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paisle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读经可以很有趣(内有例子,需要配合材料的请进)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1-9-15 22:39:1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paisley 于 2011-9-15 03:22 发表

还有忘记了回笑妈,以笑笑的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力,可能她比较适合从唐宋文选古文观止那些往回推,到一定阶段再读论语以及先秦诸子比较合适吧。你别急,中文系和哲学系高才生走这样路线的,多得很呢。也许你家的情况,对你的要求更高,直接要求你自己熟读四书五经,在笑读有意思的古文的时候,见缝插针来一句:“其实,论语里说了……”呵呵,你是不是要晕倒了。


不只是晕倒,半小时前看到滴,一直晕到现在在回过劲儿来   我还是就不那么麻烦自己了,跟笑一起学,学到哪儿就是哪儿吧。

超级葱白你!看你指出的这个路子,跟我们在走的不谋而合,我心里暗说,这个paisley啊!简直是神人!刚过去的暑假找到一本《古代散文选》,选了些让她学,让我有些吃惊的是,《赤壁赋》《阿房宫赋》这样的,她倒都学得很有劲头,我在网上找了名家朗诵的视音频给她。有次复习,她说要像播音员那样朗诵,果然,抑扬顿挫兼声情并茂,她说唯有这样才能体现作者的心情。于是,我夸她,夸得没边没沿起来,“你读得简直跟雅坤的一样好听!!!”更不靠谱的却是她的回答,“我觉得我比雅坤读的还要好听!她发音比我更标准,但没有我读得这么有感情!”

她说这本书里的比论语简单并有意思得多。她现在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还是停留在有没有意思这个层面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11-9-15 23:04: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paisley 于 2011-9-15 05:31 发表
这句没看明白。你说的“坚持”是指坚持诵读经典,或是坚持以历史材料补充增加孩子的理解?



我说的“坚持”是指坚持诵读经典。
对于“坚持以历史材料补充增加孩子的理解”, 我认为在精不在多,关键在于家长要时时注意自身修养的培养和知识的充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11-9-16 21:58:47 | 只看该作者
paisley的楼,一定时时来学习。

按照我的粗浅理解,paisley给小朋友的读经方法是不是走经史参合的路子呢?用历史故事或者身边小故事佐证经典。让小朋友产生体会和兴趣。从而达到小朋友接受读经,喜欢读经。

我相信这样做当然很好,如果做父母有意愿和有能力。

我不幸是paisley说的起了“如何花最少力气达到最好效果”这种歪心思的家长    而且又是特别功利的。

读了快3年,摇摆,怀疑,放弃,但是看着小朋友的各方面的进步,终于一起和小朋友走到现在。到目前为止,我还在怀疑读经的效果(长期而言),因为还没有看到很大的读经小朋友的成长过程,心中也没有一个多年以后的计划。

果行老师的女儿算一个,不过果行老师对女儿的情况说的不多。况且果行老师一家的文化修养在那里,就算不读经,小孩肯定优秀。paisley的女儿,我相信同样,就算不读经,将来也肯定如果行老师女儿一样优秀。如幻老师的女儿还太小。

平心而论,读经对我家小朋友而言,目前不反对,也谈不上喜欢,对于他来说就是例行的任务,就如刷牙一样。也试了很多办法,讲故事,讲身边事,讲道理等,都无法使他主动提出来去读经。论语还是有办法讲上一些小故事,但是小朋友对于论语最没有感觉。反而对周易和老子最感兴趣。最近在读庄子,小朋友主动说我们读老子吧。可是对于周易和老子,我几乎一点都讲不出来什么。

paisley,有空你可以去旺旺去看一下水之形的帖子,她如你一般对于经典有很深刻的认识,也如你一般有众多的粉丝。她也主张学习经典需要兴趣。她家女儿5岁多,今年大班,走的是从韵律,如唐诗入门。

