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709|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素质教育] zt:我看儿童社交关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11 23:50: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贴注:我深深同意此文的观念。

我看儿童社交关系
作者:龚江平


有一种近乎恐慌的教养观念,认为孩子应该多找伙伴玩,以免产生社交困难的问题。

这是什么意思?很显然,被称为艾森伯格、自闭或者孤独症这些名词不断在幼儿身上出现,想来也着实吓着了新一代的父母,有谁会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有这些名词。这些名词的背后,意味着,孩子只会跟自己玩,无法跟伙伴有效沟通。

关于艾森伯格或者自闭孤独这些情况,我暂且不去谈论。但是其他还有诸如社交困难、语言表达、自信培养、人际关系等等这些现象引起的对社交的重视,却不得不去厘清。

来看个实例。

小区里,一个孩子在安静地拿塑料铲子铲土,再慢慢地装进小桶里,用手抓起细沙和土,让沙土从指缝中慢慢滑落。看她很享受,很安静地工作着,那个享受,只在她的心里开花。

远处来了一对母女,妈妈跟孩子说,去跟那个小姐姐一起玩沙。然后,这个小女孩很高兴地跑到小姐姐的旁边,开始说话。随之,那个小姐姐很享受的状态消失了,她们开始为了表示友好而交流,开始跑、开始跳。一会玩沙,一会捉迷藏,一会摸摸树叶。两个孩子一会一个心思,一会一个地方,就这样开始快乐地游走。

很多时候,这样的情景发生了,一个很享受工作的孩子,在那个享受里有非常大的满足感和喜悦,被另外一个热衷活动的孩子打破了。

孩子们很喜欢游戏,我们也说,游戏就是孩子的工作。其实不是,游戏的工作,那是工作,一种以游戏方式开始和结束的工作,这个工作,积累能量和经验,壮大自己。工作的游戏,就是游戏,无论是假装工作还是假装游戏,都是游戏,它能带来快乐,但是,通常以耗费能量为代价。

我在无数热衷于交谈、喜欢活动的孩子身上,看到一个状况,那就是,他们要完成自己跟别人的交谈或者活动,不管是一个孩子跟另外一个孩子交流,还是一个孩子要跟妈妈交流,他们几乎都是以打扰别人,进而破坏别人的工作开始的,最后都是以失去工作而结束。很不幸的是,这样的孩子一多,就变成了一种常见的、合理的现象,甚至,许多妈妈还很享受自己的孩子被打扰或者去打扰别人。

在我的那个年纪,确切来讲,是在80年代之前,有一类年轻人,经常和人聚会在一起闲聊,天南海北,只为聊天而聊天,在当时的社会主流而言,会被看成是无所事事的人。我所成长的农村里,这样的人会被看不起的。老人一般会把这些人成为“浪荡子”,就是没有事情做,而只是找人聊天的人。他们最大的兴趣是凑热闹,所谓的没有“正经事”干的活动。这样一想,你会发现,我们现在带孩子的方式,都是在学习凑热闹。

许多的孩子,跟父母的沟通没有问题,跟老师和同学的沟通也没有问题。但是,他喜欢在家里呆着,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工作,可能一个小时甚至两个小时。但是,那些可爱的妈妈们,总是去驱赶孩子,到外面去,跟小朋友玩。

外面也是可以工作的,大自然更是可以工作。在大自然里,可以轻松地工作,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享受着蓝天白云,触摸着小草大地。如果驱赶孩子,是去大自然里做这样的事情,开启五感、释放心灵。轻松地躺在草地上,听听风声,树叶沙沙响的声音,看看叶子,摸摸树枝,触摸一下大地,感觉一下大自然的寂静的魅力。那么,可以肯定,那是非常美好的转换。

或者在大自然里,在小区在公园,一个人安静地与大自然互动,一群人与大自然互动。一群人去工作,共同完成一件事情,也未尝不可。在工作中,无论是一个人的工作,还是很多人一群的工作,我们大可不必担心孩子不能社交。

社交,不是不需要,而是不适合过早专门去社交。过早的去专门发展社交能力,会让孩子的心灵无法安定,心不定,情绪不稳,就无法工作。对于那些能在正常工作状态的孩子,没有人不能社交的(自闭孤独症的孩子属于发展特殊状况)。

我在想,谈到社交,是否一定意味着要以语言交谈为主导?身体的碰触,配合的默契,是否也是一种社交?不喜欢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人,是不是注定没有好的社交关系?

