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03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小神童”窦蔻:6岁出书 7岁辍学 8岁干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0-22 22:37: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许多人至今仍然记得:一年前,一个六岁半的孩子曾一度成为全国各类媒体追逐的对象,这个孩子就是窦蔻。他吸引众人的地方不是因为他响亮的名字,而是他的那本《窦蔻流浪记》。   《窦蔻流浪记》正式脱稿的那一年,窦蔻只有六岁半。《窦蔻流浪记》出版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他和他的这本书一下子就轰动了全国。出书后,窦蔻引来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大家纷纷对这个没有上过一天学就能写出七万字长篇的孩子怀着许多的好奇。2001年的9月,如父母和众多关心他的人的心愿,窦蔻被南京东方中英学校免费录取,直接入读小学五年级。   可是就在前不久,从南京传来消息,七岁的窦蔻因为种种原因主动向学校提出退学,草草地结束了人生中第一次正式的求学经历。   求学、退学及其现在时   窦蔻出书之后,有很多学校找到他,并提出让他免费上学。2001年9月,经过父母的千挑万选,终于决定让窦蔻去南京东方中英文学校上小学五年级。   按正常情况,五年级应该是十一岁或者十二岁,而窦蔻只有七岁。窦蔻明显得比班上的同学矮半头,有些幼稚。   据了解,在学校里窦蔻的语文课程勉强可以跟上,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写字慢且不工整、作业不能按老师要求完成等等;在数学方面,他学起来很吃力,因为父母教给他做题的方法走了许多弯路;至于英语,窦蔻只能是个完完全全的“门外汉”,他连续起码的abc都不会。   这所学校是全封闭的,因此窦蔻必须得像其他同学那样吃住在学校。这也成了窦蔻最大的“心事”。老师们说,自从进了学校他就不和其他同学交流。没办法,老师只能把他安排在单间里住。   经过将近半年的学校生活,窦蔻的父母渐渐地发现了儿子的一些变化。比如再也不喜欢写日记,也很少像小时候那样看童话书。父母为此有些担心。于是在第二个学期,窦蔻离开了他人生路上的第一个学校。   对于窦蔻离校,南京东方中英文学校负责人表示不作任何评价。一直跟踪报道窦蔻辍学事件的媒体,透露了窦蔻离校的主要原因。   因为从小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窦蔻在与外界接触时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他没有团队意识,不会关心身边的人,在与别人相处时许多事情他都一无所知。采访过窦蔻的媒体朋友和记者聊了许多窦蔻的事情:窦蔻见到客人从来不懂得打招呼,一些起码的礼貌他也很难做到;窦蔻很骄傲,他的口头禅是“我出过书,我是窦蔻!”在回答为什么没有同学和自己玩的原因时,窦蔻说:“他们在嫉妒我!因为我出书了,他们没有!”   至于窦蔻的父母,他们一直觉得儿子所具备的文学天才全部来自于他们多年来的培养。儿子在学校不到两个学期,就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熏陶下改变了许多,他们不想让儿子身上好不容易才有的棱角在学校里磨平了。   离开学校后的窦蔻,回到了原先的生活当中。他的父母照旧每天摆摊儿,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窦蔻,就把他反锁在家里。窦蔻一个人呆在家里继续看书、写作。父母一个星期让他出去玩儿两个小时。可是一个人呆久了,就是到出来玩的时候窦蔻也不愿意出来了。   《窦蔻流浪记》出版后,父母希望儿子能够再接再励,多出几本书。于是窦蔻便开始着手写他的第二本书——《童年的眼睛》,并准备在2002年底将整本书脱稿。   对于他的第二本书《童年的眼睛》,窦蔻这样说:“我的这本书一定会比前一本还要好,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喜欢我的书。因为我是窦蔻!”   “神童”也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对于窦蔻离开学校后的学习和生活,许多的家长表示出了不同的看法。   刘娜是一位小学老师,同时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在教育方面很有心得。当记者和她聊起这件事时,她对这个小神童没有表现出多少的喜悦的神色来,反而显得有些沉重。“我不认为孩子们成了小神童就好,也不想让我自己的孩子成所谓的‘神童’。一个孩子的童年里如果没有阳光、草地、没有笑声、没有小伙伴,有的只是太多的孤独和赞誉,我想他的童年是不快乐的。”   