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zjj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我对读经感受之谨慎读经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1-7-12 08:40:55 | 只看该作者
孩子7月6日参加了同事的“科学童子军营”(具体情况可见http://www.zjjbbs.com./forum-forumdisplay-fid-157-page-1.html,非广告),孩子母亲当了2天志愿者,周末我们也参加野外露营,孩子自己愿意独立生活,强烈要求参加童子军的,在军营近一周,暴露不少问题,关键就是溺爱,任性,其中小学老师的孩子也参加,老师都奇怪,平常在学校很听话,为何在这里这么“放的开”,看到孩子两面性。
其中:孩子也不愿让我们家长去探望,这是有别于其他孩子的地方,同事说,可能家里压抑太久了,孩子说不愿意诵读,读英文(其实两者时间没超过40分钟),锻炼减肥等,这里的环境其实给孩子自由,同事每天都有思维课,CAF的讨论方式(见日志,孩子们上课很自由,躺着,坐着,站着都行,老师也可躺在地板回答问题,呵呵和老外一样,游泳池我想也能锻炼孩子勇敢吧也能减肥吧,每天不少于2.5小时行军),我期待这样的教育能弥补我的过错。
这段时间孩子不在身边,开始看“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看“PET-父母效能训练”等以前看过的,这样书本东西到实践是考验家长毅力、耐心、恒心。

关于诵读,这月没坚持了,军营有自己得阅读材料,给孩子一个自己的空间,期待1月后,我能平常心、平等的对待孩子,能够正确的引导孩子继续前行。
附几张照片:


[ 本帖最后由 zjjng 于 2011-7-12 08:55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小花妈 + 2 + 2 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1-7-12 14:55:54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楼主所讲的只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不是读不读经的问题,而是要怎么读的问题。是否有良好的心态和高度的认识。课外阅读不也是如此吗?很多的老师和家长将孩子的课外阅读套上枷锁,限制孩子的阅读类型,影响孩子的阅读兴趣,并告诉孩子什么书是有用的什么书是没用的。这样的功利心与阅读认识难道不等同于盲目的功利的读经一样吗?所以这不是读经或者阅读的问题。
       但是值得说明的是其实很多的家长和孩子都是从盲从开始,他们并没有高度的认识和良好的心态,但是他们却可以从坚持读经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成长,促使自己不断地增强认识,磨练心态。没有人是从一开始就有那么高度的认识和水平的。大家都是在不断的进步。阅读也是一样。所以我想说的是,拥有高度的认识和良好的心态也是需要成长与磨练的。读经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是我们成长的阶梯,也许这就是虽然论坛里不断的给读经家长泼冷水,但是依然不能阻止家长们坚持读经步伐的原因吧。


老是打错字不好意思。

[ 本帖最后由 huangyezi 于 2011-7-12 06:59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mcqueen2006 + 2 + 2 说得真好,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在读经的 ...
zjjng + 2 + 2 读经不简单,不是像王教授那么轻而易举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1-7-13 08:32:47 | 只看该作者
很高兴能看到反思大量读经的帖子,能引起大家的认真思索,我想这样的帖子自然有了价值。
关于读经,我们可以列举很多好处,同时,这个世界是阴阳并存的,我们在读经的同时,为什么不去思索下读经的害处?
至于大量读经这样的说法,其理据又在哪里?反观历史,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成就自身的不少,但是,大量读经而成的起码现在还没有出现。
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孔子,老子,那,我们为什么不反思下,他们学的是什么?《论语》?可笑的是,孔子本人是没有见过《论语》的,可笑的是,《论语》是在孔子死后几十年后出现的一本言论集。
《易》曰:与时俱进,与时偕行;与时代并行才是生活的道理,孔子当年见到老子之后,老子的话,今天看来,已然震耳发聩!
这些现实我们为什么不敢去面对?
读经,很好。但是,要清楚的避免其不正确的理念、方法所带来的危害。
大家讨论。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zjjng + 2 + 2 经典有局限性,不是一读了之这么简单,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1-7-13 08:50:15 | 只看该作者
之前在张家界论坛就看到过楼主的帖子,很高兴在这里看到了进一步的活动。

