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zhgm1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六岁Carl和妈妈一起读经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1-3-25 08:10:56 | 只看该作者

20110324

季氏虽只读过15遍,全是自己通读的,但已经非常熟练,每章之间只要开个头,基本能顺下来。
中午读了2遍,下午数学小测验得了100分,很是高兴,顺势要求我买点小零食慰劳慰劳他。
他自己有个小储藏箱,会把小零食放在里面。他牙齿不好,零食危害多多,因此平时买得不多。

买了两个奶片,一包锅巴。一高兴就给我许诺晚上回去读6遍。
实际结果是:放学后一直在学校草坪玩,回家后差十分六点。吃喝一通后,我没提醒他写作业,
开始看《西游记》。(不是少儿版的,纯粹是大人看的有批注的那种。他只是不看批注)。
吃晚饭了,才意识到还没写作业。饭后仍不紧不慢写,9点15总算写完了。
批评了几句,很不不情愿。

自觉读了论语3遍。速度非常之快。
考虑到早起,没再坚持让他读6遍。

安慰自己,有读就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1-3-25 09:18:26 | 只看该作者

转载的春花读经

春  花  孩  子  的  学  习

   
                  一、    整 体 的 预 习
      
       想请教姐姐的是,从小学开始,是否每个假期姐姐都要求孩子对下个学期的内容进行预习?姐姐从孩子3年级开始的奥数,是怎么的方式方法进行的?每天进行吗?学校的上课内容,平时要求孩子复习预习吗?每天或者每周?是以诵读的方式吗?小学1,2年级,没有加入奥数的时候,是否孩子完成作业姐姐就不管了?=======
        觉得无论是小学、中学,最好的预习方法是整体的预习,那么怎样做呢?这就要了解学校学了些什么?我们预习能做什么?就小学数学来说,最主要的是对数的敏感,以及一些益智类的应用题,这两样内容里,对数的敏感是主要的,很多妈妈认为孩子会做应用题才聪明,其实不然,对数的敏感够,就能解决一大部份应用题的问题,再少量地训练,应用题就没问题了。
       所以,我建议您可以不理学校的进度,从孩子4、5岁开始,每天用10分钟--20分钟,最多就20分钟就可以了,按这样的顺序:先数数,我这个楼前面有写,小孩子数数可以少数一些,比如数到3000,就往回数,一个一个数,两个两个数,等等,您找找我前面写的,这样数数特别熟练了,可以按顺序教孩子加、减、乘、除、小数、分数运算,一天20道题,数可大可小,穿插进行,每天20题,让孩子”慢“做,允许错,多鼓励,哪怕他用脚趾头做,都可以,就是每天20题,等他算到精准,运算非常精准了以后,孩子读经也有一定功力了,就可以让孩子把小学的数学书一本一本读着自学一遍,应该一点都不费力了,这个做完后,可以选一个好一点的奥数教材,每天一道题,只做一道就可以了,让他慢做,有思考的时间,不会的时候多读几遍,实在不会让孩子存疑再找会的人问问,在小升初的考试前久,可以找个专门考试的班练练考试技巧,这样几年下来,不但学校的内容不必烦恼,对他以后上初中高中也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上课时孩子是高效的。
       这里会有两个疑问:一是孩子这样算算数,会不会影响其思考力及创造力?答:不会的。现在很多讲素质教育的书都说西方数学教育,美国的孩子的计算能力很差,但思考力创造力强,我觉得这个原因并不在于计算能力差,而在于他们敢想敢做,美国的父母可能不太怕孩子犯错误。他们在数学基础教育上的缺点我觉得是计算能力的欠缺,这样其实也是影响其思考力的。二是孩子这样自学完了,会不会上课不听课?答:不会的。相反,还会高效地上课,该听的听,不该听就不听了,他的吸收是高效的,这和上课外班补课是不一样的,那是被动地灌,老师讲的内容也和学校雷同,而这样自学是自己真正学进去的,有思考也有存疑,会在课堂上与老师非常有共鸣。而最重要的是这样自学出来的孩子,加上几年读经的功夫,他就永远学会了自学,这可能真正可以做到“文理兼达、品学
     
