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394|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虎妈的育儿经不是真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8 10:38: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虎妈的育儿经不是真经
海岚


正所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育儿经不在对错,引起热议就赢。
关注一下尚可,千万别当真经。


虎妈*引起关注是她把她的育儿经投放到英文媒体,而西方世界对华裔子女普遍的学业优异一直就是充满好奇。我在加拿大的时候我的一个老外同事让她的女儿学小提琴,她发现在带女儿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有太多的华裔孩子成绩很好,她就问我,中国人是怎么让孩子得到好成绩的?我想有这份好奇的老外不只她一个。
虎妈出手又恰逢美国遭遇世界老大的危机,中国的日益强大老美心里早就着急了,任何美国中国之话题都能触动老美的神经,成为吸引眼球的话题。
虎妈以她第二代移民和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的的功底在西方英语媒体上撰文,又大打中国妈妈牌,这几项集一身就足够引起关注了。关注的结果就是虎妈的育儿经热销。而西方媒体的介入再反过来影响着中文媒体.虎妈育儿经的中文版本仅看封面也不难看出同样走这样的路线,在中国打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的身份牌和女儿是当地两个音乐神童的牌,这两个光环乍一看挺炫目的。这样虎妈在华文世界和英文媒体热爆起来就不足为怪了。可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并不说明一定是一个成功的家长,育子是否成功与身份无关。音乐神童也不代表教育成功,祖训说的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虎妈的两个女儿今后的路还很长。
网络时代已经不以是非论英雄,而是以点击论英雄。 虎妈的育儿经热归热,可是不是真经就看你怎么看了。
在我看来,说她的家庭教育成功为时尚早。虽然她的孩子学业得A 和能弹奏高难曲子,但并不代表孩子今后人生成功。
我想家长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孩子既能成为社会精英又是一个快乐幸福的人。如果这两者不能兼得,那作为母亲我情愿我的孩子是一个快乐的普通人而不是一个生活在痛苦中的精英如果孩子被折磨得既没有成为精英,也不快乐幸福,那就是父母的过失。虎妈的两个女儿还在学校求学阶段,以后走向社会要面对能否和社会环境和工作团队协调的问题;面对是否有能力获得和维系自己婚姻家庭幸福的问题;面对一旦遭遇人生危机能否有能力化解战胜的问题。太多太多。
我小时候班里有一个绝对优秀的女孩子,回回考第一,在考上省排名第一的中学后还是非凡优秀,在省市数学竞赛经常拿名次,后来大学一毕业就拿到留美奖学金了,那在20多年前可是凤毛麟角的。可后来听说她在美国轻生了,据说是恋爱遇到挫折而抑郁导致的。我挺鄙视我自己在这里提起这个令人扼腕的伤心往事,可也不想有家长盲从了虎妈的育儿经而让孩子们生活在苦海里。
我还有一个旅美科学家蔡亦刚的故事堪舆虎妈一比。他从温州的一个钳工到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到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而且在20082010年两度获得贝尔实验室的发明家奖,要知道贝尔实验室在美国诞生过13个诺贝尔得主,能两次拿这个实验室的发明家奖的堪称科学家里的精英。他所实现的人生跨度绝不逊于蔡美儿。
他的女儿7岁随他来美,曾在2002年进入美国高中生的经典大奖“英特尔奖”和“西屋奖”的决赛。在哈佛大学学的是物理和哲学,毕业后从事的是战略咨询。可谓既通又精之人才。
那蔡亦刚的育儿经是什么呢?他认为父母要有远见,了解自己的小孩和小孩所处的教育体系及社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潜能。他奉行90分万岁,不过分追求孩子的分数,这样孩子有很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蔡亦钢的育儿经展示了育儿成功不一定就要象“老虎”,而孩子也一样优异着的同时快乐着。做父母的望子成龙,也要会分析并懂得方法。
英文世界对虎妈的关注也是多种多样。其中在YouTube**上的一段搞笑动画视频可谓有趣。视频中虎妈的两个女儿是穿囚衣的。视频概括演绎了虎妈在她书里所说的她的所作所为。结尾更是耐人寻味,虎妈两个女儿穿着囚衣在笼子里拉琴,虎妈则在笼子外由钞票围城的围墙前,把一摞子钞票洒向空中并得意地哈哈大笑,笑声还没落定,两个儿童保护组织的壮汉上来把虎妈架走了。
这段视频也引发了激烈讨论,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得到很多投票的评论是认为虎妈的育儿方式与所谓“西方与中国之对比”无关,很难让人认同一个抓狂的妈妈能代表中国。***
在纽约时代周刊网站上戴维布鲁克斯****发表文章提出,虎妈的孩子不太可能快乐和有真正的创造性。虎妈的女儿们可以技能过人和循规蹈矩,但很难有成为杰出人才的冒险精神。虎妈在破坏她的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在美国15-24岁的亚裔女性自杀率高必有其因。老美就是啥事都有统计,用数字和事实说话,连哪个族裔哪个性别哪个年龄段的自杀数据都统计。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耐人寻味地提出希望看到虎妈的女儿长大后能写一本真正表达自己的书,这里面的寓意够你我好好琢磨罢。
在网络上更有妈妈直指虎妈就是为了促销她的书,并号召妈妈们抵制她的书。其实大可不必,网络时代多姿多彩,有芙蓉姐姐有凤姐的生存空间,又有何容不下虎妈的呢?抵制不必,看看无妨,当不当真经,还要靠家长自己动脑了。
不管怎样,虎妈有一点是成功的,就是她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打了合适的牌。至于是非曲直,只要你我心里有尺码就行了。祝愿天下孩子都快乐健康地成长。祝妈妈们育儿之路少一份艰辛,多一份快乐甘甜。
*虎妈英文名Amy Chua,如果用英文搜索能得到更多的关于她和她的书的信息
** 这段视频可选择中英文,我的这个链接是中文视频http://www.youtube.com/watch?v=AQ0Qfn689ZA
*** 这段评论的英文原文
This isn't a matter of "western vs. Chinese". I find it hard to believe this one psycho mom represents all of China.Gangsta3e3 2 周前 72
****文章题目Amy Chua Is a Wimp by DAVID BROOKS NewYork Times 网站上 我引用的这篇文章其中一段的英文原文:Her kids can’t possibly be happy or truly creative. They’ll grow up skilled and compliant but without the audacity to be great. She’s destroying their love for music. There’s a reason Asian-American women between the ages of 15 and 24 have such high suicide rates.
海岚


