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子云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两岁笑笑听经识字的实践

[复制链接]
231#
 楼主| 发表于 2012-4-8 16:03:48 | 只看该作者
    去姥姥家九天,才回来。

    回去只带了一本打印的诗歌,十首读了六七首,笑笑都能背出来了,里面的字居然也记了个七七八八;
    两本三字经,约两百字的内容,每天都读两遍,已经读的很熟;
    两本故事,也读的比较多;
    两本打印的《和小小孩说英语》,一次也没读过。


    其他便是我背给她听的,《诗经》周南11首背了二十遍,魏风7首二十遍;《老子》开始背第41到48章;《易经》系辞上下也背了十几遍。
    天天在外面玩,脸色立马变黑了,每天晚上挨着床不出几分钟就睡着(看来在自己家不好入睡还是白天活动量小啊)。

    其实每天读书真是不多,估计也就三四百字,多的时候也不超过五百。但笑笑读书的兴趣重新焕发出来了,差不多有了上年冬天时的劲头:看见书就主动去读,尤其喜欢读诗歌,玩的时候嘴里也经常冒出一首。一本打印的诗读个十来天,包括她指我读的,总不会超过二十遍吧,里面的生字偶尔兴起会说说,组个词、说个句子、在其他书和故事里也有的也说一句,这样不知不觉她就可以认得一多半。

    前些天大量听的故事,这几天不知是不是“反刍”的作用,笑笑让我讲时,她自己经常一大段一大段的接过去讲,而且都是原话,像“河水哗啦啦地流着”、“抬头一看,月亮还好端端地挂在天上呢,既没有掉下来,也没用碎成片。原来猴子们捞了半天,捞到的不过是月亮的影子罢了”,这样的句子,我是记不起来的,笑笑都会一个字不少的说出。

    表现最明显的还是她对“数”的极大兴趣。不管是玩,还是吃,似乎任何事,她都能编出几道数学题一样。就剥个玉米吧,她嘴里都能唠叨着“妈妈留了两行玉米,笑笑剥完了一行,就剩一行啦,2-1=1;笑笑又剥完了一行,现在没有啦,1-1=0……”
    吃饭的时候,她会说:“有三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加在一起是4个人;四碗饭,两碗吃玩啦,就剩两碗啦;姥姥煮了3个鸡蛋,笑笑吃了2个,就剩一个啦,3-2=1(开始总是说2-3=1)……”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她都编成数学题,那嘴里就嘟囔个不停。
    3以内的加减法,她差不多都能随口说出得数。3以上的,得有实物,点着数数才行。


    也喜欢数数。看到什么都会1234的数起来。比如读诗歌的时候,经常读着读着就数起一行有多少个字、一页有多少个字来。还经常数题目几个字、诗人的名字几个字、加在一起一共几个字之类。又一次读《三字经》居然注意到每行都是3个字,一共4行,又数了数一共12个字——说不定过不了两年,就可以自己发现乘法口诀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胡卓悦 + 2 + 2 真好哇,又见笑妈新文了!请问下打印的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楼主| 发表于 2012-4-8 16:20:02 | 只看该作者
     从这大半年笑笑的读书识字和数学的过程中,我感觉到:
    对小小孩的教育,一定不能存有明显的功利心,一定不能对孩子有要求,比如要求她指读啦跟读啦、要她一天认得几个字啦、学的东西要求她背诵啦、认知方面教了就想让她会啦,之类。只管每天固定时间进行着,只管给她熏陶着,只管看到什么就给她说着……时间一到,孩子自然给你反馈出来。
    这个过程或许会比较长,像笑笑对识字的兴趣,那是亲子阅读半年之后才慢慢有的;像她对数字的感觉,也是一岁半左右开始有,两个月内就进步极大,可之后半年一点进步都没有。或许因为只是每天熏陶而对她不做要求,以致她一旦爆发起来,或者说敏感期一到,学习那个主动、那个专心、那个激情,进步那个快,我都惊叹!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看到一句,说“阅读是熏陶,不是搬运”。我想对小小孩来说,或许一切事情都是这样。
    培养兴趣和习惯为第一。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3#
 楼主| 发表于 2012-4-8 17:18:38 | 只看该作者
偶尔翻到鸟君2007年的一篇回帖。不知这些年的实践下来,对这方面可有其他的说法?