同意楼上的观点,怎么读,很重要。

我家也在读经,读两年多了。用的累积法,感觉很好,不离家庭,不离主流教育,每天读的量不多,但是累积下来,也是很可观了。最重要的是,孩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让我感到很欣慰!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zjjng + 2 + 2 我做得很差劲呀,特别是这次童子军营活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1-7-13 18:53: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i>huangyezi</i> 于 2011/7/12 14:55 发表

但是值得说明的是其实很多的家长和孩子都是从盲从开始,他们并没有高度的认识和良好的心态,但是他们却可以从坚持读经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成长,促使自己不断地增强认识,磨练心态。没有人是从一开始就有那么高度的认识和水平的。大家都是在不断的进步。阅读也是一样。所以我想说的是,拥有高度的认识和良好的心态也是需要成长与磨练的。读经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是我们成长的阶梯,也许这就是虽然论坛里不断的给读经家长泼冷水,但是依然不能阻止家长们坚持读经步伐的原因吧。 ...




关键是要搞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在促使我们真正地成长?
我想,这个原因不是【困难与挫折】,也不是【战胜冷水的坚持】。

好像我以前在哪个帖子里谈过这方面的问题,那是我个人的体会
可以三个字:不自欺。
可以两个字:诚实。
可以一个字:诚。

只有那些有过真实而又深刻的内在体践者,
才知道这个三二一的差别与实义。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1-7-13 18:55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7 金币 +7 收起 理由
paisley + 2 + 2 请教这三二一的差别与实义?想了一会儿 ...
zjjng + 2 + 2 经典并非万能,我想关注孩子健康成长是 ...
huangyezi + 1 + 1 呵呵
端妈 + 2 + 2 呵呵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1-7-20 22:57:3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paisley 的问题

评分分数: 威望 +2  / 金钱 +2
操作理由: 请教这三二一的差别与实义?想了一会儿,实在不明。谢谢!
----------------------------------------------------------------------------------------

你总是提一些别人不太留意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很关键,要准确清晰地讲出来却并不容易。你的问题有两种讲法,一种是教科书似的名词解释性的外在比较,一种是内在于生命的具体的描述。前一种讲法,一般人比较容易理解,似乎很容易听懂,但听了之后吧嗒吧嗒嘴,却没什么用。你可能不喜欢这种套路。而后一种讲法,要么就一定需要读者既有内在相应的生命历程去应和,又要熟悉心性学问的某些关键性概念;要么就要结合一些事件去巧设比拟,否则很难真正听懂。


我这几天在全球网费了些时间,改天写个专帖回答你的问题。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paisley + 2 + 2 感谢!其实我也想到这一层,所以写了评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1-7-21 17:35:44 | 只看该作者
个人观点:经典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积累的宝贵而有指导性的经验以及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也必然包含于其中。孔孟儒家、老庄道家及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思想的精华当是我们公认的经典。学习掌握它们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因此它的地位必然高于当代文学,尤其是当代中国文学。西方文学暂且不说。
至于方法当是因人而异,不可千篇一律,然而诵读实必不可少的一环吧。
当然,家长切不可为孩子读经了就一省百省了,以为找到了通往成功的钥匙,实为大错特错。须知家长的修为必然要伴随着孩子的读经而前行。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小花妈 + 2 + 2 赞同!读诵经典需伴着家长修为的提高。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11-7-29 14:26:46 | 只看该作者
10年才想明白一个问题,对得起孩子吗?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10 + 10 有些问题,十年也未必想得清。有些问题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16:14:5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y_coffee 于 2011-7-29 14:26 发表
10年才想明白一个问题,对得起孩子吗?