正所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育儿经不在对错,引起热议就赢。
关注一下尚可,千万别当真经。


虎妈*引起关注是她把她的育儿经投放到英文媒体,而西方世界对华裔子女普遍的学业优异一直就是充满好奇。我在加拿大的时候我的一个老外同事让她的女儿学小提琴,她发现在带女儿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有太多的华裔孩子成绩很好,她就问我,中国人是怎么让孩子得到好成绩的?我想有这份好奇的老外不只她一个。
虎妈出手又恰逢美国遭遇世界老大的危机,中国的日益强大老美心里早就着急了,任何美国中国之话题都能触动老美的神经,成为吸引眼球的话题。
虎妈以她第二代移民和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的的功底在西方英语媒体上撰文,又大打中国妈妈牌,这几项集一身就足够引起关注了。关注的结果就是虎妈的育儿经热销。而西方媒体的介入再反过来影响着中文媒体.虎妈育儿经的中文版本仅看封面也不难看出同样走这样的路线,在中国打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的身份牌和女儿是当地两个音乐神童的牌,这两个光环乍一看挺炫目的。这样虎妈在华文世界和英文媒体热爆起来就不足为怪了。可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并不说明一定是一个成功的家长,育子是否成功与身份无关。音乐神童也不代表教育成功,祖训说的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虎妈的两个女儿今后的路还很长。
网络时代已经不以是非论英雄,而是以点击论英雄。 虎妈的育儿经热归热,可是不是真经就看你怎么看了。
在我看来,说她的家庭教育成功为时尚早。虽然她的孩子学业得A 和能弹奏高难曲子,但并不代表孩子今后人生成功。
我想家长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孩子既能成为社会精英又是一个快乐幸福的人。如果这两者不能兼得,那作为母亲我情愿我的孩子是一个快乐的普通人而不是一个生活在痛苦中的精英如果孩子被折磨得既没有成为精英,也不快乐幸福,那就是父母的过失。虎妈的两个女儿还在学校求学阶段,以后走向社会要面对能否和社会环境和工作团队协调的问题;面对是否有能力获得和维系自己婚姻家庭幸福的问题;面对一旦遭遇人生危机能否有能力化解战胜的问题。太多太多。
我小时候班里有一个绝对优秀的女孩子,回回考第一,在考上省排名第一的中学后还是非凡优秀,在省市数学竞赛经常拿名次,后来大学一毕业就拿到留美奖学金了,那在20多年前可是凤毛麟角的。可后来听说她在美国轻生了,据说是恋爱遇到挫折而抑郁导致的。我挺鄙视我自己在这里提起这个令人扼腕的伤心往事,可也不想有家长盲从了虎妈的育儿经而让孩子们生活在苦海里。
我还有一个旅美科学家蔡亦刚的故事堪舆虎妈一比。他从温州的一个钳工到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到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而且在20082010年两度获得贝尔实验室的发明家奖,要知道贝尔实验室在美国诞生过13个诺贝尔得主,能两次拿这个实验室的发明家奖的堪称科学家里的精英。他所实现的人生跨度绝不逊于蔡美儿。
他的女儿7岁随他来美,曾在2002年进入美国高中生的经典大奖“英特尔奖”和“西屋奖”的决赛。在哈佛大学学的是物理和哲学,毕业后从事的是战略咨询。可谓既通又精之人才。
那蔡亦刚的育儿经是什么呢?他认为父母要有远见,了解自己的小孩和小孩所处的教育体系及社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潜能。他奉行90分万岁,不过分追求孩子的分数,这样孩子有很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蔡亦钢的育儿经展示了育儿成功不一定就要象“老虎”,而孩子也一样优异着的同时快乐着。做父母的望子成龙,也要会分析并懂得方法。
英文世界对虎妈的关注也是多种多样。其中在YouTube**上的一段搞笑动画视频可谓有趣。视频中虎妈的两个女儿是穿囚衣的。视频概括演绎了虎妈在她书里所说的她的所作所为。结尾更是耐人寻味,虎妈两个女儿穿着囚衣在笼子里拉琴,虎妈则在笼子外由钞票围城的围墙前,把一摞子钞票洒向空中并得意地哈哈大笑,笑声还没落定,两个儿童保护组织的壮汉上来把虎妈架走了。
