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子云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经典润我心之妈妈篇(欢迎各位同道加入)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0 10:45:15 | 只看该作者
#春花的读经生活“#277:

milkrabbit:
再问问春花姐,如果全部读完后,又忘了真的没什么吗?因为我觉得等上了小学可能没这么多时间一直再复习的,即使再读也会上新的内容的。

春花:

        读过三百遍后,每月复习一遍,基本上是会终生不忘的。

        这里面还有一个关键就是,这种有口无心地读,读到自然而然地背下来,一点都别强求背,这样的背诵是最持久的,就是已经和孩子的生命熔为一体,他会不思而得,就是想忘都忘不了了,但是也不一定一字不差,这是不必要求的。

       我们读经,是把圣人的言教大量重复,重复多了,在他的生命中会形成“像”,这种“像”是用这些“言”感觉出来的,他“得像”可以“忘言”,再进一步是“得意”而“忘像”,而这些重复很多遍的“言”,能最大可能地触开孩子的悟性,就像是孩子生命中的免疫力一样,而人在每一次生命的升进的过程中,那个“像”和“意”又会有变化,其实就是自已的心灵不断地在长进,在他犯错误的时候,会由于这些根源性的道理的言教的提醒,而少走弯路,及时的有可能有最深反省,别人是吃一百次亏也反省不到位,而读了经典的孩子,可能会一次失败一下就会想起经典中的语句,而一次二次三次很少次就反省到位,就改过迁善了,就修德徏义了,甚至由于这些根源性道理的熟悉酝酿,好多歧路侥幸已经化解于无形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体会颜回不迁怒不贰过,是多么地厉害呀。

        上个星期,多多妈给我打电话说,大姐,多多现在基本上就是背的了,也不看书,该怎么办呢?我就笑了,说,你想想当初你让孩子读的时候,想不想让孩子背呢?她说,想啊。我说,那孩子现在自然而然地背下来了,你怎么又不高兴了呢?她想了一下,就笑起来。呵呵。孩子在真正开口踏踏实实地读过150遍左右的时候基本上都能背下来,有的孩子120遍就背下来了,有的需要200遍,其实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有时父母看到差不多都能背下来了,又来了高要求,想一字不差,多多妈是这样,我就告诉她,你别急,就是再读下去,或者让孩子背,因为这时孩子是爱背的,不会的地方提醒,用不了几遍就一字不差了。一字不差后就再巩固一段时间,其间某一天还会有退步的时候,这都无所谓,不必执着于这些小芝麻而忘了大西瓜,就看大的方向,小的细节的错误都会在功夫的纯熟中逐渐消磨掉。

        您就读吧,不必考虑还没发生的事情,当您领着孩子把《论语》读过300遍的时候,您就不需要问我这些问题了

王教授的回复

    对言象意三层义理解得好!
    孔子说他常梦见周公,如果有人问:孔子又没见过周公,怎么梦见?梦见了又怎知那就是周公?
    则答:那不是取形,而是取象,甚至取意.取形是最低等的认识,取象则是从神交中心眼之所见,取意,则是心灵与之相感应矣.
    孔子这种取象取意的工夫,大概是从年青学琴时就渐渐养成了,故学文王操而能慨叹于文王之意象.
    推而广之,孔子入于是邦必闻其政,非求之也,亦非告之也,乃是感应出来者.
    易传云:夫大人者,与鬼神合其吉凶.中庸云:国之将兴将亡,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皆言感应之真实而不可掩也.
    然苟非至德,至道不凝焉,吾不知至德从何而来,而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吾人或可从玩辞始.所谓辞熟而后义透,日以圣言熏习之,冀其浸润有得也,此愚夫愚妇皆可为者,吾愿取之以与天下共勉.

下面引用由春花发表的內容:

您就读吧,不必考虑还没发生的事情,当您领着孩子把《论语》读过300遍的时候,您就不需要问我这些问题了

这几句话讲得简捷有劲,直透人心脾,可解百年膏肓之病,宜写入读经倡导名言录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0 11:38:13 | 只看该作者
“春花的读经生活”#309:

        “齐也很激动”,您感受到孩子的这种有成就感的幸福了吗?我们现在的大人往往都把孩子当傻瓜,以为孩子只会有食物玩乐上的满足,不会有成就感的,其实小孩子在他自己通过努力超越了自己时,在能力提升而轻易做好某些事情时,在这种单调的重复中,是有很深的成就感的,这种幸福不是你能外在的给他的,你给他吃好的穿好的,他可能会高兴,但他自己做好某件事时,他是会幸福的

        让孩子读经典,是孩子力所能及的,因为不需要理解,只要会开口说话的孩子,把说的“话”说成“经典”就是了,这岂不是很简单?此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是折枝之类也。那为什么大家都会觉得难呢?我想应该有两个原因:一是“不耘苗者(孟子语)”,某一天试一下看不行就骤下结论,说不行,这属于浅尝则止的;也有做了很长时间,但是拖拖拉拉,年头拉得很长,但是量没多少,天天看有没有效果的。二是心急严格要求的,孩子读的过程中出现的毛病父母都受不了,不明白本末轻重的顺序,在严格的没有弹性的规范下,把孩子的读经胃口管坏了,我总是这样想,该严格管的地方只有一点:看着书张口读,因为这是孩子能做到的,也是不难做到的,但是读得声大声小了、动作不断了、读错了、指错行了、不指读了、不专心了、读了多遍还忘等等这些毛病,是要在大量的读诵过程中逐渐培养和成就的,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不要有那么高的要求,或者一点点要求,一点点提升,在孩子的能力提升了以后,再去改他的毛病孩子一般也是会随顺的,因为他已经能把过忙了。比如孩子读得很快时,要求他读慢点,他是很容易的,但是在开始读得很磕巴时就要求快要求读得滑,那就是揠苗助长了。

        我给别人建议时一般都说得很保守,小妈妈一开始都认为做不到,以为我是“善意的谎言”,到最后往往都比我说的速度快。比如现在的多多都已经开始读《孟子》了,而齐齐妈做得也这么好,这都要看妈妈了,不在于孩子。

#315:

