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9889|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亲近国学从“蒙学”开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19 16:13: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亲近国学应从“蒙学”开始,这个念头是去年接触了吟诵才开始有的。以前对《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之类的蒙学书籍不屑一顾,总觉得有点小儿科,而现在我对它们开始有了重新的认识,千万不能小瞧这些教材呀,古人也是很懂教育的,他们也知道儿童需要启蒙,不是一上来就非要接触“最高深、最精华”的东西,更没有主张简单的歌谣不用学、以后自然就会。。。。云云。儿童先开    蒙是有道理的。
     
   国学最初级的教材应该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几样教材,它们是作为识字教材来用的,教孩子识字儿,这三种教材都是韵文,吟起来琅琅上口,我记得老师示范《三字经》吟诵时,是拍着手吟的,坐在下面的我们这些大人也跟着拍手,一边拍一边吟,非常欢乐,孩子们要是吟起来应该是更有趣吧。这几样书读下来孩子就该认得上千字了,接下来该学什么呢?直接上诸子散文么?非也,下一步该讲故事,学成语,长见识了。

     《幼学琼林》、《龙文鞭影》、《蒙求》、《增广贤文》就相当于讲故事的百科全书,从这几本书里你可以找到古代很多典籍的痕迹。这几本书虽然是百科全书,但体裁仍然是韵文,仍然起着儿歌的作用,当然,你只有吟诵它们才会找到歌谣的感觉,所以,同学们,要吟诵啊。俗语说,读了幼学走天下,读了增广会说话,你既然能走天下也会说话了,这个时候是不是考虑接触一些诸子散文了呢?仍然是非也,因为还要学声韵知识,不懂平上去入,你将来不会吟诗做赋,当然也读不好四书五经,因为四书五经也需要用读书调来吟的,否则,你连句读都搞不懂。

    《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就是最好的声韵教材,这两部书包含了所有的平水韵,而且包含了大量的名句、典故,除了让你体会到声韵之美,还继续给你讲故事。

   有了以上这些蒙学教材的铺垫,童鞋们,你才可以考虑读你们认为最神圣的经典“四书五经”。

  

评分

参与人数 6威望 +76 金币 +76 收起 理由
子云008 + 2 + 2 正在以此顺序实践
新叶 + 10 + 10 我很赞同。
wherezhang + 2 + 2 非常赞同!
Xieno + 50 + 50 精品文章!
学而妈妈 + 10 + 10 我很赞同。
雨珂妈妈 + 2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1-10-19 16:31:48 | 只看该作者
最近每天让儿子读一点《笠翁对韵》,我老爸觉得没用,呵呵。还没想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1-10-19 16:37:31 | 只看该作者
别小看这些蒙学读物,我也曾想过给孩子穿插上幼学琼林之类的,可惜妈妈的学识精力不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1-10-19 16:40:5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小羽妈114 的帖子

赞同小羽妈的观点。

古人读书是从蒙学开始的,这是有修学次第的,不能躐等。不过,也会有人举例,某某清代名人开蒙学的就是左传,他也许忽略了开蒙之前他的家教已经过了启蒙关、识字关。就像把辜鸿铭拿出来说事,就完全忽略辜鸿铭在英国念贵族学校的背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10-19 16:42:32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偶像如是说 ^-^

南怀瑾先生《南怀瑾讲述漫谈中国文化—金融·企业·国学》第209页_中,开列的书单:

我给你们开一个书单,叫你走捷径,可以快些进入中国文化的宝库,也可以懂一些西方文化了。
(一)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二)《文字画研究》(吕佛庭)《御定康熙字典》《新修康熙字典》《远东国语词典》
(三)《幼学琼林》《古文观止》《龙文鞭影》
(四)《增广诗韵合璧》《古辞源》《宋元诗评注》《清诗评注》《随园诗话》
(五)《古文辞类纂》《续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
(六)《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儿童西方文化导读》(老古文化公司编辑)
(七)《古今图书集成》
(八)《纲鉴易知录》