说这些,不是反对读经可以有兴趣,也希望小朋友很有兴趣的去读经。可是经过能力范围内的努力,我和小朋友都做不到。所以很希望看到paisley你这条路可以让小朋友有兴趣的去读经。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paisley + 2 + 2 不好意思我通常后半周都很忙,过几天回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11-9-19 22:43:20 | 只看该作者
paisley 太有才了,象我估计看着您的贴子也不能象您这么讲解好呀,只能慢慢学习了。

视频是目前没时间考虑了,不过我觉得有图片参考确实不错,特别象我们这儿爱看漫画书的,我来论坛学习之前,自己挑的一本论语书是易读宝的节选书,每一页只有一句,然后是一副大图,另外是注释、译文、解读,这些图有些真的很形象,象那个“宰予昼寝”就是趴桌上睡觉,儿印象特别深,也知道读书象宰予这样读书是不行的,一下就记住了。

只可惜这本书是节选的,而且自动3月上论坛来后,看大家都读无注解的全版的书,我们就不再用那本书了。我觉得刚刚开始读的几遍,结合这种带图片的书还是不错的,让小朋友很快明白大概意思,提高兴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11-9-20 03:09: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鲁素 于 2011-9-15 01:26 发表
有时候读到我认为解释了他也听不懂或者我也说不太清的地方,我糊弄鲁的说辞就是,等你都背下来,会有有学问的老师给你讲。



我觉得这个回答很聪明。我也不全按着孩子的要求来,有些提问处并不回答,也用的是和你差不多的说辞呢。

《闲情偶寄》,这书加到国学书籍专用楼去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11-9-20 03:42:46 | 只看该作者
笑妈,笑坚持“有感情地朗读”,选择“有意思”,正证明了孩子读经是要过脑子的。孩子对经典的尊崇与静穆,首先来自认同,更来自于亲近。对经典文本亲不起来,也就不可能真正将经典内化于心,更遑论身体力行,只变成两只脚的书橱,张口搬弄术语而已。不过你要跑在前面,给她多选一些有意思的材料啊。左传、史记、吕氏春秋里都太多啦,连《食货志》这样的,都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to candlebark
“家长要时时注意自身修养的培养和知识的充实”,这句话说得很对。不过史料的补充、做手工等等,是否在精不在多,这我和你的看法不太一样。孩子对于历史与经典的认识,并不像大量读经派宣称的那样,通过不求甚解的盲读,忽然有一天便灵光一现功德圆满,成就一代大德了。孩子首先要觉得历史可亲、圣贤可亲,通过了解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喜悦与痛苦,由此得到empathy,体验他们在哪些时代的喜悦与痛苦,才会随着年纪增长生出越来越坚定的敬慕与追随之心。这个“温情的敬意”(钱穆先生语),并不是对着一本书读上千百遍便得到的,是要走回历史,穿越社会形态与工艺技术差异造成的迷雾,感同身受,才能够得到的。所以,对于这些真实的细节,我是不会嫌多的。正如我上星期与一位教中世纪历史的教授聊天,她也强调:"The context is always important." 这个context是了解一切古代社会观念与思想家真实意图的必经之路、必需品,这几乎是西方古典研究者的共识。(关于context,或曰历史的细节——这个话题,倒是有很多想法,这里简短说几句,以后有空再多说点吧。)

另外,其实我上面列举的,实在一点也不多。因为是合集,集中在一起,看起来不少。真的分摊到每天,并不多。主帖的意思是,每一句都有可用素材(供大家取用),但并不意味着每讲一句都要把这些材料灌下去。有一些材料,我自己也是边写才边想到的。也有一些,平时给孩子用了,写帖子的时候没想起,所以没有涵盖全面,也是有的。

to 动动爸爸:
感谢你这样真实的分享。你家动动喜欢读老子和周易,也许是因为文句短,还经常对偶,读起来有美感。在同样不理解含义的情况下,长段长段的论语显然比较讨厌。  我家还没有开始老庄周易,假如有对比,我女儿说不定也更喜欢老子和周易多一些。希望我这个楼对你有用。也不一定是读论语的时候把这些材料用上,其实日常生活里随时都可以举例、讲故事的。经史和参是任何阅读经典者必修的功课,果行反复提醒过我。我这才迈出第一步,还需要太多的努力。

