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14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推荐】【转帖】大话写作天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1-5 14:32: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align="left">少年作家蒋方舟母亲的育儿总结,推荐推荐,值得一看! 大话写作天才尚爱兰  <font color="#0000ff">(一)写作奇举  方舟的学校组织春游,下午三点就放学。她说:“我想跟他们再玩一会儿。”我说:“那你今天写不写?今天有时间,正好写一点。”她说:“我保证写。我一边玩一边写。”她拿了圆珠笔,取了个拍纸簿走了,那个本子小得像块饼干。倒是合乎便携式写作的要求。三个小时后回家了。拍纸簿的特点是写一张掉一张,她手里抓着一大把散的纸张回家了。写了近两千字。两千字要多少时间写,还有没有时间玩?  她说:可以玩啦!一会儿就写完了。——这个一会儿,应当是千字/1小时。  看到她手抓一大把写过字的纸回家,我真的是有点感动。看看那些字,写得那么有情趣,跟从前一样,总能写出叫人惊喜的俏皮话来。  边玩边写,是什么概念?她真的把写作当作玩耍,还是克制自己,边看别的同学玩,边在小板凳上写自己的小说?  我怎么了?是不是对她要求太苛刻了?对一个当时还不到十岁的小孩子?  像个后母。后母又不会像我这样望女成凤心切。  写作其实一点也不好玩。  最近的一次,我又见识了她的写作奇举。我受杂志之约,要写个网恋小说,我对她说:“我对恋爱没感觉。要不你帮我写吧?”她当时正在登梯子找书。很兴奋地说:“好啊!我来写我来写。”我给她递了纸笔上去,她没从梯子上下来,坐在高高的危梯上,写了个网恋小说《平庸的人》,只用了半个小时。虽然糙点,但是如果不揭穿,一般人肯定看不出,这是四年级小朋友写的。平庸的人  至宝是个无比平庸的青年男子,在无比平庸的单位做事。不太英俊。唯一的兴趣,就是在聊天室里逛一逛。他的女朋友,叫商秀,也不太漂亮。她最近很烦,因为至宝总是下不了和她结婚的决心。  有一天中午,至宝照例又在聊天室里逛,照例没人跟他搭腔,他在聊天室也是个无比平庸的人,王朔的书他看不进去,所以不能一边翻书,一边调侃。  突然,一个叫做“水晶”的人叫他。  “你好!”“我好!”“嘻嘻,你真幽默!”“马马虎虎。”他们就这样聊开了。至宝发现水晶对他颇有好感,一见到至宝,便只和他聊天,其他的人都一概不理。渐渐地,至宝有了和水晶见面的欲望,而且越来越强,虽然听名字与谈吐,都像个女孩,但如果是个粗俗的中年男子……  至宝想到一些网友的告诫,打了个冷战。一天又一天,水晶与至宝,越来越亲密,在网友眼里,他们像一对情侣。  至宝总算下了决心:见面!  老天!对面走来的是水晶吗…………谁说网络无美女?对面走过来的,不就是一个美少女吗?她太漂亮了……  在这个清纯美女的面前,至宝恨不得挖个地洞钻进去,但他仍对她勉强地一笑。  他们交谈着,至宝发现水晶的谈吐,竟然和在聊天室里一样高雅,一样幽默,时不时地对自己嫣然一笑。至宝怀疑这不是真的。拧一下自己的脸,确定了。可又怀疑自己真的走了逃花运。  分别了,至宝实在希望下场大雨。让自己送水晶回家。但是没有。  一天,    至宝终于下定决心,激动地在聊天室中,向水晶求爱。  “你做我的女朋友好吧?”水晶的答案是:“NO!你太平庸了!”“什么!”至宝大叫,他气愤地关了电脑。  天下竟然有这种女人!说我平庸(其实至宝也够平庸的了),我倒要做个不平庸的人给她看看!唉,还是阿秀对我好啊。至宝在黑漆漆的电脑屏幕前想着,想着。  至宝娶了商秀。  在至宝家的客厅里,坐着商秀与水晶。  商秀:“真是谢谢你,要不是你,我们家宝子,才不会娶我哩!嘻嘻!”“我在美国学了一年心理学,不就是为了对付这种优柔寡断的男人吗?对了,酬劳?”“已经存到你户头了……”——我看了大吃一惊。这种明显雕琢虚构,但是很得章法的小小说,我是写不出来的。她很怜悯地说:  “你写故事不行,你应该看看星新一,那里面有好多悬念的办法。”  她把这个日本小说家的书塞到我怀里。我翻了翻,看不进去。我对过于通俗和过于艰深的读物都有阅读障碍。她能看魔幻小说〈百年孤独〉,我不行;她能看通俗小说〈大唐双龙传〉,我也不行。  从7岁起到现在,方舟写了二十一个本子,大大小小,厚厚薄薄的本子,最厚的一本,写了五万字,最小的一本,就是那本拍纸簿。全部是手写。因为我家没有书桌,这些文字,是在床上,地上,茶几上,膝盖上写的。