                     二、上课听讲的问题
      
     我常听妈妈说:我家孩子聪明,就是上课不注意听讲。我就问,他为什么不注意听讲呢?您想过吗?(是因为孩子没有这样的能力注意听讲啊)还有妈妈想办法找个好学校好老师,而这个好老师的标准就讲课有趣,能吸引孩子。
      这些我觉得都不应是最主要的原因,我常常反省自己的学生生涯,在老师、外人眼里,我可能算是个听话的学生,看起来上课是蛮听讲的,但是我自己心里明白,不是的,溜号的时候太多了。
       溜号的原因我反省起来,就是大部份听不懂,所以就听不进去,当我预习做的好的时候,这节课就会听得特别好,因为在预习的过程中自己在心里已经仔细想过了,有的懂了,有的虽不懂,但在心里也转了好几个圈了,然后再上课时,懂的地方因为熟悉而喜欢,再听老师的讲解又加深了一遍印象,而不懂的地方因为也很熟悉,老师一点拨会豁然开朗,这样整个一节课的效率特别高,课后再复习一遍,就有融会贯通的感觉,当然了,预习是自己预习才行,不能上课外班,那样同样的内容,听别的老师讲了在自己脑海里并未有深入思考的过程,只是再听一遍而已,虽然有些效果,但长此以往,孩子就不会自学了。所以我觉得能不能认真听课,养成上课的习惯只占一小部份的原因,就是能不能坐住,这可以用读经的过程来练,孩子能连续读经一个小时,就超出这个能力太多了,而上课能认真听课的原因主要在于孩子是否准备好了,因为现在小学中学的教学方法几乎是一样的,就是上课就讲,如果孩子没准备就去听或讨论,他怎么可能听讲呢?他能讨论什么呢?打个比方,比如我们要去听怎样修理汽车的课,那么我们要有所准备才行,就是对这个汽车的原理要熟悉,说明书至少要看过很多遍,甚至有些重要的地方要背下来然后才去听课,这时老师讲到哪一部份时我们都心领神会,一说就通了,否则像鸭子听雷一样,不溜号才怪。
      再打个比方,给孩子阅读一篇文章,当这篇文章百分之九十他都熟悉的时候他才会喜欢,那百分之十不熟悉的他也不愁了,如果一篇文章每一个字都不熟,就开始给他讲,他是听不懂的,也就不喜欢,纵使你用一些深入浅出的讲解讲得比较有趣,那也是他能理解的根本不需要讲的部份,而你在那里是浪费时间的,但是如果一个孩子把一篇文章读过100遍甚至300遍以后,他心里酝酿很久了,好多地方他有他的懂,这里再有高人点拨,也就是上课听讲,孩子是喜欢听的,至少是不痛苦的,也是不会溜号的。  
      还有一种溜号就是孩子的程度远远超出讲课内容,比如说一个高中生去听小学一年级的课,他肯定不听课,这种不听,不听就不听吧。所以我觉得孩子上课是否听课,不在于是不是上了六年小学,然后初中就练出听课的能力了,而是自己要有内功,至于学校的坐息时间的养成,应该一两个星期就可以的。
      其实这里还有做父母的一个隐忧:天天靠家长教,孩子会不会越来越依赖父母而永远不能自学呢?这也是需要好好反省的问题,自学能力的养成,也不是平面地思考一下说:让孩子自己去随便学,大人不参与就可以自学了,如果这么简单,还哪有这么多教育问题呢?
       要养成孩子的自学能力,是要父母用心的,我们要领着孩子走过一遍完整地自学之路,方法要简易、要长久、要可操作,要保证孩子自己学进去,有实践的感受,而不是我们大人在这里讲的唾沫模飞、而孩子在那里所吸收极少,人们常常会忘了教育的主体是受教者所得到的效果,那么您想想,让孩子自己读,岂不是会有最大的教育效果吗?孩子眼睛看着,嘴读着,能读出来是在脑子里转一圈,读两遍是转两圈,一本书读300遍就转了300圈,这是孩子自己的收获呀,是给他洗了300遍脑子呀(别怕,是越洗越清楚越强大)。孩子有了这些实践的感受,而经典里道理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后,孩子会在生活中逐渐懂得,经典里的道理又最根源的道理,比我们的言教不知要高多少倍?而当一个孩子又有了读的能力,又读进去那么多道理的时候,他怎么会不能自学?一个孩子有了“老实大量地读”的能力,任何人生之难事,都可以用“老实大量”一以贯之,他想不会自学都难呢。
                    