还有,我说句实话你别不高兴啊,你的楼里都在写孩子,却没有写你自己是如何对待经典的。每天读了什么书,对经典文句有哪些有什么想法或译文,反思自己的行为与经典有哪些差距…… 倒不是说你非要这么坦白老实地写在论坛上,而是说从你的帖子里没有感受到你有这样的心思。这种情况下,让孩子老实读经确实困难些。孩子是向父母的行为学习的,不是从父母的训导里学习的。

感谢推荐水之形的帖子,我有空去拜读。对了,你好像弄错了我孩子的年龄。如幻的女儿和你家动动都比我孩子大些。:)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23 金币 +23 收起 理由
子云008 + 10 + 10 再次反思以下
月下小楼 + 3 + 3 第二段,深以为然!
新叶 + 10 + 1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11-9-20 05:10:3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4 杨阳ILU 的帖子

用图画书也挺好。只是可惜这方面的好书太少,市面上多的是粗制滥造的美绘本,令人难以忍受。要是有别的版本就不用将就了。

比如杨阳ILU你提到的那个“趴在桌子上睡觉的”图,是一个很好的趣味例子,让孩子来判断:画得对不对?同时讲一些历史常识。比如一则在孔子时代,连桌子都没有,更别提椅子凳子,只有案,所以学生是不可能坐在椅子上趴在桌上睡觉的。二则那时候的学生都是“坐”(类似现在的跪)在席上,面前并没有案几,连老师也没有,大多是口耳相传的教授方法。春秋时期的授课是什么样子,没有材料流传下来,但是汉朝时代官方学校的授课情景,倒是在官学讲经画像砖上有所体现——一样是没有“课桌椅”的,学生顶多抱个竹简,方便临时记录几笔。

第三是,绘者的文史功底太差,无法想象古代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对“礼”的重视,才会用今天懒学生的表现去推断古人的懒惰。别说在孔子时代平民求学何其不易,会多么珍惜这种机会,就是后世的古人也不会做出当着老师的面在课堂里睡觉的不敬举止。宰予昼寝的情况,应该是在家里午睡(很可能那天不必上学)。但春秋时连蜡烛、火把都是宝贵的东西,普通人家耗不起,所以晚上是不看书的,天黑就睡了。这样一来白天时间很短,还不用来学习,而用来午睡,就是很可恶的了。不过这也是孔子对自己子弟的要求,不会要求别的人都如此勤奋。

你看,你连着讲一讲,把古代家具、师生礼仪、古代农业社会形态都涉及了一些,有不少东西可以分享给孩子呢。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茶冷 + 2 + 2 谢谢你了
月下小楼 + 3 + 3 我好喜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11-9-20 05:12:48 | 只看该作者
还有各位没有一一回复的朋友,感谢你们的鼓励和建议!

这楼我要暂停一下,集中精力写完“读经与识字”的帖子之后再来继续。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14 金币 +14 收起 理由
shifachenn + 2 + 2 辛苦您了,谢谢!
qyao_66 + 1 + 1 期待你的帖子,正是我后面需要做的。
鲁素 + 1 + 1 期待识字部分的分享,这是我一直困惑和 ...
新叶 + 10 + 10 你的楼我现在若没有好好学习实践,日后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11-9-20 13:31:12 | 只看该作者
to 动动爸爸:
感谢你这样真实的分享。你家动动喜欢读老子和周易,也许是因为文句短,还经常对偶,读起来有美感。在同样不理解含义的情况下,长段长段的论语显然比较讨厌。  我家还没有开始老庄周易,假如有对比,我女儿说不定也更喜欢老子和周易多一些。希望我这个楼对你有用。也不一定是读论语的时候把这些材料用上,其实日常生活里随时都可以举例、讲故事的。经史和参是任何阅读经典者必修的功课,果行反复提醒过我。我这才迈出第一步,还需要太多的努力。
还有,我说句实话你别不高兴啊,你的楼里都在写孩子,却没有写你自己是如何对待经典的。每天读了什么书,对经典文句有哪些有什么想法或译文,反思自己的行为与经典有哪些差距…… 倒不是说你非要这么坦白老实地写在论坛上,而是说从你的帖子里没有感受到你有这样的心思。这种情况下,让孩子老实读经确实困难些。孩子是向父母的行为学习的,不是从父母的训导里学习的。
感谢推荐水之形的帖子,我有空去拜读。对了,你好像弄错了我孩子的年龄。如幻的女儿和你家动动都比我孩子大些。:)