        “严格”这个词似乎用得不准确,我是顺上面的文义说下来的。应该说“有信心”比较好,“看着书张口读”,对一个两岁以上的孩子来说其实并不难,拆开就是两件事:张口读、看书,孩子首先发育的器官是耳、然后是眼、然后是嘴(舌),然后才是手脚等肢体动作的一步步精确,看着书就是用眼,舌头的发育有两个:一个是尝味,一个是说话,尝味是没什么教的了,在生活中自然就习得了,而说话是要教的,张口读是比较重要的,可以促进孩子的脑神经的发展,发展语言等等很多作用,所以我觉得孩子能开口读是第一步,也要坚持固定,看着书也不难,并不是孩子不行,一般情况下都是父母没有信心,看着孩子表现出来的样子说:你看他现在连开口读都不愿意呢,再要求他看书不就更不愿意了?其实不然,在二岁前,不必太要求看书,也可以每天多要求几次,一次少点时间,慢慢拉长时间,每次要求的时间以15分钟为宜,但是如果孩子没要求停是可以继续的二岁---二岁半以上的孩子,可以逐渐要求坐在那里看着书(可指字也可不指,能指更好,不能指也无所谓,您可以拿着他的小手帮他),您就很相信宝宝能这样,他就能了,这个信心是很重要的,妈妈觉得孩子行,孩子就行,妈妈老是觉得孩子不行,他就不行给您看。二岁半以上可以固定一天读一个小时的时间,在那个静静地单调地读的过程中,开发了孩子的灵性,读一段时间您就会发现孩子的气质不同了,眼睛更亮了,甚至有些妈妈跟我说宝宝不愿意有病了(这没有科学依据哟)。在二岁--二岁半---三岁半这个期间,一方面养成孩子每天静静地在那里读经的时间,一方面要大量地听,一方面还要读一本《论语》到五十遍以上,这样到三岁半孩子就顺里成章地可以读四个小时以上了。

        子云注:在孩子两岁之前,妈妈做好读的榜样也很重要吧!比如想将来要求孩子固定时间、坐端正、拿书、指读、专心等等,妈妈首先得做到,而且要在要求孩子之前做好几个月的示范,这样孩子做的时候不就顺理成章了

[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0-12-30 11:4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0 14:24:05 | 只看该作者
“春花的读经生活”#379:

        明末理学家陆桴亭论小学云: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多记性,少悟性。十五岁后,知识既开,物欲既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岁前,使之熟读。

        粗略的说,人类的心灵中有两种能力,一种是记忆力,一种理解力,以十三或十五岁为限,但这个界线不是断然的,在孩子逐渐成长的过程中,理解力在逐渐上升,记忆力逐渐减退,理解力上升,就会对他所理解的内容感兴趣,只要前期有些积累,孩子就会喜欢阅读,读经和阅读并不矛盾啊,读经是精读,阅读是泛读,人的生命有限,熟读精读一些有高度价值的书,可以直探人性本源,较轻便地吸取到人生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读经就是要把孩子一辈子能用得上的书读进去,也并不妨碍阅读啊。不但不相妨碍,还可以相辅相成。

        一个人在读过古文五万字、三百遍后(也就是一千五百万个单字),基本上读什么都不成问题的,这是我个人的感受,也是我从儿子身上体会到的,“素读”的学问是很大的,由我自己及儿子的感受,我推测,一个人学习任何语言,只要把那门语言的比较优美的文章五万字读够三百遍,语感就差不多等同于天生了,当然如果再兼顾一下语言的永恒性文化性,那效应就更大,一举就更多得了,同样的时间得到的结果会更好,当然这种结果不会一下全展现出来,会在人的一生中不断的展现吧?

        大量读经和大量练琴在“重复”上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方法”是差不多的,但是“内容”不同,“内容”不同,本质还是区别很大的,经典的内容是直探人性本源、吸取人生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琴的内容呢?俺不知道呢。

#391:
    深听和广听都行,但是一般情况下,妈妈在教孩子读第一本经典时都会觉得困难很大,最大困难的地方是孩子不开口,如果想让这个困难小一些,我建议您这样:如果孩子在一岁半以前,就广听,广听也不必听太多,只四书易经就可以了,再加一本英文经典如果一岁半以后了呢就只听一部,您每天有时间也只念这一部,遍数越多越好,还想建议您,第一本读《论语》。

      不管深听还是广听,在孩子四岁时都可以强迫一下开口读了,因为说话再迟的孩子,这时也会说了,所以到四岁不管孩子听没听到自然说,都可以强迫一下读,至于是不是有本事让孩子有兴趣读,那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事,怎么着都行的。

       给孩子大量听就是给孩子大量酝酿的机会,孩子听的内容到了一定遍数的时候就说了。

#193:
        我只所以更希望人人都能大量读经,是因为只有大量,才会很短时间内读出兴趣,也是因为我觉得这是孩子在六岁前唯一能最大长进、也是能教能做的,这是老天爷在帮忙的时候,此谓“惠而不费、劳而不怨”,那就把这一样做透,十三岁以后,一般情况下都不适宜这样读了,因为理解力已经成熟,语文英语以及文化教养应该都已经打完基础了,是发用的时候了,是把已吸收的内容整理(当然成长的过程中已经整理很多了,默默地整理、默默的懂),但是如果知道读经的时间很晚,孩子已经大了,如果能强迫一下,让孩子大量读个两三年,然后再大量阅读,我觉得也是一种最好的方法了。

        我们读书的目的最后都是为了悟、理解、发用。悟的第一步一定要熟悉再熟悉,熟透的,不一定能大彻大悟,但不熟透的,大悟的可能性更小,甚至没有可能。有些书读一遍就没用了,而经典,是一辈子都不能扔的,可以陪一辈子,我们不可能到最后超越孔子的境界,圣人的境界是“人伦之至”(孟子语),知识是日新月异的,而智慧一成永成。

        圣人的言教里是他生命的境界,所以读多少遍都不为过,三百遍我觉得是最少的数了,也就是一个基础,当然一百遍现在也算不错了,孩子有了这三百遍的基础,以后还会一读再读,如果没有这三百遍,孔子还没有进入生命,以后他还是不一定会读的,或许因为国学的复兴,社会的趋势,某一天孩子还能翻翻,但是因为从没有把一本书读烂过,因为没有这种体验,也就没有这种深度的幸福感,他是不会耐烦读这么多遍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紫霞湖 + 2 + 2 相见恨晚!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0 17:14:01 | 只看该作者

    今天读《道德经》61-81章15遍;读《论语》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各5遍
    因为元旦放假明天回老家,故提前总结一下本月所读的书:

    《道德经》分篇30遍读完,通读10遍。以后再记就从“第41遍开始”
     〈论语〉分篇30遍前五篇读完。明天开始“雍也第六“,准备按春花姐说的办法,一篇读30遍再开始下一篇。
      经典诵读方面,我小计了一下,张口读的应该有42小时,平均每天1.5小时。主要是前期认识不足,多半是在上下班路上跟着MP3读,下班后及周末很少读了。一直到28号看了春花姐的读经楼才加大量了。

    其他的书及讲座的文本资料,包括:
    王财贵《读经教育的全程规划》(讲座文本,重读)
    赖国全《大易教育》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讲座文本,前半部)
    卡尔威特《卡尔威特的教育》(前半部)
    孙瑞雪《捕捉儿童的敏感期》
    冯德全《早教革命》(泛读)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重读)
    小说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第5、6部,算重读)

    其他就是爬各位前辈的早教楼了。这几天所有的空闲时间都在仔细爬春花姐的读经大楼,已爬到第36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0-12-30 18:25:59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是看了春花大姐的楼之后才有系统地读起来,之前读得比较乱,量也不多。人是需要鼓励的,成人也是,有一个计数确实好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1-1-3 01:36:4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MM的整理,再次学习春花姐的贴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1-1-4 16:35:42 | 只看该作者
    元旦回老家三天。
    回家长途车上读《论语》7、8、9篇各五遍,通读《道德经》一遍。在家因小妹临近结婚,琐碎事很多,很少读书。回郑车上睡觉。几天松散下来劲头似乎没原来足了,戒之。
    今晚笑爸回上海。我再加紧读书:《论语》分篇读,《道德经》通读。
    本周读《论语》6-10篇(分篇读30遍后进入下一篇);没事播放《论语》11-15篇音频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1-4 17:24:41 | 只看该作者
沧海一滴──略谈读经、教经的体会(转)

贺益德(湖南娄底师专教师)

受一些老先生的影响,又加上自己感兴趣,本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利用大学四年背诵了几十篇古文和一部《唐诗三百》,三十岁以后又背诵了《大学》、《中庸》等经典;这一点皮毛的修养,使我阅读《资治通鉴》等史籍没有了困难,受益极大。

随着阅历的增长,内省的深入,越来越觉得经史上所说的是自己的心里话,与历代圣贤越来越共鸣。这才悟到经典原来是人人心中所本有的东西,只是孔子、老子等圣人代替我们说了出来而已;就如好诗原来是我们心中本有的诗,只是由某一位诗人吟了出来;好歌原来是我们心中本有的歌,只是由某一位歌手唱了出来。

经典千言万语,核心意思是使我们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所谓「不亦悦乎」、「乐以忘忧」、「乐莫大焉」……希望快乐,是一切生命的共同目标;但快乐有两种,一种是放纵私欲的快乐,其结果是快而后痛,有如抽鸦片;另一种是克服私欲的快乐,其结果是痛而后快,有如服良药。经典是要我们获得服良药式的快乐,也就是良心的快乐。

良心是一切经典的源头。《论语》是从孔子的良心里流出来的,《老子》是从老子的良心里流出来的。我们也有良心,但我们的良心往往只有在看小说、看旁人、看电影的时侯才清醒,才分得清是非、善恶、美丑;看自己的时候胡涂了,是非颠倒、善恶混淆、美丑不分、干出无数错事、吞食无穷苦果;这种现象叫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怎样修养到「当局不迷」呢?这就必须自己把自己当成别人一样或电影一样来「旁观」,就是古人所谓的「内省」。内省正确,要用经典来印证;内省错误,要用经典来纠正;因为经典是内省功夫达到究竟成就的人的经验之谈,「欲知山前路,须问过来人」。

所以本人对经典充满了信心。一九九三年开始利用课余时间给娄底师专政史系的学生讲《论语》;一九九五年政史系批准我采用《四书集注》作教材,一直使用到2002年;八年里我系有八届学生正正规规背诵了经典,人数约300多人。

一九九八年元月受王财贵教授的启发,开始教自己八岁半的女儿读经。我尝试过督促一个孩子课余读经、组织一批小朋友周末读经、在小学带一个班早晨下午各用十分钟读经等等形式,又把女儿送到北京圣陶实验学校寄读了一个半学期,自己一有机会也在中学、小学、幼儿园以及朋友圈内宣传读经。

这样折腾了一年半时间,1999年下学期就让女儿休了学,与另外两位同学在家专心读经,兼以抄经、练书法,后来又加上读英语、看小说。到今年整整四个年头,中间只补习过二十天数学,并到中学上了半个学期的初一课程。

我为什么采用休学专修的辨法呢?一是不满意现在的社会风气和学校风气;二是不满意学校教材的肤浅、空洞乃至于虚伪;三是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太长,挤得读经的时间寥寥无几;四是学校的课程太多,纷心太甚,孩子疲于奔命;五是孩子所读的经典无法和上学生活融成一体。做为一个父亲,眼睁睁看着弱小的女儿背着这么一大堆重大隐患而日延月拖,实在是一种无比的折磨,所以就在一片反对之声中豁出去了。

谁知天下父母都是一样的心情,此后一个又一个父亲或母亲挺身而出,亲教子女;其中也有人兼收亲戚朋友的子女而组成了一个又一个小班;他们是黄凌舢老师、许若萱老师、胡吉欣老师、周红艳老师、潇童老师、童心老师、唐春燕老师、梁启忠老师、罗虹老师、裴文群老师杨芬老师、林可盈老师、李运良老师、郑鸿老师……加上做得早的李里老师等人,人数就更多了。由于人多,又出现了易子而教的现象。这些老师的孩子都或长或短有一个时期休学在家,主攻中文或英文经典。

以一九七九年到今天的二十四年里,本人经历了自己读经、教大学生读经、教儿童读经三个阶段,有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自得其乐,方可长久。本人青少年时期接触过几位私塾出身的饱学之士,他们聊天时经、史、诗、文随口而出,潇洒自得,其乐陶陶,我就暗地里模仿,发现一篇文章背熟后,的确很快乐;一直背下去,一直很快乐,欲罢不能。后来发现大学生背熟了文章也很快乐,小朋友背熟了文章也很快乐,而且越熟越快乐。毕业后,又把背熟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佳境尽出,又跑出很多新的快乐来。所以谁也没有劝我读经,只是偶然尝到了一点点读经的快乐,就持续了二十多年,可见快乐是最大的动力。

