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谦先生(王教授字)论读经
以下转贴先生在华山书院联谊中心的一些关于读经的一些回答,以资诸君或温习或参考。
论语注释本之选择
一,学问有知识一面,有智能一面。知识是明白的刻板的,智慧是深度的灵活的。因为儿童的理解力尚不足,我建议给他的阅读,从简易能懂的知识开始。
二,当然,若他要看他还不能了解的书,也可以,只不过不要强求他了解。这样,也等于只看他了解的部份。至于不了解的部份,放在心中,其实也有很大的效果,因为现在不懂,但可以给将来的懂留下种子。
三,像论语这样智慧的书,本来就不必急着让孩子了解,纵使讲给他听,他也只能了解他能了解的部份,而这一部份,既然他已能懂,不必人讲解,他也大概都能自 己了解了,既了解了,何必费力再讲再看?至于本来不了解的部份,即使讲了,看了,他的了解,还是是不多的(不深的)。尤其,义理之学,必须是自悟,方是真 章,靠看来听来的,都不着实。
四,进一步说,如把论语翻成白话,讲得让他好像了解的样子,他也能应用几句,其中或许有大毛病在。即:从「理解」而来的「智慧」,是不了当,不相应的。如果一个小孩,居然把现在的了解当作是圣贤的智慧,则将一生受限。
五,我常在想:为何胡适之从小饱读经典,长大后却侮圣蔑贤,这可能与他小时成长的历程有一点关系。他小时候,因为父亲早死,母亲希望他早日出人头地,所以 特别加学费银两给老师,要老师提早给胡适开讲(即讲解所背诵的经典的文句)。后来,我们看胡适的表现,就可以知道胡适的学问,其知识才华累积固然不少,但 其智慧(历史的见识,人生的了悟,文化的深度),却只停留在十岁左右。例如,他说,他十一岁看资治通鉴,看到「神灭论」,以为很有道理,很高兴,就定了他 的人生宇宙的信念,成为一个永远的「无神论者」了,到老还转不过来,还残害中国数十年呢。此外,他对孔孟老庄了解的深度,也和一个小学生差不多。
六,所以,不必急着让孩子解经。一般的儿童青少年读物,艺术,文学,历史,地理,传记,科学,多看些。开卷有益。
七,如真想要让一个六七岁的小孩看论孟老庄之解,也不一定不可以,但让他好玩即可,不可板起脸孔,说这句话就是如此如此,孔子就是这样那样。否则,爱之,恐适足以害之,不可不慎。
八,要看四书之解,最少要看朱熹集注。要看老庄,至少要看王弼郭象的注。如这些注本尚看不懂,那就代表还不到解四书老庄的程度。
九,以此标准衡量,大概不会错的。提供参考。
十,儿童以读经背经为要。读多背多了,不怕他不解。将来,他在低头举手中,忽有领受,在散步斜卧间,即有会意,在河川边,在秧田畔,皆能悟入。何等逍遥,何等自在?您烦恼什么?该紧张的,切勿轻易放过了,不必紧张的,安之可也。
———————————————————————————————
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所谓「才兼乎趣始化」,易读易入。以我所知,近年来有数十百万的人经由此作,对论语有所认识,对儒家不再批斗,维护文化,倡起人心,厥功甚伟也。
若儿童读经,当然最好不要有任何注解,以免先入为主,障其智慧。若家长必欲理解,则任何注解,只要不是「批孔扬秦」「诬圣蔑贤」者,取自己手边能得,有兴致者,参考参考,皆可也,皆差不多也。参考既多,见识提升,自能分辨其间之高下,而取精用宏也。
然,犹如民国初年易学家杭辛斋所言:
「或问读易之方法如何?曰:『必先读经。』或曰:『经文奥衍,初学者不能骤解,必先得明白解释之注本,而后经始可读。』曰:『不读经而看注无益也,不熟读经而看注,亦仍无益也。』」(学易笔谈,卷一)
故吾人建议,纵使是成人,已属「理解之年龄」,真正要有深切之了悟者,宜耐寂寞,不必汲汲于求解。重要的是:先将经文熟读数十百遍!到时,或能自发善解, 或读人注而可以真有感悟,赵先生之论甚有远识也。然此法只宜对濳心志道者说,若只为满足于口耳议论者,或急于讲解以障碍其子弟之前途者,另当别论也。
—————————————————————————————————
第一,现在孩子们在读的经典,而大人可以读一百遍,也可以用「移注法」看,所谓移注法,即将自己不懂的生字生词的注解写在读经本上。以后先不必说都能自由 解义发明,至少拿着读经本时,可以顺利将文句之意翻译出来。或许两三周看一本,或许一个月看一本,也就了不起了。完成移注之后,时常可以用这本书来作诵 读,体味将更深入。以后兴来时,再取一本新的本子,重作一次移注,那时,就发现要注的地方少了,就代表自己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进步了。注完再读,每周读它一 两本一两次,则文化智慧自在其中矣。此法我以后会大力推广,在此先告诉你了。
何愁不知看什么书?