我的理解, 大力推广读经的王教授之所以首推论语, 是怕一些家长和孩子没能坚持下去, 所以上来就把他认为最重要的论语推荐给大家. 对于有长期学习打算的家庭, 真是应该把基础打好了, 再一步步向前走.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学而妈妈 + 10 + 1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10-19 16:45:19 | 只看该作者
很赞同!今天重读了一遍周作人的文章《论语》小记,其中说:

近来拿出《论语》来读,这或者由于听见南方读经之喊声甚高的缘故,或者不是,都难说。我是读过四书五经的,至少《大》《中》《论》《孟》《易》《书》《诗》这几部都曾经背诵过,前后总有八年天天与圣经贤传为伍,现今来清算一下,到底于我有什么好处呢?这个我恐怕要使得热诚的儒教徒听了失望,实在没有什么。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可见当时也是兴过一阵“国学”的,呵呵。

他在别的文章中提过他读懂古文是从杂学开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10-19 16:46:24 | 只看该作者
附:
《论语》小记

近来拿出《论语》来读,这或者由于听见南方读经之喊声甚高的缘故,或者不是,都难说。我是读过四书五经的,至少《大》《中》《论》《孟》《易》《书》《诗》这几部都曾经背诵过,前后总有八年天天与圣经贤传为伍,现今来清算一下,到底于我有什么好处呢?这个我恐怕要使得热诚的儒教徒听了失望,实在没有什么。现在只说《论语》。

我把《论语》白文重读一遍,所得的印象只是平淡无奇四字。这四个字好像是一个盾,有他的两面,一面凸的是切实,一面凹的是空虚。我觉得在《论语》里孔子压根儿只是个哲人,不是全知全能的教主,虽然后世的儒教徒要奉他做祖师,我总以为他不是耶稣而是梭格拉底之流亚。《论语》二十篇所说多是做人处世的道理,不谈鬼神,不谈灵魂,不言性与天道,所以是切实,但是这里有好思想也是属于持身接物的,可以供后人的取法,却不能定作天经地义的教条,更没有什么政治哲学的精义,可以治国平天下,假如从这边去看,那么正是空虚了。平淡无奇,我凭了这个觉得《论语》仍可一读,足供常识完具的青年之参考,至于以为圣书则可不必,太阳底下本无圣书,非我之单看不起《论语》也。

一部《论语》中有好些话都说得很好,我所喜欢的是这几节,其一是《为政》第二的一章: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其二是《阳货》第十七的一章: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问言哉。”太炎先生《广论语骈枝》引《释文》,鲁读天为夫,“言夫者即斥四时行百物生为言,不设主宰,义似更远。”无论如何,这一章的意思我总觉得是很好的。又《公冶长》第五云: “颜渊季路侍,于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我喜欢这一章,与其说是因为思想还不如说因为它的境界好。师弟三人闲居述志,并不像后来文人的说大话,动不动就是揽辔澄清,现在却只是老老实实他说说自己的愿望,虽有大小广狭之不同,其志在博施济众则无异,而说得那么质素,又各有分寸,恰如其人,此正是妙文也。我以为此一章可以见孔门的真气象,至为难得,如《先进》末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那一章便不能及。此外有两章,我读了觉得颇有诗趣,其一《述而》第七云: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其二《子罕》第九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本来这种文章如《庄子》等别的书里,并不算希奇,但是在《论语》中却不可多得了。朱注己忘记,大家说他此段注得好,但其中仿佛说什么道体之本然,这个我就不懂,所以不敢恭维了。《微子》第十八中又有一章很特别的文章云: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磐襄入于海。”不晓得为什么缘故,我在小时候读《论语》读到这一章,很感到一种悲凉之气,仿佛是大观园末期,贾母死后,一班女人都风流云散了的样子。这回重读,仍旧有那么样的一种印象,我前后读《论语》相去将有四十年之谱,当初的印象保存到现在的大约就只这一点了罢。其次那时我所感到兴趣的记隐逸的那几节,如《宪问》第十四云:
“于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于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未之难矣。”又《”微子》第十八云: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之门,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于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于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不辍。于路行以告,夫子抚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于见夫予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于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于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于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也,已知之矣。”