二、以身作则,不令而行。我自己爱读经,也能背一点经,所以劝学生读经的时侯,学生能听得进去;劝女儿读经的时侯,女儿也肯服从。我女儿刚刚休学时,有一对夫妇也把女儿送来了,我问他们:「你们放心吗?」他们说:「正因为是你们自己的女儿休学,我们才放心;我们相信你们总不会害自己的女儿的。」这也是许多家长的共同想法。后来,我舅子、姨子都让孩子休了学。不少其它老师的小班,好像也都是这样形成的。

三、在权力范围内做事,畅行己意,尽职尽责。我孩子在学校时,我曾努力说服学校董事长、校长、班主任、任课老师推行读经教育,尤其是劝他们辨专修班;辨周末读经时,努力说服家长们平时督促孩子复习,以免周末上课时一句也背不出;在娄底师专未开读经课之前,我搞了不少义务讲座鼓励大学生读经。以上种种努力,结果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追究原因,是他们都不归我管;如果他们不听我的话,一点风险也没有,所以一个都不听。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一个领导当天下了台,他当天说话就不灵了。可是我自己读经,系里授权我教学生读经,以及在家里全权负责教几个孩子读经,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要达到什么效果就达到什么效果,只要不超出我的能力范围;因为我有权管理自己、管理学生、管理孩子。我让孩子休学,就是要把她从校长、班主任、任课老师的权力范围内转移到自己的权力范围内。没有这一步,我对孩子的读经计划根本无法实行。

四、对有兴趣的人宣传,听与不听,任其自然。宣传与教学大不一样,教学是要对家长和孩子承担责任的,所以必须配备相应的权和利,才能进行;宣传是只要有人想听就可以开始;宣传完了别人执不执行,可以一概不管,也管不着。一个人有兴趣,就向一个人宣传;一群人有兴趣,就向一群人宣传;一个班主任有兴趣,就乘便向一个班级宣传;一个校长有兴趣,就乘便向一个学校宣传,随缘而行,随缘而止。在宣传过程中,也许一万个听众只有一两个真正行动起来的,这就没有白费力气了。

五、父母之爱,无坚不摧。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家三口缆车游山,到半途车出了故障,从空中掉下山谷。就在缆车从空中下落的这一极短时间内,父母迅速把孩子托在上面;很快缆车就撞碎在地面上,父母都摔死了,只有孩子还活着。这就是深不见底的父母之爱,天下父母都是一样的;古代政府都把儿童教育的责任交给天下父母去承担,就是藉助这一股势不可挡的伟大力量。现在的教育却把这一股伟大力量闲置在一边,由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来承担主要或全部责任,父母们的爱无处发泄,就拼命给孩子买肯德基、麦当劳。现在美国孩子在家自学的家庭越来越多,一九九九年就达一百七十万;这其实是我们中国老祖宗几千年来一贯的做法;我们推广儿童读经,如果也像老祖宗或美国人一样凭借父母之爱的威力,那就无坚不摧了。本人努力于儿童读经教育,事实上是自己的女儿引起的;不少老师推广工作做得很深入,也都是自己的儿女引起的;只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把范围扩大了。如果「唤起父母千百万」,读经风气就会自然形成;因为父母们真正懂得经典的好处后,如果自己的儿女读不到、读不多、读不深,就成了他们最大的痛苦;他们会克服最大的困难、付出最大的代价让儿女得到这么一份最好的东西。

要搞好儿童经典教学,第一要理解儿童,第二要理解经典。

儿童的最大特点是善于模仿;他们的学习是不知所以然地模仿父母、模仿老师、模仿同学;所以只热爱经典的父母和热爱经典的老师一起营造一个学习经典的环境,孩子也就不知所以然地成就了,不必要啰啰唆唆地耳提面命;因此父母和老师的工作只有三项:1. 以身作则;2. 切断孩子的不良影响源;3. 开发孩子的良性影响源。

一部经典从开始读诵到最终运用,至少有六步工作要做:一、熟读字音;二、熟识字形;三、熟解字义(训诂);四、通达全经义理(哲学体系);五、熟悉历史验证;六、学会灵活运用。所以彻底熟悉一部经典,包括字音熟、字形熟、字义熟、哲学体系熟、历史验证熟、灵活运用熟。能够背诵经文,仅仅是第一步的字音熟,也就是说只完成了录音的任务;直到每一个字都识熟了,就又完成了摄影的任务;等到每一义都通通明了之后,一部经的字音、字形、字义才开始组合成为一个有机体,这才算打下了基础。孩子有了这一基础,就可以自由阅读、自由研究;今后的路只须向过来人问问方向,而孩子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一直走下去。所以儿童读经的任务,是要使儿童有步骤地达到字音熟、字形熟、字义熟,也就是背熟、识熟、解熟。下面一一略加说明:

一、背熟。一部大经,使孩子在快快乐乐、不知不觉中流利地从头背到尾,这是我们要努力追求的教学艺术。需要做到下列几点:

1.有水平相近的读经伙伴。

2.划分最基本的小段。小到什么样程度呢?如果一个小段,第一天读三十遍可以达到不结巴,第二天读三十遍可以达到很流利,第三天读三十遍可以勉强背诵,第四天读三十遍可以流利背诵,这个小段就是合适的。

3. 预习三天,到第四再背,至少背十遍。

4. 两个小段背熟了,就合并成一个中段,加读加背遍数;两个中段背熟了,再合并成一个大段,加读加背遍数……一直到把全经一口气流利背完。

5. 可以不假思索地大段背诵了,再背下去就会「油」──含混;可以进行慢背比赛、随意抽背比赛、一人领读众人跟读……加以对治。

二、识熟。可用《三字经》、《千字文》做识字教材;背熟之后一字一字抄写;抄写若干遍,即默写;又一字一字查字典、组词(也就是把字典上该字的词组抄下来并顺便了解其意思)。有了这一样基础,读其它经典的时候生字就会大大减少;剩下的生字也用同样的办法识熟它。还要扎实教好偏旁部首和笔顺。

三、解熟。年纪稍大,又背熟、识熟之后,讲解就很容易了,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紧扣字面,力求精确;

2. 每一个、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放过;

3. 重点讲本义,少讲引申义;

4. 老师一句一句讲解,学生一句一句记录;