第二,请多看牟宗三先生的书。 不知你程度如何,但如看不太懂没关系,当作经来读,读过就是,反复再读,学问长进之速,莫此为甚。此亦他日我要推动者,亦先告诉你。
————————————————————————————————
迈向「全民读经」的时代──与经典有约:论语一百
王财贵(华山书院院长、台中师院语教系副教授)
缘起:十年来,我在台中师范学院,不管开的是何种课程,上第一堂课,即与学生相约:「有谁在这一学期之内,把任何一本经书读完一百遍,他的学期成绩便从九 十分打起。」因为我知道,只要一个人把任何一本经典读一百遍,他必能从经典中提升其为学的能力,必定能从经典中领悟其为人处世之道,必定能变化其气质, 开?其胸襟,启发其智慧,而这些不正是「大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吗?并且这一百遍经典必将影响其一生,所以不管上的是什么科目,给他九十分,甚至给他一百 分,都是值得的。去年七月十一日,在马来西亚巴都巴辖对华仁独中高中部的学生演讲时,偶然想到;高中生、初中生其实也可以这样读,于是与在场的学生相约, 谁能在半年内把论语读完一百遍,就送他一幅书法。这算是把一百遍读经法正式推向社会了,同行的马六甲锺积成先生,认为这种约定很有意思,于是在各种场合转 述,听到的人,都纷纷表示愿意参加,名之曰:「与王教授有约」。到现在,真的把论语读完一百遍的人已不少。读过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心得:「愈读愈高兴,人 生恍然有了方向………。」
吾人所推广的读经教育,固然是以「儿童读经」为主,但经典的教育功能,其实是不分年龄的。我在十年前撰写的「儿童读经教育说明手册」中,就特别用两节 讲「成人读经」──包括了「成人读经的基本理论」和「成人读经的具体方法」,可以说把成人读经的观念全部说清楚了。我也曾在演讲中及网络里提到家父九十二 岁开始读经识字的经过,而一般人不也常听过乡下老太婆念佛经有所长进甚至悟道的故事?
成人也可以读经,也应该读经,任何人都可以从读经领受到重大的益处,这是任何人都知道的事,本来是不必再费心推广的。但数十年来的时代风气依然禁锢人 心,有的人认为经典一定很难而不敢去读,有的人怕被别人讥为为迂腐而不敢去读。其实这些都是无道理的顾忌,要打破这些顾忌,让经典真正深入人心,修身齐 家,化民成俗,扶持社会,安邦定国,必须大家一起来。所以,我愿在此发起「全民读经」运动。而如果要读中国的经典,宜从经典中的经典──论语──开始,所 以这个全民读经运动就特别称之为「论语一百全民读经运动」。
方法很简单:即「每个成人从他听到这办法的这一刻,立志在半年内,将论语从头到尾读一百遍。」
这里所谓「成人」,是指已经能够自己立志的十三岁以上的人(不能立志的,代表其心智还不成熟,实在也不能算是成人)。设定在「半年内」,是为了让一个 人在其一生中至少有个半年之间,其生活中有一种「念兹在兹」于人生学问的体验。而特别要注意的是:「一百遍」,是只读原文,不必读注解!──这样就没有 「艰深难懂」的问题,这样才读得下去。
因为「论语」篇章各自独立,所以可以分开来读,有五分钟十分钟,甚至一分钟两分钟,只要身边有一本论语,随地都可翻开来读。可以在生活周遭,到处都放 一本论语,每本各有它的进度。每本书中备一张书签,读到那里,夹到那里,下次再接着读下去,直到读完。每读完一遍在书末划一条线,读完五遍就写成一个 「正」字,等到划了二十个正字,就是一百遍了。
据欧阳修的统计,论语一书有一万一千七百零五个字。以普通读书的速度,每分钟两百个字相除,大约一个小时可以读完一遍。起初会感到有些拗口,读到一二 十遍以上,渐渐顺适。四五十遍时,读完上句,下句就会自然涌出来,愈读愈快,甚至四十分钟或三十分钟即可读完一遍。读到一百遍就几乎能背了。