天高任鸟飞 (鸟儿)   http://bbs.etjy.com/thread-93855-1-1.html

大量地、老实地读经,是可以迅速而显著地,提高孩子各方面能力的。
关键是要老实,也就是严格按照“一定的方法”操作。


这个方法很简单。越简单的东西,越能接近本真。

1、声音平,气息连续。一口气接一口气地读,换气时意念还在继续往下读,只是不出声而已。
2、时间长,一个小时为一个节拍。
3、读速快。(熟能生快)

之所以要“这样读”,首先我们必须认定: 专注力,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成就。人绝大部分潜力,来自于“专注”的引发。(天才除外,但是天才天生就会对某一领域十分专注)

专注有两个层面。
1、通过外部设定的引诱,引发孩子的兴趣,这个兴趣,引导孩子专注于某事。这是由外而内的,是通过“他律”,引发“自律”。


2、孩子自觉意识到“专注”的身心状态,并停留其中。这是由内而外的自律。

但是,第一种专注并不能自然转变成为第二种,二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很多家长停留在“引发孩子兴趣”这个层面,往往就随着孩子走了。
兴趣是会随着时间、地点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是他律,靠不住的。

因此,培养孩子的第二种专注,最好不要以“兴趣”为引导点。以兴趣为引导点,有流弊,可能导致孩子“习惯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个习惯不见得好。
这类似于为泳池加明矾,明矾起作用时,水清。明矾效应过期时,渣滓又起。


最好直接从“孩子不思考”处下手。
让他重复去做一件适合他成长规律的、真正有价值的事,反复又反复,自然可以沉静下来。
这如同让泳池静置,久而久之渣滓自然沉淀,让它自行筛滤(因为自觉,故能自行筛滤)。


用5楼的方法读经,就是直接从“不思考”处下手的好方法,既培养了孩子的定力,又为孩子提供了人生必要的文化生命材料,一举多得。

如果真的是气息接续,则一般不会出现“东看西看”的问题。
之所以要如此“气息接续”,是因为“气息接续”比较容易导致孩子进入“定静状态”。

但“定静状态”分多层次,层次越深,气息越细,则渐次无声,渐次入定。

孩子读经,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深层入定”情况。
一是因为延续时间不够。
二是因为监督者要提醒孩子持续出声。(为什么要这样,以后再说)

持续、稳定的配合呼吸进行读经,还不至于伤气。
一是还不到那个“伤气”所必需的程度;
二是按此方式读经(换气时只要意念到即可,不要“随换气”而吞字),培养的正是元气,无有损伤一说。关键是要老实执行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4#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14:30:02 | 只看该作者
刚看了“我爱飞飞”讲的几个故事,心里沉甸甸的。

    如果她真是压抑了自己太多的快乐,换来了别人”优秀,听话“的评价,还不如开开心心生活几天的好。
    每天都要开心地过,学业好、差,顺其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5#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15:59:0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幼儿学数学(其实我不大喜欢用“学”这个字,感觉太正式了),我本打算好好写写,看了“早期教育”版“不颜草”的一篇帖子,觉得倒把我要说的话说出来了。剪裁着贴在下面。

早教——别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想到哪写到哪)

看到越来越多的家长比较急进的给孩子做教育了,所以觉得挺可惜的。有的宝宝几个月说是会加减法了。有的宝宝说是一周岁会说成语了,又有的说是2岁的宝宝会数到100了。

可是这些家长有没有想到,宝宝理解了加法和减法的概念了没有?宝宝知道那成语是什么意思了没有?或者宝宝知道100代表什么了么?——肯定没有,一旦没有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知识”一旦长时间不复习就会消失。但是坏影响却出来了,比如1+1=2。最笨拙的办法是让宝宝背下来,可一旦背下来。宝宝的头脑就不会成像,他没有想像力,只是文字游戏。

可是来看看我们当初是怎么学习1+1=2的吧。宝宝手里一个苹果,妈妈又给了宝宝一个苹果,宝宝手里有几个苹果了?到了一定的阶段,宝宝自己会数2!这个答案是宝宝自己得出来的,不是死记硬背背下来的。这会有什么效果?再问宝宝1+1=?宝宝还是会不知道,可是一旦问一个苹果再加上一个苹果有几个苹果,宝宝可能会马上回答你2个苹果。这时宝宝不但有了数的概念还发挥了他的空间想像能力,另外,当这类的题目越做越多,宝宝的概括能力也有所提高。这样的宝宝智力发育才是正常的。因为下次你可能会问一个桔子加上另一个桔子而不再是苹果。

