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自 Eva的学习 - dawnch
语法学习的目标原本不是应试。
语法是语言的规则,学习语法是学习规则,目的是正确地运用语言。也就是说要说得对,写也要写得对。
无论你对学校的英语教学如何不认同,都不应该因此就放弃学习正确地运用语言。
无论你的听力、口语、阅读积累有多深厚,这些工作都不能代替语法学习。
英语母语的人尚且需要通过语法知识的学习而去提高语言质量,那如果说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可以省却这道工序话,我看不出合理的逻辑在哪里。
语法学习往往是以知识的形态进行输入的,知识需要转化训练才能形成运用这种信息的能力。一般这不是把语法规则记住了,把新概念的课文读了几遍甚至背下来就可以完成了的事情。进行这种技能训练有时候是具有很高的英语教学能力的老师才能做到的。很多英语教师的教学停留在知识教学。如PPP教学法,前两个P都容易做到,因为这是最省力的。大多数老师在第一个P(presentation)不会有问题;较优秀的老师会有第二个P (Practice)(但很多都是依赖书本上的练习题),但第三个P (Production)就很少有老师会做得到,设计足够的产出式训练活动,无论是事先备课还是临场发挥,都需要老师非常有才干!
这种问题其实在网络教学中是很严重的。特别是那种低成本的一对一教学,老师走马灯似地一个学生一个学生地上课,根本没有时间去备课去设计教学活动。在处理语法项目的时候,能把前两个P做好就很不错了。
脑子里语法概念清晰,但运用当中出错,是母语负迁移的结果。
初级学生几乎百分百会有的错误,比如:没有名词单复数,可数与不可数名词搞不清,不用冠词,没有动词第三人称单数,没有时态,因为这些都是汉语中没有的东西。
再个,象she/he在口头上混淆,read book, I am do my homework. Yes, I like. ... 这些则是受汉语中似是而非的表达法的影响。
也就是汉语中没有的东西,英语中容易错;汉语中有相似的,英语中也容易出错。呵呵
这些现象,在无论是“野路子”出身,还是学校英语出身的孩子都是共同的!由此可见那所谓的“野路子”规避不了母语负牵移的影响。绕了一大圈,还得走回老路上。
但区别也是有的。“野路子”出来的学生,很可能说错了不知是错,因为没有概念。学校英语出身的学生,说错了则知道是错的,有自我纠错的能力。
没有语法概念的,则需要去有意识有系统地学习;而有概念但却用错的,则需要有意识有策略地去练,而且还要大量地作听读两方面积累。
可见,野路子也好,学校英语也好,两者需要结合。
其实无论是“野路子”的做法还是“学校英语”的做法只是分工不同,承担了英语学习中某方面的工作。
“野路子”大量从听力、阅读积累信息,好像是通过这种手段制造一个人工英语环境,然后让孩子在这个环境中把英语类似母语那样去习得。这个路子,可以在某方面取得不错的成果,但这种成果却没办法把英语成为这些孩子的又一种母语。道理是简单的,事实是明摆着的:
1. “人工的英语环境”无论在质与量都与“天然的英语环境”不同;
2. 学习者有了母语的干扰。
“学校英语”,因为资源的限制,只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开设基础课程,而不能提供各项技能训练,如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写作课等。“学校英语”未能培养出能力,其实是个资源问题,并没有方向性的错误。
而如果把“野路子”与“学校英语”两者结合,其实就是实现了语言教学界的基本共识:习得与学习相结合。
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这恰恰是和语言学校的课程设计是一致的,并无新意,都是以语言知识的学习为基础,然后加上针对各项语言能力听说读写的技能培训课程。
“野路子”忙来忙去,忙的只是补充了学校所不能提供的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而已,没必要回头来说第十饼才是有用的!
“脑子里语法概念清晰,但运用当中出错”,这个问题,作为非专业的英语学习者,需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这个持久战,最长的很可能是“永远”!如果真有决心在有生之年而且是较短的时间去解决的话,大概有这些路子:
1、出国,身处自然的英语语言环境,而且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高品质的英语信息的输入以及英语运用的机会。象近几年有些去英美的留学生,出国几年回来后发现得到长足发展的是汉语普通话而不是英语!因为他们虽身处国外,但主要时间是在中国留学生圈子里混!
2、象那些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一样,生活中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英语学习或与英语学习有关的事情上。但这个也是与自身的努力程度有关的,不少考了专八的却连口都张不开的人是很多的!
除了这些办法,很可能多数人要有长期与“低级错误”和谐共存的心理准备。
在长期共存共处的过程里,能够不断自我修复的能力很重要,这种能力就是要靠学习语法获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