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1-8-16 08:57:23
|
只看该作者
我以前在大学里面教一些比较奇怪的科目,属于什么人生的,什么什么哪一种学问与人生,那我期末考试就出这样一个题目,叫《你是如何规划你的人生生涯的?》。有的学生写道:我要在哪一年赚到一百万,在哪一年要周游全世界。差不多都这样写。不是不能这样写,不是不能这样想,但是只是这样想的话就枉做读书人了。枉费你读了这么多书!但是我们现在读的书都没有教我们这些啊?为什么,你知道吗?因为从一百年前,国民党的教育部就告诉你,这些书都不要读了。这些书你知道是哪些书吗?叫做“经”。就是废除读经了嘛。什么叫做“经”,你想过吗?很少人想过,不然的话,诸位请扪心自问,你有没有清楚的意识?可能你会说:我又不是专家,我又不读中文系,我为什么要有清楚的意识?
不是这样子的啊!有些东西是分科可以分开的,有些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今天讲的题目并不是我老王卖瓜自卖自夸,说只有我这一堂是重要的,不是这样的,虽然我姓王,同样也可以老王卖瓜。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子的,你不能这样看,不能说天下的学问都分科了,就不关我的事了。有些事确实不关你的事,但是有些事是关的。虽然从最深远的意义上来讲,任何事情都是相关的,但是我们现在先不讲那么深远,先不要一体化,我们可以说某些相关,某些不相关,但是有些是你不能够推辞的。你把所谓的“经”,这一种书废掉了,这一种书不读了,这不是你该觉得轻松的时候,你不能说没有它你就轻松了,这恰恰是你在做对不起自己的事啊。所以,你好可怜啊!连这个问题都没有想过,所以各位,今天一定要好好想一想这个问题。你要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你不要被这一百年来演变的风气所淹没,暂不说是淹没,你是浪生浪死,除非你真的想过为什么不要读经。假如想过,你就很了不起,你可以不读。
那什么叫“经”呢?这个书,有无穷的义海啊,经有经的义海,道义之海,意义的海洋,讲不完。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说,说不完。那我们可以从各种门路稍微了解一下,最后总结出无穷的意义。提到“经”,我们就想到,中国的书,在清朝整理出来的四库全书分为四部分,叫做《经》《史》《子》《集》。这是从书目上分。有些书号称是经书,那也有诗类。另外呢,假如有信佛的人,有一点佛学知识,佛家的书也一大堆,但是它也分为三类,叫做《经》《律》《论》,大家要注意,虽然佛教的书是从印度传来的,我们翻译并分类为《经》《律》《论》,但是也不是中国人自作主张分类的,这有分类的道理,印度人也是这样分的。那么中国人把自己的书分为《经》《史》《子》《集》,印度把佛教这些教导的书籍分为《经》《律》《论》,我们要注意一件事,不管四类还是三类,其中都有一个东西叫什么?——《经》。而且《经》摆在什么位置?摆在第一位。光这个就够我们想一想,以前如果没有想过,现在就想一想,虽然这个很简单,但是以前忽略过去,现在对每件事不要忽略,你就活了,你就活在当下,当下你就知道你在思考东西,你在做判断,这个判断是你自己判断过的,这样你就活了。所以今天至少知道了《经》是摆在第一位的,什么叫第一位,或许多一点儿吧,所以排在第一位?但是并不是,而是因为它比较重要。那是不是比较重要就一定要排在第一位呢?是这样的!那它有多重要呢?其实跟其他的相比较而言,它还有一种特殊的重要性,它是超越的重要。《经》《史》《子》《集》,那《经》跟《史》当然不一样啊,《经》最重要的是讲义,《史》最主要是讲事实。虽然经史不分,中国文化说经史不分,可以说不分,但是该分的时候还是要这样分。《子》也是讲思想,但是《经》跟《子》分成两类,而且《子》还排在《史》之后,什么叫“子”,“子曰”“子曰”,我们翻译成“老师说,老师说”所以“子”指的是老师,就是有思想有成就的人,乃至于他的思想和成就能用来教导别人让别人学习,所以“子”也有“师”的意思。所以叫诸子百家。所谓“诸子”就是那么多有学问的老师,有思想的学者。“百家”,什么是“家”?凡是“子”就容易有“家”。“家”本来是家族的意思。但是“子”,这个老师,他传授他的学问,一代传一代,就好像我们自然生命一代传一代一样,这也是一代传一代,所以一代传一代成为一个学派。
