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21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父母与孩子间的不良交流模式对宝贝的影响(上)(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1 16: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威权式
小白的家原本在山东,父母为了给女儿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举家搬到北京来。找工作,买房子,真是不少费劲。妈妈卖掉了公司,现在把教育小白当作事业来做,爸爸把小白的学业表现作为“考核”妈妈的标准。
妈妈是个雷厉风行的人,用经营公司的办法教育小白,这下可苦了孩子。小白战战兢兢,生怕哪点没做对惹恼了妈妈。妈妈一瞪眼,小白就哆嗦。在妈妈的监督下背英语、弹钢琴、滑冰……小白一点乐趣都没有。每天最幸福的事就是睡觉,只有那时妈妈不在身边。

专家评说:
威权式家长不同于权威式家长。权威的角色是儿童需要的,真正的权威不是靠强权,而是靠威信。有威信的成人使儿童感到爱,感觉受到保护,令儿童爱戴他,靠近他。威权式家长如同奴隶主,不受孩子的爱戴,孩子总是对他又爱又恨。威权式家长用逼迫的手段控制孩子,把无力感、弱小感投射给孩子。
这样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会:
-        
内心非常弱小、自卑、敏感、焦虑。他们表面装成强大的样子,其实是在掩饰内心相反的东西。与这样的人交往起来很累,因为你不知道说什么话又让他不高兴了,你必须学会保护他脆弱的自尊才能和他接近,最终这样的人朋友很少。
-      
孩子会模仿家长的行为,成年后也会压迫自己的孩子。虽然TA非常憎恨家长,但是TA不自觉地“向攻击者认同”。因为家长是TA最熟悉的人,尤其是母亲,与TA的关系是世界上最紧密的。在TA生命的早期,母亲就是上帝,无论母亲做什么,都被TA毫无保留地接受,TA毫无疑问地要模仿母亲。

家庭建议:

-        
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成为TA自己。不要把教育孩子当作事业,也不要代替孩子设计TA的人生。把该由孩子决定的事情交给孩子。
-        
对孩子的付出要适度。否则你就管不住自己要向TA所求回报,对TA不满意,向TA发泻心中的不满和怨气。
-        
容忍孩子不如别人。不要横向对比。相信你的孩子,如同相信一颗草种终究会发芽一样。
-        
给自己减压,给自己生活的乐趣,不要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怎么承受得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1-4-1 16:00:30 | 只看该作者
2。打骂式
苗苗的父亲不看教育孩子的书,他的教育就是打骂。他的理由很简单:我从小就是打骂出来的,现在不是很有出息吗?我弟弟被父母宠坏了,不打不骂,现在成了个混混。
苗苗爸称自己的方法“简单、粗暴、有效”。他看不惯那些溺爱孩子的家长。的确,苗苗的表现总是比被溺爱的孩子好,她有礼貌、守规矩、讲卫生、学习好。但是爸爸没有注意到一点:苗苗不快乐。

专家评说:
有的家长把打骂生气当作手段,有的家长把孩子当出气筒,这是两种不同的行为。
打骂孩子的家长往往没有原则,把自己的心情好坏当作标准。孩子知道自己生活的环境是不安全的,父母是不可信任的,TA学会了时时刻刻保持警惕,看人脸色。
打骂孩子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身体伤害在其次,最主要的是心灵的伤害。打骂孩子的家长一再用行为向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你是弱小的,弱小的就要被欺凌。
被打骂的孩子从小不被尊重,TA长大了也不会尊重别人。TA会讨好别人或畏惧别人,但那不是尊重。在TA的心目中,不知道什么是平等,不是被人欺,就是欺负别人。
TA欺负别人是因为模仿家长,也是因为TA心中积累的愤怒太多了。这种愤怒TA几乎意识不到,总是以无名火的形式发泄出来——而发泄对象就是弱者。

家庭建议:
-         新疆有一句谚语:“往天上吐吐沫,总会回到自己脸上”,对孩子施暴,最终会得到报应。
-         每个打骂孩子的家长都有心理问题,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与孩子无关。
-         每个打骂孩子的家长都是被家长打骂的受害者,如果你不愿意这种痛苦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就在你这里打住吧!
-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打骂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1-4-1 16:00:55 | 只看该作者
3。溺爱式
奇奇是个“小上帝”。奶奶和保姆毕恭毕敬地围着他转,要什么东西必须以最快的速度给。奇奇爱发脾气,摔东西,打人,说狠话,怎么解恨怎么来。
比如奇奇出去玩,看见小朋友的新玩具,上去就抢,抢不到就倒地大哭。奶奶赶紧问人家在哪买的,让保姆打车去买。
谁让咱们80后的四个老人只有一个宝贝孙子呢!宠都宠不过来,哪能见得他不开心?

