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91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理自疗读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1-18 23:06: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难非不能  
◆ 信心篇第一 ◆

“我的病能好吗?”

“我能学会吗?”

“我脾气坏,习气深,能转变过来吗?”

我都回答“能”。

你信我的话你就会去努力,你若有点不信,我要再作些解说,使你明白道理,建立信心,因为心疗的一切力量,都起源于信心。

佛经里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心是行动泉源,道德事业的根本。

我说“能”非凭空与你树立信心,而是依据“无常”这个论点来确定的。

“无”没有“常”不变,这是佛陀(印度)释迦牟尼四十九年讲学的基本论点,认为宇宙人生,世间万物,无有不变的道理,他以这个基本论点劝导人们努力转化生活中所遭受到的种种苦难。


人在生活中能学会许多原先不会的,也能去掉原来所有的,例如:

“抽支烟吧。”

“我不会。”

“玩玩。”

“嚓”一声,火柴的火朵已跳跃在你眼前,这种无慧的殷勤,加上邪说的劝诱,你学会了吸烟。另二善友劝你戒烟,说吸烟有害健康,易患肺癌、老年慢支,吸烟等于慢性自杀,你觉悟了,把烟戒了。

从不吸烟到吸烟,又从吸烟到不吸烟,说明人是可以随环境影响,自己的意志而转变的。

这道理说来好懂,真明白也不容易,有人还在作相反的肯定与宣扬,说“学不到的”,“改不了的”,“治不好的”等等。被他们随便用来作为依据的就是“难度太高,你我这等人学不到”,“江山易移,秉性难改”,“这种病治不治都是死”。这种人自己无上进心,吹冷风、说凉话却很灵敏,若不扭转这种风气,病人被医生吓死,聪慧人不求上进,也成了二等人,二等人不变三等人才怪呢!

“江山能移,秉性难改”,原话不错,错是错在如今说这话的人和听的人大都把“难”作为“不能”来理解,在他们的思想言词中包含着消极与绝望。

“难”非“不能”,难改不等于不能改,个性坏、习气深,都能改,不过难一点罢了。

“婴儿会吃饭吗?”“不会。”

“会吃奶吗?”“会”。

“会走路吗?”“不会。”

“两脚会活动吗?”“会”。

吃奶动作和手脚活动,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吃饭、走路都是人在生活中学会的。别看我们现在吃饭、走路都很自在,当初我们从不会到学会的过程中,也是很艰难的,只是由于生存的本能使我们去克服种种困难,谋求成长罢了。

我们若把培植智慧,提高修养,改正劣性也作为生存的要求去追求,难的事也就不难了。

请想一想:

由于惰性畏难,把某些可能的目标看成不可能,这不过是给自暴自弃戴上个面具,已经害了自己,若再去影响他人,那过失是很大的。

即使自己看不到十全十美的人,但人是可以把自己提高成为十全十美的。

你喜欢高声朗诵吗?

          人要是了解没有不变的事物
          身上的病痛和心中的愚昧就会得到转化
          困难在向我们微笑说:
          “我的顽固也并非是不可克服,
          虽然成功总是掌握在意志坚强人的手中,
          但幸福的种子还需要自己去培植。
          要求学找个有智慧的老师
          要求医找个有责任的医生
          要朋友找个有上进心的善友
          希望你以欢喜心常想起那些智慧语言中的要义
          它能消除你的病苦与烦恼
          它能给予你智慧上的安乐
          你会唱吗?
          人解无常理 病愚皆能转
          难非不可能 有志事竟成

(本文仅供病苦者作心理自疗,为傅味琴1984年之写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8 23:08:46 | 只看该作者
我能好吗  
◆ 信心篇第二 ◆

平时,我们自以为没病,其实“人生无有不病时”,不过微而不觉罢了。这些五脏六腑的生理组织因素时时发生矛盾,时时都在病中,有时协调成分多些,身体就称健康。

由于烦恼引起心理失调而致成的病态,它的复杂性、细致性和长远性都远远超过由于生理因素失调而产生的病态。生理上的病痛引起心理上的烦恼尚有限度,心理上的烦恼影响生理上的健康却无处不渗透。人即使自己感到无病时刻,心理上的烦恼也在进行繁细的长期的扰乱,有时,遇到它来个猛利的刺激时,你就病倒了,乃至可以丧失理智与生命。

