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4758|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式素质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1-22 12:47: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好意思,借用前人的语言,不幸的是,现在的素质教育确实太有中国特色了,画虎不成反类犬。
    翻了两天,这里论坛的帖子,一方面,好多家长在为孩子做超前教育费尽心力,另一方面,斑竹们辛辛苦苦发帖,喊出有20年不留作业的学校,让大家效仿。谁能说出什么是素质教育?我们实行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中国社会能否使用美式的素质教育。此帖由 寒风独立 在 2005-09-14 16:27 进行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2 13:04:45 | 只看该作者
在现在中国到处高喊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看到一个事实,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走入各种的培训班,占据了几乎所有的休息日。而我们的老师,不敢给孩子留作业,害怕家长说给孩子加大负担。于是出现了一个怪现象,中午本该孩子休息的时间,有了午后作业,下午有了辅导班。总作业量并没有减少,减少的后果是成绩的下降,这不是老师和家长愿意看到的。明明是作业,却被别的名次代替,明明是考试,偏偏要说不是,等等掩耳盗铃的说法充斥我们的老师口中。于是留作业、考试变成了偷偷摸摸的事。
课外班市场是如此的火爆,孩子要去考各种的证书,以便证明自己的“素质”。而这本该贯穿在学校的教学中。课本一再简化,考试难度并没有降低,因为教学资源没有增加,孩子面临越来越大的升学压力。于是家长千方百计给孩子找补习班、请家教。无一不是为了考试成绩。老师也一再鼓励家长这样做,而这本该学校的任务被转嫁了。被冠以“素质教育”“特长教育”“个性教育”,于是发生了“指鹿为马”的种种怪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2 13:23:0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这种现象,根本不足为怪,太正常不过,因为当今社会,各种的资源都缺乏,好比3碗饭10个人抢,一定会有人吃不到,而判定他吃不到的准绳只有一个,就是考试成绩。这个在目前为止最公道的,也为全世界所认可的。不可否认,极少数人就是考试不好,能力强,但是这没有一定的尺度来判定,我们只能认为,是金子一定会发光,让他随其自然。不能为了他,做出有损绝大多数人群的判断。所以公平也是相对的,况且中国社会对这部分人也是非常宽容的,人成功的途径也是非常多的,他们不必走绝大多数人走的道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2 13:34:00 | 只看该作者
那么,我们潜心研究的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做人做事的态度和习惯,它是无形的,不是所谓弹琴、体操、奥数。而是生活中的遂遇而安,同学交往中的和善友爱,对待长辈的彬彬有礼,做事的坚忍不拔等等,它存在于我们的祖先留传下来的各种格言警句中,存在于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存在于社会共同遵守的道德中。这才是真正的素质。不能把素质等同于文化素养。
我们的素质教育的目标,就应该跃然纸上了,不言自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2 13:44:11 | 只看该作者
卡内基有套著作《成功之路》,很明确的指出,人的成功有70%以上,靠的是为人处世的态度,一个有积极人生的人才可能成功。这也应该是我们教育的目标。教会孩子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做人。
而我们的素质教育被极大的异化了,或者说是物化了,变成了唱歌跳舞弹琴,这些本应孩子个性自然发展的天地,却被极大的扭曲,以至于变成升学的砝码,结果抹煞了孩子的天性。本来“三好生”评比,就是评选高素质的孩子,也与升学挂钩,也被糟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2 13:59:27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考试本来就是残酷的,这点我们为什么要欺骗孩子,用“素质教育”来掩饰。素质本是一件自然形成的事情,被物化后,即丧失了它的真谛。这就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
我们的孩子必然要长大,一定要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一个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他将来能做什么?一个“非典”,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欺骗”教育的恶果。为什么不让孩子能够直面现实,接受这种挑战,我们真正应该教会孩子的应该是如何面对失败,如何从失败中站起来,这才看出孩子的素质。
日本,用危机意识教育孩子,所以他们的孩子能够坚忍不拔,事事不停的努力,毫不放松。日本民族在短短30年的时间中从新站立起来。我们的家长却在不停的讨论,让孩子刷厕所是否应该?那么重的背包,是否应该有人替孩子背。
西方让孩子自由发展,给他们空间和表现余地,老师鼓励,于是带来了工业革命,产生了各种新思维。
我们的孩子把老师不管,对长辈不尊重,当作开放。任意胡为,作为保护个性

真该汗颜,我们的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已经迷失了方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2 14:13:37 | 只看该作者
其实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本不是一对矛盾,甚至相辅相成。只是某些舆论误导大众,把素质变成了特长教育,把应试教育当作考试教育,才把他们对立起来。我们应该还他们以本来面目。不要通过某些特殊事例来以偏概全。
很难想象,一个不具备坚忍不拔性格的孩子,能够在学业上名列前茅。一个不能遵守学校规范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可以走向成功。

无论怎样,让孩子能坚强地面对真实的世界,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是真实的素质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2 14:22:18 | 只看该作者
是随想,随敲,怕丢失,才分段发表。斑竹如果觉得不妥可以合并。

这些只是这几天的感受,我不是老师,是一个5年级孩子的母亲,随时也面临对孩子教育的各种选择。深深感到现在教育的混乱,盲目。孩子的辛劳与苦闷。
但是我告诉他,他现在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为了将来能够自立、自强。所以他非常甘心情愿的努力努力。通过这一切,他尝到辛劳的成果,失败的苦恼,孩子就应该在竞争中获得磨练,这些都让他慢慢长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4-11-22 14:29:34 | 只看该作者
素质教育的三个似是而非