                           三、孩 子 休 学
    休学期间的计划,我以前都写过,本网应该就有那个帖子,等我找着了,再告诉您好吗?
       二十天背经典,儿子大概是每天一篇,有长有短,前面的,大概一天一篇半,后面的像十三、十四每天不到一篇,不到二十天就背下来了,剩下几天就是连背,那时我也不太会读,还是以前的方法,读二十遍后就强背,背下来后再背二十遍就进行下一篇,全本背完后,再连背大概四五十遍吧?我忘了,因为那时我上班,孩子在家自己背,据他俩说,每篇都要读二十多遍,每个也要背二十多遍,再一篇连背的。
       当背到第三篇的时候,儿子就想放弃了,跟我说,妈妈换点别的吧,(后来我告诉别人读经时发现,不管大量小量,一般人都是读完三篇后就不想读了),这时,我说,儿子,这是你俩要长进的时候了,别人读到这里一定读不下去了,就像爬山,已经爬了三分之一了,在半山腰的时候最闷,但也是最精彩的时候,谁能在这种闷闷中走下来,谁最后就能到顶上俯视山下,(因为这种话我经常说并实践过,儿子一听就懂),再说,儿子,你俩读了三篇就放弃了,心里舒服吗?没有牵挂吗?以后再没有这个时间了,不会后悔吗?这是逃兵啊,并不是不能做,而是能做而懒惰,做了逃兵。就这样,儿子再没说什么就背完了。背得那叫一个熟啊。
      到高中后,我一边上读经网看读经的文章,不断地调整背的方法,儿子当然也受益,他们会把这种重复的方法无形中用到学习上,尤其是古文,见着就背,在进行物理竞赛的自学前,只要书上出现的古文、诗词,儿子无一不是背得滚瓜烂熟,英文课文他俩都是在假期全部背过,到开学后一学期内就再不听读英语了,上课听课也很舒服,这样,整个高中期间儿子几乎没读过一本课外阅读,除了假期外,孩子也没听过英语说过英语,只做点老师留的作业,因为高中的课程确实很多又都很难,儿子在语文英语上几乎没有时间投入,就用这点读背的方法应付学校的课程,基本不拉分,有时好点还分数很高,而大部份时间都用在了数理化上,特别是物理竞赛以后。当然儿子现在英语还不是很好,但与他们的投入比,就算最经济的了,而更主要的是儿子会了方法,已学过的也是功夫的一部份,以后有了时间,再继续这样学,英语一定会学好的,儿子全部都是自学,自已安排时间,我所操心的就是当他有困难的时候鼓励一下夹持一下,无论是严厉还是温和,我的内心都是充分信任孩子的,我也觉得这是最主要的。
      对了,到高中后孩子的学校提倡孩子背《论语》,大宝班早自习学生轮换讲《论语》,因为没有对《论语》太熟的,所以大宝几乎天天是主讲,这样他就要晚上回家查一些资料,这时他是喜悦的,因为对《论语》太熟了,一下子查好几家的注解。而二宝班老师经常要考一下默写《论语》,二宝每次在考之前,都看看老师要考的部份,这对他来说太轻松了,在老师要求默写《论语》的句子时,几乎次次一字不错而受到老师经常的表扬,当然这些也不是很主要的了。