宝宝的生理发育、心理发育、智力发育都有他的特点和阶段性,早教应该是放大宝宝的能力(即当能力出现时放大,而不是无中生有),无视这些盲目地灌输所谓的“知识”,只能是拔苗助长。

从工作经验中想到的——用能力滋养能力
比如数学的学习。你给他一个方法,加法怎么算出来的,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然后去数。那么孩子可以会想到2个苹果加3个苹果。甚至4个苹果加5个苹果,自己去数。再通过一定的方法帮孩子总结。那么这加法其实是孩子自己学会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不仅学会了加法,而且学会了“学习加法”的能力。我们小时候带火柴棒去学校不就是这些么?这直接有个好处,可以试着引导孩子举一反三是不是?通过这种能力宝宝甚至通过引导可以更容易地学习减法。这就是《卡尔威特》里所说的“用能力滋养能力”。

再比如语言的学习。我们的母语是中文,孩子学习中文很自然。想想我们是怎么教孩子说话的吧。我们是拿过一张卡片教孩子这是爸爸、那是妈妈,还是让孩子看到了爸爸妈妈的时候教他的呢?有什么区别呢?卡片是死物,爸爸、妈妈其实是陌生的。而人是活的,爸爸会跟宝宝玩。妈妈会照顾宝宝的生活起居。这里的爸爸和妈妈在宝宝的头脑里是有概念的。那是生活当中给他带来的概念。宝宝想到“爸爸、妈妈”的时候绝不会只是两个字。他想到的是他所能感受到的点点滴滴。

所以细心的父母可能会发现,当你用一张卡片告诉宝宝那是一个西红柿,宝宝下次见到真的西红柿他可能不认得。但是当宝宝玩着西红柿、吃着西红柿的时候你告诉他那是西红柿,以后你再问宝宝就会记住。当然宝宝知道了一个物品他就知道了“物品”的概念,有时他就会自己指着东西“问”你那是什么。那也是“用能力滋养能力”的体现。

而作为父母,我认为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宝宝的这种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他认得了多少物品。

在生活中学,而不是在书本上学

这点我感触很深。

比如学习语言也好、学习数学也好,如果你能用得上,用得多,你学得就越快,也越巩固。可是现在很多妈妈教宝宝认字是怎么教的呢?拿一张卡纸,每天不停地给宝宝看。宝宝认得了么?可以说既认得也认不得。因为那些字是“死物”不是活物。只是字而已。而字的作用在于让人阅读,与人沟通。

我就碰到一个4岁宝宝的妈妈,说她现在天天让孩子看字卡。我问效果怎么样,妈妈说孩子很抵触,不愿意看。然后就陷入死胡同,妈妈就逼着孩子一天看多少张卡。不看到那个数字就不许看电视,然后孩子有时配合,有时不配合。我问现在孩子认得多少字了?一年多,只认了几十个字。这可能是极端的例子。但是我知道原因在哪,却不能说。

再比如学数数。很多家长刚开始是不是不带着宝不停地数东西,而是不停地念1~10?就像念诗、念儿歌一样。这带来的是什么结果?宝宝会“说”1~10,但是不理解1~10的概念,也就是说不理解数的概念。等到他最终理解了才会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所以呢?所以就是不能举一反三咯。你教了1~10,他就只会1~10。因为他只会背,不理解呀。你不教11,他就永远不会11。所以学数数,最重要的不是让孩子背这些数字,而是带着他们反复不停地数各种东西。直到孩子头脑里形成数的概念。

我用这种方式,谨添19个月形成了数的概念后,一个月内不但能自己数到10,而且能“举一反三”。现在他20个月,你数47,他知道数48。你数100,他知道数200。甚至我数到1万,他也会接2万。为什么?我想就是因为他是先有数的概念,然后才会数数的原因。能更早地数数是一个,但是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本身比什么时候会数数更重要。当然这些都是在生活当中去教的。如果只是拿着点卡不停地闪啊闪。宝宝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好的效果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6#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16:16:1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35 子云008 的帖子

