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2727|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读经要不要先识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22 21:35: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几天一直在爬一些未上学孩子的读经楼,感触很多,这些孩子中文的四书五经都有涉猎,甚至英文经典也在同时进行,我心里就有些疑惑,读经典要不要先识字呢?后来又看到了一些博文,也是关于读经与“小学”的,先摘录两段共大家讨论。

     1.《三字经》云: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这些话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很少有人照着做。我们古代的教育,是先学音韵文字训诂(即小学)的,然后才能读经的。小学不修,如何读经?
   ——摘自徐健顺《国学教育的困惑http://www.yinsong.org/bencandy.php?fid=95&id=1260


   2.古人读经,必通小学,所谓一遍有一遍之用,一遍有一遍之解,皆立于小学文字之上者。若欲读书,必先识字,时下之读经弃之如敝履,谬之为无用。叹哉!此之后果,小言之,误人子弟,大言之,断绝圣传。圣人造字,先有字后有经,圣人造字,先依字义定字音再类字形,以期百姓观天察地,依字形而音而义,自可通天地而达经传,所谓上下传达,皆文字之圣工也。


  ——摘自海印子《读经误区之一   “书读百遍,其义不现
http://bbs.gsr.org.tw/cgi-bin/topic.cgi?forum=6&topic=4047&show=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1-10-24 08:32:4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古代的教育,是先用诗歌和故事告诉孩子世界的真相,然后才进行修身教育的,是诗教、礼教、乐教并行的。我们古代的教育,是从不隔绝亲情的。……
    讲故事也很重要,儿童最喜欢的就是韵律和故事。古代的私塾老师不讲故事吗?怎么可能呢?讲的故事不同而已。西方人讲的是神话和童话,中国人讲的是历史故事。
                                                                                                摘自徐健顺《国学教育的困惑》
    这两段话也值得我们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1-10-24 08:37:17 | 只看该作者
我看读经之前先识字也是非常必要的。不过没必要非得分的那么清,非得认得几千字再读。

    或者小孩子有几百字的识字量,就可以引导着读蒙学了。等三百千之类的识字蒙学教材读完(同时要辅以一定量的童书,一是不会太枯燥,二则对识字也是一个复习作用),识字量应该也差不多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果行育德 + 10 + 1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1-10-24 11:00:13 | 只看该作者
读经识字同时进行。

我们就是在三字经中边读边认字的呀,后来也是指读,边读边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10-24 11:20:39 | 只看该作者
我和孩子的经验还是认字和读经是分开进行,效果更明显。

在读经的时候,孩子更多是记忆的句子,上下文,对于字个体的认识或是注意力有限。

单独认字时,才会比较好的把注意力放在字的形状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10-24 11:49:49 | 只看该作者
在阅读中识字
我的感受是: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字词学习应该与读文相结合。
我们每次读新文时,总会让孩子先读一遍,把生字挑出来。然后每一次读文的时候,先把这些生字读上几遍。这样做既不干扰孩子读文的顺畅,又对于孩子古词语的认知很有帮助。当孩子自读古代演义小说时,这一作用更为明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10-25 13:10:41 | 只看该作者