“诸子百家皆是家,唯有儒家不是家”这个言论,这个百家之言呢,你要知道诸子都是思想家,而这个诸子,这个所谓的百家,告诉各位,不包括儒家。在这之外的,一般的,说儒家也是家,儒家的这些代表人物也是子,比如说孔子啊,孟子啊,荀子,不都是子吗?他们也是子,所以你可以把儒家看成是百家之一,也可以把儒家这些重要的思想家就看为子,诸子之一,但是呢,现在我们看,经史子集的分别,“经”特别指儒家的书,“子”就是指百家的书,所以儒家是从百家中特别挑出来的,孔子,孟子,是从诸子中特别挑出来的。他们所传的书,乃至于他们再传的弟子,重要的著作,这个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呢,重要到它能够与孔子,与孟子的境界相提并论,像这样的书才能够叫做“经”,所以荀子,虽然是儒家的大师,而且跟孟子齐名,叫做“孟荀”,但是《荀子》,这一本书就不列入在经中,列入在史中,而《孟子》后来,后来也从诸“子”列入到“经”里面。到了十三经的时候,《孟子》就列入在经典里面了,跟《论语》一样,同时列入十三经里面,叫做经。那么什么叫做经呢?我们现在说很简单,它是说儒家的重要著作。这是最简单的说法,我们要更进一步,为什么么他们的书特别提升为经呢?我们刚说,有它的特殊性,请问有什么特殊性?我们现在所用,佛教的《经》《律》《论》,《律》是很重要的,《律》摆在中间,因为其相对重要,释迦摩尼佛要死的时候,弟子问他说,请问老师,您死后我们哪里再求老师,他说以《律》为师,就以戒律做你们的老师。可见这戒律很重要。所以《律》摆在中间。律是戒律,是戒条等一些规范啊,一些修行的规范啊,那其实,那里也没有多少有思想的,有思想的是在经和论中,那中间隔着律,把论压低一层,就好像经史子集,集是文集,不用说,但是《经》跟《子》都是思想,中间还隔着《史》。就是把《子》压下去,压低一层。
那么什么叫做《论》呢?什么叫做《经》呢?你就去看看佛书,大体上,一打开来看,假如前面就记载着,现在,这个佛要说法了,不管是我们现在这个娑婆世界佛-----释迦摩尼佛,还是远方的佛,只要佛说法,这一本书记载佛说法,这一本就叫做《经》,那么什么叫做《论》呢?《论》是菩萨所造,它的境界还没有到佛,他是一个修行者,一个高度的修行者,它可以体会佛所说的教,所以它来讨论这个“教”,它来说明这个教,来演绎这个教,就好像,春秋有《左传》《公羊传》《毂梁传》一样,所以中国叫《经传》,印度叫《经论》,所以佛所说为经,菩萨所造为论,《论》是用来说明《经》的,是来讨论《经》的,所以《经》就好像国家的《宪法》,《论》就好像法律。由《宪法》延伸至法律,法律不能违背宪法,宪法是只有少数条目,这个法律的条目就非常的精齐,所以叫做论无精品。论是很富有的,很丰富的,经是很贫乏的,经只有几句话,那几句话,一讲再讲,一讲再讲 。这个菩萨呢,读书人读得都烦了,这句话一讲再讲,一讲再讲,一进入金刚经,于意云何,于意云何?到最后只这几句话,翻来覆去,所以一部经,几乎只讲一句话,所以经是很贫乏的。你要从内容来看,从内容的这个表现来看,它是很贫乏的,只有少数的观念乃至于三藏十二部经等全部佛经,其实也只讲一句话,不是一部经讲一句话,全部的经总加起来讲一句话,这叫做经的性质,所以经是很贫乏的。它的丰富性不够,但是,你要知道,经有尊贵的地位,尊贵不是因为它贫乏,尊贵是因为它高明,它是原则性的表示,它叫原则性,所以经就是原创性的书籍,经就是永垂不朽,历久弥新的著作,叫做天经地义!
所以各位,你只要跟着人云亦云,在哪个时代怎么说你就怎么说,你瞧,在古代不能做判断,你从小就读经啊,就读经吧,你就认为,要说圣人很伟大,你就圣人很伟大吧,你要说我们要学圣人,你就去学圣人吧,各位,这叫做没有独立思考,没有独立的判断,这叫做人云亦云,这叫做浪生浪死,这叫做“与草木同朽”,所以胡适之在当时,所谓的五四时代,他借用袁枚,就是袁子才,清朝的一个诗人叫袁枚,他借用他的两句诗,来教导年轻人,怎么去做学问,袁枚的诗是这样说的,说“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双眼”,两个眼睛,“自将”自己来用“秋水洗”,秋天的水来洗,一生不受古人欺。这一辈子不受古人的欺骗,“双眼自将秋水洗”,为什么叫秋水呢?