                         四、 儿子小时候数数

      想起儿子小时候数数的事情,在这里说一说,或许对大家也有启发?对6岁以前的孩子,应该是很好的锻炼注意力、对数字敏感的方法吧,又很简单好操作,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方法,不一定很专业哦~  
      、从孩子能数数开始,就每天当玩一样让孩子拿着实物数数,什么东西都行,到一定程度后,也就是会数了,不用拿实物比量了,就逐渐往大了数,比如数到100000000(一亿),今天数到100,第二天接着数,一次以10分钟为宜,这样很锻炼孩子的耐烦心,一个人要想数学到高中大学还好,不但要聪明,还要有耐烦心的。
      、每次数完后,在纸上记一下数到哪里了,下次接着再数,一直数到一亿,然后再倒着数,一直数到1或0,然后再从头数,就这样重复十次左右,孩子对数就很敏感了,并且加1减1的加减法就会了。
       、两个数两个数地数,0、2、4、6、。。。。。。。也一直数到1亿,然后倒着数,再回到0,这样数十次。
      ④、以此类推,三个数地数、四个数地数。。。。。一直到九个数。在这其间,三个数、四个数、五个数非常锻炼孩子的加减法的运算能力及对数的敏感,六、八、九分别是三、四、三的倍数,数到这时让孩子用倍数想问题,这样就让孩子感性地会运算乘法了,但是可能孩子还不知道乘法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没有关系。七比较难一些,您可以教孩子加三加四或加五加二,总之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的脑力会很强,每一个都是十次(正数倒数都十次,就是二十次)。
      ⑤、这样数到九,也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千万不要着急,一定要跟孩子玩着数(数学是要玩着学的,语文是不能的,是要平静的),数错了不要紧,让孩子慢慢来,要允许孩子犯错。错了以后您不但不要严肃,还要觉得好玩,只让孩子自己想想再数正确就行了,能这样数下来,数字的运算能力就已经很强了。
      ⑥、如果有时间,而且孩子已经很熟练了,可以接着往下,10个数、11个数、一直到100个、1000个、总之可以每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锻炼一下玩一下,这样等孩子学九九乘法表,进行四则运算时就会很快学好,经过很少的训练就会精准。
                     
                    五、  学语文只有两条路
      
      春花说学语文其实只有两条路: 一是强记,二是博览,强记得多了,深了就会大幅度地带动博览的兴趣,强记是母,博览是子,我们教孩子只教其强记(就是诵读),博览就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就行了,不教孩子阅读并不是排斥的意思,而只是不必教、让孩子自己随便学的意思,只要在环境中有书,而孩子在认识了很多字、能大部份理解书的内容之后,就一定会读了,只要不强迫孩子写心得,就随便,他愿意说时就说、愿意写时就写,不愿意说不愿意写时不要强迫,说写得好坏都要表扬,这样孩子就会越来越爱阅读,阅读得多了,就会越来越有学问。
       诵读得内容是孩子不能懂的、是高深的,因为这需要用一生的实践去感悟,是所有阅读的内容的理之归宗,博览的内容是由浅入深的,孩子只可能阅读他大部份都懂得的,一本书如果有一半多不懂就读不下去,大部份都懂才能读下去,而且是稀里糊涂懂的,有懂的有不懂的,是读得越多越懂的,我们不能规定孩子懂的地方,孩子自己去看,有自己默默的懂,懂他自己的懂,而不断地诵读、深耕,又会不断提升孩子理解的能力、读的能力,开拓孩子的大心胸、大格局,提升孩子读的层次,做一样,得两样,何乐而不为?
      一位网友说: 今天的分用完了,我很同意这个观点: 我觉得不仅是语文,其他学科虽然有不同之处,但强记无疑可以帮助理解。初中的一位女同学,成绩在全班遥遥领先。初三的时候,每天晚上晚自习之前,她都在整理自己的笔记,化学的,物理的,等等。化学笔记自己整理的厚厚的一本,现在想来,那实际就是在抄书啊(这过程肯定有归纳总结之类)。抄书为了什么,还是记忆,最后这个同学考上的是清华。而春花姐姐说的只管大量诵读的方式最终的目的还是记忆,是一种无负担的记忆,而且是烂熟于心的。
      另外一位网友说:真的让孩子做到了这样的大量通读,就是一个战胜自我的过程,是练就了真功夫。 春花姐说的和以前在一个论坛上的一个牛人说的一样,此人身体不好,高考前休学在家,每天保证9小时以上睡眠,就这样高考还比第二名高出60分。她提到学语文主要在小学和中学,学语文的方法就是背诵,而且是背古文。说是背个3-5本书后语文水平的提高自己都看不懂。以前看的时候没感觉,现在看了春花姐的帖子一下就明白了。那些经典读到200,300,甚至500遍,对我来说是一座高山,我看不见山后面的是什么样的风景,所以什么都不能说。而春花大姐她做了这些,看到了很不一样的风景,很想与我们一起分享,于是总是苦口婆心的告诉我们要大量的读。所以谢谢您!