读书(经)前“识字”是必须的

'学人刚好出门半月去京查找古人在实践教学中关于“识字"的态度、工具、方法等问题,今早刚刚回来,看见这个帖子,忍不住回一个。
      孩子正式读书(经)前应该有一个基本(最低)的识字量(约2000-3000左右),这是不用讨论的问题(需要重点讨论的应是用什么方法与工具让孩子尽快拥有这个基本的识字量),没有人见过不几个识字的成年人在那里读书的。(今人所倡越过开蒙识字,让没有基本识字量的幼童,用手指在书上滑读一事,这是值得痛彻反思的重大教学误区)。
     婴幼儿”识字“问题绝不是小事情(古人教学是非常重视识字开蒙的,古人的识字开蒙很早就在家中完成了,父母教到自己教不了的时候再外送或请老师,《发现母亲》343页抽好人生陀螺第一鞭这一章有详尽记载。尤其是古代妇女妊娠期间用读字块给胎儿进行胎教一事,今人少有人知,此举乃是古人教学上的妙法,古人文化教养程度如此之高,而今人无法企及,教学上欲取法前贤,此识字胎教与婴幼儿尽早识字不可缺也。),汉字是上古圣人所造,天地间的灵物,尽早识字可使胎、婴、幼儿得到充分的智力构建,并借此'尽早识字‘把0-6岁间潜能无限的状态保存下来。单体识字与熟读成诵乃并行不悖之事,相互作用不可替代,且定是识字在先,认为儿童会背诵即识得所背内容之字是今人普遍的误区,”儿童无识字基础由听会背“与”有识字基础自行熟读成诵完全是两码事(恰恰许多儿童因无识字基础,被动地“勉强读”空耗了许多时间、体力、精神...),诸位明公不可不加详察。
      因基本识字量不够(扎实程度亦不够)严重制约着读经效能的发挥,儿童由听会背(未进行单字确认的),对所背诵内容的字长期处在似认非认状态,很难形成文字敏感,故多有家长反映相当一部分读过经的儿童不愿意阅读(亦没有能力阅读),此皆缘于“轻识字”之弊。
      儿童读经时,慢说会背后,即使是读熟之际,看书辨别单字之力极弱,因读的过程中,字在眼前瞬间而过,来不及辨别。在儿童视觉前出现一片字与出现单个字块,两者所形成对单个汉字的印刻记忆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单个字块的印刻记忆效果极好。孩子对妈妈的面孔记得是最牢的,因为妈妈面孔出现得早且频率高,其实儿童识字的原理与孩子识得妈妈面孔的原理是一模一样的。汉字与面孔都是作为'图案"被儿童眼睛(右脑)反复拍照,进入到灵魂深处。
     
      古人家中会用毛笔写字者很是常见,用纸板或木块写上粗笔画汉字让婴幼儿认字一事在唐彪<父师善诱法>及《印祖文钞》中皆有记载。
      硬笔写字流行后,毛笔退居二线。硬笔所写之字笔画纤细,无法作识字之用。笔画粗壮的毛笔字对婴幼儿识字是极有好处的,(可惜今人会写毛笔字者极少,敢写、肯给毛笔字块给孩子早期识字者,少之又少。),给胎、婴、幼儿高效的识字技术于今人已是失传了(学校版的识字观念至少存在七个显著误区,市场上流行的识字工具皆是外行商家所制。),于文化断层的修复当中重拾该识字技术是必要的,是实践教学的门户所在,包括百年来汉字长期蒙冤,始作俑者之理由无非是说汉字“难识'与’难学”,其实根本原因不是汉字'难认"“难学”,而是由于不会教导致的。满清后毁灭 民族文化之人之所以会那样卖力气,与他们自身求学时,长期饱受授者不会教之苦,不无关系。听说部分有心人在做这方面工作,大家共同期盼吧!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小羽妈114 + 2 + 2 精品文章!针对如何识字我单独开了一个楼。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1-10-25 13:12:15 | 只看该作者

