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是被我们遗忘的东西。一百年来,我们不提它,不用它,好像它从未存在过。现在的中国人,都以为我们汉语诗文自古就是朗诵的。这是很可悲哀的事情。其实,吟诵,在古代曾经起到到巨大的社会作用,现在,也仍然应该起到重要的社会作用。
我所谓之吟诵,是指汉文化圈中的文人们对汉诗文的传统诵读方法,也是汉诗文的重要创作方法,自先秦以来,在私塾官学等教育系统中,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吟诵在古代的社会作用和价值,主要有三大条。
一、乐教的实际载体
周代是礼乐文化,在心为仁,行仁为礼,成仁为乐。“礼”虽然是一种行为规范,但不是用来约束人的,而是用来修身养性,提高人品境界的。行礼因为心中有仁,所以行礼后感觉自己又有所提高,感觉自己做了应该做的事,这一生活的值得。但是修身需要一步步来,人也是从低层次向高层次一步步迈的。在低层次的时候,包括在高层次的时候,都需要有个目标。让人们看到、感受到,如果修成正果,是个什么样子,是个什么感受,是个什么境界。这就是“乐”的意义。艺术就是给人以遥远的目标,它是人生的航标灯。它的境界虽然遥不可及,但是又在你的身边,你可以触摸到,感受到。所以,推“礼”一定要用“乐”,“礼”与“乐”是分不开的。如果修身时都很痛苦,那谁还来修呢?一个信仰,一个理想,一个宗教,都需要给人以希望,给人以目标,并让人切实感受到。儒家的信仰,就是通过“乐”感受到的。“礼”和“乐”的目的都是修身,所以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中国的“乐”不是西方的“music”。“music”者,是抒发,是发泄,是感情最高涨的时候,爆发出来的。“乐”者,乐也,快乐的意思。中国的“乐”是平静的时候,流淌出来的。中国的“乐”用以感受生命之美好,自然之和谐,人生之从容,心灵之安详。所以“乐”以修身。
西周时代,“乐”是每个贵族的生活中无时不在的活动。从朝会祭祀,到宴饮交游,无不用“乐”。“乐”有乐队,有歌唱,有舞蹈。唱的内容是诗文,尤其以《诗经》为多。唱的方法,是吟诵。当然那是上古时期的吟诵,方法与后世有所不同,在此不论。
到了孔子的时代,礼崩乐坏,连乐工都散了。孔子一生都想恢复礼乐文化,但是不可能了。然而,孔子并没有失败,不然后世怎能独尊儒术?孔子是大大地成功了。他发明了一种办法,使得“乐”由以前的集体行为,有乐队有歌舞的行为,变成了个体的行为,成为自娱自修的行为——这就是吟诵。有时有琴,为琴歌,有时无琴,为清吟。孔子就是用一张琴,教授他的弟子们学《诗经》、《尚书》、《周易》等等。他的弟子们有的会琴又的会瑟,就自弹自唱,有的什么都不会,就清吟。——“乐”没有失传!它在吟诵中留下来了。
说到“乐”,一百年来的学术,都指向两端:雅乐和俗乐。雅乐者,宗庙郊祀之乐,有几人真用到?俗乐者,戏曲民歌,那不是文人阶层、中国的上层集体的“乐”。所以,一百年来的研究都偏了,好像中国自春秋以后就没有“乐”一样。他们都看不到“吟诵”。“吟诵”才是文人阶层真正的、最主体的“乐”。
以前,每个文人都可以随时即兴自己作词,自己作曲,自己演唱,自己听,还手舞足蹈。中国的汉族文人才是能歌善舞!中国的音乐那么发达,直到清初仍然领先于世界,没有发达的音乐教育怎么可能?可是古代有音乐老师吗?乐工不算,他们是家传的。普通的中国文人的音乐教育在哪里?在吟诵!中国的音乐课一向是由语文老师来上的。自三四岁开蒙,就是吟诵,摇头晃脑,乐音天籁,自得其乐,此生活艺术,非表演艺术。表演艺术永远是二流的,生活艺术永远是一流的。
吟诵,是诵读经典的方式。在吟诵中,学子们可以感受到经典的巨大魅力,深入理解、体会经典的丰富涵义,同时得到美的享受,音乐的享受,看到了修身养性可以达到的境界,从而树立起向善之心,养成君子之风。吟诵,就是两千年的“乐教”。“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吟诵的功用之巨,非言语所能叙尽。
