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引起关注是她把她的育儿经投放到英文媒体,而西方世界对华裔子女普遍的学业优异一直就是充满好奇。我在加拿大的时候我的一个老外同事让她的女儿学小提琴,她发现在带女儿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有太多的华裔孩子成绩很好,她就问我,中国人是怎么让孩子得到好成绩的?我想有这份好奇的老外不只她一个。
虎妈出手又恰逢美国遭遇世界老大的危机,中国的日益强大老美心里早就着急了,任何美国中国之话题都能触动老美的神经,成为吸引眼球的话题。
虎妈以她第二代移民和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的的功底在西方英语媒体上撰文,又大打中国妈妈牌,这几项集一身就足够引起关注了。关注的结果就是虎妈的育儿经热销。而西方媒体的介入再反过来影响着中文媒体.虎妈育儿经的中文版本仅看封面也不难看出同样走这样的路线,在中国打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的身份牌和女儿是当地两个音乐神童的牌,这两个光环乍一看挺炫目的。这样虎妈在华文世界和英文媒体热爆起来就不足为怪了。可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并不说明一定是一个成功的家长,育子是否成功与身份无关。音乐神童也不代表教育成功,祖训说的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虎妈的两个女儿今后的路还很长。
网络时代已经不以是非论英雄,而是以点击论英雄。 虎妈的育儿经热归热,可是不是真经就看你怎么看了。
在我看来,说她的家庭教育成功为时尚早。虽然她的孩子学业得A 和能弹奏高难曲子,但并不代表孩子今后人生成功。
我想家长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孩子既能成为社会精英又是一个快乐幸福的人。如果这两者不能兼得,那作为母亲我情愿我的孩子是一个快乐的普通人而不是一个生活在痛苦中的精英。如果孩子被折磨得既没有成为精英,也不快乐幸福,那就是父母的过失。虎妈的两个女儿还在学校求学阶段,以后走向社会要面对能否和社会环境和工作团队协调的问题;面对是否有能力获得和维系自己婚姻家庭幸福的问题;面对一旦遭遇人生危机能否有能力化解战胜的问题。太多太多。
我小时候班里有一个绝对优秀的女孩子,回回考第一,在考上省排名第一的中学后还是非凡优秀,在省市数学竞赛经常拿名次,后来大学一毕业就拿到留美奖学金了,那在20多年前可是凤毛麟角的。可后来听说她在美国轻生了,据说是恋爱遇到挫折而抑郁导致的。我挺鄙视我自己在这里提起这个令人扼腕的伤心往事,可也不想有家长盲从了虎妈的育儿经而让孩子们生活在苦海里。
我还有一个旅美科学家蔡亦刚的故事堪舆虎妈一比。他从温州的一个钳工到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到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而且在2008和2010年两度获得贝尔实验室的发明家奖,要知道贝尔实验室在美国诞生过13个诺贝尔得主,能两次拿这个实验室的发明家奖的堪称科学家里的精英。他所实现的人生跨度绝不逊于蔡美儿。
他的女儿7岁随他来美,曾在2002年进入美国高中生的经典大奖“英特尔奖”和“西屋奖”的决赛。在哈佛大学学的是物理和哲学,毕业后从事的是战略咨询。可谓既通又精之人才。
那蔡亦刚的育儿经是什么呢?他认为父母要有远见,了解自己的小孩和小孩所处的教育体系及社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潜能。他奉行90分万岁,不过分追求孩子的分数,这样孩子有很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蔡亦钢的育儿经展示了育儿成功不一定就要象“老虎”,而孩子也一样优异着的同时快乐着。做父母的望子成龙,也要会分析并懂得方法。
英文世界对虎妈的关注也是多种多样。其中在YouTube**上的一段搞笑动画视频可谓有趣。视频中虎妈的两个女儿是穿囚衣的。视频概括演绎了虎妈在她书里所说的她的所作所为。结尾更是耐人寻味,虎妈两个女儿穿着囚衣在笼子里拉琴,虎妈则在笼子外由钞票围城的围墙前,把一摞子钞票洒向空中并得意地哈哈大笑,笑声还没落定,两个儿童保护组织的壮汉上来把虎妈架走了。
这段视频也引发了激烈讨论,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得到很多投票的评论是认为虎妈的育儿方式与所谓“西方与中国之对比”无关,很难让人认同一个抓狂的妈妈能代表中国。***