专家评说:
溺爱的本质是伤害孩子。溺爱孩子的家长把自己的一部分需求投射给孩子,再对其倍加爱护。他们眼中看到的根本不是孩子这个他人,而是格外需要关爱的自己。
溺爱式的家长与威权式的家长有一点是相同的:都使孩子感到自己的弱小,无力,无法激发起孩子内在的力量。
随着独生子女生育第二代独生子女的时代来临,溺爱的现象更加普遍。交给老人照顾,是因为孩子的父母不会养孩子。有的老人也不会养孩子(当初也是让上一代帮助养的),小心翼翼地又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重任。
爱得太深,但是不知道什么是真爱。溺爱出来的孩子缺乏抗压能力,弱不禁风。一旦亲自面对社会上的风雨,马上被击垮,退缩回家里。他们不能自立,弄不好要啃一辈子老。


家庭建议:
-         把孩子交给老人的父母注意了:不论你如何忙,也要承担起养孩子和育孩子的责任。现在逃得了,以后也逃不了。趁问题还不大,赶紧亡羊补牢。
-         爱和自由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就是规则。不要怕对孩子说“不”,只要你学会技巧。如果你总不对孩子说“不”,TA就要不断试探你的边界,挑战你的容忍度,其实TA的内心是不安和焦躁的。
-         不要把孩子的挫折和负面情绪想象得很可怕。当孩子遇到挫折,情绪不好时,只要你陪伴和理解TA即可,孩子的恢复速度比大人快得多。不要试图把TA可能遇到的挫折都过滤掉,那会妨碍孩子的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1-4-1 16:01:43 | 只看该作者
4。表演式
童童的妈妈看上去是个十全十美的妈妈。她热情活泼、爱说爱笑、对童童照顾得无微不至。她对童童说话的时候会蹲下来,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地说。可是童童目光呆滞,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他经常不高兴,不高兴时就哭闹撒娇,缠着妈妈。
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童童的妈妈是一个表演式的家长。

专家评说:
表演式的家长在人格层面具备表演型的成分,待人接物表情夸张,显出十分讨人喜欢的样子,格外吸引眼球。她以过分的主动热情和貌似十全十美的样子对待孩子,但是缺乏内心的感受,像在表演似的,这种虚假做作孩子一定能感觉得到。
表演式的家长带给孩子的是什么呢?
-         家长的虚情假意,引起孩子的模仿,孩子将来可能也会这样对待他人;或者孩子反其道而行之,很排斥面部表情和言语的抑扬顿挫,给人的感觉是这个人麻木不仁。童童就属于后者。
-         孩子感受不到真爱,但是能感觉到家长内心的焦虑和恐惧。孩子也会莫名其妙地紧张不安,缺乏安全感。越是缺乏安全感,孩子越粘人,好像和妈妈感情很好的样子,这妨碍了孩子的独立。

家庭建议:

-         表演式的家长总是戴着面具。为了识别面具,发现真实的自我,请你经常独处一会儿,看看自己在想什么,担心什么。也可参加心灵成长团体,在同学的“镜子”里照一照自己。
-         不必对自己要求太高,一定要做一个十全十美、不犯错误的好家长。你的标准降低一点,你就不用强颜欢笑,搞得自己和孩子都很累了。
-         表演式的家长童年形成了一个错误认知,以为我不讨人喜欢,这个世界就没人爱我了。要看到你已经长大了,可以自主,你可以不用违心地作出讨人喜欢的样子。从现在开始,做你自己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4-1 16:02:27 | 只看该作者
5. 过度保护式
露露是姥姥带大的,姥姥带孩子十分精心,反复告诉孩子不许碰脏东西,不要把衣服和手弄脏,不要做危险的事。露露看见别的小朋友从台子上往下跳,也想试一试,被姥姥严厉制止。别的小朋友玩土、玩水,露露只能在远处眼巴巴地看着。
马上要上幼儿园了,父母将她接回来一起住。可是露露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弱,不会自己吃饭,见到小朋友不知道怎么交往。露露总是显出一副茫然而不知所措的样子。
露露妈妈是医生,比姥姥更爱干净,家里的卫生规矩很多,露露为了不触犯这些规矩,只好少做事。外人看露露,都说这小姑娘文静,懂规矩,其实露露是害怕犯错。

