外”、“经纶济世”的“整体全程经济”。既已开国,还要开济其后代,短短的父子两代,耗尽了这个老臣的心血,到底还是白费。不得已,为了表明心迹,只好“六出祁山”“死而后已”。出师不捷是明知故犯,那是诸葛公在求得其死所的上策。所以明白其中意义的人,就会“长使英雄泪满襟”。为诸葛一生的既“不遇其时”,又“遇人不淑”而痛哭流涕了!这样了解,才可明白“诗之教”的“温柔敦厚”之旨。不可说,你真可怜啊!比我杜甫还惨啊!那便叫作“嘶”,不能叫做“诗”了!


--------------------------------------------------------------------------------
分类:南怀瑾 书名:原本大学微言 作者:南怀瑾 前页  目录  后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1-25 22:55:28 | 只看该作者
为啥纳闷呀? 我觉得《大学》里通篇引用诗经,是那时知识分子出言著文的普遍写照。

那时侯的受教育阶层在正式场合说话的都要引用诗经的(除了诗经也没太多别的文本可以引用了,呵呵,就像上面南怀瑾说的一样),就像我们今天说话要引用点儿名人名言唐诗宋词一样。那时两国外交场合,每一个环节的使臣发言,都靠诗经来开场。电视剧《孔子传》讲夹谷相会那一集有很生动的描述。

更别说写文章了,就是今天,古雅典丽的好文章里,不引用古文诗赋好像也挺少见的。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应该是很有现实基础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新叶 + 10 + 10 新春愉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21:45:10 | 只看该作者
是我自己对诗经认识很浅,读的也仅限于傻读。不曾想过与做人、政治、治国联系起来。
诗经应该不仅仅是一部文学诗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1-27 08:05:24 | 只看该作者
新叶版主发现了!当年孔子的六经之学,实为学问大道,绝非现今的一些老实大量只是一本言论集而已,向新叶版主的发现致敬!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新叶 + 10 + 10 春节愉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4:10:56 | 只看该作者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
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读了很多遍,没过脑,还是白读。孔子已经概括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paisley + 2 + 2 其实这段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我还是不怎么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12:31:22 | 只看该作者
评分分数: 威望 +2  / 金钱 +2
操作理由: 其实这段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我还是不怎么明白。字面当然太好懂了,但是如果真按字面理解,好像也看不出诗经有什么真正重大的价值。所以我觉得读左传和上古历史真的很有必要,不然我们都是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来逆推孔子的人生经验,只怕都不对头。

======================
觉得这个留言真的很好,所以贴出来。
孔子的这话我更不敢自己就懂了,但可以了解到《诗经》在当时的价值应该是文学价值更轻些。

真正懂得这些肯定最好是要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而不是让历史人物穿越到当今时代来理解吧。
所谓追本穷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8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26 , Processed in 0.080010 second(s), 3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