生命的强弱,寿命的长短,决定于人的健康,说明白点是决定于人的心理健康。胸怀开阔的人总比心狭多恼的人长寿。

精神病学认为,那些个性不良、情绪不稳,乃至怪脾气、坏习气、多疑、自私,无一不是心理上的病态,至于日后有人患上了忧郁症、狂躁病、猜疑症、强迫观念症、神经官能症,这些都不过是前者矛盾激烈的失调而已。人们总把后者看成是病,前者不看成是病,实则二者都是病。
家庭的争吵、人间的不和,实在说也是由于人的心理病态,在与环境联系中发生冲突下导致的人生病态。

我抱着想帮助人们心理上的病态,生理上的病痛,家庭社会生活失调的病苦,来进行这些写作的。

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使人们在自认为健康时能看到自己所不易觉察的微细的病态矛盾,在人们轻病时要觉醒,不要得过且过,讳疾忌医。为了人生的幸福、安乐和与周围人们和谐的生活,应该为自己的心理健康作出努力。当人们重病时,要他看到希望的一面,不要失去信心。

信心,就是治疗身心疾病、疑难重症的强力补剂,也是使人能从恶劣变美好,从痛苦变安乐的必要条件。

[随症施法]

当病人问医生:“我病会好吗?”这是病人盼望医生帮助他建立信心的信号,当病人怀疑他的病能治好时,我就问他:

“你未病前是个好人吧。”“是的。”

“既然好人会变病人,病人也可以变好人啊!”

“那我的病吃药打针几年了,为什么治不好呢?”

“你知道病是什么?”“……”

“病是体内的矛盾,矛盾复杂了,病就加重了,矛盾转化了,病就好转了。医生治不好的病不能说病不会好,你的病也可能过去用的医疗方法不对路,不要失去信心,常有化上千元钱都未治好的病,改用几味草药却治好了,药物治不好的病也可用不打针吃药的方法来治好。今举一例:

女孩五岁,突然胸闷难受,短气叹息,食下即吐。幼儿园老师大惊,母抱走医院,论断不明,药物未见效。夜更难受,不能安眠,我施以按摩,当夜病情消失,安然入眠,以后每周按摩一次,二三次后食下不吐,巩固数次完全康复,未见反复。

为你献上诗一首

          当病痛来到我身上时
         心病却更加深了我的痛苦
         总想知道我的病根在哪里
         佛陀说过,自私烦恼是一切痛苦的根
         医生也说过一切生理上的病都离不开心理上的因素
         如果我的烦恼能转变
         就不能说世上会有治不好的病
         如果我不停地在加重内心的烦恼
         是否就应该说
         不治之症就在我心与身相联的夹层中


     (本文仅供病苦者作心理自疗,为傅味琴1984年之写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8 23:11:19 | 只看该作者
个性疗法  
◆ 能除忿怒第一 ◆

人都会发怒,却不知怒的危害之大。

多年前我在远方做客,有人感叹地说:“回忆我一生事业,好几次都被怒破坏了。今天听了傅老师一席话,句句说到我心里,胜过读十年书啊!”

怒,既败坏人的事业,尤危害人的健康,人一怒,脑细胞大量损伤。

怒,使家庭失和,眷属乖离,亲友厌避。易怒,使子女得不到好教养,造成父母对子女少关心爱护,和子女对父母的恐惧怨恨,会使儿童产生对环境的不安全感和感染到任性易怒的坏习气。

我是怎样劝说人们除怒的呢?今且不说,先请你读首“除怒”的颂歌,它在与人幸福上具大威力,颂曰:

“忿怒不见法 忿怒不知道
   能除忿怒者 福喜常随身”(法句经)

依此四句,我演化一诗:

除 怒

        忿怒的人连话都容易听错
         不把事实颠倒已经不容易了
         哪里还能冷静地去观察一切

       生气的人常把路走错
         不被野兽吃掉算幸运的了
         哪里还能安稳地迅速抵家

       懒汉把丰收寄望天老爷
         怒者靠出气发泄痛快
         这些人哪会有什么喜事临门
         幸福是不会跟随他们的
         只有苦恼会大献殷勤

       改掉懒惰已不简单
         除去忿怒要有智慧才能做到
         果子总是从勤劳手中摘下来的
         幸福总是讨品貌端正的人欢喜

思维

人为何要发怒呢?

