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87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素质教育] 【转贴】如何解决孩子之间的冲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11 21:30: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 何 解 决 冲 突       陈秀芬老师演讲     刘宗慧整理

冲 突 实 例

人物:小皮(四岁)、小皮的妈妈;小华(四岁)、小华的奶奶,两家互不相识

时间:周日午餐时间

场地:麦当劳游戏间内

经过: 1. 在游戏间内,有许多小朋友一起追逐玩耍,混乱间小皮打了小华的背部,造成小华大哭起来。

2. 接着小华跑去找奶奶,奶奶问他怎么了?他说被人打了,好痛。奶奶一边帮他揉揉背部,一边说不痛、不痛。

3. 奶奶又问他是谁打的?小华指著斜对面的小皮,奶奶叹了一口气,又帮他揉揉背部,说不痛、不痛,只见小华还是照样哭得很大声。

4. 这时忽然听到小皮的妈妈口气很兇地问小皮:「是不是你打人的?」一边问还一边打小皮的屁股,小皮哭了。

5. 没多久小皮的妈妈带着小皮走了,只剩下小华在低声啜泣。

这是一个真实的例子,在我们身边的人中间,仿佛也常常看到类似的经历。我们看到两个孩子吵架,甚至打起来了,其中被打的人很委屈地哭了,可是奶奶却说:「不痛、不痛!」让他一直哭个不停;而打人者的家长,只是打孩子出气,然后又很没面子似的拖著孩子离开现场,让我们这些旁观者留下一个疑团,到底事情解决了没有?


问 题 的 归 属(Problem Ownership)

谈到解决冲突这个主题,必须要先厘清问题属谁?谁需要出面来解决问题?

我们知道,通常打人的孩子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他抢到玩具很得意,哪里会觉得有问题。他没有问题意识,所以他并未拥有问题;拥有问题的人显然是被打者,因为他哭了、受了委屈,感到心理不平衡,所以他觉得有问题,他必须出面解决这问题。这不像我们一般所想的那么简单,以为打人的小孩有问题,他应该出面解决。

由上面这个冲突的例子,我们来看可能会有三种反应,因此就有不同的问题归属:

1. 小皮和小华都觉得无所谓,他们在一起打打闹闹地很平常,那就无问题归属可言。

2. 被打的小华觉得有问题,他哭得很伤心,那他要学习出面解决他的问题。

3. 第三者─可能是其他的小孩或大人─觉得有问题,想要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例如,小华的奶奶看到孙子被欺负了,很不忍心,出面处理;或是小皮的妈妈看到儿子打人,老毛病又犯了,出面主持公道。

有时候我们看到孩子们玩笑开得太过火,如拿掉別人的椅子,害別人跌倒;或骂不好听的话,如「大便、屁股…」等,我们也会制止孩子这种行为,因为我们觉得有问题,这就是第三者的问题归属。小女一年级时,学校放学后,有两位小学生久等不到父母来接,在地下道入口处玩耍推挤,没想到发生意外,其中有一位被推下楼梯,当场死亡。如果在场有其他家长发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及时劝阻,也许可以避免这种不幸。所以第三者遇到问题时,的确有义务要介入,以免事态扩大。只是第三者介入要有智慧,不可以用滥骂或打架的方式,以免转变成另外两个人的冲突。


解 决 冲 突 的 方 式

分清楚问题的归属之后,我们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如何正确地解决冲突。

一、行 动

○ 面对问题,自己解决。
╳ 坐着哭或跑去告状。
在行动方面,我们鼓励孩子自己面对问题,自己解决,也就是教导孩子去应付各式各样的状况,远比我们帮他处理好。因为我们无法永远陪在孩子身边,做他的仲裁者,他迟早要学习面对问题,自己解决。

同时,我们不鼓励孩子告状、或坐着哭等人来帮忙。爱告状的孩子通常人际关系较差,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较不受欢迎,这种情况在成人的社会也一样。除非孩子已经在行动上有所处理了,情况依旧无法改善,此时请求大人帮忙,大人就必须介入。毕竟不是所有事情孩子都可以处理,有时连大人出面可能都无法解决。