在这几节里我觉得末了一节顶好玩,把子路写得很可笑。遇见丈人,便脱头脱脑地问他有没有看见我的老师,难怪碰了一鼻子灰,于是忽然十分恭敬起来,站了足足半天之后,跟了去寄宿一夜。第二天奉了老师的命再去看,丈人已经走了,大约是往田里去了吧,未必便搬家躲过,子路却在他的空屋里大发其牢骚,仿佛是戏台上的独白,更有点儿滑稽,令人想起夫于的“由也咳”这句话来。所说的话也夸张无实,大约是子路自己想的,不像孔子所教,下一章里孔子品评夷齐等一班人,“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发中权”,。虽然后边说我则异于是,对于他们隐居放言的人别无责备的意思,子路却说欲沾其身而乱大伦,何等言重,几乎有孟子与人争辩时的口气了。孔于自己对他们却颇客气,与接舆周旋一节墩可看,一个下堂欲与之言,一个趋避不得与之言,一个狂,一个中,都可佩服,而文章也写得恰好,长沮桀溺一章则其次也。

我对于这些隐者向来觉得喜欢,现在也仍是这样,他们所说的话大抵都不错。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最能说出自家的态度。晨门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最能说出孔子的态度。说到底,二者还是一个源流,因为都知道不可,不过一个还要为,一个不想再为罢了。周朝以后一千年,只出过两个人,似乎可以代表这两派,即诸葛孔明与陶渊明,而人家多把他们看错作一姓的忠臣,令人闷损。中国的隐逸都是社会或政治的,他有一肚子理想,却看得社会浑浊无可实施,便只安分去做个农工,不再来多管,见了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却是所谓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想了方法要留住他。看上面各人的言论虽然冷热不同,全都是好意,毫没有“道不同不相与谋”的意味,孔子的应付也是如此,这是颇有意思的事。外国的隐逸是宗教的,这与中国的截不相同,他们独居沙漠中,绝食苦祷,或牛皮裹身,或革带鞭背,但其目的在于救济灵魂,得遂永生,故其热狂实在与在都市中指挥君民焚烧异端之大主教无以异也。二者相比,似积极与消极大有高下,我却并不一定这样想。对于自救灵魂我不敢赞一辞,若是不惜用强硬手段要去救人家的灵魂,那大可不必,反不如去荷蒉植杖之无害于人了。我从小读《论语》,现在得到的结果除中庸思想外乃是一点对于隐者的同情,这恐怕也是出于读经救国论者“意表之外”的罢?
 二十二年十二月
 (1934年12月作,选自《苦茶随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1-10-19 16:52:13 | 只看该作者
小羽妈:以前我也是个读经万能论者。发现孩子在读经一段时间后并没有爱上读经本身,被迫的开始理清思路。
我想您这个顺序蛮好滴。读经确实是要从能看得懂的东西开始。
还有,家长自身不能只管买书和监督,跟着读读学学再讲讲是非常必要的。

现在我家儿子还是那样,不喜欢读经,但喜欢有讲解的《笠翁对韵》、《孙子兵法》等,偶尔还会拿蔡志忠讲经典的漫画来翻翻,亲近国学就是要讲人性哦。
不过,朗读还是要有的,您大力推广的吟诵我还不得其们呢,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1-10-19 17:04:58 | 只看该作者
弟子规、三字经,感觉挺好的,断断续续地跟孩子读。

千字文,不太喜欢,太过玄黄

古文观止,自己读过,挺好。

孙子兵法,孩子喜欢听讲解和故事

论语,自己读还好,孩子不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1-10-19 17:20:07 | 只看该作者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是启蒙读物,我是在孩子小时候买的,是幼儿园用的那种大挂图,四厘米见方的字,省眼啊。

《幼学琼林》、《龙文鞭影》、《蒙求》、《增广贤文》,惭愧,除了增广贤文,其他的还没读呢

《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这个读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3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0:42 , Processed in 0.117891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