她戏称:“我妈用电脑写作,我用身体写作。” 这二十一个本子,整理成了两本书,第一本书是说不清文体的作品集〈打开天窗〉,2000年5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那时她不到10岁。寄出书稿的第二天,就动手写这本长篇小说〈正在发育〉。称之为小说,是因为,她已经学会把不是故事的讲成故事了。也就是说,学会虚构了。  她八岁的时候,我去外地学习。把她放在奶奶家,让她自己写寒假的作文。一篇〈滇西南游记〉,四千字左右,写完了一个普通作文本。那时她刚刚学会熟练地写字。  写得好不好且不谈。她的单位写作速度,我都嫉妒了。大大超出了我的意料和要求。她在自序里说,将来自己成名了,要“慢工出细活,几个小时在才创作出一部举世闻名的著作”。可见,她对写作速度的理解有多糊涂,以为写作本来就该快如疾风吧?几个小时?还才?她以为传世大作,比如《红楼梦》,本该一个小时之内写成?  一个儿童写到这个水平,不是天才,也是奇人了。  怎么看着不像啊!  我和她总在互相指责对方:笨!笨死了!(二)不会写字就写书  有人问:“方舟什么时候开始写作啊?”我照例老老实实地说:“七岁。”方舟说:“我从生下来,就在积极筹备写书。”还是她说得策略。说得准确。  方舟三个月大的时候,同龄孩子体检。并排一躺,哭的哭,蹬的蹬,个顶个地机灵调皮。就我家方舟,穿得又厚实又花哨,脑袋又大又圆,两眼望天,不哭不动。像个日本人偶。我心里咯噔一声,把我们夫妻俩老实的那一侧面,暗自夸大成铺天盖地的遗传。设想了她的上学生涯:小学90分,中学70分,高中50分,是节节败退的刻苦学生。一到考试成绩公布了,就委屈而迷惑地说:“我努力了呀!我天天都学到12点啦!”——被我自己的设想一吓唬。就立下了开发智力,笨鸟先飞,先下手为强的决心。  对照书测试了一下,发现方舟的智力没有残障。安慰自己说:不说不动也好,将来好好听讲,注意力集中,不捣乱,混上个收本子的小组长,是没有问题的。  看她又顺又乖的样子,肯定试什么办法,她都不知道反抗。  我简直迫不及待地要在她身上试验书本上的各种学说了。哇,怀胎十月,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下决心定计划是一回事——试问现在哪个家长,谁没做过家庭教育的前期策划。不过实践起来,大多是懒惰而不耐烦的。我也一样。  她的胎教就是这么被耽误的。怀孕的时候,睡觉的欲望终于屡次战胜了胎教计划。方舟没做过任何有意识的胎教。对着肚皮唱歌什么的,我觉得过于温情和神秘主义了——是糊涂认识吧,专家要批判的。  1989年10月,方舟出生。哭声震天,得了全场最高分——医生要给新生儿打分,评定体质,我私下以为是按哭声大小来评定的。方舟的体质非常好,能吃能睡,五岁起到如今,凉水澡从5月洗到11月。她很结实的身体,给我省了无数的麻烦,使我能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她的精神上,学习上,而不是她的身体上。或者吃穿上。  穿衣服,不管什么季节,我的原则是,一定要比大人少一层。睡觉也比大人盖得薄一层。从婴儿起就是如此,也许这能帮助孩子身体好?我看不得小孩子大太阳下面捂汗。跑得满脸红通通,汗流浃背,替孩子痒痒和难受。手脚热乎又不流汗,这是我的加衣和减衣标准。她三岁后,就不穿棉裤了,只穿毛裤。不过这是参考经验。没有得到儿童护理专业人员的认可。  方舟5个月时,就有对话的欲望。我经常把她放在膝盖上,好象抱着个唐三彩,跟她说话。她也啧啧有声,以“啊啊”为主,很像个小哑巴,但是,那的确是在说话,神情专注,还带连连点头的,意思是和我的看法一致。只是苦于发音器官还没有发育到侃侃而谈的地步。——不过这又不说明什么,大约很多孩子都这样。我和她对话,也并非出于智力开发,大多数是因为我自己无聊。  但是她的语言能力,在一岁零一个月的时候,的确叫我惊喜了一下。那时还不会走路,她忽然指着晾晒的鞋垫说“袜袜!”,指着一坑水说“尿尿”,指着小鹿说“马马!”,是个命名狂,而且指鹿为马,我也不是儿童教育专家,私下里很高兴,认为她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但或许这个年龄的小孩都如此,也不值得得意忘形。  一岁半的时候,她的语言能力开始出问题了。她无法发卷舌音,舌头短得伸不出下嘴唇,偶然遇到医务人员,经提醒指点,做了舌脐带的小手术。这才正常地说话了。异常清晰。那时前苏联有个外交部长叫“谢瓦尔德内泽”,有个大人怎么也说不清,她一口就说清了。我抱着她,很是用这个名字到处炫耀了一阵:问:外交部长叫谢什么?答:谢瓦尔德内泽。  