这段视频也引发了激烈讨论,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得到很多投票的评论是认为虎妈的育儿方式与所谓“西方与中国之对比”无关,很难让人认同一个抓狂的妈妈能代表中国。***
在纽约时代周刊网站上戴维布鲁克斯****发表文章提出,虎妈的孩子不太可能快乐和有真正的创造性。虎妈的女儿们可以技能过人和循规蹈矩,但很难有成为杰出人才的冒险精神。虎妈在破坏她的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在美国15-24岁的亚裔女性自杀率高必有其因。老美就是啥事都有统计,用数字和事实说话,连哪个族裔哪个性别哪个年龄段的自杀数据都统计。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耐人寻味地提出希望看到虎妈的女儿长大后能写一本真正表达自己的书,这里面的寓意够你我好好琢磨罢。
在网络上更有妈妈直指虎妈就是为了促销她的书,并号召妈妈们抵制她的书。其实大可不必,网络时代多姿多彩,有芙蓉姐姐有凤姐的生存空间,又有何容不下虎妈的呢?抵制不必,看看无妨,当不当真经,还要靠家长自己动脑了。
不管怎样,虎妈有一点是成功的,就是她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打了合适的牌。至于是非曲直,只要你我心里有尺码就行了。祝愿天下孩子都快乐健康地成长。祝妈妈们育儿之路少一份艰辛,多一份快乐甘甜。
*虎妈英文名Amy Chua,如果用英文搜索能得到更多的关于她和她的书的信息
** 这段视频可选择中英文,我的这个链接是中文视频http://www.youtube.com/watch?v=AQ0Qfn689ZA
*** 这段评论的英文原文
This isn't a matter of "western vs. Chinese". I find it hard to believe this one psycho mom represents all of China.Gangsta3e3 2 周前 72
****文章题目Amy Chua Is a Wimp by DAVID BROOKS NewYork Times 网站上 我引用的这篇文章其中一段的英文原文:Her kids can’t possibly be happy or truly creative. They’ll grow up skilled and compliant but without the audacity to be great. She’s destroying their love for music. There’s a reason Asian-American women between the ages of 15 and 24 have such high suicide rates.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61 金币 +61 收起 理由
如果 + 10 + 10 我很赞同。
Xieno + 50 + 50 精品文章!
arnold123 + 1 + 1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1-2-6 01:31:5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日益强大不仅让老美着急,是举世着急害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1-9-18 21:45:31 | 只看该作者
父母要有远见,了解自己的小孩和小孩所处的教育体系及社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潜能
有道理,但是做起来可真不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1-10-13 23:42:42 | 只看该作者
唔,分析得不错哦。值得思考。转到更适合的版面去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10-13 23:47:04 | 只看该作者