她还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进一步谈了这个问题。她认为,作为孩子在接受教育时应该全面发展。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更加强调了孩子心理和生理上的健康成长。脱离学校教育单独成长,不利于孩子性格和心理甚至是身体的健康。一个在心理和性格方面不健康的人,将来在社会上是很难适应环境的,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父母本身的知识有限,所以能够教给他的知识并不全面,没法和在学校学习相比。   “文学是需要方方面面知识积淀的,窦蔻如果不注意加强其它方面知识的学习,将来在文学写作方面也不见得会有更大的发展。”刘娜表示。   另外,她还对窦蔻因过早成名、面对众多问题产生的骄傲心理表示担心。七岁的孩子是无法正确对待突如其来的荣誉的,孤傲的心理会给他的人格成长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记者为此又专门采访了通州区四小四年级学生张童。他一听“神童”,眼睛立即一亮:“我也想当神童!”可是当记者说只当“神童”不上学时,他又摇头,言语中充满了稚气:“如果不能上学,我就不当了。我才放假没几天,就觉得没劲,想去学校和同学在一起。能不能一边上学一边当‘神童’?”   就职于法院的徐先生表示:“未成年人到了上学的年龄,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制是法律所规定的,任何人都不能剥夺。虽然窦蔻离开学校不仅仅是父母的意见,但是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九年义务教育是必须要接受的。”   伤仲永?伤窦蔻?   “近几年来少年作家越来越多,先是郁秀、又是韩寒,之后是窦蔻,年龄越来越小。这似乎成了一种趋势或者说潮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超长儿童研究所所长查子秀说,“人们把这样的孩子称作是‘神童’,事实上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是没有好处的。”   窦蔻在文学方面的能力超过同年龄的孩子,属于超常的儿童。但是超常儿童只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它只能在个别的时期成立。“窦蔻接受的教育不同而导致在文学方面超出其他孩子,但事实也说明他的知识结构很不平衡。”查所长说。   “最好的方法是让窦蔻接受正规的良好的教育。”查所长认为,这些孩子们无论从思想还是心理上都没有完全成形,他们以后的路还很长。单纯地、一味地开发和强化他们某一个方面的潜能,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并不合理。国外对待这样孩子的方法,就是分段教育。   “对待窦蔻,如果可能的话,可以让他在五年级学习语文、三年级学习数学,而英语就得从头学起。这就是分段教育。”查所长说,社会上能出现越来越多这样超常的孩子,本身应该是一件好事。这就要求人们要从方方面面都应该给这些孩子更多的关心。   方仲永小时候是个神童,长大后却平庸无奇。此类教训古来有之。为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刘伟教授对窦蔻的未来十分担心,他认为:社会和家长要关心和爱护好这棵“好苗子”,要看到小窦蔻目前虽然在语言文字方面能力较强,但其它方面相对较弱。对孩子来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以及语言等能力应均衡发展,而知识结构也应该在均衡、丰富的基础上,实现重点突破。   “六岁出书,七岁辍学,八岁干什么呢?”这是众多受访者的疑问。采访结束了,记者的心情却没有那么轻松。窦蔻,未来在你的心目中究竟什么样,你知道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2 22:44:41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008080">1年前,小男孩窦蔻因出版长篇小说轰动社会;现在,他的未来却令人担忧。    <font color="#008080">  以长篇小说《窦蔻流浪记》一举成名并入学南京东方中英学校的7岁男孩窦蔻,日前又弃学回到了江苏丹徒老家,开始创作他的下一部小说《童年的眼睛》。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8080">     回家写书为赚钱      从4岁开始,窦蔻便随父母定居丹徒。前几年,父亲窦玉明常要出去推销工艺品,生意难做而开支在增加,日子便越发紧巴起来。   问及从东方中英学校离开的原因,父亲窦玉明摇头:“每学期6000元的学费实在负担不起。”