请了个小保姆,叫梅子。梅子倒是对幼儿智力开发有极高的热情,不过那多半也是因为无聊,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梅子还特别迷信背唐诗,连图带字的五言七言诗,天天教方舟背,我下班回来,她就像赶马戏团的动物一样,赶着方舟给我背当天学的唐诗,证明她们二人没有虚度光阴。我自己是搞语文的,对这种迷信唐诗的做法很不以为然。知道不出半年,背的那些玩意儿就烟消云散了。专家说幼年背的东西能记终身,真真是蒙外行的。所以她们俩背得趾高气扬的,我也只是虚应一声,假装认真地听。小保姆还带当家教的,我不能打击人家积极性。  两个月后,她们俩来了一次大操演,这时我对梅子的本领不得不刮目相看。她居然把唐诗一百首,全部让方舟背下来了,那时方舟不到一岁三个月。不过是这样背的:梅子:白日——方舟:依山尽!梅子:黄河——方舟:入海流!梅子:大漠——方舟:孤烟直!梅子:长河——方舟:落日圆!  像文革的时期,民间宣传毛泽东思想的时候,表演的对口词,叫人忍俊不禁。周围同龄的小孩子,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远远在方舟之下——但这又不说明什么,也许和梅子的魔鬼强化训练关系更大。  时间证明了我的预测是对的。那一百首唐诗,方舟现在矢口否认曾经背过。二年级学过的诗歌,她也敢说:没学过!就是没学过!  识字。  这是我到现在仍然自鸣得意的一项成就。  我对幼儿识字,始终有固执的看法:越早越多越好。我相信提早识字会帮助孩子提早独立阅读。也就是脱盲。这是个重要的关口。  方舟正式的识字是从二岁半开始的。也不是极早的。属于正常偏早。  在此之前,我和所有的妈妈一样,遇到纠缠的烦恼。孩子命令似地指着他感兴趣的书说:讲!给我讲!要么就来软的:给我讲嘛~~~妈妈们不得不强打精神,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讲着讲着就自己昏昏欲睡了。  试了很多办法。看图识字,寓教于乐。全都收效甚微,孩子只认图不认字,孩子被图画吸引过去,舍本逐末。对这一点,我相信妈妈们都有体会。  经过了短暂的试验和失败。我采用的办法是:(一)彻底抛开图画。做了烟盒大小的识字卡。一卡一字。  凡是图大字小的,全是本末倒置。字就是字,就是脱离图画,变成符号的东西。也有人说,字本身就是图画。理论我不想纠缠。总之,目的是让孩子认字,不是认画,对不对?那就光认字好了!我就认个死理。(二)认高频字。  看图识字的重要缺陷是没有虚字——虚字它画不出来。  但是,“的,就,这,着,了”,显然是使用频率很高的字。只认“天人花”,没有虚字串联,永远认的都是单字,永远不可能投入连贯的阅读。  所以,首选哪些字认,我不是以笔画多少,而是以使用频率高低决定的。  另外我教字,都要带着形体相近的,比如“方”一定带上“万”,“舟”一定带上“丹”。当孩子知道“由”倒过来“甲”,也是个字的时候,会觉得很惊奇。(三)复习和搬家训练  记忆和遗忘从来都是共生的。教过的字又遗忘,这再正常不过了。每天教三个新字,提审旧字。有时把卡片铺一地,记住的字,一个一个往外挑。再突击记忆那些遗忘的字。  认过的字,有机会就搬到报纸书本上,单个地认,一般搬家认上三五次,孩子就算永久记住这个字了。  认到200-300字的时候,你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脱盲了!  有一天,忽然发现她在看书,有时念念有词。——就是这样。我得出的结论是:原来教识字,不用教2000个呀!我原先树立了雄心大志,准备在这方面大大地投资一把呢。  初学看书,我推荐《婴儿画报》或此类低幼故事,每本只有一个情节重复的故事,熟字反复出现,字印得大。难度小,300字的识字量,加上连蒙带猜,幼儿完全可以自己读下来。妈妈带着读完三五本,幼儿就可以进入自觉阅读的阶段了。  识字魔鬼训练,事实上只进行了两个月,白天她上幼儿园,晚上才能提审,认了200来个字,我的革命干劲锐减。训练有半途而废的危险。不过担心是多余的,方舟再也不求我给她讲故事了,她自己看书,从来没教过的字,也自己认识了。5岁多的时候,对全无图画的“字书”,也有兴趣了。我个人觉得,这在孩子的阅读史上,又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是幼儿阅读的结束,可以踏进成人阅读了。  ——从200来字,到成人阅读,这个过程是怎么演进的,老实说我莫名其妙。对于阅读成人书籍,我的看法,恐怕也和一般人不同,我认为:越早越好。这个还要专门讲。  