“因气忿而发怒啊!”可见怒是一种气忿的发泄。

以怒发泄气忿可不是有智慧的表现,更非有修养者应有的作为。人一怒,智慧修养随之焚烧殆尽。

故“制怒”对每个人都有非常必要的重要意义。

人生遭遇总有顺逆,如能除怒,离瞋,即能增智慧修养,得身心安乐。

[随症施法]

怒会加重病情,甚至突然死亡。对病人来说,怒是一点好处也没有的。
作业

①日读全文或背诵(欢喜,认真慢读)

②平时除怒,怒时制怒,努力一月,大怒不起,小怒知悔,怒起急诵偈,怒后分析怒因,了知智愚之别,检点防止。

要求

写出心中烦恼,自他怒之危害和除怒之法,学法心得及身心增益状况。

信札 “息怒疗法,对肝、心血管系统病、高血压、脑病,有极重要作用。
                                (泉州王xx )
           (本文仅供病苦者作心理自疗,为傅味琴1984年之写作
人生不必寻烦恼

烦恼是什么?我曾不止一次地叩问心灵,在人生的旅途中寻找答案。

一位睿智的哲人说,烦恼是人驾驭不了自己而徒劳的叹息。

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说,烦恼是人生灰暗的色调,是心灵空虚的自我表白。

我们来到这个多彩的世界,是为了愉快地品味今天,拥抱明天。体会到生命的欢乐,烦恼就会在阳光下“云开雾散”。纵然有一天,生活变得暗淡,也用不着去寻找烦恼,因为命运掌握在我们手中,只要生命之火还没有熄灭,就能燃烧起希望。

人生不必寻烦恼,因为你在诚实地生活。每天晚上你安然地入睡,每天清晨你又兴致勃勃地起床去迎接又一个平凡而充实的日子。

人要享受生命的快乐,就应该战胜烦恼,因为,烦恼是人生的阴影。
                    (摘自《心理与健康》2002.3 张守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8 23:14:02 | 只看该作者
个性疗法  
◆ 治怒之本第二 ◆

关于怒,多数人都易发生,制怒的根本方法是什么?我还不大清楚……(河南淇县段某某)

治怒的根本方法是智慧,待人和蔼慈祥,也就不大容易发怒,说慈祥悲怀是治怒之法,自不会错,但善于解决问题的慈心悲心归根结蒂还是从智慧中出生的。

人能慈祥待人,就是智慧的一种表现。但若缺乏对事物的认识、分析能力,他所表现的智慧是有欠深入的,常带几分愚,这叫“智不及愚”。

古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若无深刻的智慧,恻隐之心仅是一种发自善心的怜悯。由于少慧故,往往不善分析,不辨是非,自以为好心待人,却常因别人接受不了而得不到好结果,“好心办坏事”的人都由于少慧故。

要改变易怒,也唯有智慧才是根本之法,啥是智慧?这好比问“学问是啥东西?”学问和智慧,皆非买卖可得,不懂就学,遇难就问,学问就来了,智慧也就在学问中来了。

像对痛苦根源的探讨,安乐幸福的争取,对矛盾的分析,问题的解决,你多听多想,多行动中提高修养,这样闻(听闻)思(思惟)修(实行)这三种智慧就来了。

思维

人用较多的时间去评议他人,却很少花点时间来认识自己,这似乎太不照顾自己了。评他人之短,人人容易做到;认识自己缺点,就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人都不愿意危害自己,也不会认怨敌作亲人。认识怒之危害,即动摇了你与怒的亲密关系,一下子除不掉,慢慢随智慧的增长,你总会把它抛弃的。

人虽不能一下子除去易怒习性,但在不断学法过程与生活修养中是能磨练出智慧来的。

[随证施法]

“制怒的智慧从哪里来?”

制怒的智慧也从学问中来,首先,你要学会二种能力:

认识怒(认识自己易怒个性的种种表现)

知怒害(知怒之害)

“治病智慧表现在哪里?请举例。”

失眠者能不为今晚睡眠操心,从而打破恶性循环的连锁反应(此云不执);

头痛健忘者能合理用脑,少妄想杂念,莫让烦恼污浊动乱心地清澄(此云静虑);

胃胀胸闷病人,能迅速把气闷往后一移,心怀宽大地让内脏神经松一松(此云无量);

言语障碍,口吃者要认识怒是口吃友,乃己之危害者,知心疗重要性,要从智慧法药中获得心理健康,言语流畅(此云自在)。

医生有对症之慧,病人有信解遵嘱之慧,医生病人皆具智慧,百病可治。

结语

常随智慧不随怒,习性虽深改亦能,

偶一失调能速知,深见过患猛利悔。

作业

①日读全文

②请熟记:

对表扬自己不表示高兴

对责骂自己不表示愤怒

专心致志地追求学问

这才真正是学者的风度 (萨迦格言选)

要求

①认识哪些是你未能克服的怒,你是平时除怒?还是怒时制怒?怒后悔怒?以怒为荣?

②分析一件发怒起因和深见过患的事例,心理自疗收获及身心增益状况。
            (本文仅供病苦者作心理自疗,为傅味琴1984年之写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0:18 , Processed in 0.079519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