5. 学生多次向老师复讲;

6. 老师多次抽查字、词、句、段的意思;或者讲出一句白话意思让学生恢复为文,如此反复练习,达到文言白话可以自由转换的程度;

7. 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布置一些未讲的文章让学生看注释、查字典自学,然后到老师面前复讲。

背、认、解(训诂)是技术性的工作,比较固定和严谨,所以儿童可以把握。再往下是通达全经义理、熟悉历史验证、学会灵活运用;这就「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了,与个人悟性的高低关系极大,也与师友的启迪关系极大。略略说明如下:

一、通达义理。一部经典有它的根本宗旨,也就是「一以贯之」的那个「一」;只要音、形、义熟了,不断地回味咀嚼全部经文,根本宗旨就会渐渐清晰,这就是「以经解经」。随着一个人悟性的高低、学养的贫富、阅历的多寡,所见会有精粗深浅广狭种种不同,好像横看成岭侧成峰,然而又万变不离其宗。诸葛亮看书「好观其大略」,就是善于把握根本宗旨。通达大略的人会很高明,在万变不穷的事态中能够一下子抓到要害。

二、熟悉历史。历史是古人在人生实践中尊从经典或违背经典的种种过程的记录,最重要的史书有《左传》、《资治通鉴》、《二十五史》等等。读经之后读史,叫做「经史合参」。古人运用经典,有巧妙的活用、恰当的确用、善意的正用、远见的深用、死板的呆用、无知的误用、恶意的歪用、短视的浅用……用法不同,结果也不同,总而言之,越与经典的精神相应,就越成功;反之,越与经典的精神违背,就越失败。「经史合参」,经典就不会变成空洞的教条,这是经世致用的最重要的准备工作。「经史合参」的火候到了,一个人就会很正大精明,一切妖魔鬼怪都难逃其锐利的洞鉴。

三、灵活运用。经典来源于人类的良心;所以善学经典的人是使自己良心发现;善教经典的人是使别人良心发现。《大学》的所谓「明明德」就是「明」良心,「明明德于天下」就是使天下都「明」良心,所以良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总机关。如果普天之下人人都说良心话、做良心事、吃良心饭,就是太平盛世到来了。

良心是天下古今一体的,所以良心一明,就天下归心;良心一昧,就众叛亲离;因此做人耍诡计是最大的愚蠢;真正聪明的人一定一切凭良心,因为良心最不辜负人;凭良心经商,生意一定好;凭良心办厂,产品一定俏;凭良心写作,文章一定棒;凭良心教学,效果一定佳……

救世先求己,救己先救心。让我们都好好修养自己的良心吧,只要自己动念说话、做事都是良心的流露,用不着我们去说教,别人早就感动了;而感动别人才是真正的救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1-1-5 12:58:23 | 只看该作者
《道德经》我是分10章10章地读的,现前60章读完30遍,已能背。


楼主的记性真好,我都是读了上百遍才背下来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子云008 + 1 + 1 在读之前先听了不下百遍呢,听熟了才开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1-1-6 12:46:12 | 只看该作者
季谦先生(王教授字)论读经

    以下转贴先生在华山书院联谊中心的一些关于读经的一些回答,以资诸君或温习或参考。

   论语注释本之选择   

一,学问有知识一面,有智能一面。知识是明白的刻板的,智慧是深度的灵活的。因为儿童的理解力尚不足,我建议给他的阅读,从简易能懂的知识开始。

二,当然,若他要看他还不能了解的书,也可以,只不过不要强求他了解。这样,也等于只看他了解的部份。至于不了解的部份,放在心中,其实也有很大的效果,因为现在不懂,但可以给将来的懂留下种子。

三,像论语这样智慧的书,本来就不必急着让孩子了解,纵使讲给他听,他也只能了解他能了解的部份,而这一部份,既然他已能懂,不必人讲解,他也大概都能自 己了解了,既了解了,何必费力再讲再看?至于本来不了解的部份,即使讲了,看了,他的了解,还是是不多的(不深的)。尤其,义理之学,必须是自悟,方是真 章,靠看来听来的,都不着实。

四,进一步说,如把论语翻成白话,讲得让他好像了解的样子,他也能应用几句,其中或许有大毛病在。即:从「理解」而来的「智慧」,是不了当,不相应的。如果一个小孩,居然把现在的了解当作是圣贤的智慧,则将一生受限。

五,我常在想:为何胡适之从小饱读经典,长大后却侮圣蔑贤,这可能与他小时成长的历程有一点关系。他小时候,因为父亲早死,母亲希望他早日出人头地,所以 特别加学费银两给老师,要老师提早给胡适开讲(即讲解所背诵的经典的文句)。后来,我们看胡适的表现,就可以知道胡适的学问,其知识才华累积固然不少,但 其智慧(历史的见识,人生的了悟,文化的深度),却只停留在十岁左右。例如,他说,他十一岁看资治通鉴,看到「神灭论」,以为很有道理,很高兴,就定了他 的人生宇宙的信念,成为一个永远的「无神论者」了,到老还转不过来,还残害中国数十年呢。此外,他对孔孟老庄了解的深度,也和一个小学生差不多。

六,所以,不必急着让孩子解经。一般的儿童青少年读物,艺术,文学,历史,地理,传记,科学,多看些。开卷有益。

七,如真想要让一个六七岁的小孩看论孟老庄之解,也不一定不可以,但让他好玩即可,不可板起脸孔,说这句话就是如此如此,孔子就是这样那样。否则,爱之,恐适足以害之,不可不慎。

八,要看四书之解,最少要看朱熹集注。要看老庄,至少要看王弼郭象的注。如这些注本尚看不懂,那就代表还不到解四书老庄的程度。

九,以此标准衡量,大概不会错的。提供参考。

十,儿童以读经背经为要。读多背多了,不怕他不解。将来,他在低头举手中,忽有领受,在散步斜卧间,即有会意,在河川边,在秧田畔,皆能悟入。何等逍遥,何等自在?您烦恼什么?该紧张的,切勿轻易放过了,不必紧张的,安之可也。
———————————————————————————————

      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所谓「才兼乎趣始化」,易读易入。以我所知,近年来有数十百万的人经由此作,对论语有所认识,对儒家不再批斗,维护文化,倡起人心,厥功甚伟也。