做客华盛顿电视台谈虎妈


海岚

我对虎妈育儿方式的评论引起了华盛顿电视台一档访谈节目“直陈观点”(Straight to the Point)的制片人的兴趣,周三傍晚收到制片人西西(Cecily Fernandez)的电话,和我聊了一下,我告诉她我最初的想法是因为新浪博客育儿频道的征文(那啥,新浪我帮你国际化了哈),而且当听我介绍是因为《虎妈战歌》的中文版本引发的争论而有感而发的时候,她很吃惊还有中文版本。于是就在电话里聊了起来,她当时就决定邀请我参加她的这档节目,问我是否愿意。当然愿意了。
虽然咱不是耶鲁法学院教授啥的(偶也不喜欢拿头衔说事儿,更何况虎妈的专业和教育无关),但作为一名母亲,我还是很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而且作为中国人,我也不愿意因为这本书里的某些描述让老外觉得中国妈妈都苛刻。咱也不代表谁(胡乱代表谁挨骂哈),就代表咱自己,一个写教育博客的妈妈,节目里西西也是这样介绍的。通过媒体,尤其是通过英文媒体陈述一下自己的观点,还是有跨文化的效果的。
接下来西西就给发了个电子邮件,告诉我节目的录制是周五下午一点到两点之间,还有地点什么的一些信息,尤其强调让我告诉她我名字如何发音。这几天泰儿受凉咳嗽不止,晚上经常大咳,我有的时候要给他抱起,让头高高的来止咳,泰儿一周没去幼儿园,我也很累。状态不很好,没办法,赶鸭子上架了。本来西西答应会发我一个单子,将有可能在节目中涉及到的话题给我,但我没收到,估计她也忙活懵了。
果然到周五那天,给泰儿弄好午饭,时间就很紧张了(这时候深感孤身在国外的难处,没人帮呀).在地铁上闪过无数个如同黑白电影中的这样的景象:人家开始录制了,大门紧闭了,我在外面狂敲大门,大呼“开门!”,破败而激烈。胡思乱想中出了地铁一溜小跑赶到电视台,刚好开始验证件。我被验明正身后,立刻打探洗手间,因为实在不好意思,头没梳好,口红没涂,赶紧去胡虏一下罢,五个叉儿的肉梳子派上用场了,再给嘴唇刷点红油。
从洗手间出来碰一和我一样蒙头蒙脑找洗手间的女士,赶紧给她指路,看见玻璃门远处的嘉宾们已经被导引着往里进了,立刻就跑过去了。到录影棚口的电梯口,有一位女士自我介绍并欢迎大家,才知道感情是西西,制片人。然后鱼贯进入录影棚,每个工作人员都非常有礼貌地欢迎大家的到来,说些感谢支持他们工作了云云的话。西西过来交待了一下座次,确认了一下我名字的发音就不见踪影了。中国人的姓对他们来说,还挺难的。
稍过一会儿,和我打听洗手间的那位女士进来了,节目录制开始通过主持人介绍才知道原来是一获大奖的心理学博士,名字叫玛丽(Mary Karapetian),更是过后才知道,人家领导着一个心理学咨询机构呢。她是第一个受访的嘉宾,人家有厚厚的一摞子稿,再看旁边一嘉宾,也有几小片儿小稿儿。这才想起来走之前咱也理了一下思路,虽然不知道人家会问什么,但对我自己要表达什么小结了一下,于是开始搜索提包,找我这个重要的小稿儿。从里到外搜个遍,最后把包儿都要挠破皮了,也没找到这个在当时比圣旨都值钱的小稿儿。得,听天由命吧。