笑笑在数学方面的发展也充分体现了不颜草所说的。

    快一岁半时,她对数表现出了一点兴趣,那段时间,天天爬楼梯、坐跷跷板,每次都给她一下一下地数着,很容易就到一百以上。其他吃东西的时候、玩玩具的时候、去外面的时候……任何与数相关的都要给她数一数,这样她很快就能够自己点着数数了,并不比顺口溜一样说数晚多久。
    而且能数到20之后,很快就自己往上数起来,除了拐弯的地方不会,自己可以举一反三地数到100(到现在拐弯的地方她还总是出错,这方面这大半年似乎没进步一样)。

    从上个月开始,我偶尔给她说“妈妈洗了3个苹果,笑笑吃了1个,还剩几个呀?”“妈妈拿了2个苹果,笑笑拿了1个,加在一起是几个呀?”(类似这种),她开始有反应。之后我生活中经常性地跟她说,没过几天,她就自己大量地,看到什么就自己编这种数学题来。数字从小到大,今天玩积木,她分了两堆,分别数了数,又说加在一起几个,应该有20多了!这举一反三的!我想这个加减法的概念理解了,而且是自然而然理解的,100以内的加减法不是很容易就会吗?无非数字大了些而已!

    “我想就是因为他是先有数的概念,然后才会数数的原因。能更早地数数是一个,但是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本身比什么时候会数数更重要。当然这些都是在生活当中去教的。”
   “ 数学的学习。你给他一个方法,加法怎么算出来的,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然后去数。那么孩子可以会想到2个苹果加3个苹果。甚至4个苹果加5个苹果,自己去数。再通过一定的方法帮孩子总结。那么这加法其实是孩子自己学会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不仅学会了加法,而且学会了“学习加法”的能力。我们小时候带火柴棒去学校不就是这些么?这直接有个好处,可以试着引导孩子举一反三是不是?通过这种能力宝宝甚至通过引导可以更容易地学习减法。这就是《卡尔威特》里所说的“用能力滋养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7#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16:26:13 | 只看该作者
和笑笑玩用英语说身体部位的游戏,没想到她居然可以指对和说出十四五种呢!不会说的,就是我也不会用英语说的那些比较不常见的部位(貌似1岁8个月那会儿,她就能说出20多种身体部位,当然是用汉语。)
    小孩子的发展受监护人的影响和制约很大,尤其是语言方面。做妈妈的要不断学习,总要比孩子早一步才好。

    最近几天非常喜欢用“零”。刚刚还说:“三个全部吃完啦,没有啦,剩0个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8#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17:08:3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寄語讀經家長(吴笑非先生)

1、不要在乎孩子今天學到了什麽,而是要鼓勵孩子,鼓勵自己——要堅持每天讀,要堅持讀幾年!那麽你的孩子就會獲得超乎你想像的人生財富——毅力!……對於人生而言,他的做成一件事的毅力,要比學過的這幾段章句遠為重要。

2、雖然孩子是在背經,但家長依然要努力學習,去理解經典的内涵——因爲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問你:這句什麽意思?那説明你的孩子已經顯露出他過人的思維能力了!此時千萬不要讓他失望!

3、也許你能力有限,並沒有很好的吃透經典——那沒什麼,重要的是,你把理解經典的感情,傳遞給了孩子!你的孩子將感到他的父母是與自己在一起的,你的孩子將敬佩他的父母,因爲他的父母正在試圖理解著人類最高深的智慧……這樣,對孩子來説,經典纔是活生生的!這樣,孩子才懂得了經典是要用心去品讀的!那麽,這童年埋下的種子,才會盡早地破土而出!那麽,今天的古文,才會成爲他明天的生活智慧!——在這裡,你的孩子得到的,至少是求知慾。

4、多陪陪孩子——因爲對孩子成長最大的投資不是金錢!而是時間!!用時間,讓孩子知道父母的關愛——長大後,他們才會懂得向父母報恩……這種親情,實際正是我們所有經典共同的理想啊!

5、經典是座心橋。背誦可能是枯燥的,如果只是要求孩子如何,他甚至可能會怨恨父母——而父母與之一起讀,便是站在了孩子一邊,搭建了與孩子交流的平臺。

6、父子不相責善。不要苛求孩子。一切的要求,都必須告訴孩子其中的道理——讓孩子樹立起道義的信仰!——還要恩威並重,讓孩子相信,自己作的對,就會得到父母的贊賞;做錯了,自然受到父母的指正。這便是是非之心,智慧的開始!

