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0726|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数学论文:重庆市人口数与用电量的关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20 11:13: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庆市人口数与用电量的关系

摘要
    随着近几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用电量也越来越大。本文对重庆市1989年至2009年人口数与用电量分段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Y=kx+b的一次函数模型,并通过验证分析,表明模型比较令人满意,能够再短时间内进行用电量的预测。


关键词 人口数 用电量 分段函数线性回归

引言
    近年来,人口数不断增加,供电量需求越来越大。各省、市、自治区在电量调配问题上常常发生漏洞。甚至很多大城市非郊区地带都经常出现停电情况。为了改善目前的状况,本文研究了重庆市各年份人口数以及其实际用电量,建立了一个分段函数模型,确定了人口数与用电量的关系,并对此模型进行了一定的检测分析。


方法简介
    一次函数是最常见的函数之一,以Y=kx+b形式呈现。它通常用于确定两数之间的关系,确立一个线性方程。而一次函数也是最简单的一种函数,它常常存在于短期的、无波动的变化中,并不用于计算长期的,有波动的变化。所以它也是用来确定短期内的两个变量的关系的最好模型之一。
    而分段函数则是由多个一次函数组成,它将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变化分各时间段表示,相对更精确。
    本文通过奖实际数据输入Excel工作表中,画处图像,经观察后确定分段方法,再进行线性回归,分段求出了人口数和用电量的关系公式。

实证研究
    本文通过重庆市用电量来进行实证分析。其中人口数与用电量均来自于重庆市统计年鉴2010年人口和能源消耗1989年——2009年。其中所有奇数年份作为拟合模型,所有偶数年份作为检验模型。
    模型建立
    将数据输入Excel表中,以人口数为x轴,以用电量为y轴,画出图像。经观察发现,当人口在3097万时有一个转折点(见图1),笔者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可能为:第一,重庆市于1997年被划分为直辖市;第二,国家于2000年开始了西部大开发政策。这两个原因都导致了重庆在建设奖金上获得了更大的支持,经济发展加快,用电量增加。故文章决定以2000年为分界点,分段对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见图2),求出公式。
    模型1:在人口数﹤3097万之间时,利用奇数年份数据拟合曲线所求公式为:Y=1.021x-2880 (亿千瓦时)。利用此公式对偶数年份用电量进行计算,其结果及与实际用电量的比较见表1

1 模型1所示公式验证结果

年份

实际用电量

预计用电量

相对误差

1990

101.39

102.2389

0.008372621

1992

126.37

132.74638

0.05045802

1994

157.5

168.28739

0.068491365

1996

195.52

206.24817

0.054869937

1998

251.11

243.94349

0.028539325

2000

296.65

276.00289

0.06960091

   
    模型2:在人口数≥3097万之间时,利用奇数年份数据拟合曲线所求公式为:Y=1.779x-5194 (亿千瓦时)。利用此公式对偶数年份用电量进行计算,其结果与实际用电量的比较见表2

2 模型2所示公式验证结果

年份

实际用电量

预计用电量

相对误差

2002

348.44

345.50357

0.008427362

2004

428.86

445.00304

0.037641748

2006

552.08

561.63428

0.01730597

2008

654.25

633.31019

0.032005823


结果检验
    由上表可看出,模型1的平均误差为4.8%,相对误差为6.9%。模型2的平均误差为2.3%,相对误差为3.8%。总体来说,大部分误差﹤5%,结果比较可靠、满意。

结语
    论文讨论了人口数与用电量的关系问题,得出了一个分段函数模型。经验证,该模型误差较小,可用于预测相应人口规模城市的用电量。但使用该模型时应注意国家政策对其的影响。以后还可以进一步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气候、工业发展程度、植被覆盖率等等因素,将多种因素结合考虑,更好地对用电量进行预测,提高预测精确度,更好地解决用电量的调配问题。


[ 本帖最后由 happy_99 于 2011-9-20 11:16 编辑 ]

未命名.JPG (64.07 KB, 下载次数: 0)

未命名.JPG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22 金币 +22 收起 理由
wct_007 + 2 + 2 我好喜欢。。。
zty1122bb + 10 + 10 学习了,这才是数学。
学而妈妈 + 10 + 10 绝对专业!很多大学生都写不出来!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1-9-20 11:18:37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孩子暑假的数学作业之一。