接下来是漫长的调试过程,终于看见西西出现了,这次化了妆,坐在T台上了。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她还兼任主持人呀。这个和国内主持人美女帅哥当道可不太一样。开场白的语速啥的,也试录调整了几次,过后才明白,人家主持人说错了,就能重录,嘉宾说走嘴了,就没辙了,谁让你不代表电视台来着。玛丽录的很顺利,估计人家都准备好了。后来明白西西这样安排是由玛丽开场从心理学,从美国文化的角度总的分析一下虎妈教养方式。玛丽着重从青少年心理特点分析了怎样尊重孩子在这个阶段心理发育的特点。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玛丽刚开篇的时候,说这本书引发了教育争论,这是好事。还有就是虎妈虽然非常严格要求孩子,但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她都亲力亲为,比如练琴的时候,她都在场,这个很“亲子”。我欣赏西方这种文明也好,虚伪也好,就是不管要怎样,一定要先肯定一下,找优点。虽然有时候说好的重点是为了说接下来的不好做铺垫。但玛丽在这里的分析是真诚的,事实也如此。
接下来就是我和旁边的一位男士,西西很能掌控嘉宾谈话格局,谁也别说得太多或太少。她大概问了我4个问题:
1.整体的对虎妈的育儿方式有什么观点?
2.是不是认为老美的育儿方式下家长“懒”?
3.对美国社会对华裔孩子家长的“成见”怎么看?
4.对虎妈书里提到的虎女做生日卡不完美,虎妈要返工这件事怎样看?
对第一个问题,我说了我博客里《虎妈的育儿经不是真经》的观点,就是家长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孩子既能成为社会精英又是一个快乐幸福的人。如果这两者不能兼得,那作为母亲我情愿我的孩子是一个快乐的普通人而不是一个生活在痛苦中的精英。
第二个问题,我回答的是我不这样认为,因为人们对同样事情的理解和做法不同。不能这样简单的比较,而且家庭教育绝不仅仅是技能训练。这里加点题外话,我以前拍的老美图书馆里的各种活动,人家也是亲力亲为还很投入,又重新来过一次童年的感觉。平时公园里球场上经常有孩子美式足球,橄榄球的训练比赛什么的,那些老美爸妈也一样在场外陪着,也上蹿下跳地给孩子摇旗助阵。为给孩子举办一个生日爬梯,发通知,张罗场地,爬梯娱乐什么的,样样认真对待等等。可惜虎妈囚禁女儿的生活圈子也堵塞了自己的视线,看不到呀。
第三个问题,主持人说的很客气,因为这个说不好沾上种族偏见就麻烦了。所以西西说这个成见是积极方面的,比如华裔孩子学校成绩普遍好等。我就对家庭教育方式说了一下,华裔很多孩子进名牌大学,但虎妈的方式绝对不是唯一的方式,不过所有这些华裔家长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孩子都有很高的期望值。这个咱承认,这种望子成龙的心态运用好了,就是很好的家教动力。运用不好了,物极必反了可就不值得了。
第四个问题,我提到了我博文里《早教中父母须知的概念》里提到的过程取向还是结果取向(Product oriented/Process oriented)的问题,这个本来是在音响师给我装麦克的时候和西西随便聊到的,估计她挺喜欢这个视点,就在节目中直接向我问了这个问题。正好我的那篇博文也有的家长说没有例子有些抽象,回头我干脆就这个问题再写篇博文,把这个问题深化说一下。
录完节目散场人家工作人员都在休息室给准备了披萨饼饮料什么的,真细心。大概2,3天收到西西的感谢信,也和我核对了一下我姓的拼写,真敬业。
坐地铁跑回家还要去赶着听一次讲座,到门口要开车走才发现平时背的小帆布包儿锁屋里了,车钥匙也在里面,更悲剧的是开门钥匙也在小包里。无奈地在小棚子里找了螺丝刀之类的“作案工具”。把梯子支到窗户底下,穿着裙子颤颤巍巍爬上去撬窗户,正满头大汗之际,老公领儿子回来了,赶紧进门换衣服拿车钥匙赶场子去呀。慌乱间发现我那个小稿儿在沙发上气我呢,等我听课回来收拾你!让你关键时刻就掉链子!