教认字的过程比较枯燥,基本上属于实战训练魔鬼训练,我不会用什么编儿歌啊,绕口令啊那些糖衣炮弹,我不讲美观,以实用为主。在某段时间,让她成为认字狂。我的时间也有限。不能跟她多饶舌头。  方舟在〈打开天窗。白字小姐〉里记叙了自己当初认白字的笑话:把“鹿回头”,念成“鬼回头”,“暧昧”认成“暖味”,“护士小姐”,认成“驴土小姐”。最近在还问呢:“前赤壁斌写得好还是后赤壁斌写得好啊?”——她爸爸名字里有个“斌”字,她就把“赋”认成“斌”了。还说了:“原来是‘轶事’,我一直以为是‘软事’呢。”上学。  方舟近七岁上学,是属于年龄偏大的,这是我很实际的考虑,我私下觉得,孩子年龄大一岁,心智就成熟一截,在同班同学中,学习也许会占优势,我不想她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我还有个想法,非常可笑,不好说出口:年龄大的孩子,容易当班干部。只要她不调皮捣蛋,肯定可以第一批加入少先队。我私下觉得,孩子能不能在学校生活中得到公众肯定——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其重要程度,真是没法言说!  到现在,她的功课,我从不过问。拿回家让家长签阅的考卷,从来都是她口述我签字:“方舟的计算要改掉马虎的毛病。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老师还说了:“恩,方舟的妈妈,签字签得有水平!”好在她自己是比较争气的。果真当着个不称职的班长和少先队干部,这说明成绩是过得去的。  她的语文成绩经常第一。得过学校的现场作文第一名。写作。  一年级上了半年,放寒假的时候,检查她的假期作业,我对小学生课程的少慢差费(不是指老师的水平,而是课程安排),及其吃惊:居然还没学写字!汉语拼音都要学一年半!美其名曰打基础。我用两个月,抽了点空教识字而已,就一举解决了方舟的阅读问题。再问什么时候写作文,要三年级!再问要求写多少?一两行不嫌少,二三百不嫌多!那什么时候才能写像模像样的文章?就我的工作经验看,有的同学到高中毕业还话不成句!  一想到这个,就觉得可怕!  如果方舟的作文不好,我这个语文老师脸往哪里搁?为了我自己的脸面,也算是一个实验。我就来试试,一个不会写字的小孩子,到底能不能写文章!  我偶然看到,国外一个九岁的小孩,跟他爸爸合写了一本书。我就跟方舟说:  “我们合写一本书吧。”她说:“我不跟你合写,我要自己写。”如果打破那个外国小孩的记录。就是说,7岁必须会写字,中国字,显然比外国字繁难。她应当在写书的过程中,学会写字。  说写就写。  由她偶尔的一句俏皮话开头,共同拟了个题目——《光荣传统》。  写文章的过程极其枯燥,也不细说了。处女作400来字,写了8个小时,中间当然还夹杂着吃东吃西,但是没有吃饭。为什么写了8个小时?我有个固执的想法:不能为了写成而写成,无论如何,我不替她想一句话,也不替她写一个字。全文没有一个字用拼音代替。两本书都没有收入。因为水平和后面的比,有一些差异。那天我们俩表现出的毅力,简直不堪回首。现在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实验第二回了。光荣传统/方舟  我妈妈说,蒋家的女孩都有一个毛病,就是不思进取,你可不要继承这个……我接着说:“光荣传统。”比如说蒋玲姐姐和蒋慧姐姐吧。先说蒋玲姐姐,我妈妈去河南之前,对蒋玲姐姐说:“你要写一篇稿子,还要发表。”蒋玲姐姐开始很好地答应了,可以她后来说:‘我太忙了”。她为什么忙呢?原来她和某某(男生的名字)玩去了。我想,原来蒋玲姐姐不是这个样子的呀。可是后来她和某某在一起的时候,就不和我玩了。她的稿子一直只有一个题目。叫《空地》。我想:‘她大概要把她的空地,留给某某了。”再说蒋慧姐姐吧。蒋慧姐姐上初一的时候,是班里的第七名。等到初四的时候,还是班里的第七名。我想:‘应该是学校的第七名才对嘛!班里的第七名就满足了吗?  我对我自己的现在,还很不满意。因为我期末考试,只有自然打了一百分。我要我的成绩单上,都画上一百分。我还有一个远大目标,就是小学毕业之前,出版一本我自己的书。如果蒋家的女孩,这个光荣传统,遗传到我身上的话,那我的远大目标,就会全都泡汤了。  ——这篇文章,又工整又脏乱。工整的是字,脏乱的是空白地方。我和她爸爸把这篇作文看了又看。我说:“行,就这水平,没有问题,她一定能在9岁写出书来。”  没跟周围人说。大多数人会认为我异想天开。  幸亏她的爸爸不这样想。他知道我不会在自己孩子身上胡来。  我在〈打开天窗〉的后记里,说了假话,说她的文章都是一气呵成——那是指写了五六篇以后,她就可以自己命题了,自己找材料了。