“秋水”是有来由的,有典故的,这个“秋水”的典故的意义可能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这个“秋水”最早用,大家最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秋水”这个词,是来自于《庄子》有一篇文章,又名叫《秋水》章一开头,就是“秋水时至,百川灌河”这个“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秋水时至”这个秋天下雨了,这个发洪水了,在这个时间,这个时刻到了“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所有的小川都灌到河里面去,那个这个河水涨啊,涨到多少呢,“,两涘渚崖之间”,两岸,从这岸到那岸,不辨牛马,就是牛马,看上去好像有动物在那边走来走去,但是是牛啊,是马啊,就看不清楚了。你看,这个,水面有多宽,这样,秋水啊,水神 啊,就是河伯啊,他高兴,说,你看,我的水这么大,他就非常高兴,那他就顺流而东,跟着水一直走,向东走,走到海里去啊,才看到海那么大,那他就感叹啦,我以前认为我的水已经很大了,这样看到海,我才知道我实在太小了,所以就叫河伯观海了,这个故事呢,是成语的来由,河伯观海也叫井蛙窥天,这个可以下对的——河伯观海,井蛙窥天。这个河伯观海是比较积极的,这个河伯,自己已经有醒悟了,原来我是不够大的,我不能够自我尊大,他就醒悟了。这个“井蛙窥天”呢,是不醒悟。所以你说用这两个成语,还是用河伯观海比较好一点儿,用“井蛙窥天”就真的是讥笑人了,虽然河伯观海也是有讥笑的意思,但是他现在醒悟啊,河伯,所以河伯观海。这个秋水,秋水就这么大,所以你也可以说“双眼自将秋水洗”因为秋水是大水,两只眼睛啊,用一点点水洗不够,要用很大的水来洗,那这样,可以这样子解释。
另外一种解释说,这个秋水是最清的水,干净的水,那为什么呢?因为到了秋天哪,那这个,暴雨啊,大概都在夏季,因为夏天下雨啊,这雨水是比较污浊的。到了秋天,就不下雨了,所以这个水就清了,所以叫做这个秋水,不过你可以想一想,刚才不是说“秋水时至”么?“百川灌河”,秋天下雨了,不是发大水了么,大洪水,我们要说秋水,秋天就没下雨了,所以水比较清啊,这可能有一个问题,因为庄子是周朝人,这个春秋时代,东周时代。而周朝的日历啊,是所谓的建子,夏朝是建寅,商朝是建丑,周朝是建子,所谓子丑寅卯嘛,十二地支来代表十二个月,那么夏朝呢?是从我们现在所说的一月,这里开始算,所以我们现在一月是夏朝的正月;商朝呢,是推到十二月,十二月是它的正月,春天开始,十二月。周朝呢,是推到十一月,其实推到十一月也有道理,因为十一月,那时候,十一月中间有一个冬至,那时候已经进入冬至了,冬至的那一天就是春天的开始,你可以这样看,所以周朝是十一月开始推的,那么秦朝,秦朝后来在春秋战国灭了六国之后,秦国来了一个很特别的举动,就是它,它再往前推一步,它建亥,它是十月为岁首,那么秦朝的十月为岁首,那这个算法就跟我们不一样,因为我们到了汉朝之后啊,这个汉朝又把它,改回来,这个以夏朝的夏历为准,所以我们现在称我们的日历为夏历。那么孔子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所以如果是要用日历的话,最好的是夏朝的日历,孔子这样说。那么,汉朝就改为夏历,从汉朝以后我们就用夏历,直到现在,我们还用夏历,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农历啊,总之不是所谓的“公历”,不是阳历,是阴历。阴历我们用夏历,夏历就是现在所谓的一月,因为这样,一月二月三月,从一月开始算,一二三是春,四五六是夏,七八九是秋,假如到了七八九了,那个秋啊,真的是秋水了,十十一十二是冬,它这样,这是夏朝,但是我们要推到周朝,就是庄子那个时代,庄子那个时代是十一月十二月一月是春,二三四是夏,五六七是秋,所以五六七正是下大雨的时候,叫做“秋水时至”这样,所以庄子的“秋水时至”其实在我们看是夏天的水,所以“双眼自将秋水洗”,你可以用两种解释法,用很多水,来洗,才能把眼睛洗得很干净,洗明亮了,另一方面是说我用很清澈的水来洗,所以说这个秋水一方面形容这个人的眼睛眸子,非常的明亮,叫明眸如秋水,所以这个秋水应该是指清净干净的水,所以“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这是古诗词教导我们年轻人,要这样做学问,你不要受古人欺骗,把眼睛擦亮一点儿,各位,这种教导不是很好么?是的,是很好。我们一直到现在,胡适之,他是所谓的五四运动的健将,五四运动是从民国八年,1919年,胡适之大概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成为青年导师,他教年轻人做学问,要“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那“一生不受古人欺”,怎么会受古人欺呢?这个袁枚认为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就被古人欺。所以我们要自觉,胡适之更提倡这个自觉,所以有人说五四运动是我们这个启蒙运动,就是说我们每个人要自觉的,不要只是被古人牵着鼻子走。