读书(经)前“识字”是必须的

'学人刚好出门半月去京查找古人在实践教学中关于“识字"的态度、工具、方法等问题,今早刚刚回来,看见这个帖子,忍不住回一个。
      孩子正式读书(经)前应该有一个基本(最低)的识字量(约2000-3000左右),这是不用讨论的问题(需要重点讨论的应是用什么方法与工具让孩子尽快拥有这个基本的识字量),没有人见过不几个识字的成年人在那里读书的。(今人所倡越过开蒙识字,让没有基本识字量的幼童,用手指在书上滑读一事,这是值得痛彻反思的重大教学误区)。
     婴幼儿”识字“问题绝不是小事情(古人教学是非常重视识字开蒙的,古人的识字开蒙很早就在家中完成了,父母教到自己教不了的时候再外送或请老师,《发现母亲》343页抽好人生陀螺第一鞭这一章有详尽记载。尤其是古代妇女妊娠期间用读字块给胎儿进行胎教一事,今人少有人知,此举乃是古人教学上的妙法,古人文化教养程度如此之高,而今人无法企及,教学上欲取法前贤,此识字胎教与婴幼儿尽早识字不可缺也。),汉字是上古圣人所造,天地间的灵物,尽早识字可使胎、婴、幼儿得到充分的智力构建,并借此'尽早识字‘把0-6岁间潜能无限的状态保存下来。单体识字与熟读成诵乃并行不悖之事,相互作用不可替代,且定是识字在先,认为儿童会背诵即识得所背内容之字是今人普遍的误区,”儿童无识字基础由听会背“与”有识字基础自行熟读成诵完全是两码事(恰恰许多儿童因无识字基础,被动地“勉强读”空耗了许多时间、体力、精神...),诸位明公不可不加详察。
      因基本识字量不够(扎实程度亦不够)严重制约着读经效能的发挥,儿童由听会背(未进行单字确认的),对所背诵内容的字长期处在似认非认状态,很难形成文字敏感,故多有家长反映相当一部分读过经的儿童不愿意阅读(亦没有能力阅读),此皆缘于“轻识字”之弊。
      儿童读经时,慢说会背后,即使是读熟之际,看书辨别单字之力极弱,因读的过程中,字在眼前瞬间而过,来不及辨别。在儿童视觉前出现一片字与出现单个字块,两者所形成对单个汉字的印刻记忆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单个字块的印刻记忆效果极好。孩子对妈妈的面孔记得是最牢的,因为妈妈面孔出现得早且频率高,其实儿童识字的原理与孩子识得妈妈面孔的原理是一模一样的。汉字与面孔都是作为'图案"被儿童眼睛(右脑)反复拍照,进入到灵魂深处。
     
      古人家中会用毛笔写字者很是常见,用纸板或木块写上粗笔画汉字让婴幼儿认字一事在唐彪<父师善诱法>及《印祖文钞》中皆有记载。
      硬笔写字流行后,毛笔退居二线。硬笔所写之字笔画纤细,无法作识字之用。笔画粗壮的毛笔字对婴幼儿识字是极有好处的,(可惜今人会写毛笔字者极少,敢写、肯给毛笔字块给孩子早期识字者,少之又少。),给胎、婴、幼儿高效的识字技术于今人已是失传了(学校版的识字观念至少存在七个显著误区,市场上流行的识字工具皆是外行商家所制。),于文化断层的修复当中重拾该识字技术是必要的,是实践教学的门户所在,包括百年来汉字长期蒙冤,始作俑者之理由无非是说汉字“难识'与’难学”,其实根本原因不是汉字'难认"“难学”,而是由于不会教导致的。满清后毁灭 民族文化之人之所以会那样卖力气,与他们自身求学时,长期饱受授者不会教之苦,不无关系。听说部分有心人在做这方面工作,大家共同期盼吧!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secretgarden114 + 10 + 10 http://bbs.etjy.com/thread-239230-1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1-10-25 14:52:24 | 只看该作者
本人的难点是要先认字,且也实践过,因为并不能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通过指读来认识孩子,这点需要区别对待,当然如果能够因材施教,即针对不同的孩子用不同的方法另当别论。

可以参考以下文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6847000100ys3v.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1-10-30 18:28:34 | 只看该作者
读经意外的收获是孩子借读经认字,经典里的文字反复出现孩子读中不知不觉就认字了,而且我常想因为读了最难得,所以孩子对字有天然的喜爱,什么类的书都爱读00我想不爱读书不是读经的原因,应该从家长没有很好引导孩子的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6:21 , Processed in 0.113449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