老子讲,大音希声。如果语言交流是声音,那么,寂静,何尝不是一种声音。如果不用语言,而仅仅用眼神、用身体去传递你的感受,让周围的声音得于源源不断地到达我内在的耳,也让我的姿态和表情去传递我的喜怒悲惧,从而达到一种无言的默契与相互之间的理解,那应该也是一种社交关系。

社交,其实,是为了事而存在的。没有事,无所谓存在社交。这就是说,当你要社交之前,应该先要有事情促使你去做社交的活动。

一个孩子在沙滩上堆城堡,一些其他的孩子看到了,也要参与进来。得到同意之后,他们开始一起堆城堡。然后,他们开始讨论城堡附近的状况,如何结合,如何形成一个整体。每个孩子都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开始总结之后,每个人自己开始发展讨论的部分,没有分配,自然而然就开始做。其中,某一个孩子发现到自己或者别人做的部分不合理了,马上出声询问。

你看,社交产生了,在工作中产生了。为了跟人交往而交往的社交,为了锻炼跟人说话而说话的社交能力,可以晚一点,先把自己做事情的能力打好基础,再根据自己拥有的事,去跟合适的人交往,既能助事,也能形成一定的沟通能力。而且,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不急于去表达自己,不急于去沟通的孩子,恰恰最能把握沟通对方的需要。我想,这大概是在工作中发展出来的、对事物的体认能力。

教育,不是在教书。事实上,教育,是救人的工作,或者说,是一份帮助人回归到自己的工作。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让孩子们做自画像的功课,听他们谈论自己,看到他们面对自己时候的窘迫和无奈。9岁的孩子,在课堂上对着一大块泥巴,却无法面对自己,他在课堂上告诉我说,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并把我布置的功课看作是“哪壶不开提哪壶”的为难之举。

有的孩子总是避免去想到自己,他可以无数次地思考同学、老师,可以知道父母什么时候心情好,什么时候不能打扰他们。但是,当我说,看看你想要什么,你在做什么,你想怎么做的时候,他们竟然都表现得茫然不知所措。

我们的家庭,幼儿园,学校和校外的教育机构,几乎都在单纯执行一种功能——社会需要的能力。诸如互动、自信,演讲,主持,语言表达……

孩子喜欢表现,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去表现,老师主张孩子表现自己,所以,家庭里或者学校里,经常听到的话就是“好好表现”,或者“社交很好”。

跟孩子一起路过小区门口,不远处,一个很年轻很有活力的女孩子对着我们轻声喊“小朋友,过来给你个气球!”孩子好奇,也想要气球。拉着孩子走过去,我看到是英语培训的课程。女孩子说“我们是老师,你喜欢哪个气球?”我孩子指了指她喜欢的紫色。“告诉我紫色用英语怎么说?”我一听郁闷,代孩子回答:“她不知道”。老师不死心:“苹果用英语怎么说?”我再说:“她不懂英语”。这个时候,女老师用手拉着那个紫色的气球,很果断地跟我孩子说:“来,大声告诉我你的名字!”

说话的大声与多寡,跟自信一点关系也没有。一个真正自信的人,也许是话最少的人。

传说老子一位邻居的朋友,仰慕老子的学问,请求与老子一起散步。得到许可之后,一起散步。接连三次,老子一句话都没有讲。邻居的朋友只看到老子在走路,却没有一句言语,感觉有点不知所措。他抬头看到黄昏的太阳,感觉很美。为了制造气氛,他开口说:“黄昏的太阳真美”。第二天,老子对邻居说:“不要叫你的朋友来了,他话太多,显而易见的事情,干嘛需要说。”

我们的孩子,因为社交的缘故,把自己弄得很惊慌。说话来说话去,最后只会说话了,也只能不停说话了。自己在说,老师在鼓励表达,家长在鼓励沟通。到最后形成习惯,因为忙着交流,没有了积累,失去了安定的内心,把自己丢了。

我把放弃工作而专门训练社交能力的状况,比喻为买椟还珠,孩子们把最重要的工作丢下,去做那些为了工作才需要的社交。

我一次一次被孩子们的状态震惊。

有一个在幼儿园被称为小社交家的孩子,在工作室一坐下就开始说话,拉着妈妈的手。我刚开始以为是环境不熟悉的缘故。上来几次课才发现,他一直就没有办法停下来,也不能坐在座位上,因为他的焦点在于帮助别人。让他帮忙,他会很高兴,不请他帮忙的时候,他就等着帮忙。我看到他的眼神和状态,一直在工作室到处游走回避“工作”的行为。