通常是说:  “我写这个行吧?”我说:“那你讲一遍。”要么就是随意聊天,她说到眉飞色舞的时候,我说,“哎,这个好,先记着(梗概,十来个字),有时间写下来。”自主命题,又是个重要的关口。可以脱离成人的限定,进入自己寻找写作乐趣的境界了。  七八篇之后,她又突破了几个关键性的技术难关,此后的写作速度,构思能力,特别是轻灵俏皮的语言,可以说,我从来没见过幼儿写作,能够从一开始就自成风格的。是怎样演进的,我还是说不明白,莫名其妙。  ——当然这又是狡猾的说法,技术难关是怎样突破的,我当然知道,就在我的眼皮底下突破的,我怎么会不知道?但是,写作是非常微妙的事情,技术上的东西,在这个孩子身上适用,在那个孩子身上未必有用。也和孩子的个性,思维的习惯,文章的内容有关系。总之,根本不是市面上那些“作文指导”上,几筋几条写作要领,能够解决问题的。当然我认为也跟写作者的悟性有关。写作的大原则是有的,但细微的技术,要自己在写作的实践中领悟。不亲自练过,别人说得再好,也是耳旁风。  不过下面的章节,我还是要试着说点写作“要领”——按照咱中国人的习惯,非得交出武林秘籍葵花宝典。否则就被误会是留了一手绝招,不坦诚,没劲。  从背诗,到识字,到写作,刚开始都有魔鬼训练的过程。不久她就如鱼得水了。我不知道这是否跟她的天分有关,但肯定跟她很配合有关。我知道,很多孩子,是不怎么愿意配合训练的。尤其是在写作上。写作实在不是什么好玩的事情。当然如果自己不懂行,就不要瞎指导,放开了让他自己写吧!他会写得更好!这个我在下面还要细说。(三)早熟的苹果好卖  有人问方舟:“你是不是早熟,早熟到底好不好啊?”她说:“我百分之一百二十的早熟。早熟的苹果好卖。”有人问方舟:“你这么早熟,会不会早恋啊?”她说:“会啊会啊!我都早恋好几回了。”她说的早恋是子虚乌有的事。我可以做证。不过她从不避讳谈任何话题。  不管什么的事,只要她看见了,就拦不住她发表看法,机智尖锐而且俏皮。  走在路上,一些男女说着话从身边经过,她说:“我发现了,一男一女在一起,如果尽说些过去的事,那就是刚结婚;如果尽说些将来的事,那就是要结婚;如果尽说些别人的事,那就是结婚多年了。”我说,你那么懒,没有能力不要做班长了。她说:“班长有两种,一种是做事情的;一种是做榜样的。我是后一种。”有个亲戚送她一双球鞋,总在强调鞋子38块钱买的呀。比较罗嗦。人家一走,她就讽刺那双鞋为“三八鞋”。挺高兴:“哎呀,今天我要穿三八鞋。”我们一起去买橡皮,我挑了一块韩国产的,挑的时候掉地。我不停地说:“你看,人家韩国的橡皮,一看就知道质量好,擦得干净。”她说:“对!没错!刚才一掉到地上,就沾满了灰,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他们店里的地没擦干净!”《西游记》看完,她说:“我发现了,孙悟空常用语是:‘妖精!’唐僧常用语是:‘悟空,你在哪里——’猪八戒的常用语是‘姐姐——’沙和尚的常用语是‘二哥,大哥说得对!大哥二哥,师傅说得对!’——几句话就把人物个性概括了。  我说:“你说话可越来越有哲理了。”她谦虚地说:“都是没有道理的哲理。”一个好的作家,我不能想象他是对人世缺乏体察能力的人。  成绩拔尖的学生,心智都比同龄人成熟。思考的范畴接近成人。都具有批判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较少人云亦云。至少文科成绩拔尖的学生如此。  这是我的长期观察,每届学生都是这样,概莫能外。  关于早熟,我有很多疑问:  到底达到什么程度算早熟?  是不是孩子的视野投入到成人的领地,就是早熟?  那些人文方面的早熟少年,只不过是接近成人的思考而已?  所谓少年天才,不过是与成人思维等量齐观?  少年写作神童有什么创见吗?超过了成人吗?没有凭什么称天才?  如果称某人为网球神童,围棋神童,电脑神童,标准是他可以和成人抗衡并超过同行成人吧?如果还在追赶和学习成人,能叫天才吗?  到底是某些孩子例外地早熟,还是绝大部分孩子集体晚熟?  孩子对世界到底有没有知情权?完全的知情权?  如果知情权给了孩子,他就会迅速早熟?其实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我们习惯地向孩子隐瞒事实,同时也隐瞒观点?  我们害怕孩子早熟?我们呵斥和吓退他们向成人世界投放注意力?  我们为什么要故意阻止孩子成熟的进度?  我们到底在怕什么?  早熟的孩子能不能和其他孩子共处?  方舟是怎么跟同龄人相处的,这本《正在发育》看得很清楚,相处得十分正常。如果仔细看了这本书,就会知道,其他孩子也不晚熟啊!也许是方舟还没学会在小说中,塑造个性不同的人物。