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茶之味,在于好壶好水细细品;诗之美,在于妙词妙句好好读。有的人说读诗如春日赏花,于春浓花重间赏其瑰姿;有的人说如午间品茗,于澹远宁静处觉其滋味;如秋日听琴,高山流水觅知音;又如踏雪寻梅,怀抱雅致寻梅格。可以说,读诗是一种美,读诗是一种乐趣,读诗更是一种享受。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几千年浩瀚的文学长河中,积淀了许许多多瑰宝般的精华。不管是古典诗,还是现代诗,都是中国文学星空上一颗颗耀眼的明珠,都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朵奇葩。
诗,皆为诗人感于物而作,是诗人心灵的映现。一首好的诗歌,往往给人塑造一种美丽的氛围和意境,让人读起来身心愉悦,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效应。江泽民就认为,中国诗词博大精深,读一点诗文,不仅可以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还能够丰富思想。
然而,诗歌作为文学中的精粹,读来容易,读懂不易。如果不能读懂一首诗,不能真正了解诗人所要
表达的情感,那么,读诗就只能停留在字面上的欣赏,这样的意义是不够的。所以,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我的建议是知人论世,抓住文眼;反复诵读,激发想象;把握意象,体会情感。
知人论世,抓住文眼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说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该诗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思想状况
和创作意图。白居易所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就是这个意思。读诗首先要“知人”,如《孟子·万章下》所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又如鲁迅在他的《题未定草(七)》中所说:“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一般来讲,一首诗的产生都会有它的一个背景,都有一个契机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
举个例子,清朝诗人龚自珍《已亥杂诗》的其中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首诗是龚自珍在道光十九年,即1839年所做。当时的龚自珍辞官返乡,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他看到了中国当时的局势。在清政府腐朽、残酷的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祖国大地到处呈现昏沉、庸俗、愚昧、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有感于清朝这种朝庭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他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的《已亥杂诗》。在这首出色的政治诗中,龚自珍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九州大地涌现大量杰出的人物,呼唤变革,渴望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着当时那个沉闷和迟滞的局面。全诗除了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重要的是憧憬未来、充满理想。 可见,当我们联系了诗人当时的处境以及社会背景时,理解诗的文眼、主题就不难了,这对读懂一首诗是至关重要的。此外,我们看到,比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等等许多的诗歌,采用这种方法去分析、鉴赏后,读诗就会变得容易起来。 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对于诗歌的阅读,反复诵读是一个极好的方法,读多了,读深了,自然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了。当然这个读,不是像古时候先生教学生摇头晃脑那样读,要带着想象的翅膀去读。通过恰当的联想,身临其境,感受诗歌所表现的形象。
我们看到,有些诗,诗人描绘了具体鲜明的形象,我们可以借助诗中的形象来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但也有些诗,它没有给我们描绘出具体形象,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唤起自己的想象,通过想象,帮助自己形成可理解的具体形象,然后深入理解诗人的感情。
比如说,在品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时,你可以跟随诗人的笔触“假如我是一只鸟”,想象自己是那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却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号召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生命都起来奋力抗争。这样一来,你就更能体会到诗人热爱土地、热爱祖国的情感。
所以,我们在阅读、欣赏、感受的时候,读到一句就要去想象这一句的意象。大胆自由的想象,想象诗中所说的那个人、那个物是你眼前的人、物,与诗人流露出来的感觉和深挚的感情感同身受。总之,激发自己的想象,让自己身临其境,如此一来,当你读完全诗的时候,你就会感觉不解自通了。
把握意象,体会情感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是一种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艺术形式。它以抒情的方式,丰富的想象,凝练的语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抒发诗人的思想情感。
诗歌的语言贵在含蓄,令人回味无穷。优秀的诗歌总是具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所以,很多的诗人都不会在诗歌中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意象来浸染诗人的感情。
可以这么说,一首诗,如果没有艺术特色鲜明的意象,就不是一首值得人们细细品味的好诗。那么,诗人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我们在阅读、鉴赏一首诗的时候,就要善于把握诗中的意象,并体会意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才是成功阅读诗歌的重要因素。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里,月亮这个意象就是诗人思乡的具体表现。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个意象来传达诗人与友人的伤别情怀。
其实,在诗歌中,我们有很多的意象已经被默认为一种情愫的代名词。比如,柳条是依依惜别的深情;梧桐代表的是凄苦愁思之情;菊花是清高脱俗的君子代表;红豆则是女子的相思之物,眷恋之情……拿到一首诗,我们如果能够准确把握其中的意象,在鉴赏时就会得心应手。
诗歌之情,总藏在意象之后,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诗人的情感总是借助意象来表现,给人以回味,为了探得诗人的情感,我们需用心细细体会。
诗歌作为文学上最精粹最深刻的文字,读诗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学情趣,而且能够培养人们良好的文化涵养。正如美学大师朱光潜所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及其他种类的文学。”又如朱自清所说:“诗歌要体现出一种价值观,而在这种价值观的背后立起的是一定的人格精神。这种人格精神通过他的诗作传达的意蕴又不可能完全属于他个人的,触动诗人的不仅是带着同辈人的骨血去写作,而且会带着整个民族的情感,尤其是自己祖国有史以来的文学传统去写作。这种永恒与暂时相融一体的历史感就是作家的传统,它促使作家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时代和自己在时代中的地位。”所以,我们要多读诗。读诗多了,自然会让你变得博识、聪明,富有文采和情趣。久而久之,会提升你的气质,让你更具魅力,让你的生活变得充实而美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f96b30100cu4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