      若儿童读经,当然最好不要有任何注解,以免先入为主,障其智慧。若家长必欲理解,则任何注解,只要不是「批孔扬秦」「诬圣蔑贤」者,取自己手边能得,有兴致者,参考参考,皆可也,皆差不多也。参考既多,见识提升,自能分辨其间之高下,而取精用宏也。

      然,犹如民国初年易学家杭辛斋所言:

     「或问读易之方法如何?曰:『必先读经。』或曰:『经文奥衍,初学者不能骤解,必先得明白解释之注本,而后经始可读。』曰:『不读经而看注无益也,不熟读经而看注,亦仍无益也。』」(学易笔谈,卷一)

      故吾人建议,纵使是成人,已属「理解之年龄」,真正要有深切之了悟者,宜耐寂寞,不必汲汲于求解。重要的是:先将经文熟读数十百遍!到时,或能自发善解, 或读人注而可以真有感悟,赵先生之论甚有远识也。然此法只宜对濳心志道者说,若只为满足于口耳议论者,或急于讲解以障碍其子弟之前途者,另当别论也。
—————————————————————————————————
      第一,现在孩子们在读的经典,而大人可以读一百遍,也可以用「移注法」看,所谓移注法,即将自己不懂的生字生词的注解写在读经本上。以后先不必说都能自由 解义发明,至少拿着读经本时,可以顺利将文句之意翻译出来。或许两三周看一本,或许一个月看一本,也就了不起了。完成移注之后,时常可以用这本书来作诵 读,体味将更深入。以后兴来时,再取一本新的本子,重作一次移注,那时,就发现要注的地方少了,就代表自己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进步了。注完再读,每周读它一 两本一两次,则文化智慧自在其中矣。此法我以后会大力推广,在此先告诉你了。

      何愁不知看什么书?

      第二,请多看牟宗三先生的书。 不知你程度如何,但如看不太懂没关系,当作经来读,读过就是,反复再读,学问长进之速,莫此为甚。此亦他日我要推动者,亦先告诉你。

————————————————————————————————
迈向「全民读经」的时代──与经典有约:论语一百

                          王财贵(华山书院院长、台中师院语教系副教授)
                              

      缘起:十年来,我在台中师范学院,不管开的是何种课程,上第一堂课,即与学生相约:「有谁在这一学期之内,把任何一本经书读完一百遍,他的学期成绩便从九 十分打起。」因为我知道,只要一个人把任何一本经典读一百遍,他必能从经典中提升其为学的能力,必定能从经典中领悟其为人处世之道,必定能变化其气质, 开?其胸襟,启发其智慧,而这些不正是「大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吗?并且这一百遍经典必将影响其一生,所以不管上的是什么科目,给他九十分,甚至给他一百 分,都是值得的。去年七月十一日,在马来西亚巴都巴辖对华仁独中高中部的学生演讲时,偶然想到;高中生、初中生其实也可以这样读,于是与在场的学生相约, 谁能在半年内把论语读完一百遍,就送他一幅书法。这算是把一百遍读经法正式推向社会了,同行的马六甲锺积成先生,认为这种约定很有意思,于是在各种场合转 述,听到的人,都纷纷表示愿意参加,名之曰:「与王教授有约」。到现在,真的把论语读完一百遍的人已不少。读过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心得:「愈读愈高兴,人 生恍然有了方向………。」

  吾人所推广的读经教育,固然是以「儿童读经」为主,但经典的教育功能,其实是不分年龄的。我在十年前撰写的「儿童读经教育说明手册」中,就特别用两节 讲「成人读经」──包括了「成人读经的基本理论」和「成人读经的具体方法」,可以说把成人读经的观念全部说清楚了。我也曾在演讲中及网络里提到家父九十二 岁开始读经识字的经过,而一般人不也常听过乡下老太婆念佛经有所长进甚至悟道的故事?

  成人也可以读经,也应该读经,任何人都可以从读经领受到重大的益处,这是任何人都知道的事,本来是不必再费心推广的。但数十年来的时代风气依然禁锢人 心,有的人认为经典一定很难而不敢去读,有的人怕被别人讥为为迂腐而不敢去读。其实这些都是无道理的顾忌,要打破这些顾忌,让经典真正深入人心,修身齐 家,化民成俗,扶持社会,安邦定国,必须大家一起来。所以,我愿在此发起「全民读经」运动。而如果要读中国的经典,宜从经典中的经典──论语──开始,所 以这个全民读经运动就特别称之为「论语一百全民读经运动」。

  方法很简单:即「每个成人从他听到这办法的这一刻,立志在半年内,将论语从头到尾读一百遍。」

  这里所谓「成人」,是指已经能够自己立志的十三岁以上的人(不能立志的,代表其心智还不成熟,实在也不能算是成人)。设定在「半年内」,是为了让一个 人在其一生中至少有个半年之间,其生活中有一种「念兹在兹」于人生学问的体验。而特别要注意的是:「一百遍」,是只读原文,不必读注解!──这样就没有 「艰深难懂」的问题,这样才读得下去。

  因为「论语」篇章各自独立,所以可以分开来读,有五分钟十分钟,甚至一分钟两分钟,只要身边有一本论语,随地都可翻开来读。可以在生活周遭,到处都放 一本论语,每本各有它的进度。每本书中备一张书签,读到那里,夹到那里,下次再接着读下去,直到读完。每读完一遍在书末划一条线,读完五遍就写成一个 「正」字,等到划了二十个正字,就是一百遍了。

  据欧阳修的统计,论语一书有一万一千七百零五个字。以普通读书的速度,每分钟两百个字相除,大约一个小时可以读完一遍。起初会感到有些拗口,读到一二 十遍以上,渐渐顺适。四五十遍时,读完上句,下句就会自然涌出来,愈读愈快,甚至四十分钟或三十分钟即可读完一遍。读到一百遍就几乎能背了。

  等到读一百遍,文句熟透了,想要了解,再读注解不迟。到那时,一字一句一章一遍去理解,不仅不觉艰难,反而会在融会贯通中,证实了「学而时习」之乐。 况且,何必等到一百遍?在平常的读诵过程中,偶尔会有一两句在不经意中跳出来,大放光明,照亮颜色,撼动心弦──这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通一经,则可通群经,论语读一百遍了,会有人想接着读老子,(老子五千一百四十四字,半小时读完一次),有人想再读学庸,(大学一千九百零六字,中庸 四千零五十六字,合计不到六千字,也半小时可以读完一次),或唐诗或诗经易经皆无不可。甚至只将论语多读再多读亦可。程伊川曾说:「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 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只论语一书,即可陪你一辈子。

   此法可以人人自己立志读,可以夫妻相约共读,可以亲子读,可以邀三五朋友一起读,老师或校长可以鼓励一班一校的学生读,一个单位一个团体一个公司可以发起 员工自愿读,甚或规定必须读。如果学校或团体,能发给奖励,将更提升参与的兴致。不过有奖也好,无奖也好,其读了以后,收获的喜悦,就是最好的奖赏了。

  试想:如果一个两千名学生的初中或高中,其中有一千人愿意与校长相约,在半年内读完论语一百遍,则这些学生,个个敦品励学,这个学校校风将有何等提升!