               六、春花关于各个学习阶段的分析
         
    这个还是“表现”的问题,就是小学各科成绩(语文、数学)的表现。您是说孩子与别人比,数学、语文、理解能力都一般,其实在做这个比较之前,您的心中已经预设了一种标准:那就是孩子背了《论语》和《老子》了,就一定应该表现突出,不应该是“一般”的水平,对吗?
      其实,父母有这种期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觉得这样的比较还是不明白读经的道理,也不明白教育的道理,至少是不大清楚的。教育是赞天地化育的工程(赞者,助也),是教给孩子最大长进的内容,再配合以最恰当的时机,用最好的方法,这就是尽了人事了,至于结果是什么,那就要“居易以俟命”了。
     这样说,似乎不足以给您解惑,或者有用大道理压人的感觉,那我就试着细细分析一下:
       要想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在同学中出类拔萃,就要研究一下学校的学习内容以及考核指标,这也是我多年来陪孩子的过程中一直研究的,分成三个阶段:小学、初中、高中,如果不仔细分析,我们习惯性地一想,会觉得小学学习好是初中学习好的基础,初中学习好又是高中学习好的基础,是这样吧?现在我想告诉您的是:我个人觉得这是个不大正确的想法,这是我的经验。当然了,可以有这样的人,但是因果关系却不是直推的:小学好初中就好,初中好高中就好,也不是必要的关系:初中不好是因为小学不好,高中不好是因为初中不好。这样一分析,我们就应该明白:我们如果要孩子出成绩,是要高中的呢?还是要初中小学的呢?这样一问,大家都应该清楚:要高中的。假如我们的目标就是考一个好大学的话,那是不是很早就要研究一下“考大学”的内容以及“高中”成绩要怎样来呢?这好像很可笑似的,还在小学就想高中的事情,其实这是很主要的,当然了,读一生有用的书才是最恰当的,可是考大学是我们大部份平凡的父母所要面对的,我们就先把考大学做目标吧。让我分析一下高中的各科:
      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对考试那部份内容一定要有纯熟的表现才能得高分,而纯熟之前的积累过程学校是不管的,老师也是不管的。所以这部份工作就要父母做了。
      高中的各科和初中比跨度是较大的,尤其是理科,数学、物理是一年比一年难,把好多大学的内容都挪下来高中讲,化学和初中比,也不是一个等级的,语文、英语也比初中难太多了,而语文、英语的考法不是难而是不合理,我觉得高中语文在思想的深度上并不太够,但是那些支解的考法确挺讨厌地难。
      高中时间只有三年,这三年,对孩子们来说是很忙乱的,如果不提前预习和积累,没有自学能力,上了高中,想要表现好,是太难了,那就要参加大量的课外班,甚至要科科吃小灶,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这样的我见过的太多了,难道真就这样难吗?
       我觉得这都是小学没安排好的缘故。其实小学初中应该是很清闲的,尤其是小学,但是大部份父母都把目光集中在孩子当时的表现上,也弄得挺忙的,而没有好好积累以备不时之需,就是对高中的铺垫不够,对整个人生的铺垫更不够,一上学就想让孩子样样表现好,结果胶着于小学初中那点东西,而对孩子整个人生的规划看不清,至少对高中没看清楚。
      这样我们就要看一看小学的哪些内容对初高中以及对整个人生是有用的,有哪些不足,是需要我们自己做的,这个分析清楚了,就可以把有用的学好积累好,没用的就不要管它了。 小学就有三科:数学、语文、英语。