所以,原则上是由大人先教导孩子解决冲突的方式,若孩子自行处理无效,大人再出面了解状况。我家有个小故事,可以补充说明:小女五岁时,全家一起到她的干爹、干妈家玩,他们家充满了高级的古董及家具,什么都不能碰,实在让他们姊弟很无聊,没多久,两个人就打起架来了,姊姊被弟弟打,哭着跟在场的干妈告状,干妈说:「你去跟妈妈讲。」结果女儿真的跑来跟我说弟弟打她。我揉一揉她被打的部位,安慰她一下,然后跟她说:「妈妈没有打你,是弟弟打你,你应该要去跟弟弟说才对!」她想了一想,也对,就又跑去跟弟弟理论去了。因为女儿已经学过如何处理冲突,所以她跟弟弟说:「我不是给人家打的,你这样打我,我很痛耶!」只是这样陈述,也不用弟弟道歉,她就觉得好过多了。

二、表达感觉

○ 你打到我的手,我好痛喔!
╳ 以牙还牙,打回去。
知道被打的人应该面对问题,自己解决后,首先要义正严词的告诉打人者,你打到我的哪一个地方,我产生什么后果。譬如说:「你刚刚打到了我的手臂,我好痛喔!手臂都红起来了。」或者是:「你用脚踢到了我的背部,我很痛耶!」单纯的表达自己受到了什么伤害,有何感觉,简单明瞭,三岁的孩子都能说出来。切忌使用报复的手段,让打人者嚐嚐被打的滋味,两人打来打去,没完没了。

三、表达思想

○ 我不是给人打的。
╳ 你是个坏小孩,乱打人。
表达完了感觉,如果觉得还不够,可以再加上表达思想,严肃的跟打人者说:「我不是给人打的。」或是:「手是用来工作的,不是用来打人的。」以及「脚是用来走路的,不是用来踢人的。」这样的表达思想方式,属于真理的表达,没有指控的意味,适用于任何人。反之,如果用骂人的方式,说:「你是坏小孩,乱打人!」这样的表达方式会增加对立和冲突,应该避免。我们大人也要小心,不要乱骂人,以免发生孩子打架,大人也吵架的状况。

接下来,我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来说明父母应该如何教导孩子,解决冲突。小女三岁时,我被邀请去幼稚园的班上观察她的上课状况,我站在门外,隔着单面镜看她在教室里的情形,那时刚好是团体时间,大家围坐在地上一圈,听老师说故事,没想到我的女儿被旁边的大男生推挤了好几下,当场委屈地掉下眼泪来,老师没看到这种状况,所以没有任何处理,我身在门外,实在非常心疼。中午放学回家后,我问她早上发生的事,她说旁边的男生Ben(化名)推她,所以她才哭了。

我告诉女儿,Ben推妳,妳应该赶快跟他说:「我不是给人家推的。」没想到,女儿拒绝这样说。我劝了她好久,她都不肯说。我仔细想想,女儿不说的原因可能是:害怕对方、害羞、或不熟悉英语的表达。

因此,我决定跟她来个角色扮演的游戏,我扮演小女Mimi,她扮演Ben,Ben推了Mimi一下,Mimi义正严词的跟Ben说:「I am not for pushing.」然后Ben很不好意思的说:「I am sorry.」表演完了,女儿仍然兴致勃勃地要求再来一次,就这样,我们玩了好多次,她也听到我说了好多次I am not for pushing.后来我要求角色交换,女儿演她自己,我演Ben,结果女儿可以很自在地把这句话说出来,以后在学校碰到同样状况,她就知道如何处理了。

几天以后,我和幼稚园老师进行亲师座谈会,老师解释这个男孩Ben的自制力很差,常常欺负人,因此要不要把他的位置换掉?我想了一想,说不必了,因为躲避不是办法,让女儿在这个幼稚园的小环境,就学习如何面对问题,将来她进入社会,才有适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女儿果真适应得很好,Ben再也不会随便欺负她了。

