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781|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关于两岸读经(作者:薛仁明 )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4 13:2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两岸读经(作者:薛仁明 )

案:十一月四日上海東方早報


(中国大陆一位身着汉服的孩子正在读经诵典。)
读经是对的。但,还是有些问题。
读经运动,肇始于台湾,后又影响了大陆;若论传播之速,影响之广,诚百年来文化复兴之盛事也!
  声势既大,反弹便深。台湾这边的反对声浪,主要来自政治考虑;但是,政客说话,通常连自己也不信;因此,这种反对,其实无伤;除此之外,再有明摆着反对者,其实不多。究其原因,系因台湾的儒家基底,本来就在;民间的传统底蕴,更一向雄厚;真要推动读经,立可榫卯相合,毫无间然。
  大陆此侧,却是不同。只见民间满头热忱,知识界却意态阑珊。主流知识分子一谈起读经,多半保留;激烈反对者,更大有人在。他们背负了“五四”以来的反传统包袱,对“旧社会”种种,素来反感;“读经”云云,更尤其憎恶。“文革”至今,虽说杳远,但在他们身上的影响,却烙印如新。
  这烙印,是历史之共业;若要理性说服,其实不易;真想去除,更属难上加难。一来,他们颇有年纪,习气已深,撼动极难。二来,读书人的知识障,素来严重;所有想法,都早已自成一说;理论之严之密,更将自己团团禁锢。其实,多说无益。
  因此,那些极力反对读经之议论,不管出自什么名家,也不论新闻版面多大,总之,都不必与之过多辩驳;偶一言之,可矣;除此之外,多言无益。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着实毋庸过虑,毋庸摆荡,大可放心地教导子弟读经。至于那些反对言论,尽管声势浩大,却也只是一群“五四”遗老的偏执拗强罢了!随着欧美的荒愁莫知所以,随着西方教育理论之破产,他们再如何呶呶不休,也都只能尽化浮花,全成浪蕊;一个个的浪头过了,也就过了。但是,沧海仍旧,青天依然。
  然而,虽说反对读经之议论,多半不对,但是,现今之读经,也仍有些问题。
  首先,道学味太重。“祸福无门,惟人自招”,清末以来,中国文化之倾颓破败,固因外力入侵,但根柢说来,更是因为自身之病重疴沉。自宋以来,过度尊崇儒家,又极度谨小慎微,读书人遂拘隘难伸,气象渐失。要不,耽溺于风雅之事;要不,萎死于琐碎道德。于是,那口诵圣人之言的道学先生,摇头晃脑,非腐即酸,个个成了孔子批评的格局既窄心量又小的“硁硁然小人哉”!
  结果,“五四”以来的反传统,并没有将这股酸腐味给洗清涤尽;相反的,在极度反传统的“文革”之时,其伪善,其虚矫,让那道学精神吊诡地借尸还魂,甚至,还更堂而皇之,更蔚然大观。而今,“文革”往矣,但那道学气息却未随之而去,在这波护持传统的读经运动中,仍依稀可嗅得那份酸腐陈味。这些主事者,多半道德感过深,使命感太重,整个生命,仍然过多不必要之紧绷。生命若无法舒展,格局又无法打开,那么,读经再多,也是枉然!
  正因这种窄隘,现今读经,遂多蹈宋儒旧辙,仍过度以儒家为中心,更过度紧盯四书。因此,今年台湾的高中课程,恢复了中国文化基本教材,遂引来莫大之质疑。这些质疑,撇开政党恶斗的去中国化论调不管,最关键的是:既名之曰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就理应儒释道三家均衡介绍。孰料,主事者完全是道学心态,只读四书,不及其他。面对外界质疑,除了用篇幅有限这种不成理由之说词搪塞外,还觉得自身一片赤忱,竟饱受无情无理之攻讦,遂处处防卫,更自觉委屈。读经若读成这种卫道心态,其实,不读也罢!
  现今读经,另一个更根本的困境是,脱离了原有的文化土壤。因此,长久看来,成效难彰,理想难期。
  两岸读经,今日能蔚然成风,居功厥伟者,有王财贵先生。他的读经理论,完全正确;驳斥成说,也极中肯綮。然而,他早期推广所说的读经之效,今日看来,却有些言过其实,明显过度乐观。台湾读经大兴,迄今已逾十余年;彼时读经之孩童,今多已成年,最当勃然兴发之龄。若依王先生当年所言,此辈青年,理应斐然成章,早该熠熠生辉了,但证诸事实,却完全不然。此辈年轻人展现之气象,与读经之第一义该有的胸襟气宇,实在远不相侔。即使是最表面也清楚可见的所谓国文程度,都很难说已经超越了未受读经洗礼的四五十岁那辈,更遑论再长一辈?
  读经,本是为了成人;读经,本是为了成为通达事理、性情平正、自知知人的朗豁之人。然而,两岸读经,尽管如此一片骚然,但离此目标,却其实迢遥。问题核心是,目前的读经,并没有深植于该有的文化土壤,只像是种子撒在沾了水的棉花上,当然可生长,也看似清葱翠绿,但总难以期待枝繁叶茂,绿荫满地。
  所谓经书,本是植根于自然、植根于文化土壤而生之长之茁之壮之的烨然硕果。读经,欲有大成,原该同古人一般,天生地长;亦该如古人一样,厚土深培于悠悠人世。否则,读再多的经,都只是拾人牙慧;背再多的经,都仍只是孔子嗟叹的“苗而不秀”与“秀而不实”。如此读经,若当学究,容或可行;欲成志士,则断乎不能。现今文化土壤,经此百年斲毁,当然饶富不比当年;但真可植根之处,其实仍多;“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譬如台湾民间之四时祭仪,又如神州各地之戏曲说书,再如两岸皆然之庶民之勤奋笃实与活泼豁达,凡此种种,都足以让经书接得上源头活水。有志之士,若能留心于此,则读经之事,方能可长可久;读经运动,更可气象一新!
(作者系台湾作家、学者)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5 金币 +15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5 + 5 谢谢参与!
secretgarden114 + 10 + 1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1-11-4 14:49:21 | 只看该作者
我不喜欢读经论(就是把读经说的神乎其神的说法),但楼上这篇文章我认为持论尚公允,没有酸腐气,也比较真诚(很多读经者看似真诚,实际类似是一种宗教狂热),所以,我比较赞同这篇文章.