二、诗教的实现途径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在此指《诗经》,但是后世诗文的功用是一样的。“诗”没像吟诵那样被遗忘,“诗”在儒家、在中国社会的巨大作用,前人之述备矣,在此不论了。但是“诗教”是如何进行的?这一点,却从未讨论清楚,因为,大家又忽视了吟诵。
汉语的诗,和其他语言的诗不一样,有独特的意义表达机制。尤其和英语不一样。我这样强调是因为现在讲诗,都把汉语诗歌当英语poetry看,用西方的理论去解释,只看字义,不谈声韵,流谬无穷。
汉语诗歌是“吟诵”着创作出来的,吟诵的时候,字音拉的很长,字音本身的声音意义就被放大、加强、夸张,从而占据了诗歌意义的很重要的部分。声韵的意义与字面的意义的结合,才是汉语诗歌涵义的全部。这些声韵意义,如何体会?只有通过吟诵才能体会。所以,所有汉语诗歌的学习、欣赏、传承、教化等等,全要通过吟诵。吟诵是诗教的途径。现在废了吟诵,就等于是废了汉诗。
三、教学的必备方法
吟诵又是古代所有学校必备的、重要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吟诵来学习,老师通过吟诵来教授。
吟诵可以增强记忆。念的记不住,唱的就记住了,而且八十年也不忘。吟诵还可以提高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如此这些,都是老生常谈,当然是吟诵在教学上的价值,然而,这些还不是核心。吟诵有更重要的作用。
吟诵的声音里包含着三层涵义:第一,字面的意义。吟诵是严格依字行腔的,绝不倒字,声母、韵母、声调,清清楚楚,准确地表达出是哪个字。第二,声韵的意义。诗文的声韵,包括押韵、格律、入声字、开闭口音等等,都在吟诵中表现出来,这些声韵的意义也通过吟诵而得以展现,这是现代的朗诵、朗读所做不到的。百年以来,我们把对汉诗文的理解建立在朗诵的基础上,这就出现了意义的偏差。第三,吟诵者个人对诗文的理解。每个人的吟诵调都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吟诵不同的诗,也是不一样的,吟诵两次,也会不一样,为什么?因为理解不一样了。反复吟诵的过程,就是一个自觉学习、主动思考、理解品味的过程。
如此,教学的时候就一定要吟诵,老师把自己的理解浓缩在吟诵中教给学生,学生反复体会,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吟诵,如此代代相传。现在读经的人很多,读经倡导者台湾的王财贵先生有个理论,说小时候背过,长大自然会理解。这个理论有一个疏漏,古代的教育并不是这样的。小的时候老师没有把理解的种子放进孩子的心里,他长大后怎能理解呢?古代的教育,确实是小时候背过,多背少讲的,但是,小时候要埋下理解的种子,那就是靠吟诵。后来的讲经,也要靠吟诵。
吟诵除以上三个巨大的社会作用之外,还有一些别的功用。比如健身养生,日本为什么有500多万吟诗会员?他们主要是为了健身养生。古代典籍中也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只不过我没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不敢妄言。
明白了吟诵在古代的价值,就可以理解我们现在为什么要恢复、推广吟诵了。吟诵在现代社会也应该发挥它巨大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不吟诵,古诗文能学好吗?能教对吗?
在文学研究中,不研究吟诵,真的能解透古诗吗?
在音乐学、语言学、教育学、人类学、历史学……中,可以忽视吟诵吗?
在诵读国学经典的时候,可以不吟诵吗?用西方的从重音语言中形成的朗诵法,完全不管古诗文的声韵,这样的诵读,到底体会到的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
在每个人只能去卡拉OK的中国,在音乐已经成为专业、职业的中国,在音乐已经远离国民而去的中国,只有吟诵,才能恢复国民的音乐能力,才能恢复国民的语言能力,才能恢复国民的艺术能力。人人都是音乐家,人人都能唱自己的歌,人人都是君子淑女,人人都是说着中国式汉语的中国人。
让我们吟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