最后,如果你的冲突对象不是经常会碰到的人,「保持距离」也是一种避免冲突的办法,让孩子在环境上尽量避开可能发生的冲突。例如在公园或游乐场里,避开说脏话或暴力倾向的孩子,以免自己的孩子模仿或被欺负,同时适当的机会教育,教导孩子不宜的行为有哪些?哪些人不受欢迎?孩子自然会有自己的判断。

小皮和小华的冲突解决之道

从这个冲突实例中,我们看到问题的归属有三个:第一个是小华,他被打得很痛,伤心的哭了,所以他可以义正严词的对小皮说:「你打到我的背部,我很痛。我不是给人家打的。」第二个是小华的奶奶,她看到小华被打了,应该要安慰小华说:「好痛喔!是不是?奶奶帮你揉一揉。」然后再鼓励小华自己去跟小皮谈一谈,若小华不敢去,就陪着小华去跟小皮说;第三个是小皮的妈妈,她意识到自己孩子打人了,应该要让小皮去跟小华道歉,并且强调:「如果你再打人,除了道歉之外,我们必须马上回家,因为你没办法跟小朋友好好玩。」


三 种 冲 突 处 理 状 况

状况一、自己的孩子打人

大人应先了解前因后果,让孩子有申诉的机会,或许別人使用言语暴力刺激他,或者他有什么委屈,要让他先讲出来,安慰处理过后,才带他向对方道歉。如果孩子不愿意说对不起,表示他还有不服气的地方,试着讲道理说服他,如果他还是坚持不肯道歉,就必须使出父母的法宝—拿走他的权利,使他有所损失,让他自己衡量要道歉还是要权利。例如,孩子很喜欢在麦当劳玩,但他在那里打人,又不肯道歉,我们就可以说:「如果你不去说对不起,我们就必须离开这里了,因为你没办法好好跟小朋友玩。」或者更严重一点的说:「我们从此以后不再来麦当劳了。」看準孩子重视的是什么,跟孩子斗智,当孩子知道你是认真的,而且衡量过损失之后,比较会倾向道歉。

有些孩子的自制力及吸收经验能力较差,会在行为上一犯再犯,例如一、二岁的孩子咬人,告诉过他不可以,他也知道不可以,但是如果別人拿走了他的玩具,他无法表达时,仍然会用咬人的方式。所以孩子一方面需要学习自制能力;一方面需要学习怎么解决问题。这些都需要时间,不是一、二次教导就学会的。我们要不断孩子教导什么是对的,还要他付出一点代价。久而久之,他渐渐会改变。

如果孩子固执犯错,老是在打人后,无所谓的说一句:「对不起。」没有一点诚意,这时我们必须教导孩子如何说对不起。请孩子眼睛看着对方,语气温柔的说:「对不起,请你原谅我!」如果你觉得这样还不够,再加上警告:以后再犯这个错误的话,将会有何后果(拿走他的一些权利),然后确实执行。

最后我们可以强调:「你是好孩子,不做这样的事。」肯定孩子良善的本质,但是打人是不对的行为,劝勉他不做这样的事。

状况二、自己的孩子被打

第一时间要处理的是给孩子同理心,让他知道大人了解他的感受。如果孩子被打,哭着找奶奶说:「好痛、好痛。」奶奶却回答说:「不痛、不痛。」孩子会感到不被了解,只有哭得更大声。婴儿时期的哭声,代表他发出讯号说他哪里不舒服;孩童时期的哭声,则是需要人了解他的问题,需要得到安慰,所以我们必须站在孩子的立场,先去了解他的感受,说:「你被別人打了,很痛也很生气,是不是呢?让我来帮你揉一揉。」察看伤处,减轻伤痛感之后,再带领孩子面对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请注意,当被打者向打人者表达自身的感觉及思想的时候,不必要求对方道歉,只需表达自己即可。因为每个人的生活背景、家庭、教育方式都不同,我们没办法要求別人有同样的回应。但是,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打人,我们应该劝导他去跟別人道歉。或许有的孩子会觉得这样不公平,为什么我打人要跟他道歉,他打人就不必跟我道歉?其实,简单的跟孩子说明,他不道歉是他的事,这是不对的行为。这个社会上有人抢劫、杀人、说谎,我们不必因为別人做错事,也要跟著做。