左边这位黑人弟兄蛮有绅士风度的。我和前面的玛丽博士上下演播台,他都跑过来搭一下手,象为奥斯卡领奖台登台的嘉宾那样的。一把子年纪,上下多少阶梯了,从来没有碰到过绅士呀,赞一个这个黑人弟兄。

玛丽博士是第一个访谈嘉宾,音响师紧张忙碌着,玛丽博士坐在哪里偶儿和大家开个玩笑,看看稿什么的。

西西来了,化妆师来拍粉了,估计快开始了。

哈哈,音响师弄麦克线,但瞬间角度给人感觉是悲痛欲绝状

音响师工作的间隙,嘉宾和主持人闲聊。就是这个时候聊到虎妈女儿做生日贺卡的事儿,没想到节目正式开始的时候,西西就问了这个。左侧和右侧假屏幕上的字是这个栏目的名字。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bf177501016vbh.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10-13 23:58:27 | 只看该作者

再转海岚博客里的相关博文一篇

过程/结果*虎妈/汪妈
 
海岚
 
关于过程取向还是结果取向(Product oriented/Process oriented)的问题本来是在加拿大早期儿童教育理念中针对儿童艺术教育的这一项的,大概意思就是在对儿童实施艺术教育的时候,不以孩子做成了什么具体的东西为目标,而是以过程和形式是否符合孩子兴趣,是否适合孩子年龄特点为基点,以整个过程孩子的参与程度,孩子参与过程是否注意力集中,是否有对话互动,是否锻炼了手指的小肌肉群的发育,有多少孩子的创造性在里面,在过程中孩子发现了那些兴趣的内容,如何继续跟进等。比如,泥工,不以最后捏个小鸭小狗为目标,而是提供一些相关泥工玩具,让孩子尽情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儿。
 
再以微博里年妈推荐的胶棒为例,孩子在使用胶棒的过程,比如粘花瓣了,这个过程和家长,和小朋友有什么对话,可能有涉及到颜色,花瓣儿形状是否引发了对物体形状的兴趣,对花感兴趣了,是否想接着到外面去观察花的颜色,形状呀等等。孩子的可能性,你永远想不到,泰儿看花,看那些象风轮的或电风扇叶片的。是否想接着用积木搭个花什么的,当然啦,在这个过程中尽量多一些启发式提问,一般都能发生一些相关内容。即使这些都没有发生,那孩子粘的过程也是用手感知物品的过程,这里有眼手脑的协调一致,有sensory motor skill(中文翻译我想想哈)的培养锻炼。而不是去关心追求孩子最后给我粘了个小花形状,小蝴蝶什么的具体的“产品”。我感觉这种思路对家庭教育中中国家长的心态都有指导意义。所以我就把这个提出来作为一个父母须知的基本概念。
 
这个概念对家庭教育的思路还是很有影响的,不理解或看不到这个过程的家长大有人在,虎妈就是典型。在做客华盛顿电视台时,主持人西西问了一下,在虎妈书里有一个情节就是小虎女花了很多功夫给虎妈做了生日卡,但虎妈觉得卡片不够完美,就让小虎女重做。那我就提出了这样的视点,就是这是一个过程和结果的取向问题。其实,这里虎妈应该看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女儿对爱的表达,而不是具体这个卡片如何?什么是完美?虎妈是法学院教授,虎妈评判生日卡的标准能说明什么呢,只不过是一种以母亲地位带来的权威而已罢。虎妈在这里追求的是一个具体的“产品”,而不是孩子做生日卡的过程意味着什么。
 
也许有的家长认为,严点没啥坏处,可严要分情况。西方理念看似宽松,但在教育过程中也不绝对是放任,也是有底线的。但在生日卡这件事上,虎妈认为完美的标准真的不说明什么,也许女儿的更有创意。我们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很多没看好的东东,可能还获奖了呢。所以严呢,要在有意义,有原则的方面严罢。
 
更糟糕的是如果虎妈的这种行事风格传递给了孩子,孩子失去的是宽容的品质。一个在社会群体中缺少宽容的人,得到的宽容也是有限的,那对孩子人生,对孩子才能的发挥都带来怎样的影响不是可想而知了吗?
 
