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67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训诂与读经(海印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8 10:58: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海印长篇累牍说明蒙学必须从“详训诂、明句读”开始,大多数人不以为然,曰不过就是训诂学嘛。清代学者戴震在《尔雅注释笺补序》中批曰:“读书尚未识字,辄曰训诂之学不足为。”开蒙不重训诂,这个在清代时就广泛存在,亦由是知不同训诂之塾师之多。多数塾师,学问不精,功名未竟,托私塾以糊口,学问就只能以科举文为是,遂湮灭真经学。

我们阅读经典,第一关就是文字关,只有从小突破文字关,才能悠游于经典中,背诵经典,比起文字训诂,是两个概念,背诵经典,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文字训诂通达以后,用来解经时用的。故称记诵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现在的人,大都以为经典训诂也没必要,认为只要经过现代汉语的翻译,文字障碍就能被扫除,或者依文解义,经义就可以了解,有些人津津乐道孩子读了经“懂”了经典了,这个是非常不严谨的笑话。

古汉语是在古代的文言背景下才能理解清楚的,现代汉语只是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古今言白是不同的文字和思维方式,我们并不能以现代的生活经验替代古代的经验,现代汉语的领域和功能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尤其是这几十年学习古文的倒退,使得我们用现代汉语来了解古代汉语,只能去之愈远。一个生活的北京的人,一下子来到闽南土语的乡下,简直就像到了国外,如果不是身临其境,任你如何翻译土语,你也感受不全当时当下的语文语气之意,在感受中,学会他们的表达和感知方式,同样的字词你才有体会。

所以通过翻译是不可能但当得起沟通古今汉语的作用,他只能是类似的,依文解义式的,这种方式确实是离经甚远。要想直接进入经典,就必须扫除古书的文字障碍,显然背经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依靠古书的注释和使用古书的工具书,我们最初学习文字的时候,解释得都是用现代人的思维,因此用现代人的思维来解释古书的文字,其结果就是我们看不了古书。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从小用古人的解字方式,让孩子从小学习经典的解字法。这是所谓现代教育基本完全丢弃的教育。

注释虽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字古语的意义,但是也要学习懂得各种注释的方法,使用字书、词典也还得要正确选用字义,所以,无论注释或者使用工具书,都得必须学会训诂学,才能不背离经义。

要想通达经史子集,乃至于要说很多的大话,诸如传承文化、拯救断层、继绝学、开太平之类的豪言壮语,不从训诂入手,通过某某注释字典便可以通读经典的想法,都是没有真读书的人的话,说的跟作的,读的跟理解的,都是不着边际的空话。

作学问要严谨,严谨就是用求证的精神读书、教人,这个系统一天不建立,国学一天就没有兴起的希望我们学习经典,为的是学习古人,进而解决现代人的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一百年来,我们可以从哪些国学大师身上学习到经验?马一浮、梁漱溟、王国维、陈寅恪,,,,,,真的大师必须是学术严谨的,真的大师是必须通达训诂的。

什么是训诂?

传统的汉语言学叫“文字、训诂、音韵之学”,

其文字中:古汉语的研究以先秦的语言为主,因为中国文化的“经”,主要都是先秦著作,这些语言是靠先秦文字记录下来的,文字学是研究书与写的形式与记录方法的,是汉语言学研究的基础。

训诂:语言是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的思想内容是语言的中心问题,训诂学就是以语义的分析、组合和语义的体系,以及解释语义的方法为研究内容的。

音韵:声音是语言的表达形式,凡古今语言、方言俗语的变化,文字的通假,词语的分化,尤其是语音分类分韵的知识,都要涉及到语音。
首先,语言是依靠语音形式和思想内容组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来完成“闻声知意”的语言职能的;其次,当文字替代口头语言后,就产生了书面语言。有了书面语言,就可以打破口头语言在时间、空间方面的限制,完成“前人所以垂古,后人所以识古”的作用。语言学主要在于研究古代的经典,所以相互联系三个方面就成为汉语言教育的主体,也就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主体。

从小让儿童熟悉古文字,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要循序渐进,依照古文了解的步骤,逐步把孩子引到古人的文字境界中。

比如《左传·昭公十九年》里“私族于谋而立长亲。”“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意思是“几个人在私族里谋划,决定立亲族中的长者为大夫”;后“室于怒,市于色”,则是“怒于室,色于市”的意思,就是“在家里生的气,到街上去发作,”也即“迁怒”的意思。

这个色,我们通常只解释青红颜色的色,但是用现代的色怎么能理解古书之色呢


      小篆             隶书          隶书         行书


《说文解字》解“色”:

色是“会意”字。小篆:「色」,從「人」、「」。「」,古節字。人心有所感,則喜怒哀樂愛惡欲之氣,睟然現於眉宇間,若合符節,其本義作「顏氣」解。(段注)兩眉之間曰顏,神情之現於外者曰氣,色即眉宇間之神情,俗稱之為顏色、氣色。

其义为:

1. 颜气曰色,即心理上感应,发现于眉宇间之神情。如《礼记'祭义》「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