尊重別人的亲权

我年轻尚未有孩子之前,曾经犯过一个错误,要求別人的小孩道歉,结果却造成大人之间的争吵。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多年前,我与亲戚一起用餐,一个五岁的小男孩打翻面碗,汤汁留出来,弄湿了他爸爸的整条裤管和我的衣角,我擦好了衣服,就对孩子说:「你弄脏了爸爸的裤子,要跟爸爸说对不起。」小男生不说话,头低低的,我正想进一步劝说,却听到他妈妈说话了:「你不要勉强他,他又不是故意的。」我觉得他妈妈的说法不对,做错事就要道歉,不管是不是故意的,后来我跟他妈妈就吵起来了,我们各有各的道理,相持不下。事后,我回想争执的经过,虽然我站在「理」上,却少了「情」。每个人的家庭都有不同的管教方式,我显然侵犯了別人的亲权,也许他妈妈了解孩子害羞,需要私下处理,不在公共场合给他难堪,所以我不应该越界去管別人的孩子,尤其是他父母在场的时候。

学习饶恕的功课

当孩子受到欺负,心里十分委屈时,纵使別人立刻道歉,却仍会有不肯接受道歉的情况发生,这时就是学习饶恕的最佳时机。首先要安慰孩子,给他同理心,让他知道我们了解他的感受;其次让他直接和打人者沟通,表达「我不是给人家打的」以及「你打我,我很痛耶!」等等,说出内心积存的委屈,然后再慢慢消化内心的怒气。

真实例子:教会一位姊妹带着不到四岁的强强(化名),到会友家参加小孩子的聚会。他们跟著许多人一起进门,强强看见小浪(化名)拿起主人家的火车正要玩,强强就说:「等一下,你应该问阿姨可不可以玩?」小浪不服气,忽然间打了强强一个耳光,大家在旁看了都很意外。小浪的妈妈把他带走,私下教导一番,再回来向强强道歉,但是强强说:「我不要原谅你。」强强不仅耳光痛,还有心里的委屈和羞辱,无法立即原谅对方。

回家后,强强的妈妈对他说:「当我们不能原谅別人时,心里会很不快乐,以后也不想跟对方玩或说话。上帝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和睦相处,如果你不肯原谅別人,只有撒但最高兴!」强强听进去妈妈说的话,打电话跟小浪和好。没想到,下周日在教会主日学教室遇到小浪时,强强忽然又想起打耳光的羞辱,不肯进教室。妈妈为孩子祷告,并再一次解释饶恕的意义,孩子终于放下心结,走进了教室,而且也愿意跟小浪一起玩了。之后,强强的妈妈告诉我们,强强常常带玩具去跟小浪玩,心中再无芥蒂,两人也成为好朋友。这不是一件极美好的事吗?!

状况三、別人的孩子打架

如果是在公共场所,看到两个孩子打架,我们可以介入说:「不要打架。」如果是在幼稚园里,或是小朋友的聚会里,双方的家长都不在,我们可以请两个孩子坐下来,给他们机会分別讲出真实状况。大人在旁倾听,偶尔转述事实(例如:「某某说你刚刚先打他的,是不是呢?」不作仲裁,不加任何判断,只作协调。因为我们大人往往只看到事情的一部分,没看到全部,若因此加以仲裁,会产生委屈与冤枉。若让孩子们自己说,两个人都心知肚明谁在说真话,谁在说谎话。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谈清楚,引导理亏的孩子道歉,若双方都有错,两个人都必须就自己不对的地方向对方道歉,重归于好。

孩子们的冲突状况很多,我们不见得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处理,但是把握住原则,就事论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见招拆招就对了!其实当父母没有那么难的,不是吗?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0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你带来的幸福 + 10 + 10 我好喜欢。。。谢谢!
新叶 + 10 + 10 谢谢转贴,好好学习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2-1-23 12:53:54 | 只看该作者
好帖。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习。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xxjc2011 + 1 + 1 纯粹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5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07:54 , Processed in 0.072703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