      小学的数学:就是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能力的培养,我觉得这个对初高中以及对整个人生都是很用的,并且可以让孩子聪明,是要好好学的,是越不过去的,但其实是可以晚点学的,四年级左右学就可以,费时少收功多,但是已经上学了就不敢这样做了。您现在说孩子数学一般,我可以告诉您一个方法,让孩子不一般,您可以不管学校的数学是怎么学的,就把孩子的计算能力一下子练过关,订个计划,每天做一些题,允许孩子错、慢,这是很关键的,我看到:现在学校老师是不允许孩子犯错的,错了就批评,其实孩子在理解上有错、慢,是需要鼓励的,越批评他会越害怕,越不敢做(不敢错),我觉得孩子懒惰,可以批评,孩子犯错不应该批评。在这种大环境下,家长也不允许孩子错、慢,甚至孩子自己也不允许自己犯错,一点困难都不敢面对。所以我觉得家长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不要责备,要讲清道理,鼓励孩子错了改,如果四年级以上的孩子,每天四个小时练习,三个月就可以练得精准,如果是一年级的小孩子,需要一至两年的时间能练的精准,这样一个把四书都读过三百遍的孩子(当然多了更好),计算能力如果过关,他的小学应用题就不成问题,可以自学。
      小学的语文和英语: 这部份是对初高中以及人生最没有用的,无论是学习方法还是学习内容,都没有用,甚至有害。所以我劝您不必在乎孩子在小学语文英语方面的表现,当然不在乎不一定就表现不好,您就一直读经,其它随便,他也未必就表现不好。如果想要让孩子表现好点、有点自信,可以用“读”的方法,读一些浅度的内容,读经之余,让孩子看一点小学水平的课外书,作文就随便写,孩子写好写坏都表扬,这是让孩子敢写,这样到了四五年级,孩子的表现也会是很好的。
        除此之外,小学毕业前是应该把语文英语积累好的,把四书读完三百遍,当然能更多读更好,像教授说的30万字的中文经典最好了。最好再读一下《古文观止》,把《古文观止》作一个注解(就是王教授说的移注吧?),高中的课文中很多是从《论语》《孟子》《古文观止》选出来的,趋势是还要增加,而四书在孩子小学时背下来了,酝酿几年,到初高中时孩子会因此而懂事明理而理解力超强,因为这些都是哲学的内容,不只是文学的,对理科也是有很大帮助的,而在读经过程中记忆力静定能力的养成,无疑更是如虎添翼。
        小学也可以把英语学到高水平,当然是读经的方法。而理科是不大能完全提前的,因为理科需要理解能力,小学学高中的几乎不可能,而初中时可以用“读”的方法预习高中数理化,这是可行的,我是这么做的。文科是可以在小学积累完的,语文和英语的大量读经,就是对初高中的最好的积累,小学四五年级以后就会有一些效果了,对数学应用题都会有很大作用,因为数学中的应用题就是四则运算的说明文。
       数学书的读法与读经略有不同,读经是只读不解,数学书要边读边理解,但是出声读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不必读很多遍,小学的数学,在老师讲完课后,只认真出声读一遍即可,做到全懂,不懂的地方要重复读,然后把知识点总结一下(需要背的),写在笔记本上,定期背背,背熟,再做题,把总结在本上的公式定理知识点等,有计划地每天复习背一些,或每星期复习背一次,这样与做题形成双线,可以相辅相成,在不断地复习巩固知识点的过程中就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及质量。
       一位网友发表的认同留言:我一层层楼地仔细研读,没想到,真没想到,原来数学是可以这样学的。用“读”的方法可以极大地帮助孩子学数学,就是遇到概念公式定理的地方就读读,理解了就过,不理解的多读几遍,理解以后都背下来,并且要多背几遍、背熟,然后再做题、运用,这样即有幸福感,又让孩子“感性地”“作用地”理解了数学,就是提高数理方面的潜意识,然后让孩子自己慢慢做题,别着急,这样,孩子就慢慢能学出兴趣来,也会很从容。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WINGOO + 2 + 2 谢谢,搬走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1-3-26 17:42:07 | 只看该作者