不过我还是不喜欢这种半文半白的语言.可能因为作者看古文多了,自然形成,并非有意为之,标新立异.(我以前有一段时间也是这样行文,不知不觉)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secretgarden114 + 10 + 10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5:15:2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impley 于 2011-11-4 14:49 发表
我不喜欢读经论(就是把读经说的神乎其神的说法),但楼上这篇文章我认为持论尚公允,没有酸腐气,也比较真诚(很多读经者看似真诚,实际类似是一种宗教狂热),所以,我比较赞同这篇文章.

不过我还是不喜欢这种半文半 ...




作者系台湾人,这种行文可能与其经历和教育有关。

[ 本帖最后由 druckerlou 于 2011-11-4 15:1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1-11-4 15:31:03 | 只看该作者
前段时间有人问起早期读经孩子现在的状态

本文可以算进行了回答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11-4 15:58:02 | 只看该作者
作者比较客观报道了读经的现象,读经没有这么神秘,也没有这么万能,不就是读读比较有价值的书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11-4 16:12:21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我算是读懂了,而且读得蛮舒服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11-5 05:15:03 | 只看该作者
台湾读经大兴,迄今已逾十余年;彼时读经之孩童,今多已成年,最当勃然兴发之龄。若依王先生当年所言,此辈青年,理应斐然成章,早该熠熠生辉了,但证诸事实,却完全不然。此辈年轻人展现之气象,与读经之第一义该有的胸襟气宇,实在远不相侔。即使是最表面也清楚可见的所谓国文程度,都很难说已经超越了未受读经洗礼的四五十岁那辈,更遑论再长一辈?

没有方法,徒劳无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1-11-5 10:55: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提供的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8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7:28 , Processed in 0.079706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