2. 色欲曰色,女色之称。如《礼记'坊记》「诸侯不下渔色,故君子远色,以为民纪。」如《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3. 彩色曰色,古以青、黄、赤、白、黑为五色,惟白为正色,又曰本色。余二色相合为间色,而世以红、绿、蓝为三原色,大多数彩色由此三色调和而成。如陶潜《饮酒诗》「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4. 物景曰色。如王维《汉江临眺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5. 征兆曰色。如《周礼'春官》「大夫占色。」(注:色,兆气也。)

6. 忿怒不悦之色曰色。如《礼记'哀公问》「孔子愀然作色而对。」

7. 衒,衒之如色之显露。如《说苑'杂言》「孔子曰:色智而有能者,小人也。」

也就是说《说文解字》的解法是从人自身,解到天地会意。从脸色之色入手,与从颜色之色入手,解说与儿童,不若以脸色之色更直接符合人的认知。这样孩子对于“色”的那种形象感知,读古书时即可心领神会,而由色引发出来的古书衍义,亦可容易了知。

这个“怒于室,色于市”就绘声绘色表现出来了这个人生气的程度,这个是中国文字的特点,用之于人,比之于物,拟之于天,因此说汉字不是死的,是个立体的活的、极富联想创造力的文字。我们把文字教死了,一定要用考试规范汉字的理解,不能以古字的思维教古字,这不就是从文字上断根了吗。


《论语·述而》中有:“加我年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句话,汉代何晏的《论语集释》说:“孔子年五十而知天命。以知命之年,读至命之书,故而可以无大过。”他引用了《论语·为政篇》里“五十而知天命”的一句,又引用《易经》是“至命”之书的意思,把这句话解释成孔子“五十岁学易经”的定论。后世很多人都以为孔子五十学易,就源由此处。比如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大引何晏之论言:“夫子五十前得易,冀以五十时学之。明易广大悉备,未可遽学之也。及晚年赞易即竞,复述从前假我数年之言。……五十者,天地之数,大衍所从生。用五用十以学易,谓错综变化以求之也,易说曰,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于十五则彖变之数若一。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阴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之消也,故大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五音六律七宿,由此作焉。大过于消息为十月卦,阳伏阴中,上下皆阴,故杂卦曰大过颠也,颠倒阳息,万物死,圣人使阳升阴降,由复出震,自临而泰盈乾生井终即济定六位。正王度见可不遇大过之世也,此以五十皆易数也。亦备一义。”刘宝楠此番“易”论,是以孔子五十而学易,又言大衍之数五与十,并大过卦,是为五十学易之见地,见五见十,可免大过卦,可至天命,亦是由此思路而来。以大衍之数五与十,配合孔子五十学易,可谓有理。

道家丹法中,五与十,是戊土与己土,即先后天心之谓,去后天心而返先天心,就是开先天窍,开先天窍才能入道。所以民间宗教就借孔子五十学易之说,言孔子五十岁方开先天窍,故授受道门口诀,必如孔子五十之说,并云孔子五十岁方知道先天之学。又有一些道门,言孔子五十岁才修出元神天命,与道合真,这些都是从由何晏的误解而来。

何晏的解释是不对的,清训诂大家俞樾在《续论语骈枝》中说,这段话:“当以‘加我数年’为一句,‘五十’为一句,‘以学易’为一句。‘五’‘十’二字承‘加我数年’而言,盖不敢必所假者几何年,故著二字言五或十也。使促成其文曰:‘假我数年,五年,十年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则文义便自了然。因上句已有年字,故五、十下不更出年字。”俞樾此说,算是比较接近论语的原意了。

这个就是清人的考据功夫,否则真以为孔子五十才学易,又加以五、十、十五变化之数,似乎把孔子的笃实变成了术数之学。


汉儒的以前的古小学,皆以文字为主,隋唐以后分化为文字、音韵、训诂。清代文字学到达顶峰,清初顾炎武开启学术风气之后,清二百年涌现出的戴震、段玉裁、王筠、王引之、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等著名大学者,皆以小学为基本功,由小学而治经学,经学与小学密切配合,开创了一代新气象。

[ 本帖最后由 伯昏无人 于 2011-9-18 03:49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7威望 +48 金币 +48 收起 理由
霏霏 + 5 + 5 精品文章!
新叶 + 10 + 10 精品文章!
zty1122bb + 10 + 10 确实是至理名言。目前阶段,读经的家庭 ...
Xieno + 10 + 10 精品文章!
bale + 1 + 1 精品文章!
shopping66200 + 2 + 2 来学习的, 多谢分享.
secretgarden114 + 10 + 10 精品文章!期待继续更新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1-9-19 11:39:4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伯昏转来好贴,张利民老师为国学做的贡献很大,从十几年前的推广到反省,到深入到蒙学第一线,编辑蒙学教材,抢救古本,做了大量的实事,真让人敬佩。

果行行礼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1-9-19 11:41:16 | 只看该作者
训诂:语言是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的思想内容是语言的中心问题,训诂学就是以语义的分析、组合和语义的体系,以及解释语义的方法为研究内容的。

一直以来不知道训诂的确切定义,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7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5:48 , Processed in 0.149283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