總之,重要的是人格的建立,而不是章句的羅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9#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18:56:40 | 只看该作者
读《秋夕》
    一看到“夕”,笑笑就叫着“弄开啦,弄开啦”,我一直听不明白,笑笑又说:“多少的多,弄开啦!”说了几遍我才明白:是说多少的“多”分成两半了。
    我说:“这是‘夕阳’的‘夕’,就是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笑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在小表弟出生宴上,姥爷喝醉了,回家窝在沙发上难受的不行。
    我外甥说:“饮酒醉,最为丑。”(一年了倒还记得)
    笑笑说:“姥爷不是‘醉卧沙场’,姥爷是‘醉卧沙发’,醉卧沙发大家笑!”

    读《三字经》的时候,读到“夫妇从”,笑笑指着“从”说:“后面一个小人儿,前面一个大人儿。”我说:“是啊,妈妈在前面走,小宝在后面跟着,就叫‘跟从’。”

    回老家的时候,我给笑笑讲了《葛覃》,说是女子归宁的诗。后来一背这首诗,背到最后“归宁父母”,笑笑就叫着说:“回家看爸爸妈妈啦!”还有前面“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一听到鸟叫声她也喜欢説。

    回来的高速路上,几树桃花撞进眼睛,开得已经很灿烂。我跟笑笑读《诗经 桃夭》。
    我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行驶在高速路上,车子开得飞快,在一片单调的绿色中,突然一片桃花扑面而来,是不是能晃花你的眼啊?夭夭、灼灼,这词用的多好呀!写的多形象呀!”
    笑笑也跟着摇头晃脑,谁知道听懂了没有。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yxbhhxyy + 1 + 1 我好喜欢。。。哈哈,笑笑真的好可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19:40:42 | 只看该作者
就教育問題給家長的建議(吴笑非先生)


從胎教開始,直到孩子獲得自立能力——這是孩子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家長最頭疼的時期。我們認爲,這一階段的教育對象主要是家長,因爲無論孩子是否送到學校,其實都是主要受家長的影響;而教育的結果,也唯有家長一生承受。從這點上來講,與其給孩子一個好老師(如果你找得到的話),不如給孩子一個好家長。那麽下面我會給出一些實際老生常談的東西,也許貌似很高的要求,但其實是大家舉手之勞可以做到的。如果大家這麽做了,這麽養成習慣了;那麽孩子很容你跟你學好。如果你現在偷一下懶,那將來你要操更多的心。

在這一階段,家長應努力實現以下幾點:

1、父母在孩子心中,應當是道德的表率。如果父母的道德被孩子懷疑,那麽著遲早釀成家庭悲劇。一定不要寄托僥幸,指望一個完美的老師來拯救自己的孩子,沒有那種可能。也不要以爲自己所做的事情,能夠瞞過孩子十幾年。孩子永遠是從父母身上學習做人的,所以即便父母在社會上有百般無奈,必須在孩子身邊做到道德的表率,讓家人和鄰居都不會說自己的壞話。否則,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你怎麽對別人,將來孩子怎麽對你)。當然,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十分完美,但是大德不逾閑,小節出入可也。無傷大雅的失誤,孩子能夠體諒;但一味開脫自己,也騙不了孩子。所以古人說:幼子常視毋誑。

2、父母至少一方應在孩子心目中有用確定的威信。一定程度上說,孩子至少應當對他的父親(實在不行,母親也可)略帶敬畏。只有這樣,當孩子逆反心理來到的時候,他才能夠仍然聽進父母的要求。家長不能一味柔順孩子,因爲將來孩子大,你注定不會像小時候一樣溺愛,此時家長與孩子勢必產生很多分歧。那麽幼年唯我獨尊的孩子,這個反差將難以承受。而從家長角度,與其到那時候和孩子鬧僵,不如從小就讓孩子學會與人協調分歧。另外,我們都知道社會險惡。而孩子遲早要走上社會,此時,因爲你愛孩子而顯得無能的父母,是無法讓孩子感到庇護自己的安全的。而沒有這種信任感,孩子也不會說出真心話。

