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9220|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9 09:55: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随感
读诗的目的有很多,对学生对家长而言,最基本的是会背会默,应付考试。这似乎不难做到,只要多下功夫。但是,往往还不知足,希望会用,用到文章里,以润色添彩,这往往就很难做到了。
为什么,我想这应该是读诗的方法有误。
诗,不是快餐盒饭、也不是饕餮盛宴,而是一杯清茶,一壶淡酒。品味、缓酌才知个中滋味。中国古诗词不仅仅是要背的,更重要的是要读的,音调固然重要,字里行间才有真谛。小孩子固然理解尚浅,但养成习惯,不断反刍,循序渐进。长此以往,不怕没有触动灵感,不愁不能诗情画意。读诗的过程是用来养性的,是用来陶冶的,切不可本末倒置。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huangyezi + 2 + 2 精品文章!
V3V + 2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0:00:48 | 只看该作者
  
茶之味,在于好壶好水细细品;诗之美,在于妙词妙句好好读。有的人说读诗如春日赏花,于春浓花重间赏其瑰姿;有的人说如午间品茗,于澹远宁静处觉其滋味;如秋日听琴,高山流水觅知音;又如踏雪寻梅,怀抱雅致寻梅格。可以说,读诗是一种美,读诗是一种乐趣,读诗更是一种享受。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几千年浩瀚的文学长河中,积淀了许许多多瑰宝般的精华。不管是古典诗,还是现代诗,都是中国文学星空上一颗颗耀眼的明珠,都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朵奇葩。
    诗,皆为诗人感于物而作,是诗人心灵的映现。一首好的诗歌,往往给人塑造一种美丽的氛围和意境,让人读起来身心愉悦,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效应。江泽民就认为,中国诗词博大精深,读一点诗文,不仅可以利于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还能够丰富思想。
    然而,诗歌作为文学中的精粹,读来容易,读不易。如果不能读懂一首诗,不能真正了解诗人所要
表达的情感,那么,读诗就只能停留在字面上的欣赏,这样的意义是不够的。所以,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我的建议是知人论世,抓住文眼;反复诵读,激发想象;把握意象,体会情感。
    知人论世,抓住文眼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说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该诗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思想状况
和创作意图。白居易所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就是这个意思。读诗首先要“知人”,如《孟子·万章下》所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又如鲁迅在他的《题未定草(七)》中所说:“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一般来讲,一首诗的产生都会有它的一个背景,都有一个契机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
    举个例子,清朝诗人龚自珍《已亥杂诗》的其中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首诗是龚自珍在道光十九年,即1839年所做。当时的龚自珍辞官返乡,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他看到了中国当时的局势。在清政府腐朽、残酷的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祖国大地到处呈现昏沉、庸俗、愚昧、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有感于清朝这种朝庭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他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的《已亥杂诗》。在这首出色的政治诗中,龚自珍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九州大地涌现大量杰出的人物,呼唤变革,渴望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着当时那个沉闷和迟滞的局面。全诗除了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重要的是憧憬未来、充满理想。
    可见,当我们联系了诗人当时的处境以及社会背景时,理解诗的文眼、主题就不难了,这对读懂一首诗是至关重要的。此外,我们看到,比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等等许多的诗歌,采用这种方法去分析、鉴赏后,读诗就会变得容易起来。
    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对于诗歌的阅读,反复诵读是一个极好的方法,读多了,读深了,自然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了。当然这个读,不是像古时候先生教学生摇头晃脑那样读,要带着想象的翅膀去读。通过恰当的联想,身临其境,感受诗歌所表现的形象。
    我们看到,有些诗,诗人描绘了具体鲜明的形象,我们可以借助诗中的形象来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但也有些诗,它没有给我们描绘出具体形象,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唤起自己的想象,通过想象,帮助自己形成可理解的具体形象,然后深入理解诗人的感情。
    比如说,在品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时,你可以跟随诗人的笔触“假如我是一只鸟”,想象自己是那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却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号召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生命都起来奋力抗争。这样一来,你就更能体会到诗人热爱土地、热爱祖国的情感。
    所以,我们在阅读、欣赏、感受的时候,读到一句就要去想象这一句的意象。大胆自由的想象,想象诗中所说的那个人、那个物是你眼前的人、物,与诗人流露出来的感觉和深挚的感情感同身受。总之,激发自己的想象,让自己身临其境,如此一来,当你读完全诗的时候,你就会感觉不解自通了。