我想找一个家庭教育中过程取向的例子,偏巧我正在研读汪廷培的《喂故事书养大的孩子》(两三个月前写《英文倒数第一和原版阅读不是因果关系》的时候还以为汪是男的呢,咱现在也不“out”了哈),感觉汪妈就是一个好例子。她享受的是给孩子读故事书过程中的快乐。在这种快乐的过程孩子得到的是方方面面的教育。这个不是今天要求孩子必须把一个什么什么故事读好,读的有表情有感情啥的,读的学会认了几个字造了几个句儿,读的是否能分段和写中心思想。
 
汪妈的做法也和北美儿童教育的有些教科书倡导的做法巧合了。也许汪妈也从里面借鉴了呢。因为她有在美国读书的经历,扯远了。我们那时候每学一个儿童认知发展的领域的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时候,都有相关的儿童绘本的介绍。刚学的时候,对于我这个从中国文化穿插过来的人来讲仅是一些空洞的标题,因为我成长过程中没有这部分。没有亲身体验,看到的都是一些绘本的标题,不是一本本活生生的绘本。等以后工作的时候,真正用上了,也真正看到了这些绘本对孩子的神奇影响,才明白这是一个对儿童营造施教空间(用空间这个词是因为这个过程和孩子有互动,有孩子参与的成分,有孩子施展表达的机会,不是填鸭和灌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有的时候,直接的教导孩子未必理解,未必明白,接受就更不用说了,但如果是通过绘本,通过书里的情节图画,孩子很容易就明白了,这很符合儿童发展特点。
 
所以作为母亲,汪妈的做法是亲情加专业了。母亲的亲子阅读比老师的阅读更有效果,因为这种方式是使母亲和孩子度过有质量的时光(spend quality time)了。汪妈自己也很有体会,就是很享受这样的时光。(西方家庭教育很注重这个父母和孩子的spend quality time)
 
关于虎妈和汪妈,还有一点不同就是对家庭教育的概念的不同理解。关于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讲是一种影响,狭义讲是教授什么东西,具体的教学行为。比如,你自觉把废物扔进垃圾箱而不是地上,孩子看到了,这对孩子就是一种影响,是以身作则的教育。你也可能告诉孩子,不随地乱扔东西,这也是一种教育。
 
虎妈非常追求孩子技艺的培养,比如孩子练琴要如何如何,这是把技能培养作为家庭教育主要内容的一种家庭教育。而汪妈通过读各种故事书,其实故事书的概念有点小了。应该是各种绘本,包括有故事内容的,还有科普知识的,有自然内容的,有社会内容的,有幻想的有现实的等等。以这些绘本为载体,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教育环境,一种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也是教育的一种境界。我倾向于这种,是因为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有自己发展的空间,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和互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够发现自己的兴趣,家长如果能发现就更好了,可以保护孩子的创造性,帮助激发孩子的创造性。但这不意味着,如果我儿子对弹琴有兴趣,我也不让他学琴。关键的出发点还是要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然后提供必要条件。而不是家长决定如何如何就如何如何。
 
汪妈的方式是一种随性又有方向的教育(很想用金庸小说里武林高手论武术道行的时候的话来提升一下,可惜武林小说是外行,那位知道指教一下哈)。权且在这里概括为无形胜似有形。
 
微博里一位妈妈给我留了对虎妈的看法的作业,这篇加上上篇《做客华盛顿电视台谈虎妈》,还有以前写的《虎妈的育儿经不是真经》就算我对此交了作业了。对于汪妈,以后如果有机会我再对她的一下具体做法品评一下,专业一点会更好。
 


博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bf1775010170pc.html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老歪 + 2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10-14 20:42:36 | 只看该作者
汪妈的方式是一种随性又有方向的教育(很想用金庸小说里武林高手论武术道行的时候的话来提升一下,可惜武林小说是外行,那位知道指教一下哈)。权且在这里概括为无形胜似有形。——“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以无招胜有招。”
这个境界我觉得更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1-10-14 20:55:55 | 只看该作者
有机会接触过许多在中国的国际学校学习的家庭,总体感觉,亚洲的父母还是严格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6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19:14 , Processed in 0.410934 second(s), 3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