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星期六)
一、国学:《论语》1-12;上国学课《孙子兵法》及《笠翁对韵》
二、篮球:训练2小时
三、英语:阅读《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至第9章
四、音频:《how to train your dragon》、《汉娜》、《评书三国》至87
五、中文阅读:《鹿鼎记》、《意林少年版》
六、看汉娜蒙塔那第八集
今天在姨妈那里和几个孩子一起玩了四五十分钟的电脑,挺满足,事先说好时间,我一喊他就自觉停了。
晚间读《论语》,与我探讨孔子对管仲的看法,既不屑又仰慕。
因为“子曰:管仲之器小哉。……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这是否定其人品。
孔子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这是肯定其对国家民族的贡献。
刚才又查到一段关于孔子评管仲相关点评和解释,放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不知这是不是南公瑾《论语别裁》里的内容: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管仲做为齐桓公的相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当时人们都认为他立下了莫大的功劳,但是他的用心是出于权谋功利的私心,并不符合圣贤的大道。所以孔子讥讽他说:管仲虽然有大功,但是他的为人局量浅薄,规模狭隘,没有正大光明的气象,是器小的表现。当时的人不理解孔子的意思,说:我听说俭朴的人,凡事都吝啬,却和器小的样子很相似,夫子以为管仲器小,或许是他俭约的原因呢。孔子回答说:凡是俭约的人,一定能够节制用度,管仲筑有三归之台,做为游览观光的处所,他生活的奢靡可见一斑。又设置了很多官署,每人负责一件事情,互相之间从不兼任,所以他的官禄十分繁冗,这样做事,怎么能叫做俭呢?当时的人还是不明白孔子的意思,说:我听说知礼的人,凡事都面面俱到,不肯轻易就简,却和奢侈的人样子很相似,夫子以为管仲不俭,或许是他知礼的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礼制最大的莫过于名分了,名分最大的莫过于君臣,不可以有丝毫的僭越,比如只有诸侯才能在门口设置照壁,以隔离内外之用。不是大夫就可以照做的。管仲如今也弄了个照壁在门口,与国君一样了,这是他僭越礼制的一个表现。诸侯一般举行两国宴会的时候,才能设置专门用来反爵的坫台,也不是大夫就可以照做的。管仲如今也弄了个坫台,和国君一样的,这是他僭越礼制的又一个表现。如此之人,决不是知礼的人,如果说管仲知礼,那天下还有谁是不知礼的人呢?所以人的器量大小,不在于行事的表现。大禹穿着破衣,吃最简单的食物,仍然不失为圣贤;周公富甲一方,也不会沾染奢侈的毛病。有人以为器量小是俭,又以为不俭是知礼,他们越迷惑,就离天道越远了。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很并不偏颇,对于他的历史功绩,也曾大力称扬,说他如果没有帮助齐桓公完成霸业,我们也许已经变成野蛮人了。但对于他存在的问题,也不曾遮掩,直言不讳。都是就事论事的言论,没有针对个人。南公理解这件事情时说:管仲不过帮助齐桓公完成霸业而已,但未能走入王道,这样的器局就嫌小了。
[ 本帖最后由 小润妈 于 2011-6-12 14:21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