       10年对人生来说很重要,我在孩子教育中所面对困惑、自己懒惰等等来导演这场戏。只要失败感觉,确实照看好孩子不足以为道。

       昨日看“我是山姆”电影,我觉得我们智力属于正常的人还远不如智力只要7岁的智障父亲给孩子的“爱”

       正如P.E.T托马斯.戈登在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中如何积极倾听中所说的:”作为一个倾听者,你要冒着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态度风险。换言之,人们实际上会被他们真正理解的东西所改变。“当你”毫无保留接纳他人的经历“时,就有可能对你自己的经历进行重新解释.这会使人惊慌。一个”惯于防御“的人无法忍受自己暴露在与自己截然不太想法和观点之下。然而,一个灵活变通的人就不那么害怕改变了。那些有着灵活变通的父母的孩子,当他们看他们的父亲和母亲愿意接受,愿意展现真实的一面时,会做出积极的反应。”

        我们不仅要倾听如何“去教育”(或者读读经)的声音,而更多是“积极倾听孩子的声音”,爱自己的孩子,我想我们心中的声音是何等的清澈响亮,但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行动所带来是事与愿违的结果。我们在教育孩子中没有去倾听,全身心接纳倾听孩子的声音。
       这是我十年过错。但现在开始我在做出积极反应。普通人终究难以预料或者计划10年,人在这成长过程中,被不同观念、思想、习惯信息所冲击,诱惑,人如此渺小,人生如此短暂......

[ 本帖最后由 zjjng 于 2011-7-29 16:39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10 + 10 无保留地倾听,是人类最伟大的德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1-8-4 03:54: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i>zjjng</i> 于 2011/7/29 16:14 发表

作为一个倾听者,你要冒着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态度风险。换言之,人们实际上会被他们真正理解的东西所改变。当你”毫无保留接纳他人的经历“时,就有可能对你自己的经历进行重新解释,这会使人惊慌。一个”惯于防御“的人无法忍受自己暴露在与自己截然不太想法和观点之下。然而,一个灵活变通的人就不那么害怕改变了。那些有着灵活变通的父母的孩子,当他们看他们的父亲和母亲愿意接受,愿意展现真实的一面时,会做出积极的反应。”
...




教育的第一技能是【倾听】,教育的最高技能还是【倾听】。我们甚至可以说,【仁智勇】三德之最全面的体现就在于【倾听】
【论语】上记载,夫子也要到六十岁才彻底学会【倾听】——即所谓【耳顺】。然而,【人如何才可以耳顺】呢?
假如非得等到六十的话,未免令人略感失望。
关于圣人实践时的经验分析与解说,【论语】(包括四书五经)似乎并没有给我们讲出一套详细的实践科学。。。

这是中国学问的晦暗地带。


中国的圣人们——尤其儒家心性之学与佛家圆顿之教这两脉——均不注重【经验分析】而只注重【圆实义谛】,往往一开口就是【根本极致】,从不细致讲解圣人他自己何以能有今天这般证量,此德此行之具体的精确的经验诀窍究为如何?  与佛教相比,中国的圣人们不善于经验分析,他们顶多随机指点一下,假如弟子没有上佳的悟性,就算跟师傅一辈子,也很难学到什么【本质内容】。夫子弟子三千,【仁】者几人? 圣人也是人,他能实践的道德学问,对于凡夫而言为何【说来容易做来难】? 若都归责于学生【心性愚钝】,未免不太公平。难道就不能批评圣人们的解说太笼统,指点太高妙吗?

人类内心的幽明世界,有没有一条更清晰更便于解读的【途径】呢?我认为应该是有的——从这里,我们可以见到西方学术文化的精彩。近三十年来,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包括存在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已经从最初颇有争议的一门学科(争议主要源于欧美临床心理学界根深蒂固的行为-科学主义倾向)迅速发展成为人类智慧的深刻整合与应用。其哲学智慧能博采康德哲学、存在哲学、现象学心智哲学以及东方儒释道哲学等众家之长,而显微研究视域则横跨分子生物学、基因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多门当今前沿科学。。。我常常为这些致力于开显【意义世界】的人文科学家们的广博与谦逊深深折服,他们不仅对人类混杂晦暗的内心世界深具洞见,也为人们提供了大量实用性极强的【自我了解的技术】。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新叶 + 2 + 2 中国的圣人大抵是觉得愚者不可教,悟者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4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7:12 , Processed in 0.121100 second(s), 4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