    把握意象,体会情感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是一种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艺术形式。它以抒情的方式,丰富的想象,凝练的语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抒发诗人的思想情感。
    诗歌的语言贵在含蓄,令人回味无穷。优秀的诗歌总是具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所以,很多的诗人都不会在诗歌中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意象来浸染诗人的感情。
    可以这么说,一首诗,如果没有艺术特色鲜明的意象,就不是一首值得人们细细品味的好诗。那么,诗人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我们在阅读、鉴赏一首诗的时候,就要善于把握诗中的意象,并体会意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才是成功阅读诗歌的重要因素。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里,月亮这个意象就是诗人思乡的具体表现。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个意象来传达诗人与友人的伤别情怀。
    其实,在诗歌中,我们有很多的意象已经被默认为一种情愫的代名词。比如,柳条是依依惜别的深情;梧桐代表的是凄苦愁思之情;菊花是清高脱俗的君子代表;红豆则是女子的相思之物,眷恋之情……拿到一首诗,我们如果能够准确把握其中的意象,在鉴赏时就会得心应手。
    诗歌之情,总藏在意象之后,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诗人的情感总是借助意象来表现,给人以回味,为了探得诗人的情感,我们需用心细细体会。
    诗歌作为文学上最精粹最深刻的文字,读诗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学情趣,而且能够培养人们良好的文化涵养。正如美学大师朱光潜所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及其他种类的文学。”又如朱自清所说:“诗歌要体现出一种价值观,而在这种价值观的背后立起的是一定的人格精神。这种人格精神通过他的诗作传达的意蕴又不可能完全属于他个人的,触动诗人的不仅是带着同辈人的骨血去写作,而且会带着整个民族的情感,尤其是自己祖国有史以来的文学传统去写作。这种永恒与暂时相融一体的历史感就是作家的传统,它促使作家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时代和自己在时代中的地位。”所以,我们要多读诗。读诗多了,自然会让你变得博识、聪明,富有文采和情趣。久而久之,会提升你的气质,让你更具魅力,让你的生活变得充实而美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f96b30100cu43.html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shwyyan + 10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1-12-9 13:40:10 | 只看该作者
就是,中华民族之精髓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1-12-11 19:21:01 | 只看该作者
想起一个呆子的话:外面下着雨, 屋里一壶酒, 一把花生米, 桌上一本书, 临窗而坐,(最好是湖心)。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zty1122bb + 10 + 10 去年的帖子了,现在再看还是挺别扭,为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20:03:28 | 只看该作者
被 你带来的幸福 评分。
评分分数: 威望 +10  / 金钱 +10
操作理由: 很有道理!还有个问题,古代的诗词也是能唱的,可惜现在没可能了
==============================================
确实是很可惜,我曾经试图用潮州话去唱读,太难,不可以---潮州话对我来讲不可以。
当然,去找那种意境还是行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你带来的幸福 + 10 + 10 1122爸爸,你说用潮州话读诗我想到个问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12-17 15:43:14 | 只看该作者
用唱读的方法一时难以适用,但听了陈琴她们唱读的诗歌,也蛮有趣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12-20 13:15:2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说的太好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2-21 13:28:07 | 只看该作者
才看到这个贴子,儿子今年9月份上学,这几个月陪着儿子开始一起读<我爱吟诵>. 跟着吟诵调子找找感觉.
要向11,22多学习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2:16:43 | 只看该作者
操作理由: 1122爸爸,你说用潮州话读诗我想到个问题:一是古人作诗写文章讲究押韵,虽说统一了语言,但是各地方言是不可能统一的,那过去的诗词主要应该还是按照统一语言来写的?还是有部分也是按照方言的发音来写的呢?按照方言的话不是很多的读法读音会远远异于官话?而且同一个字不仅古今含义不同,在不同的地方也会有不同的意思的,那不是应该也要考虑下作者写作时的地点吗?
二是你所尝试的唱诗是简单的抑扬顿挫读诗呢还是用歌曲类似的方式呢?
呵呵,我总爱胡思乱想,见谅啊:)[/quote]
=========================
不必客气。
中国语言的变迁实在是个大题目,但总的感觉是北语南迁。江南和岭南相比,江南固有的吴语系比较强大,所以感觉上是中原官话与吴语的相互融合,苏北北方味浓一点,南京、镇江不南不北,无锡、苏州吴语占优,而杭州由于南宋定都的缘故又有所不同。
岭南情况则很大不同,当地土语较为弱势,北方士族对于自身河洛语音保护意识较强,当地流传下来的方言如潮州话、闽南话,与唐宋官话较为接近。

[ 本帖最后由 zty1122bb 于 2012-2-22 22:0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2-22 14:01:03 | 只看该作者
我发现很多诗孩子都是死记硬背的,尽管在学诗的时候,解释过意义,但是要很好的记住就难了,往往都是考试前记背了,考完不久就忘了
不仅仅是诗,课文中要求背诵的文章片断也如此。
这个是个问题,需要解决,如有良策,还望指教,在此先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8:37 , Processed in 0.259175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