书中的幼儿群体,每个人都跟方舟差不多呢!几乎没有什么事能瞒得住他们。眼睛个顶个地尖,嘴巴个顶个地溜。咱家方舟,好多事情是属于老实受“欺负”的呢。  孩子的发育进程,其实大大超前于我们的了解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4-11-5 21:39:50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font face="黑体">打中第一只野鸭子 <p align="center"><font face="黑体">——大话写作天才之一 <p align="center">作者:尚爱兰<p align="left">  打中第一只野鸭子——大话写作天才之一  <font color="#800000">不会写字就写书———大话写作天才之二   <font color="#800000">天下无书不可读———大话写作天才之三   <font color="#800000">早熟的苹果好卖———大话写作天才之四  <font color="#800000">让仿真文章走开———大话写作天才之五  <font color="#800000">关于修改——————大话写作天才之六  <font color="#800000">温情是幽默的天敌——大话写作天才之七  <font color="#800000">所谓作文技巧————大话写作天才之八   前年夏天,我选了个凉爽的日子,拨通了一个电话,那头是我大学的男同学,他在市新闻出版局工作。为了给方舟出书,不得不求助于他。放下电话,我赶紧为自己找衣服,也为方舟打扮,毕竟十几年没跟老同学见面了,不能太丢人现眼。方舟看我一反常态地化妆,一边讽刺我“说起来三十五,看上去五十三”,一边猜测我和那个男同学是从前的相好,并且他一定是好色之徒,就算要出书,也不用这么屈辱吧?她说:“我能不能不去呀?多妨碍你们。”我说:“你想不想出书?我反正没有魅力了,你装得可爱一点,人家才会帮你。”她权衡了半天,终于申明大义,说:“想出!走吧!”  于是我们娘俩收拾得花枝招展地,往我的男同学家走去,我穿着瘦身的衣裙,她穿了一条雪白的露背超短裙,皮肤黝黑发亮,看上去像热带来的拉丁舞小女郎。包里放着装订成一本书模样的书稿。当时走在小城阴凉宽敞的林荫道上,简直就是一副为了出版这本书,不惜豁出一切的悲壮模样。但是怎么为小孩子出书,我们两眼一抹黑,不仅没有见过九岁出书的先例,听起来只怕也是天方夜谭。  我那位男同学在凉爽的办公室里,接待了我们。他搬出了两本比《词海》还要厚的大书。书里是各个出版社的介绍和电话号码,有四五百家吧,他很有经验的样子对我说:“你要找内蒙的,新疆的,青海的,越偏僻越有希望。”好象我们家是贩羊皮的。我一看,有点泄气,知道他所能提供的帮助非常有限。但为了不辜负他的美意,还是奋勇抄了上百个地址。告辞了以后,从市里一家大书店门前走过,我对方舟说:“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到书店抄呢!”于是拐了进去,书店抄书有的放矢,知道各家出版社的出版重点是什么。但坏处是不断地有保安过来干涉:“请不要抄书。”于是我们娘俩像做贼,中间隔着书架,假装互不认识,她悄声说地址我偷偷记录,又抄下了二十来家出版社的地址。  回来了之后,我打印了一封很短的信,一式二十份。大略地说了说方舟的情况,选了二十家出版社,像垃圾广告投递者一样,一气儿扔到邮筒里。然后跟方舟的爸爸说:“你女儿要出书!你准备两万块钱吧!”他说:“行!我砸锅卖铁也要帮她!”他爸爸是警察,对写作一窍不通,我这么些年,实际上等同于家庭妇女。根本不认识什么文化人。那时我们觉得这事没什么希望了,塞钱只怕也没有人接稿子,何况我们根本拿不出两万块钱。  事实上,出版界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黑暗腐败。五天后,电话就打来了,让我把稿子寄过去,一个星期后,就给了回音,说已经作为选题报上去了,过几天就签合同。并不需要花钱,还支付稿费。我们一家三口在暴热的夏天奔到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们看到当时还奶声奶气的方舟,无不感到惊奇,不相信那么油滑老道的文字,出自这个小不点的笔下。她那时个子好小,看上去似乎刚从幼儿园出来。当时《楚天都市报》的记者正好在,他说:“我采访她,你们大人不许说话。”怕方舟是大人教着说话的假冒伪劣产品。于是方舟孤零零地坐在会议室一圈沙发里,对着记者说了一大堆对文学创作不成熟的经验和看法,也吹了牛皮,说明年要写一部30万字的小说。  