为什么小朋友更喜欢老庄周易一点,我也一直在想。上午小朋友读完逍遥游第一之后,说要跳舞表演一下。从他的动作中可以看出鱼游,鸟飞等动作。回头想想,很有可能跟小朋友的性格和兴趣爱好有关。相对论语,老庄周易讲外在世界的东西多一点。而恰恰小朋友是超级科普迷,对人的世界关心较少,对自然界关心教多。

我在想那些对人较敏感的小朋友如轩轩等小朋友是不是可能对论语孟子更感兴趣一点。

你说实话指出这一点,怎么会不高兴呢?至于对于经典的感悟等等。我确实写的不多,其实也没有感悟很多。我在读的书和经典大多没有关系,大多是历史、政治、经济相关,试图去理解这个世界。现在看来,这个世界和原来认识到的世界相差太远了。

当初经典产生的年代是中国既是世界的年代,理解中国既是理解世界。现在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只有理解世界才能理解中国,才能理解经典。我是想在这方面花点时间。

读经,一是读,二是经。相对而言,我们目前更重视读,而不是经。我们更多是把读当作目的。一天,小朋友读论语1-10篇前,说,今天要一个字也不错。读的过程中就错了2-3个地方,我当初也没有指出来,让他感觉很好的读完。36分钟读完论语1-10,小朋友很得意地说,一个字也没有错吧?!

顺从的读经,这个对于小朋友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但还没有到像看小说、科普一样主动去读经。

一天,小朋友讲,我不喜欢我自己的名字。“哦,那现在的名,是父母给的,不能改;将来你长大了,可以给自己取个字,取个号。” 后来讲到颜回的字,我说是颜路。小朋友说,不是的,颜路是颜回的爸爸,说着把书翻到某一页,读了“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这样的故事多发生几次,小朋友可能慢慢觉得读书真的有用了。

不管怎么样,无论是读为先,还是经为先,在这个不读书的年代,都是好的。我们是中国人,讲究中庸融通,不搞非此即彼。

我没有记错你家小朋友的年纪。希望看到你家小朋友的成长故事。

[ 本帖最后由 xylonhong 于 2011-9-20 13:35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丹溪佳人 + 2 + 2 轩到底还是更亲近人与人的交往一些的。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11-9-20 22:31:02 | 只看该作者
看了你对动动爸的批评,我也检讨自己,只给孩子做记录,目的是督促自己和孩子能够坚持下去,其实带孩子读书(不论是中文经典还是图画书)也是为人父母者再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这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将之记录下来同样有意义。谢谢你的提醒,以后也会写下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原帖由 paisley 于 2011-9-20 03:42 发表
... 还有,我说句实话你别不高兴啊,你的楼里都在写孩子,却没有写你自己是如何对待经典的。每天读了什么书,对经典文句有哪些有什么想法或译文,反思自己的行为与经典有哪些差距…… 倒不是说你非要这么坦白老实地写在论坛上,而是说从你的帖子里没有感受到你有这样的心思。这种情况下,让孩子老实读经确实困难些。孩子是向父母的行为学习的,不是从父母的训导里学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6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56 , Processed in 0.217462 second(s), 3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