在纽约时代周刊网站上戴维布鲁克斯****发表文章提出,虎妈的孩子不太可能快乐和有真正的创造性。虎妈的女儿们可以技能过人和循规蹈矩,但很难有成为杰出人才的冒险精神。虎妈在破坏她的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在美国15-24岁的亚裔女性自杀率高必有其因。老美就是啥事都有统计,用数字和事实说话,连哪个族裔哪个性别哪个年龄段的自杀数据都统计。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耐人寻味地提出希望看到虎妈的女儿长大后能写一本真正表达自己的书,这里面的寓意够你我好好琢磨罢。
在网络上更有妈妈直指虎妈就是为了促销她的书,并号召妈妈们抵制她的书。其实大可不必,网络时代多姿多彩,有芙蓉姐姐有凤姐的生存空间,又有何容不下虎妈的呢?抵制不必,看看无妨,当不当真经,还要靠家长自己动脑了。
不管怎样,虎妈有一点是成功的,就是她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打了合适的牌。至于是非曲直,只要你我心里有尺码就行了。祝愿天下孩子都快乐健康地成长。祝妈妈们育儿之路少一份艰辛,多一份快乐甘甜。
*虎妈英文名Amy Chua,如果用英文搜索能得到更多的关于她和她的书的信息
** 这段视频可选择中英文,我的这个链接是中文视频http://www.youtube.com/watch?v=AQ0Qfn689ZA
This isn't a matter of "western vs. Chinese". I find it hard to believe this one psycho mom represents all of China.Gangsta3e3 2 周前 72 ****文章题目Amy Chua Is a Wimp by DAVID BROOKS NewYork Times 网站上 我引用的这篇文章其中一段的英文原文:Her kids can’t possibly be happy or truly creative. They’ll grow up skilled and compliant but without the audacity to be great. She’s destroying their love for music. There’s a reason Asian-American women between the ages of 15 and 24 have such high suicide rates.
虎妈*引起关注是她把她的育儿经投放到英文媒体,而西方世界对华裔子女普遍的学业优异一直就是充满好奇。我在加拿大的时候我的一个老外同事让她的女儿学小提琴,她发现在带女儿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有太多的华裔孩子成绩很好,她就问我,中国人是怎么让孩子得到好成绩的?我想有这份好奇的老外不只她一个。
虎妈出手又恰逢美国遭遇世界老大的危机,中国的日益强大老美心里早就着急了,任何美国中国之话题都能触动老美的神经,成为吸引眼球的话题。
虎妈以她第二代移民和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的的功底在西方英语媒体上撰文,又大打中国妈妈牌,这几项集一身就足够引起关注了。关注的结果就是虎妈的育儿经热销。而西方媒体的介入再反过来影响着中文媒体.虎妈育儿经的中文版本仅看封面也不难看出同样走这样的路线,在中国打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的身份牌和女儿是当地两个音乐神童的牌,这两个光环乍一看挺炫目的。这样虎妈在华文世界和英文媒体热爆起来就不足为怪了。可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并不说明一定是一个成功的家长,育子是否成功与身份无关。音乐神童也不代表教育成功,祖训说的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虎妈的两个女儿今后的路还很长。
网络时代已经不以是非论英雄,而是以点击论英雄。 虎妈的育儿经热归热,可是不是真经就看你怎么看了。
在我看来,说她的家庭教育成功为时尚早。虽然她的孩子学业得A 和能弹奏高难曲子,但并不代表孩子今后人生成功。
我想家长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孩子既能成为社会精英又是一个快乐幸福的人。如果这两者不能兼得,那作为母亲我情愿我的孩子是一个快乐的普通人而不是一个生活在痛苦中的精英。如果孩子被折磨得既没有成为精英,也不快乐幸福,那就是父母的过失。虎妈的两个女儿还在学校求学阶段,以后走向社会要面对能否和社会环境和工作团队协调的问题;面对是否有能力获得和维系自己婚姻家庭幸福的问题;面对一旦遭遇人生危机能否有能力化解战胜的问题。太多太多。