等到读一百遍,文句熟透了,想要了解,再读注解不迟。到那时,一字一句一章一遍去理解,不仅不觉艰难,反而会在融会贯通中,证实了「学而时习」之乐。 况且,何必等到一百遍?在平常的读诵过程中,偶尔会有一两句在不经意中跳出来,大放光明,照亮颜色,撼动心弦──这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通一经,则可通群经,论语读一百遍了,会有人想接着读老子,(老子五千一百四十四字,半小时读完一次),有人想再读学庸,(大学一千九百零六字,中庸 四千零五十六字,合计不到六千字,也半小时可以读完一次),或唐诗或诗经易经皆无不可。甚至只将论语多读再多读亦可。程伊川曾说:「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 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只论语一书,即可陪你一辈子。
此法可以人人自己立志读,可以夫妻相约共读,可以亲子读,可以邀三五朋友一起读,老师或校长可以鼓励一班一校的学生读,一个单位一个团体一个公司可以发起 员工自愿读,甚或规定必须读。如果学校或团体,能发给奖励,将更提升参与的兴致。不过有奖也好,无奖也好,其读了以后,收获的喜悦,就是最好的奖赏了。
试想:如果一个两千名学生的初中或高中,其中有一千人愿意与校长相约,在半年内读完论语一百遍,则这些学生,个个敦品励学,这个学校校风将有何等提升!
又试想:台湾两千三百万人中,有一千一百五十万人都读过论语一百遍,人人敬业乐群,这将会是怎样的台湾!大陆十亿人口,有五亿人都读过论语一百遍,人人知书达礼,将会是怎样的中国!影响所及,以后将是怎样的世界!
这是吾人往后十年的推广的主要愿望之一。
附及:本来读书是自己的事,凡有意要读的,自己为自己负责,或各团体自行相约即可。但如今为了风气的提倡,也为了大家互相鼓舞,华山书院拟与世界各读 经推广网站共同设立「全民读经──论语一百」的统计中心。有意参加的个人或团体,可以来此登记,中心将每隔一段时间,关询读诵进度。──当然,如果半年读 不完,也可以展期在一年内读完。
总之,多读一遍有一遍的功效,多读一句也有一句的收获。
—————————————————————————————————
吾师掌牧民先生曾教我曰:古人教人作诗为文,有句云:诗从放屁起,文自胡扯来.意思是要敎初学的人这么难的东西 --有关理解力组织力创造力等的学习,都 是要从简到繁,而且要等他成长到相当年龄,有相当自制力相当学问相当人生历练才可以.进一步说,这种有关语文的造句作文等,不教也没关系,杜甫所谓读书破 万卷,下笔如有神.俗话又云: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前者是讲学问,后者是讲经历,知合此两者,可入语文之教学三昧矣.总之,一句话,理解的,组织的,构造 的,创作的,慢慢来,能有多少表现算多少,就是:不要急,急也没有用!此理,可通于所有其它技术的学习,如美术,画画本来起于涂鸭,涂他心里上和技术上的 鸭,因为他心里还没有多少东西,纵使有什么东西,其观察力,组织力,表现力,往往不够,这时,就给他从涂鸭开始,只有赞赏,没有责备,画成什么算什么,这 样才会愉快地学习,到了有能力的时候,谁不想好好表现呢?您的孩子大概从小被老师要求怕了,尤其是一开始就责备他:为什么画得不像?为什么不够丰富?为什 么没创意?....等等.又,孩子的怕,有时不是老师造成的,乃是家长期望过高所致,不知您自己是否是刽子手,现在,他已经画不出来了,他也很苦恼呀,您 更不可以强迫他.心里要坦荡些:画不出来就画不出来,有什么关系?家长常常太紧张了,您如紧张,就白白扼杀孩子的创造力了.
不要紧,从今起,找一个真正会教的老师慢慢调整他,反而是不要他一定要会什么.--让他自由一些.对孩子,唯一能要求且必须要求的,就是:读经与做人,因 为这是他能做到的,也是人人能做到的,--尤其是读经,只是听与念,有谁不能?但不可以强求背诵,(因为人人能力有差异,)不管是谁,听多念多了,就自然 会背诵.我们不能说画多了,就会画,
数学算多了,就会算,人的心灵之开拓与学习,有两种不同内容,要用不同的方法面对.