妈妈在努力,每次都能让他回到课堂,而我在等待。他继续逃跑,一到工作室就问“还有几分钟可以走?”“我不想玩,我只坐着看他们玩”他跟妈妈说的是“我不想玩!”其实,我的看法是他不会玩,也不敢玩。即便说是看其他孩子玩,他其实也是一直想方设法到处游走。

等了8次课,我抓过他的手,在我自己的手上抓了一些颜料,摸在他的手上。刚接触,他马上说:“好害怕!”我明显看到他眼睛里骤然流露的恐慌。我不想让他的反应变得剧烈,于是笑着慢慢说:“怕什么呀?怕颜料会咬你?”他也笑。我手一放开,他马上去洗手。等他回到座位上,我“命令”他,把给他的颜料和其他材料用小勺子放到盒子里,就算完成今天的工作。他斜着看了一眼,略带惊慌的表情,说:“我做不到。”我问,“为什么?”他说:“这个好难。”

偶然有一次,同来的一位奶奶无意中夸奖了他一句,立即地,他不停跟奶奶说话。说哪个是他弄的,即便奶奶在跟别人说话了,他也在试图去插入。

无独有偶,另外一个时段也有一个孩子。工作一开始,嘴巴就开始说话,好在不打扰别人,但是,他自己却也是无法工作。

“龚老师,我想带点东西回家” “龚老师,我好累”“龚老师,这个我不用,要带回家”“我去找点工具”“我去拿点东西”……,不断地重复。说话的当时,他的身体蜷缩成一团,呈现疲惫状态。不过,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是孩子的伎俩。我说,你累的话,就坐在椅子上,不工作就可以了。但是他非要坚持去另外一个房间。有一两次,实在绕不过他五秒一次的自动发言,就允许了。结果,他要求说“让那两个小朋友也进来吧。”一进另外一个房间,马上变得干劲十足。

跟妈妈沟通的结果,两个孩子都是很能在成人面前游刃有余。但是,都无法面对自己,都害怕颜料粘在手上。

我想,这些孩子的情况,不是社交本身不对,而是时候不合适,也是方式不合适造成的。如果每个孩子都能在工作中去发展社交能力,在先成为完全的自己之后,再让社交介入自己的发展能力范围之内,那么,社交就真正是生活中有意义有帮助的活动。

许多父母与教师可能真的忽略了一件事,在教育孩子成为社会的一分子之前,他应该先成为自己,一个社会的构成,就是无数个自己。孩子们一天被父母赶着去找朋友玩,我希望是工作的玩法,而不是纯粹游戏的玩法。跟朋友一起合作工作,而不是一起合作嘻嘻哈哈地寻找快乐。

[ 本帖最后由 新叶 于 2011-10-11 23:59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1-10-12 13:29:51 | 只看该作者
许多父母与教师可能真的忽略了一件事,在教育孩子成为社会的一分子之前,他应该先成为自己,一个社会的构成,就是无数个自己。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2 金币 +12 收起 理由
自己带孩子 + 2 + 2 真好哇!
新叶 + 10 + 1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1-10-13 08:16:13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层面的东西,还没有想过。

有时觉得孩子被夸得太多,碰到很多事情都退缩。怕没人夸他,没人夸就觉得不爽。

[ 本帖最后由 ajiu 于 2011-10-13 08:19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新叶 + 10 + 10 以后多夸孩子做的事,夸得更具体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3 12:55:30 | 只看该作者
蒙氏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让孩子在独立的工作中认识自我构建自我。一个家庭就是一个蒙氏学校,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引导孩子,不能随便打扰玩耍中的孩子。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自己带孩子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10-14 00:05:31 | 只看该作者
很有意思的东西。。。。。要好好地想一想。。。。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新叶 + 10 + 10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10-14 19:16:18 | 只看该作者
很多家长本身就是这样的,先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10-19 23:59:5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新叶 的帖子

这篇文章我很喜欢。我认为很有深度,它总结出了我对于孩子教育的基本认识,用精确的语言表达了我所认识的教育。非常赞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1-10-23 10:09:39 | 只看该作者
楼主,你说得多好啊,我也深有同感。这么小的孩子,就谈什么社交问题?还是老老实实地学习一些实际知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1-10-23 22:39:08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角度还是比较新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1-10-30 21:59: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新叶 的帖子

我家的小孩子至今也没有上幼儿园,几乎95%的人都认为上幼儿园是必须的。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不上幼儿园,孩子社交就不行。我反正没有发现这两个事件有什么直接关联。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如果 + 10 + 1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6:04 , Processed in 0.085740 second(s), 3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