出版社要出海量的书,方舟出书实在不算是什么了不起的成就。但对于她个人来说,代表了她的好运气,以及今后的人生轨道,往良性和成功的方向铺过去。也是我对她小学阶段规划设计的提前实现。成功使人健康,失败使人萎靡。这是简单的哲理。现在的孩子,普遍弥漫着挫折失意的情绪。我想应当给孩子提供一个有成就感的环境,我们和普通家庭没有两样,简朴而平淡。成功环境,只能靠孩子和大人一起努力,自己来营造。更何况——大言不惭地说:方舟是个写作天才!试问全世界大作家们,谁在九岁出版过书了?  其实说出刚才的话,明摆着就是脑子缺根弦,欠扁。方舟是不是天才?有待考证。方舟不止一次被问到这个问题。她总是抱着自己的胳膊,眼睛滴溜溜地转,做出狡猾政客的样子,好象遇到了一个陷阱话题。她说:  “别人都说我是天才,我就不好否认了。”  “天才是个好意思,我就是个天才;天才是个坏意思,我就不是个天才。”  关于天才的横空出世,我另有矛盾的说法:一.方舟有特殊天分。她的写作天才,旷世难寻。二.任何一个孩子,照我的方法,都可以成为写作天才。第一种说法,她比较光荣;第二种说法,我比较光荣。还是先照第一种定位,说说方舟的写作奇举,先让她光荣一下吧。  方舟写作时,才上一年级,和其他孩子一样,还不会写字呢。她的第一本书出版的时候,同龄孩子才刚刚学习写作文。她当然不可能跟着学校的进度写作,大部分都是周末的时间写。我那时的工作,星期六也是要加班的。每天骑车二十多里。我就让她带着纸笔。对她说:“你写哦。自己好好写哦。”好象在说:你自己好好玩哦。就慌慌忙忙上班去了。她总是在办公室看书,很听话的样子。看我快回来了,就急急忙忙地写几段。有时候她在办公室练琴,加班的人终于忍不住地说:“方舟你能不能让我们安静一下呀?”因为太像杀鸡了。  后来天冷了,她渐渐赖床,我也不便再带她去办公室,就对被子里的方舟说:“你写哦!”方舟爸爸长期在外,家里通常只有我们母女俩人,每当这时候,她就在被窝里绝望地大叫:“我写到哪儿?你规定一下!”我就把她的本子拿过来,用笔划个记号:“在我回来之前,一定要写到这儿!”锁上门就走了。中午回来的时候,总是有点心酸的:家里乱糟糟地,好象被盗了一样。孩子小辫飞散,自己不会梳头,小红袄敞着,扣子不会扣,光脚穿着拖鞋,只穿一条毛裤,也不知道吃早餐了没有,好象流浪了几天的野猫。她一听见开门声,就蹦到门口,举着本子说:“我写够了。”或者说:“对不起哦,我十点钟才开始写。”我总是一声不吭,铁青着脸先看文章。她紧张不安地说:“好不好?”我就说:“好。”她说:“一般好还是特别好?”并且做出一旦我说出“一般好”,她就立刻撕毁重写的样子,我就说:“特别好!”她放心地说:“那就好!”于是我做中午饭,给她洗脸梳头。吃饭的时候,再细细地看,鼓励那些“特别好”的地方:“你是怎么想到的?真绝了。”好象一笔生意终于成交了。那些在孤独状态下没有成年人参与写成的文章,写得很是有趣,想法怪怪的,邪邪的:  “我不懂,阿姨为什么说我拉琴像杀鸡;   我不懂,妈妈总是和爸爸睡;   我不懂,蝴蝶和蝴蝶是怎样举行正式婚礼的……”  她还写了个给“芭比娃娃”寻找新郎的童话故事。  我那时发神经要拿本科文凭,放寒暑假都要到外地培训,把她放在奶奶家,走的时候,通常还是那句话:“你写哦!”奶奶爷爷都是文盲,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我除了向方舟交代这句话,也没有别的办法。从外地打电话回来,结尾总是要问:“写了没有?”我知道写作真的不那么好玩,尤其是堂姐堂哥在楼下打羽毛球的时候。我心里很明白,这些天真稚气甚至逆经叛道的文章,单篇发表几乎是没有可能的,只有找到有眼光的出版商一股脑结集出版。开弓没有回头箭,不写就是前功尽弃。过年的时候,我回来,看到她一篇《滇西南游记》,写完了一整本作文本。五六千字,那时她才八岁呢。  有时候她放学比较早,说:“我想跟他们出去玩。”我说:“那你今天写不写?”她说:“我保证写。我一边玩一边写。”她取了个拍纸簿走了,那个本子小得像块饼干。倒是合乎便携式写作的要求。拍纸簿的特点是写一张掉一张,不久,她手里抓着一大把散的纸张回家了。写了近两千字。两千字要多少时间写,还有没有时间玩?她说:“可以玩啦!一会儿就写完了。”——这个一会儿,应当是千字/1小时。很小的时候,她常常看到妈妈快回来了,就飞快地赶工。这种写作速度也是练出来的,所以她的写作量比较大,但玩的时间也不比别的孩子少。赶做寒暑假作业,也是她的专长。常常四五天就做完了。  看到她手抓一大把写过字的纸回家,我真的是有点感动。看看那些字,写得那么有情趣,跟从前一样,总能写出叫人惊喜的俏皮话来。  