等等,等等....请多参考〔读经说明手册〕,即知此理,可免贻误苍生.
——————————————————————————————
人将所读书分为精读与略读两类.
依我之见,读经,是属精读类,精读的书,价值无限,故不厌百回千回,且温故可以知新,永远取用不尽.精读的书,因为不是一时可以完全了解,所以初读时不了解没关系,如练内功,读一遍功力增强一分,时机到了,自然悟入.
略读之书.只有一时一面之价值,读它至多两三次,即可丢弃,乃至不须要看,看了白费生命.略读之书,只能增进小知识小能力,老师不必费心教,学生不须费心 学.也就是让他自己读,自己吸收就好了.现在的白话文大概都是属于这种书.既是小知小识,而且自己读,所以以大略能看得懂可以吸收为原则,若不能看懂,至 少也须自己有兴趣才行.冰心这种文学家的作品,恐怕一个六岁小孩看不懂,但如他也愿意读,也未尝不可.还好,冰心的作品大部份是干净的,如果是其它情呀爱 呀的诗文,便不适合,若是揭发世界丑陋的小说,也不适合.
孩子的心地光明,要多选温馨单纯的书,从童话故事看起是可以的,那些文章都是正面光明的.看书多了,年龄也增长了,他自然会愈读愈深的,似乎不必从很〔大人〕的作品读起.
以上意见供您参考,但还是要以读经为重,经读多了,将来冰心一类的作品,不读也罢,最多随便看一看就好.我们希望将来出许多比冰心更好的作家.
—————————————————————————————————
一,成就学问人品的教学轻重顺序是:读经第一,课外阅读第二,学校功课第三。这也是分配学习时间的顺序。当然最好是全天候读经,若暂时不能全天候,则尽 量。尽量多背些经典,以备终身受用,行有余力,尽量多看些课外书,增长见闻。背了经,读了书,就感觉学校功课内涵是不足的,做起来也是简易的,根本是可做 可不做的,做多了,也没什么用,白费生命而已。
二,除经典之外,其它文章是没必要费神去背的。若其中有若干佳句美辞,一个有读书功力的人,自然会披沙拣金地自然背起来。
三,写作本来是不能学的,只要多读书了,自能作文。又,如果要学作文,要不要从模仿入手?一个人读书多了,积理既富,所谓诚于中形于外,直摅胸臆,自成佳 作。而且既然满腹学问,下笔时,已在模仿了,但他的模仿是如蜂采百花而酿蜜,李商隐形容韩愈平淮西碑是: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这才是好样的模 仿。书读得太少,刻意描头划脚,所谓划虎不成反类犬也。
四,以上所说,是按真正的教育原理而说,是按照培养人才的正当途径而说。若处于当前的教育氛围之下(当前的学校教育,并没有培养人才的意思),一个学生应 当学作些并无什么用的日常白话文的技术,要学会作那种文章,只须一法,即:鼓励孩子有什么就写什么,有多少话就写多少话,要怎么写就怎么写。当今孩子,被 教作文教坏了,因为教作文的老师会教他怎么写怎么写,把自己灵性都障蔽了,只去摩挲老师心中喜欢什么,诚惶诚恐,下不了笔,下了笔,写出的也是枯燥无味的 死东西。其实作文是转思想为语文,再转语言为文字,本来就是自我生命直接的具体的表现,有什么好教的呢?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五,最好是教孩子写日记,在日记中,最随意,最挥洒,几个月下来,就会写文章了。
六,先要敢写,能写,不可先求好。待敢写能写了,下笔千言时,再由老师指点一下,才可能有好作品。但,纵使现在一时写不了好文章,只要多读经,多读书,长大了,自然能有好文章。教育是为了一生,不是为了一时。家长们不要急,急了害事。
——————————————————————————————
Re:对阅读的反思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盖所立者高,则所见者远也。
赵升君先生此帖,我以为甚是。宜可转告所有读经老师及家长。
(但举「胡适,冰心,苏步青还是毛泽东等,都在七八九岁,“偷看”了《三国》《水浒》」等为证,应取其文意。不是要宣扬三国水浒也。其它姑不论,但毛泽东之所以未能以王道治国,我以为三国水浒害之甚深。人若一生只信三国水浒,则其人品功业亦从而可知矣。)
我建议读经儿童既能识字,则其一切知识的学习,皆归付给他自己,因为他已可以读一切的白话文。白话文以伟人传记,德育故事,艺术评介,自然百科为主。一般童话、儿童文学、及历史故事,理多不正,事多无聊,不看也罢。