  又试想:台湾两千三百万人中,有一千一百五十万人都读过论语一百遍,人人敬业乐群,这将会是怎样的台湾!大陆十亿人口,有五亿人都读过论语一百遍,人人知书达礼,将会是怎样的中国!影响所及,以后将是怎样的世界!

  这是吾人往后十年的推广的主要愿望之一。

  附及:本来读书是自己的事,凡有意要读的,自己为自己负责,或各团体自行相约即可。但如今为了风气的提倡,也为了大家互相鼓舞,华山书院拟与世界各读 经推广网站共同设立「全民读经──论语一百」的统计中心。有意参加的个人或团体,可以来此登记,中心将每隔一段时间,关询读诵进度。──当然,如果半年读 不完,也可以展期在一年内读完。

总之,多读一遍有一遍的功效,多读一句也有一句的收获。
—————————————————————————————————
      吾师掌牧民先生曾教我曰:古人教人作诗为文,有句云:诗从放屁起,文自胡扯来.意思是要敎初学的人这么难的东西 --有关理解力组织力创造力等的学习,都 是要从简到繁,而且要等他成长到相当年龄,有相当自制力相当学问相当人生历练才可以.进一步说,这种有关语文的造句作文等,不教也没关系,杜甫所谓读书破 万卷,下笔如有神.俗话又云: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前者是讲学问,后者是讲经历,知合此两者,可入语文之教学三昧矣.总之,一句话,理解的,组织的,构造 的,创作的,慢慢来,能有多少表现算多少,就是:不要急,急也没有用!此理,可通于所有其它技术的学习,如美术,画画本来起于涂鸭,涂他心里上和技术上的 鸭,因为他心里还没有多少东西,纵使有什么东西,其观察力,组织力,表现力,往往不够,这时,就给他从涂鸭开始,只有赞赏,没有责备,画成什么算什么,这 样才会愉快地学习,到了有能力的时候,谁不想好好表现呢?您的孩子大概从小被老师要求怕了,尤其是一开始就责备他:为什么画得不像?为什么不够丰富?为什 么没创意?....等等.又,孩子的怕,有时不是老师造成的,乃是家长期望过高所致,不知您自己是否是刽子手,现在,他已经画不出来了,他也很苦恼呀,您 更不可以强迫他.心里要坦荡些:画不出来就画不出来,有什么关系?家长常常太紧张了,您如紧张,就白白扼杀孩子的创造力了.

      不要紧,从今起,找一个真正会教的老师慢慢调整他,反而是不要他一定要会什么.--让他自由一些.对孩子,唯一能要求且必须要求的,就是:读经与做人,因 为这是他能做到的,也是人人能做到的,--尤其是读经,只是听与念,有谁不能?但不可以强求背诵,(因为人人能力有差异,)不管是谁,听多念多了,就自然 会背诵.我们不能说画多了,就会画,

      数学算多了,就会算,人的心灵之开拓与学习,有两种不同内容,要用不同的方法面对.


      等等,等等....请多参考〔读经说明手册〕,即知此理,可免贻误苍生.
——————————————————————————————

      人将所读书分为精读与略读两类.

      依我之见,读经,是属精读类,精读的书,价值无限,故不厌百回千回,且温故可以知新,永远取用不尽.精读的书,因为不是一时可以完全了解,所以初读时不了解没关系,如练内功,读一遍功力增强一分,时机到了,自然悟入.

      略读之书.只有一时一面之价值,读它至多两三次,即可丢弃,乃至不须要看,看了白费生命.略读之书,只能增进小知识小能力,老师不必费心教,学生不须费心 学.也就是让他自己读,自己吸收就好了.现在的白话文大概都是属于这种书.既是小知小识,而且自己读,所以以大略能看得懂可以吸收为原则,若不能看懂,至 少也须自己有兴趣才行.冰心这种文学家的作品,恐怕一个六岁小孩看不懂,但如他也愿意读,也未尝不可.还好,冰心的作品大部份是干净的,如果是其它情呀爱 呀的诗文,便不适合,若是揭发世界丑陋的小说,也不适合.

      孩子的心地光明,要多选温馨单纯的书,从童话故事看起是可以的,那些文章都是正面光明的.看书多了,年龄也增长了,他自然会愈读愈深的,似乎不必从很〔大人〕的作品读起.

      以上意见供您参考,但还是要以读经为重,经读多了,将来冰心一类的作品,不读也罢,最多随便看一看就好.我们希望将来出许多比冰心更好的作家.   
—————————————————————————————————


一,成就学问人品的教学轻重顺序是:读经第一,课外阅读第二,学校功课第三。这也是分配学习时间的顺序。当然最好是全天候读经,若暂时不能全天候,则尽 量。尽量多背些经典,以备终身受用,行有余力,尽量多看些课外书,增长见闻。背了经,读了书,就感觉学校功课内涵是不足的,做起来也是简易的,根本是可做 可不做的,做多了,也没什么用,白费生命而已。

二,除经典之外,其它文章是没必要费神去背的。若其中有若干佳句美辞,一个有读书功力的人,自然会披沙拣金地自然背起来。

三,写作本来是不能学的,只要多读书了,自能作文。又,如果要学作文,要不要从模仿入手?一个人读书多了,积理既富,所谓诚于中形于外,直摅胸臆,自成佳 作。而且既然满腹学问,下笔时,已在模仿了,但他的模仿是如蜂采百花而酿蜜,李商隐形容韩愈平淮西碑是: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这才是好样的模 仿。书读得太少,刻意描头划脚,所谓划虎不成反类犬也。