20110325

读季氏5遍,阳货第十七1遍。
听中华上下五千年
066项羽破釜沉舟
067刘邦约法三章
068项庄鸿门宴舞剑
069萧何月下追韩信
070暗度陈仓
071四面楚歌
072高祖回家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1-3-27 11:00:27 | 只看该作者
昨天是星期六,晚上上跆拳道,论语没读。

今天,季氏十六5遍,共读30遍。
明天开始阳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8:38:10 | 只看该作者

练字-转帖

玄茵:

各位师友,你们好:

请教练钢笔字是否算练书法?钢笔字应如何练?

季谦(王财贵教授):

硬笔字与软笔字在书法的技艺上是相通,甚至是相同的。
所以,如果软笔字(毛笔书法)有良好的资源,应该用写毛笔字的方法和功力来学硬笔字。
如今国民写硬笔字之所以不上道,是因为我们国家在教育体制内废除了毛笔字,亦即等于废除了写字的艺术。总之,中国人的东西通通不要了,要把中国古人的东西不论好坏,通通丢掉,才就叫做现代化,叫做进步,--地球上居然有这种民族,直是令人摇头莞薾!玄茵到现在还想自己或让孩子学好硬笔字,其头脑封建迂腐至此,其愚不可及,而其志可嘉也。
我教大学生书法,同时教软(毛)笔字和硬笔字,先教毛笔,有了笔法和结构的基本观念后再教硬笔,即顺理而成章。但大学生的手指都已成习僵硬了,所以,除了咬紧牙根立志奋发者外,效用是不大的。我明知其如此,还是「知其不可而为」,因为我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他们懂得道理,将来有孩子的时候,好好教好他们的下一代(反正这一代是没救了)。
但在今天的情况下,小学生即先开始写硬笔了,也有的大人,一辈子再也没机缘写毛笔,但天天要用硬笔。所以,来不及要求每个人都先学毛笔了,不得已,就直接用硬笔学吧,死马当活马医,或许还可以挽回半条命。
我的方法很简单,拿一种比较正楷的古人小楷名帖,放大或缩小至一般原子笔字大小,然后影印多份,照着描,照着临,如果是小学生中学生,每天十五分钟,临写个百来字,大概半年就上道了。他的字一辈子就有一种劲力生动神韵优雅之美。
我选用的是文征明的千字文,因为他的小楷是书法史上有名的名作。把原文复制两份,一条条剪下,相同的两条分开贴成两行,中间留下一行空白。第一行,是用描的,以成印象,第二行是用临的,以自考查,第三行再描一次,以资校正。写完千字文,即写了三千字。我要求学生写完十份,即写了三万字,一生就有功力了。
要提醒注意的是:硬笔字和毛笔字一样,先注意笔法,运笔要有起笔收笔,要有快有慢,笔笔曲中带直,直中带曲。总之,笔笔是「活」的,字看起来,即带劲道。至于结构,慢慢要求,不必太急。
文征明的千字文到处有人出版,有意者,可以自己制作。不用他的也可以,如欧阳询的九成宫也不错,有人想写颜真卿多宝塔也可以。但一定要用「原帖」「真帖」,不要用后人写的。因为用名帖,纵使字没练好,耳濡目染之下,眼力倒练好了。语云:「刻鹄不成尚类鹜」是也。

PAO:


我要推动硬笔书法,将正确的方式教导出去。




季谦(王财贵教授):