边玩边写,是什么概念?她真的把写作当作玩耍,还是克制自己,边看别的同学玩,边在小板凳上写自己的小说?我怎么了?是不是对她要求太苛刻了?对一个当时还不到十岁的小孩子?像个后母。后母又不会像我这样望女成凤心切。  写作其实一点也不好玩。  最近的一次,我又见识了她的写作奇举。我受杂志之约,要写个网恋小说,我对她说:“我对恋爱没感觉。要不你帮我写吧?”她当时正在登梯子找书。很兴奋地说:“好啊!我来写我来写。”我给她递了纸笔上去,她没从梯子上下来,坐在高高的危梯上,写了个网恋小说《平庸的人》,只用了半个小时。虽然糙点,但是如果不揭穿,一般人肯定看不出,这是四年级小朋友写的。    <font color="#800000">平庸的人   至宝是个无比平庸的青年男子,在无比平庸的单位做事。不太英俊。唯一的兴趣,就是在聊天室里逛一逛。他的女朋友,叫商秀,也不太漂亮。她最近很烦,因为至宝总是下不了和她结婚的决心。有一天中午,至宝照例又在聊天室里逛,照例没人跟他搭腔,他在聊天室也是个无比平庸的人,王朔的书他看不进去,所以不能一边翻书,一边调侃。  突然,一个叫做“水晶”的人叫他。  “你好!”“我好!”“嘻嘻,你真幽默!”“马马虎虎。”  他们就这样聊开了。至宝发现水晶对他颇有好感,一见到至宝,便只和他聊天,其他的人都一概不理。渐渐地,至宝有了和水晶见面的欲望,而且越来越强,虽然听名字与谈吐,都像个女孩,但如果是个粗俗的中年男子……  至宝想到一些网友的告诫,打了个冷战。一天又一天,水晶与至宝,越来越亲密,在网友眼里,他们像一对情侣。  至宝总算下了决心:见面!  老天!对面走来的是水晶吗…………谁说网络无美女?对面走过来的,不就是一个美少女吗?她太漂亮了……  在这个清纯美女的面前,至宝恨不得挖个地洞钻进去,但他仍对她勉强地一笑。  他们交谈着,至宝发现水晶的谈吐,竟然和在聊天室里一样高雅,一样幽默,时不时地对自己嫣然一笑。至宝怀疑这不是真的。拧一下自己的脸,确定了。可又怀疑自己真的走了逃花运。  分别了,至宝实在希望下场大雨。让自己送水晶回家。但是没有。  一天,至宝终于下定决心,激动地在聊天室中,向水晶求爱。  “你做我的女朋友好吧?”  水晶的答案是:“NO!你太平庸了!”  “什么!”至宝大叫,他气愤地关了电脑。  天下竟然有这种女人!说我平庸(其实至宝也够平庸的了),我倒要做个不平庸的人给她看看!唉,还是阿秀对我好啊。至宝在黑漆漆的电脑屏幕前想着,想着。  至宝娶了商秀。  在至宝家的客厅里,坐着商秀与水晶。  商秀:“真是谢谢你,要不是你,我们家宝子,才不会娶我哩!嘻嘻!”  “我在美国学了一年心理学,不就是为了对付这种优柔寡断的男人吗?对了,酬劳?”  “已经存到你户头了……”     ——我看了大吃一惊。这种明显雕琢虚构,但是很得章法的小小说,我是写不出来的。  从七岁起到现在,方舟写了21个本子,最厚的一本,写了五万字,最小的一本,就是那本拍纸簿。全部是手写。因为书桌太乱,这些文字,是在床上,地上,茶几上,膝盖上写的。她戏称:“我妈用电脑写作,我用身体写作。”这些本子整理成了两本书。一本是已经出版的《打开天窗》,一本就是《正在发育》。  努力帮助成功,成功带来运气,运气帮助成功,成功带来新运气,我希望这一切在方舟身上能够良性循环。传奇最好自然天成,不过也是可以自己创造的,尤其是在传奇不愿意光顾的偏僻地方。  方舟小的时候,我们俩看了不少寓言童话,最喜欢这个故事:〈幸运的猎人〉:“一个猎人出门打猎时碰碎了瓦罐,大家认为这代表了坏运气。劝他不要去。猎人不信,结果他打中了一只野鸭子,鸭子挣扎的时候,将一条大鲤鱼拍打到岸上;猎人去抓鲤鱼,抓住了躲在草丛中的野兔的后腿;野兔拼命挣扎,掘出了二十五个芋头;猎人去捡芋头,捡着了一只野鸡;猎人捡起野鸡,下面是十三个鸡蛋;猎人捡起鸡蛋,下面有好多蘑菇;猎人回到家,脱下他的肥裤子,里面蹦出了一大群湖虾。幸运的猎人最后满载而归。猎人的好运气是从哪来的?是从一只野鸭子开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4-11-16 07:02:4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要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4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1:56 , Processed in 0.082363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