傅然可



  “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说起“国民素质”,不禁想起那一群围观同胞被日军枪毙的鲁迅同龄人。当然,百年奋争之后,我们不再是任列强蹂躏的民族了。不过,山雨欲来的全球化竞争依然有一种你死我活的味道。谈国民素质总是免不了一种忧患意识。这样的忧患意识贯穿了梁启超的“提高国民文明程度”(见梁的《新民说》)和今天的“提高国民素质”。至于国民素质是不是就是梁先生说的“民德民智民体”,不得而知;比较有把握的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并非“实施”或“推进素质教育”的逻辑前提。
  消灭小儿麻痹,实行计划生育,提倡男女平等乃至灭除裹脚都提高了国民素质,不过它们和教育都没关。另一方面,谁也没有因为要“提高国民水平”或“提高国民程度”而推出“水平教育”、“程度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所涉及的制度问题是大于教育或素质教育的。这是要澄清的似是而非之一。
  毋庸置疑,国民素质、国民教育、分数、能力这些基本范畴的确是有联系的。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涵盖了所有这些范畴。鲁迅这样描述日本同学歧视华人的心理:“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引自《藤野先生》)今天,我们已是有着辉煌成就的发展中国家。
  只是,分数和能力这两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在困绕着我们的教育界,影响到我们的继续进步。
  让我们先从素质说起。《管子。水地》里有:“…准也者,五量之宗也;素也者,五色之质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是以水者万物之准也,诸生之淡也,非得失之质素也。”
  这里,作者以“准”、“素”、“淡”为例,论证水是万物不可或缺、无所不在的基本成份。“素质”指的是所有颜色的共同基本成份。稍加引申,“素质教育”指的应当是通过教育提高或增进受教育者的某些“基本东西”。
  到底什么是“基本东西”呢?
  一方面,相对于无限丰富的实际生活,教育总是有限的,总是针对基本东西的,从这个意义来讲,教育莫不是关于素质的,因而“素质教育”有点同语反复;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最最“基本”的“质”莫过于他们的先天天赋了,而后天教育是无法提高先天天赋的,后天教育只是给天赋以发展的机会。所有好的教育又莫不如此。《日知录。教官》说“…师范如此,虽有英才美质,何由而成?”
  这里抱怨的是没有好的教育,纵有上等天资也无所成就。那么,把“教育”缀以“素质”的新意何在?似乎在对“基本”二字的强调。为什么突然间“基本”成了时尚?难道,素质教育是人们觉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有新人”,“三个面向”等等高不可攀,于是反朴归真转向基本?当然不是。
  “基本”为什么是好东西?“基本”的往往有“生成”的潜力,即能力。所谓举一反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调的就是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多处强调使受教育者获得各种各样的能力。可是,鱼渔之别,何新之有?今人不过换个说法,谈所谓“能力”和“成就”的区别。懂英文的,可以谈"aptitude"或"ability"和"achievement "的区别。异曲同工,古今皆然。
  说素质教育的新意有限并非出于贬意,因为素质教育的提法应该是言在立新,意在破旧。这是要澄清的似是而非之二。“实事求是”并非新词,始出于《汉书》,一度成为清朝考据主义挑战空谈义理的理论旗帜,1937年又被毛泽东题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校训。二十年前,“实事求是”四个字及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又横扫教条主义的阴云,为今天的改革铺平了道路,其不朽之贡献不在立新而在破旧。
  素质教育要破的旧是什么呢?素质教育强调基本能力。能力和成就固然在概念上区别分明,但在现实中很少有不体现于具体成就的能力,很少有不通过一点点成就的积累而获得的能力。所以,强调素质或能力,一点也不该意味着轻视成就。就国民素质而言,更无法想像脱离具体成就而空谈国民的潜能。现实生活中,成就往往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能力倒是抽象得多。考试成绩或分数只是成就的一种。
  素质教育要破的旧不是所谓应试教育,而是那些不能反映基本能力高低好坏的标准和考试,以及它们对教育实践的错误影响。教育总是要面对评判的,最终的评判是实践,诸如道德实践,工程实践,理论实践,艺术实践,管理实践等等。面对“实践之试”的教育是不可避免的应试教育,理所应当的应试教育。考试和素质,正如心电图和心脏官能,不是一对矛盾。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所谓高分低能的说法,也是差之毫喱,谬以千里。关键是,让考试和要考察的能力建立更好的联系;让培养和考察的能力和现实实践建立更好的联系;让这样的考试衡量教育成就,指导教育实践。这是要澄清的似是而非之三。
  澄清了三点似是而非,现在该作个总结。就提高国民素质而言,无论多成功的素质教育都只是一个方面的贡献,国民素质的提高不只系于“实施素质教育”。
  在教学实践的层面上,教育从来就应该是强调基本素质或能力的培养。因此,与其说“实施素质教育”听起来像一种新教育方法新教育政策,不如说“教育要始终强调素质的培养”,以免给广大教师家长带来不必要的困惑和兑现不了的期望。素质教育的讨论,正如当年关于真理标准关于实事求是的讨论,意在端正态度,认准方向。实事求是是一种态度,一种可贯彻于各种实践的精神。实事求是不是一项可以自上而下实施的新工程。素质教育亦然。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0年10月05日14:12:07 星期四)
发信人: xiaomeimei (xiaomei), 信区: Educatio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4-11-22 14:35:26 | 只看该作者
看的出,是你的真实见解。说的非常好。

一些问题,是我们共同的困惑。也我在想,我们到底想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什么?用什么来衡量?也是这基于这些原因,所以请求目师的同意,在这里开了个赏识教育的专题。
希望更多地看到你的感想。有些事,我们大家来共同探讨。通过讨论,可以帮助家长们共同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2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4-6-16 10:35 , Processed in 0.082232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