他透露,先后有多所名校向儿子抛出“橄榄枝”,包括清华附中,可是一年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费用让他无奈。   7万余字的《窦蔻流浪记》已经换来了几千元稿费,这启发了孩子:“再写书吧,自己挣钱来养活自己,有钱就可以上学了,我相信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眼下就是一边自学,一边写书。”第二本书初定名为《童年的眼睛》,他计划写13万字,现在已经完成了3万多字。体裁仍是小说。孩子透露了主要内容:就写他定居丹徒后所耳闻目睹的农民生活。      自称没被“因材施教”       仅仅尝试了4个月学校生活的窦蔻,并不认为学费是最大难题,“其实那种教育方式并不适合我。”原来学校虽然在最初为孩子设想教育模式时曾提过要“因材施教”,但真正落实起来却困难重重,他的语文已达到小学六年级水平,数学则需从五年级学起,但这样两个年级跑着学,显然没有恰到好处的课程排序来适合他。   在学校,他被算为五年级学生。体育课拔河比赛,作为班级成员,他必须参加,可他原本只能上一年级的体育课,跟大个子们一起拔河,真是难为他了。孩子戏称,从此体育课成了他的“罚站课”。      父母忧心忡忡       小说要慢慢写,更多的时间要用来自学。宅后一小片空地上,窦蔻种了鸡冠花、丝瓜、豇豆等植物。平时的乐趣便在于捉虫子与看植物。他前几天的一篇日记,题目便是《鸡冠花‘生孩子’了》。遇到什么想不明白的事,他便从《十万个为什么》里面找答案。也有找不到答案的:他发现公鸡比母鸡漂亮多了,且许多动物都是雄性比雌性漂亮,可是人类却是女性更美一些,这是为什么呢?   沿着窄窄的木梯爬上阁楼,那里是窦蔻的书库,有家中的至宝———3000余册藏书。书很杂,有名人传记,有科普读物,甚至有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孩子的看书速度是每天半本到一本。遇兴会处,便在日记里写读后感。   可他还是深深地渴望着到学校去。尽管他自己对挣到钱后找到好学校十分自信,父母却忧心忡忡:“写完了《流浪记》,他可以再写农村生活,但以后没有了新的生活,不走入社会,他又能写出什么来?他的知识面毕竟有限,学校才是他的最佳归宿。眼下虽然经济困难,但更困难的是很难找到适合孩子的学校。哪里有为他度身定做的教育方式呢?大家都已经习惯了现在的模式化,因材施教的口号什么时候才能变为现实?”讲到此,夫妻俩的眉头又深锁了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4-10-22 22:48:37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的学校教育太没有个性化了,小学也可以让学生和家长选择每种课程的进度,比如语文上五年级,数学上三年级,英语上一年级。这样,语文可以先毕业,就不学了。然后语文课就不用再上了。

5555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4-10-22 22:55:54 | 只看该作者
楼上的办法好,可是我不知道如何才能实现?每个年级的课程安排必须完全一致才行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4-10-25 08:10:13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孩子也真是小神童了,太少了。

还是应该因材施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4-10-26 10:54:16 | 只看该作者
我女儿的写作水平并不比他差,小姑娘的写作非常细腻,有一定的深度,书籍的涉猎面也很广泛,但是,我只想要她快乐健康地成长,过平常人的生活。
一个有深度,知识渊博的人,不一定要沸沸扬扬,相反,用平静的心情伶听别人的诉说,用智慧的眼睛去观测身边的事物,用坚强的毅力去战胜自己面前的困难,这比什么都重要。人的一生所要面对的不仅仅光环荣誉,更多的是艰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4-10-26 16:48:42 | 只看该作者
[QUOTE=lucylucy444]<font color="darkorange">一个有深度,知识渊博的人,不一定要沸沸扬扬,相反,用平静的心情伶听别人的诉说,用智慧的眼睛去观测身边的事物,用坚强的毅力去战胜自己面前的困难,这比什么都重要。人的一生所要面对的不仅仅光环荣誉,更多的是艰难……[/QUOTE]   赞同 “小神通”被父母害了,其父母还不反省,可惜,可惜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2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4:28 , Processed in 0.104982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