这个讲的没错啊,而这个“欺”,古人会欺我们啊,古人欺,欺我们,这个也有典故的啊,“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这个“古人欺”三个字啊,也不是袁枚自己杜撰的,这是在《孟子》上就有这样说,孟子引颜渊文,颜渊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说舜是什么样的人呢?我是什么样的人呢?我当然不如舜啊,但是“有为者亦若是”,只要我有为,我也可以像舜一样,也能成为圣贤啊。这个意思,而这句话之后,《孟子》里又说,这个,就引一个公明仪说,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文王是我老师,我应该跟文王学,而且涵盖的,我愿意和周公学,那“周公岂欺我哉?”,周公难道会欺骗我吗?这样,各位,孟子引了两个人的话,一个是颜渊,一个是公明仪,我们再来体会这个话,颜渊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那我们现在就想了,颜渊这样讲,颜渊有没有在骗我们,我们可以想这句话,因为公明仪说嘛,“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文王跟周公都没有在欺骗我们呐!那这个文章的意思就是说,他们没有骗我们,他说的是实话,意思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听他的话,依照他的话去做,所以“道一而一”,天下的路只有一条,对的就是对的,那什么路是对的呢?颜渊讲的话是对的,公明仪所讲的话,也是对的,因为公明仪是学周公,他说周公也不欺骗我们。所以,文王跟周公讲的话是对的,这个意思是说,古人不欺骗我们,到了袁子才,他说“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各位,颜渊跟公明仪,他们骗了我们吗?或说文王周公骗了我们吗?那我们现在说,我们不要受古人骗,哪个人骗了我们吗?要想一想,确实,很多人都受古人骗,当然说了,古代不是从小就只读经么?就是要读这些书,而且读经为主,读儒家书为主,其他的书老师是几乎不教的,所以看别的书就要被老师责骂,所以读儒家的书为主,读儒家的书要我们做什么?做圣贤!所以因为老师这样教,书也这样写,所以我就是做圣贤,告诉你,你被古人骗了。所以袁枚说“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是对的,不是只引这一句话是对的,叫做不要抱残守缺,不要两千多年的传统都不敢变化,不敢变动,但是,我们又另外讲,另外一种方式再来思考,那就是我们把经典废了,蔡元培在用政府的力量把经典废了,一般的民间呢,用民间的力量把经典也废了,废了一百年了,到现在,各位,我请问,每一个人自己,包括我,每一个人自己扪心自问,我曾经想过要不要读经典么?我曾经想过我要不要照着经典做吗?我曾经想过经典有骗我吗还是没有骗我?假如你没有想过,讲这些话是没有意义的,古人骗你还是不骗你是没有意义的,你“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讲这句话也是没有意义的,而一百年来,中国就在一个没有意义的情况下过了这一百年,中国华民族整个没有意义。信不信由你!
你有意义吗?有意义,钱学森怎么会说这样的话?不是每个人都要成科学家,不是每个人都要成大师,但是连一点儿我要怎么办的想法都没有,你是不是太懦弱,你不是太愚昧了么?!所以我们今天不要讲,我们要不要读经,我们要讲这个问题时,我们要先讲有没有想过,要不要?刚才讲了什么叫经,经的意义是什么,它只是中文系的专科才需要读的么?还有,假如它不是,是全民都应该学的,每一个人都要学,它是至理名言,它是天经地义,那我们现在为什么不做呢?接下去,假如我们认为应该去读,应该怎么读起呢?
没有人想这个,所以今天我们就要讲这个问题,这个“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我们一定要常想,这个古人包括谁,你知道么?我们中国自从这个学问成熟以来,这两千五百多年,就从孔子开始算,孔子之前的学问,从皇帝开始算,五帝加三皇,五帝之前,这个还有伏羲,神农,那些渺渺茫茫的岁月,假如从伏羲神农开始算,从渺茫的岁月开始算,到孔子也是两千多年,而孔子到现在又是两千多年,加起来是五千年,所以为什么叫中华文化五千年,这不是需问,这是实词,这是实实在在地说,中华民族自从有思想以来,思想从哪里开始,一般都是说,伏羲画卦,是灵光的爆破,是人的心灵与天道有所感通而开启的文明,想这样子从伏羲开始算,到现在将近五千年,五千年,这个五千年的整个华夏民族,他的所有的经历,所遗留下来的一些痕迹,这些痕迹纵使非常简洁地记录,那也是汗牛充栋啊,经史子集,四库全书所收的,不到王宫藏书的十分之一,乃至不到百分之一,大部分的书不收了,不收的书统一都湮灭了,从古以来不知道有多少人的心血被湮灭了,但是留下来了这些。而留下的这些又把它分类,分列为比较高的一类,请问我们要不要特别去认识,所以我们今天就先讲一个,这个文化的态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