开始做以前请川大数学教授指导了思路,讲解了数学论文的一般格式,借了一本统计学杂志回家。

然后自己上网搜索数据,找到了重庆市统计局的年鉴,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作图分析,公式则是用软件自身的功能自动计算的,对照着杂志上的某篇文章格式进行了仿写。

[ 本帖最后由 happy_99 于 2011-9-20 11:20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treehouse + 2 + 2 惊讶。。。孩子真的好优秀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1-9-20 11:22:27 | 只看该作者
暑假作业,这么复杂啊?你家孩子真棒啊!眼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1-9-20 11:32:12 | 只看该作者
仰视啊,
这样的作业很锻炼孩子,不过也要看家长如何指导,
版主给的指引真好啊,
有名师帮助建立孩子的框架意识,然后对照名篇仿写,再加上扎扎实实的研究过程,孩子得有多大的收获啊!

也见过不少家长抱怨学校的作业“怪异”,亲自动手搜个让孩子拿去现成的应付了事,
所以说,家长的高度决定孩子的视野,一点没错哦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2 金币 +12 收起 理由
treehouse + 2 + 2 我很赞同。
学而妈妈 + 10 + 1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9-20 11:58:43 | 只看该作者
中学生能在老师指导下写出这样的论文,确实了不起,对中学生而言完全可以给满分了。

鼓励孩子自己思考现实中的一些问题,争取以后自己发现问题并研究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9-20 20:17:32 | 只看该作者
孩子学校是以擅长数学教学著称的。

假期作业是:观察生活,寻找数学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完成数学小论文一篇。

当时孩子在网上以“中学生 数学小论文”为关键词进行了搜索,得到的结果他觉得都是用数学验算一些生活中常识,他觉得高度不够,不专业。

但是孩子自己并不知道怎么才能写得专业,跑来问我。我说你问错人了,如果要问的话,我们朋友中有专业学数学的人,你应该去问他们。但肯定不能凭空就去问人家“我应该写什么”,你得先有所准备去问,人家才会愿意帮你。比如,你至少得先想好自己打算写哪方面的东西。他说他想写关于概率的内容。然后就自己去把“可怕的科学”中有关概率的那书找出来看了。

然后就打电话联系,约好时间我们送他过去。

教授先问了他老师的要求,然后就给他讲了他们一般论文写的是:就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宏观的问题,收集数据,然后分析这些数据以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用来解答这个问题。教授问儿子学了函数没有,得到肯定答复后,建议选择一次函数模型。然后举例说比如一定时间段内路口汽车流量就是一个一次函数模型,同样,高峰时段某餐馆的就餐人数也是这样一个函数模型。

臭小子盘算了一下,要数路口的汽车要早起,并且要在大太阳下晒好久;就餐人数也需要在就餐时间站在人家饭店门口好长时间。算了,还是上网找数据最方便了。

东搜西搜,终于找到这个一块数据。但用Excel表格作图还是不是很熟悉,又打电话请教。而把验证数据的真实值和计算值标示到拟合曲线的同一图上,是俺贡献的主意,也启发了一下选择恰当的颜色来达到隐去线条只显示数值点的目的。

唯一出彩的地方是臭小子想到了建立分段函数的主意。

而仿写是那个生吞活剥,居然连相对误差是什么概念都不知道,只看见人家是拿计算值减实际值再除以实际值就依样画瓢儿地做了,却没问个究竟这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实际意义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ww_dm + 2 + 2 一家都是值得学习的典范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9-21 08:52:41 | 只看该作者
好专业的论文!好详细的写作过程介绍!

一定让小子认真拜读,认真学习!

感谢happy_99 的无私贡献!!

强烈要求版主加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1-9-21 09:17:5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happy_99 的帖子

非常有启发!
这才是真正的数学为生活服务!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1-9-21 09:51:58 | 只看该作者
这样学数学,还是第一次见识。

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才叫活学活用。

真长见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1-9-22 20:37:50 | 只看该作者
开始还以为楼主是数学专业的
结果看下来才知道原来是孩子的作业
我甲宝贝长大后若也能如此,我就该放声大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2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2:30 , Processed in 0.082203 second(s), 3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