四,以上所说,是按真正的教育原理而说,是按照培养人才的正当途径而说。若处于当前的教育氛围之下(当前的学校教育,并没有培养人才的意思),一个学生应 当学作些并无什么用的日常白话文的技术,要学会作那种文章,只须一法,即:鼓励孩子有什么就写什么,有多少话就写多少话,要怎么写就怎么写。当今孩子,被 教作文教坏了,因为教作文的老师会教他怎么写怎么写,把自己灵性都障蔽了,只去摩挲老师心中喜欢什么,诚惶诚恐,下不了笔,下了笔,写出的也是枯燥无味的 死东西。其实作文是转思想为语文,再转语言为文字,本来就是自我生命直接的具体的表现,有什么好教的呢?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五,最好是教孩子写日记,在日记中,最随意,最挥洒,几个月下来,就会写文章了。

六,先要敢写,能写,不可先求好。待敢写能写了,下笔千言时,再由老师指点一下,才可能有好作品。但,纵使现在一时写不了好文章,只要多读经,多读书,长大了,自然能有好文章。教育是为了一生,不是为了一时。家长们不要急,急了害事。   

——————————————————————————————

Re:对阅读的反思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盖所立者高,则所见者远也。
      赵升君先生此帖,我以为甚是。宜可转告所有读经老师及家长。

      (但举「胡适,冰心,苏步青还是毛泽东等,都在七八九岁,“偷看”了《三国》《水浒》」等为证,应取其文意。不是要宣扬三国水浒也。其它姑不论,但毛泽东之所以未能以王道治国,我以为三国水浒害之甚深。人若一生只信三国水浒,则其人品功业亦从而可知矣。)

      我建议读经儿童既能识字,则其一切知识的学习,皆归付给他自己,因为他已可以读一切的白话文。白话文以伟人传记,德育故事,艺术评介,自然百科为主。一般童话、儿童文学、及历史故事,理多不正,事多无聊,不看也罢。

      如在意儿童解读文言能力的家长或老师,可以在儿童能诵三五万字以上经典,而年龄在九岁十岁以上,颇有文言敏感及理解能力时,让他开始文义理解之训练。此 时,如无人讲解,可以鼓励自行看经典之注解及翻译。看懂也可,看不懂也可,亦即「懂其可懂」即可。当然,若要做扎实工夫,可用「移注法」。所谓「移注 法」,即在不了解的字句处,将注解抄到字句旁边。此法亦可供大人们想用实功者使用。

      先译解背过的经典,再将古文观止整本译解一两遍。则可看资治通鉴,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及史部一类的书。史部读过两三部,再看集部,则如看报纸矣。

      当然,如能忍得住,在未背诵二三十万字之前,不必急着开发其理解力。盖时机稍纵即逝,背诵经典之能力,有时而穷,而读书,不管白话文言,一生皆可。而且背得愈多,将发得愈大也。

      故赵先生欲以史记当消遣,而变资治通鉴为浅薄,真大眼目也。

日期:  2006/11/20   发言人:  王财贵   
主题:  Re:请王教授讲解一点关于安排阅读的理论   

      赵升君君所作集粹确实不简单,不但我自己都不知道到那里捜寻,就连我原来写过那么多意思都忘记了。现在我重读一次,觉得还真有意思,而且,几乎没有想要更 改的地方。甚至我觉得我自己也受益,这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或许有人会误以为我自卖自夸,但我想,可能因为我一向以来回答问题,都是尽心尽力,实话实说, 所以「历久弥新」呢!

      想起韩愈杂说有一段文章甚是精巧可读(韩愈的文章如此精巧者不多,就好像杜甫的小绝句不多。一方面因为少见,所以稀罕,一方面是「牛刀割鸡」,所以小中涵大,游刄恢恢,特别有味。)如下: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语文程度好,将来很快就赶上了。但一时不读经,则将是永远没法弥补的遗憾呀!

不「專心」而能學習,乃小小孩之天性           (文/王财贵)转贴自王财贵博士新浪博客

下面引用由drucker在 2010/07/02 08:16am 發表的內容:
      学童,刚过四岁,已经读九个月,不指字,上课总是东看西瞅,甚或不经意会于课堂上睡着觉。其他同学仍是正常读书,然而到要检查进度时仍是其第一个可以将书中内容背出。 ...常思若其可以指字,认真跟读,盖其成就将不可估量。

      我譅為這個小孩的表現是對的,drucker 的希望是不對的。

      不「專心」而能學習,乃小小孩之天性,此天性維持愈久,是愈有智慧的表徵。
      開聰明者,必「專心」--集中心力,才能學習,亦即用「意識」來學習,其所吸收資訊的能力就減弱了,而且資訊也不能進到生命的深處了。
      所以,我常說,一個人自從開始用注意力學習時,就沒有大希望了。

      一個人初生到世界來,是老天的力量幫他在學習,所以一生重要的本領都在很早期時,不費力的完成了。大人必須「注意」才能學習,那是很笨的一種學習方式,這時老天己經不能幫他了,他只是用人的力量在學習,人的力量又有多少呢?

學校自小學開始,即很注意「注意力」的訓練,有的幼稚園已經開始訓練專注力,那是逼迫孩子早熟,是扼殺孩子的天真,恐怕弊大於利,所以我近來常警告家長和老師不要太拘束孩子,包括不要太要求孩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要太要求孩子讀書指字,不要太要求孩子及早認字,不要太要求孩子及早閱讀,不要要求孩子及早作文等等。

      一個孩子到六歲才把漢字二三千字認完,不嫌晚的。十幾歲開始閱讀,不嫌晚的,想作文的時候再作文,正是合乎人性也。
所以,六歲之前,不必太要求指字讀經,因為指字,一方面會傷眼力,二方面會增長注意力,都不是好事。
      但我這樣講,也不是故意要他注意力渙散,而只是不要太強調。
      也不是都不指字,而是不嚴格要求,稍微要求指一下,指得多少,指得對不對,不在意就是了。
      又,也不是拒絕認字,而是不要攀比,不要因為孩子認字多,家長老師就沾沾自喜就是了。認字是長遠的事,讀經久了,年紀到了,自然認完該認的字。

      讀經背誦為要,其他都可含糊過去也。



[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1-1-6 12:49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紫霞湖 + 2 + 2 相见恨晚,有很多复杂到了我的楼里先谢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6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7:27 , Processed in 0.097755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