我小时候班里有一个绝对优秀的女孩子,回回考第一,在考上省排名第一的中学后还是非凡优秀,在省市数学竞赛经常拿名次,后来大学一毕业就拿到留美奖学金了,那在20多年前可是凤毛麟角的。可后来听说她在美国轻生了,据说是恋爱遇到挫折而抑郁导致的。我挺鄙视我自己在这里提起这个令人扼腕的伤心往事,可也不想有家长盲从了虎妈的育儿经而让孩子们生活在苦海里。
我还有一个旅美科学家蔡亦刚的故事堪舆虎妈一比。他从温州的一个钳工到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到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而且在2008和2010年两度获得贝尔实验室的发明家奖,要知道贝尔实验室在美国诞生过13个诺贝尔得主,能两次拿这个实验室的发明家奖的堪称科学家里的精英。他所实现的人生跨度绝不逊于蔡美儿。
他的女儿7岁随他来美,曾在2002年进入美国高中生的经典大奖“英特尔奖”和“西屋奖”的决赛。在哈佛大学学的是物理和哲学,毕业后从事的是战略咨询。可谓既通又精之人才。
那蔡亦刚的育儿经是什么呢?他认为父母要有远见,了解自己的小孩和小孩所处的教育体系及社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潜能。他奉行90分万岁,不过分追求孩子的分数,这样孩子有很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蔡亦钢的育儿经展示了育儿成功不一定就要象“老虎”,而孩子也一样优异着的同时快乐着。做父母的望子成龙,也要会分析并懂得方法。
英文世界对虎妈的关注也是多种多样。其中在YouTube**上的一段搞笑动画视频可谓有趣。视频中虎妈的两个女儿是穿囚衣的。视频概括演绎了虎妈在她书里所说的她的所作所为。结尾更是耐人寻味,虎妈两个女儿穿着囚衣在笼子里拉琴,虎妈则在笼子外由钞票围城的围墙前,把一摞子钞票洒向空中并得意地哈哈大笑,笑声还没落定,两个儿童保护组织的壮汉上来把虎妈架走了。
这段视频也引发了激烈讨论,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得到很多投票的评论是认为虎妈的育儿方式与所谓“西方与中国之对比”无关,很难让人认同一个抓狂的妈妈能代表中国。***
在纽约时代周刊网站上戴维布鲁克斯****发表文章提出,虎妈的孩子不太可能快乐和有真正的创造性。虎妈的女儿们可以技能过人和循规蹈矩,但很难有成为杰出人才的冒险精神。虎妈在破坏她的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在美国15-24岁的亚裔女性自杀率高必有其因。老美就是啥事都有统计,用数字和事实说话,连哪个族裔哪个性别哪个年龄段的自杀数据都统计。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耐人寻味地提出希望看到虎妈的女儿长大后能写一本真正表达自己的书,这里面的寓意够你我好好琢磨罢。
在网络上更有妈妈直指虎妈就是为了促销她的书,并号召妈妈们抵制她的书。其实大可不必,网络时代多姿多彩,有芙蓉姐姐有凤姐的生存空间,又有何容不下虎妈的呢?抵制不必,看看无妨,当不当真经,还要靠家长自己动脑了。
不管怎样,虎妈有一点是成功的,就是她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打了合适的牌。至于是非曲直,只要你我心里有尺码就行了。祝愿天下孩子都快乐健康地成长。祝妈妈们育儿之路少一份艰辛,多一份快乐甘甜。
*虎妈英文名Amy Chua,如果用英文搜索能得到更多的关于她和她的书的信息
** 这段视频可选择中英文,我的这个链接是中文视频http://www.youtube.com/watch?v=AQ0Qfn689ZA
This isn't a matter of "western vs. Chinese". I find it hard to believe this one psycho mom represents all of China.Gangsta3e3 2 周前 72 ****文章题目Amy Chua Is a Wimp by DAVID BROOKS NewYork Times 网站上 我引用的这篇文章其中一段的英文原文:Her kids can’t possibly be happy or truly creative. They’ll grow up skilled and compliant but without the audacity to be great. She’s destroying their love for music. There’s a reason Asian-American women between the ages of 15 and 24 have such high suicide 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