专家评说:
儿童生来要探索世界,没有探索,就没有学习,就没有心智发展。但是儿童的探索行为在不懂儿童心理的成人看来就是捣乱、调皮。家长给孩子定规矩是必要的,但是规矩过多,限制过多,就会阻碍孩子身心成长。这样下去,孩子会:
-         变成温室里的花朵,不皮实不结实。一离开家长创造的“好”环境就生病、抑郁。孩子的潜意识实际上是在配合家长,让家长“你看,你不行吧!你离不了我”的愿望变成现实。
-         身体发育、心理发育和智力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表现得幼稚、笨拙、退缩,逐渐因为被同伴嘲笑而自卑。越自卑越退缩,越退缩越保护,原来越落后。结果家长的一片苦心,把孩子养成一个废人。

家庭建议:
-         所有人都是从不会到会,孩子愿意主动去寻找答案或获得技能,尝试各种可能性。家长记住不要包办代替。要允许孩子不断“试错”,在错误中学习。那样得到的经验和知识是TA自己的。有一则相声里说:“我不能直接告诉你,否则你印象不深”,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如果孩子主动问家长,家长要告诉孩子。但是不要引出更多的知识,孩子需要什么,你就回答什么即可。
-         独生子女的家长内心很焦虑,因为他们是在承受不起失去孩子的打击,因此他们不敢让孩子做一点点危险的事情。请家长放松一些,只要不是特别危险的事情,应该鼓励孩子去尝试。偶尔受点轻伤对孩子是有好处的。你看动物的幼崽哪有这么保护的?该放手时且放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4-1 16:03:03 | 只看该作者
6. 吓唬式

几起幼儿园凶杀案发生后,悠悠的妈妈对危险防范得更加严密。她搜集一切自然灾害和人为伤害的应对资料,利用一切机会向3岁的悠悠传授。比如悠悠端起碗来吃饭,妈妈就说:“悠悠吃饭的时候不要笑,少说话。有一个人吃饭的时候大笑,结果被呛死了。”悠悠要吃水果,妈妈就说:“悠悠去把手洗干净,用妈妈教你的方式洗。如果不洗干净,痢疾杆菌或者轮状病毒留在手上,你就会把它吃下去,拉肚子,脱水,严重的会有生命危险。”

专家评说:
悠悠妈妈向孩子传播的总是负面的信息,使悠悠觉得世界上充满了危险,必须处处小心。
妈妈用的语言不利于孩子理解这些危险,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孩子更会感到莫名的恐惧。
其实是妈妈内心太焦虑了,她把这些焦虑潜移默化地投给了孩子。这样下去,孩子会:
-         行动受到限制,影响探索,影响心智发育。
-         渐渐地将妈妈的限制内化,即使没有人提醒,她也会在这些规则指导下行事,给人的感觉是循规蹈矩,教条刻板。
-         TA的内心充满对危险的恐惧,时刻生活在防范之中,难以放松和享受生活的乐趣。

家庭建议:
-         一些母亲生了孩子之后,不知不觉地越来越担心。她们把危险放大,总是设想危险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严重后果。因此她们对危险的关注和防范格外多。这样的母亲注意不要把太多的精力花在孩子身上,给自己一些空间和乐趣。母亲的心情好了,放松了,孩子就开心了。
-         妈妈不要给孩子强调太多的危险,因为孩子不能理解。建议用讲故事、演话剧、过家家的形式传授给孩子怎样应对危险的人和事。注意要用其它人物或动物角色来承担被威胁的角色,不要让孩子承担。比如讲《小红帽》、《狼和七只小山羊》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1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2:59 , Processed in 0.140249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