如在意儿童解读文言能力的家长或老师,可以在儿童能诵三五万字以上经典,而年龄在九岁十岁以上,颇有文言敏感及理解能力时,让他开始文义理解之训练。此 时,如无人讲解,可以鼓励自行看经典之注解及翻译。看懂也可,看不懂也可,亦即「懂其可懂」即可。当然,若要做扎实工夫,可用「移注法」。所谓「移注 法」,即在不了解的字句处,将注解抄到字句旁边。此法亦可供大人们想用实功者使用。
先译解背过的经典,再将古文观止整本译解一两遍。则可看资治通鉴,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及史部一类的书。史部读过两三部,再看集部,则如看报纸矣。
当然,如能忍得住,在未背诵二三十万字之前,不必急着开发其理解力。盖时机稍纵即逝,背诵经典之能力,有时而穷,而读书,不管白话文言,一生皆可。而且背得愈多,将发得愈大也。
故赵先生欲以史记当消遣,而变资治通鉴为浅薄,真大眼目也。
日期: 2006/11/20 发言人: 王财贵
主题: Re:请王教授讲解一点关于安排阅读的理论
赵升君君所作集粹确实不简单,不但我自己都不知道到那里捜寻,就连我原来写过那么多意思都忘记了。现在我重读一次,觉得还真有意思,而且,几乎没有想要更 改的地方。甚至我觉得我自己也受益,这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或许有人会误以为我自卖自夸,但我想,可能因为我一向以来回答问题,都是尽心尽力,实话实说, 所以「历久弥新」呢!
想起韩愈杂说有一段文章甚是精巧可读(韩愈的文章如此精巧者不多,就好像杜甫的小绝句不多。一方面因为少见,所以稀罕,一方面是「牛刀割鸡」,所以小中涵大,游刄恢恢,特别有味。)如下: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语文程度好,将来很快就赶上了。但一时不读经,则将是永远没法弥补的遗憾呀!
不「專心」而能學習,乃小小孩之天性 (文/王财贵)转贴自王财贵博士新浪博客
下面引用由drucker在 2010/07/02 08:16am 發表的內容:
学童,刚过四岁,已经读九个月,不指字,上课总是东看西瞅,甚或不经意会于课堂上睡着觉。其他同学仍是正常读书,然而到要检查进度时仍是其第一个可以将书中内容背出。 ...常思若其可以指字,认真跟读,盖其成就将不可估量。
我譅為這個小孩的表現是對的,drucker 的希望是不對的。
不「專心」而能學習,乃小小孩之天性,此天性維持愈久,是愈有智慧的表徵。
開聰明者,必「專心」--集中心力,才能學習,亦即用「意識」來學習,其所吸收資訊的能力就減弱了,而且資訊也不能進到生命的深處了。
所以,我常說,一個人自從開始用注意力學習時,就沒有大希望了。
一個人初生到世界來,是老天的力量幫他在學習,所以一生重要的本領都在很早期時,不費力的完成了。大人必須「注意」才能學習,那是很笨的一種學習方式,這時老天己經不能幫他了,他只是用人的力量在學習,人的力量又有多少呢?
學校自小學開始,即很注意「注意力」的訓練,有的幼稚園已經開始訓練專注力,那是逼迫孩子早熟,是扼殺孩子的天真,恐怕弊大於利,所以我近來常警告家長和老師不要太拘束孩子,包括不要太要求孩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要太要求孩子讀書指字,不要太要求孩子及早認字,不要太要求孩子及早閱讀,不要要求孩子及早作文等等。
一個孩子到六歲才把漢字二三千字認完,不嫌晚的。十幾歲開始閱讀,不嫌晚的,想作文的時候再作文,正是合乎人性也。
所以,六歲之前,不必太要求指字讀經,因為指字,一方面會傷眼力,二方面會增長注意力,都不是好事。
但我這樣講,也不是故意要他注意力渙散,而只是不要太強調。
也不是都不指字,而是不嚴格要求,稍微要求指一下,指得多少,指得對不對,不在意就是了。
又,也不是拒絕認字,而是不要攀比,不要因為孩子認字多,家長老師就沾沾自喜就是了。認字是長遠的事,讀經久了,年紀到了,自然認完該認的字。
讀經背誦為要,其他都可含糊過去也。
[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1-1-6 12:49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