3、父母至少一方能夠與孩子順利溝通。不要以爲真的有什麽代溝,孩子也不會對每一個同齡人敞開心扉。因爲溝通的前提,是對對方的信任,和所能預期得到的理解、撫慰與智慧。所以,這是對家長綜合素質的考驗;當然,還要有家長與孩子溝通歷史的積累。所以,父母至少一方,應騰出一定的時間與孩子相處。這樣當孩子遇到大事的時候或者私密問題的時候,才能夠向已經習慣交流的父母開口。這對於保障孩子的安全,實際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注意的是,溝通不是一味理解,而必須是剛柔並濟,因爲孩子所期盼的,還有解決問題的智慧;而不僅僅是放鬆一下情緒。

4、孩子應當擁有自己的理想。否則,他或者老實而平庸,或者放肆而無忌憚。不要因爲成人受盡了社會的挫折,而嘲笑理想的意義。因爲至少理想會讓你的孩子在紛亂的世界里,獲得一顆穩定的内心。理想意味著他可以方其誘惑,意味著他可以集中精神。你越覺得現實混亂,越覺得理想可笑,就越應當感到這對孩子是必須的。

5、孩子應當養成懂道理的習慣。從小,無論多小,家長都應當養成給孩子解釋,給孩子講道理的習慣。不要以爲孩子小不懂事。重要的不是他懂不懂此時的道理,而是他將來遇事是否會養成一個理性的習慣!這個問理的習慣,也不僅僅只是道德的維持,而本來就是一種智力的訓練:要讓孩子在每一件事上,都養成思考的習慣,他的大腦才能得到更充分的開發!等到你發現孩子的數學總是不及格的時候再去提高智力就已經晚了。同樣,關係到孩子的事情,應當徵求孩子的意見,至少要給孩子一個選擇的餘地。比如你想讓孩子參加業餘班,至少應當給出幾個供他自己去選擇;因爲他即便一個都不喜歡,也會給你個面子。但如果你只是強制他如何,你一定不要以爲他沒辦法對付你。

6、養成孩子的毅力。不要因爲孩子的智力出衆就沾沾自喜,因爲聰明的孩子簡直遍地都是。但很遺憾,真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的卻很少。爲什麽?學問的積累,或者做事的能力,在開始稟賦也許很讓人興奮;但越是深入,所需要的越是後天的努力。這時候,往往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最能吃苦的人獲得最後的成功。這就是毅力。所以,爲了孩子的聰明不至於成爲來日的負擔;家長應當節省自己的讚美,而好好培養孩子的毅力。對於孩子來説,即便出於自己的愛好選擇了什麽,也依然需要父母的幫助戰勝畏難的情緒,最終獲得自己的理想。
爲此:

1、家長應當注意自己的修養。從而創造美滿的家庭環境,獲得融洽的鄰里關係。這也是爲將來孩子的長大,確立一個良好的社會關係網。

2、夫妻雙方至少一方應拿出較多時間陪伴孩子,另一方也至少應在空閒時間與孩子一起。陪伴並不意味著陪孩子玩(這未必總是討好孩子)。最好的陪伴,其實只是共同的生活,你通過這個把自己的生活習慣傳遞給孩子。比如你讓孩子在身邊玩,但是告訴他不要出聲,因爲你在看書。這對於孩子來説也許只是一個遊戲,但卻能給他深刻的印象。

3、家長應參與孩子的學習。不要推說自己不懂。當孩子問到你的時候,即便不懂,也必須與孩子一起去求解。你這麽做了,那你可以成爲孩子的朋友;你把孩子轟走了,那你就扼殺了孩子的求知欲。隨著孩子長大,你注定不懂得他大部分學業。但是,回想你在戀愛的時候也可定不能掌握愛人的所有專業,但你依然能夠與之交流……你對孩子所要付出的,就是這份關注。最低,至少你可以和孩子共學一門大家都受益的課程,比如《論語》。爲什麽一定要有一門呢?因爲只有如此你才能少許體會孩子學習的感覺,而不至於在學校問題上無意閒給了孩子太過分的壓力。

4、遇事要向孩子説明道理;關係孩子自己的事,要讓他自己選擇,至少留有餘地。人生的軌跡就是遇事的選擇。所以孩子選擇的能力,將直接影響到他將來自立於社會的本事。

其實總結起來一句話:大家正心誠意與孩子相處,孩子也就與之具化了。

你要問怎麽正心誠意,那就是成人教育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9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3:45 , Processed in 0.120300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