甚好,写毛笔第一步是学执笔,写硬笔何独不然?
又,太早学写硬笔字,是不必要的灾难,
要早学写字,就让孩子写毛笔字(三两岁就可以开始学毛笔字了)--不是写,是画--看著名帖依样画.
要不然,就用腊笔在纸上或用树枝在地上写硬笔字--不是写,是画.
不过那时因为是画字,所以还不需要真正教执笔,到了正式学写字时--到了小指头肌肉发展到可以良好控制时才教执笔.一般来看,要正确握好毛笔,大概五六岁,而要正确握好铅笔,要到七八岁以上.
近代中国人的教育,不教毛笔字,只教硬笔字,而且六岁就开始要求把一个字写完整,而且要写在格子里,这都造成教育的灾难,此所以终身握笔不正确,终身字写不好,没有书法才艺,也没有书法鉴赏力的原因.
这种体制教育都是盲目学自西方的.他们只热衷于学西方,把中国传统都忘了,我不是主张一定要复兴传统,而是要回归教育的原理,回归人性,凡合乎人性的,我们就应该采取,凡不合人性的,我们就应该改善.谁把合乎人性的打倒废除了,我就反对谁.谁提倡宣传不合人性的,我也就反对谁.
牟先生说,我平生没有反对什么,我只反反--反那反理性的.反反的目的是使之归于正.
今天早上在学校校园树下打太极拳时,左边操场上有许多人在打球,跑道上有许多人在跑步,右边花园外有人做体操.我忽然又想到体育教育的问题,以前我曾经用一个观念来说中西体育的不同,我说体育者,对身体作教育也.西方式的体育,其实不是体育,只是运动,凡动物都有运动的本能,人的运动充其量只是动物性活动本能的延申,当然也有其功效,或者也有其美感.不过,如果能够注意到人是一种智慧的存在,则除了依照动物本能的活动(天文)之外,还可以有创意性的活动(人文),那活动是从身体之所以为身体的本质出发,作对全身体乃至全生命有高度意义的活动,也就是古人所谓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的活动,或者印度瑜珈行者所谓身心灵谐和的活动,这种活动,不只是天文,而是加上了人文,所以可以称之为文化.我想:如果一个人到某个地方,看到有一群人打球,赛跑,不会说:真有文化!但如果看到一群人打拳,练瑜珈,或许会说:很有文化!当代杨家传人太极拳大师郑曼卿先生说:太极拳不是本能,而是学能,妙哉此言!有文化的体育才是真正的体育,而此种体育被政府摒出学校外,抛在田野中....
从各方面看,中国人这一百年来,实在对不起祖先,对不起天地,对不起世界,当然,最大对不起是对不起自己.
--可怜的中国人,可恶的中国人!
又发牢骚了--我常说我不是发牢骚,所谓牢骚者,只有看到不如意事,发泄其不满的情绪,于事毫无补益,问他那该怎么办,他两手一摊说:我也没办法,这叫发牢骚,这对解决问题,是没有用的,或许反而有害,而发牢骚本身也显示了自己的无能,对自己生命是一种浪费.所以我平生不发牢骚,我如有所不如意,必定思其解决之道,自己的事,自己可以解决就自己解决,公众的事,非一人之力可以解决,那至少先做自己份内可以做的,对于做不到的,尽力而为以听天命而已.
嘻!文离主题了,要扣分的!还好,自由之地,有感而发,朋友们不要见怪是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09:06:45 | 只看该作者

20100428

从3月28日,我们兄弟姐妹四人陪着爸爸看病,到今天整整一个月时间,身心疲惫。就像姐姐说的,真正体会到无能为力。好在我们四个人齐心协力。真心期盼爸爸能健康。

我家是这次看病的大本营,孩子的读经也就基本停滞了。
爸出院了,从昨天开始,孩子的读经又重新开始。
阳货第十七3遍。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menghuan + 10 + 10 希望爸爸早日恢复健康!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1-5-3 09:06:1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6 zhgm127 的帖子

谢谢鼓励!爸爸近几天好些了。愿我们的爸爸妈妈们都健康长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1-5-3 09:12:49 | 只看该作者
一周了,阳货第十七共读了6遍。不想读,也不想做口算题卡,看书的兴趣到是蛮大。偶尔也能蹦几句让人惊讶的词句。

前几天,姥姥在时,老是催促他快点快点。他说:"l姥姥,难道你就没听过‘预速则不达吗?’"。
什么时候能让人省心点呢?现在做事没计划,拖沓。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shopping66200 + 2 + 2 真是会运用啊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1-6-15 19:18:55 | 只看该作者

2011-6-15

近期,孩子不太配合,关键是我自己也没坚持好。尤其是《论语》,孩子有一点畏惧情绪。其实我觉得最难读的部分已过去。但既然是这样,就先放放。有一天他偶尔拿起《笠翁对韵》,读了起来。(前年暑假听过音频,没带他读过)。自己主动要求把论语换成《笠翁对韵》。
汇报近况:
阳货第十七断断续续共读14遍。
《笠翁对韵》基本三天读一章,每天读10遍,每章共读30遍。
目前读了一东30遍。
二冬30遍。
三江18遍。
另《老子》1-10两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1-6-15 19:24:57 | 只看该作者

原版看图写话1

一天晚上,hu li 肚子饿了,出来找东西吃。它跑进鸡舍里,tou了一只又肥又大的公鸡跑了出去。不 qiao bei 狗听dao 了它的jiao bu 声。狗zhui 了出去,鸡han :" 狗哥哥,快来jiu 命!“ 狗听见了,拼命wang 前跑,不一会儿,jiu zhui 上了hu li。 鸡得 jiu 了。

只是把个别标点改了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8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22 , Processed in 0.094294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