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61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高考状元的职业平庸不在过度热炒而在过度适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29 16:3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自:中国报道周刊   
作者:宕子

又是一年揭榜时,各地高考“状元”、“高分考生”们纷纷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当季最受瞩目的“明星”。然而,此前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没发现一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6月28日《解放日报》
  
不可否认,过度热捧确实有可能带来部分高考状元的“自我膨胀”,但媒体对某几个人的热炒毕竟只是一时的,最多也不过就一两周的时间,过了一定的时效,只怕很少有媒体还会去关注那些已经过气的所谓“高考状元”。在此意义上,媒体的热炒对高考状元们的心理的负面影响也只是暂时的,一般不会产生终身性的影响——只要具有正常的理性,一时的“自我膨胀”过后,当事人大多会恢复到正常的心态。因此,把高考状元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归因于媒体的炒作,是不太合适的。
  
为什么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没发现一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呢?在我看来,无他,只是因为他们过于适应目前中國这种高考导向的教育体制罢了。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们之所以能成为高考状元,主要是他们的心性、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比较适合当前的教育体制;而他们之所以不能在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成为顶尖人才,恰恰也是因为他们的心性、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过于适应当前的教育体制,而且已经变得相对僵化了,故无法胜任各行各业那些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而创造性却正是顶尖人才最核心的品质。换言之,对于那些本来具备创造性潜质的个体而言,当前的高考体制在给他们戴上状元的光环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逆地扼杀和剥夺了他们的创造性,造就了他们的平庸。
  
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价值中立的,它往往奖励某些行为倾向,同时又惩罚另一些行为倾向——在将某类人群定义为选民,为他们准备了天堂的同时,也将某类人群定义为罪人,为他们准备了地狱。当然,在这里,天堂和地狱是相对的,而且只是就其象征的意义而言,社会——尤其是需要创造性的行业——选择人才还有不同于高考制度的其他向度。

也就是说,制度与个体存在一个相互选择和单向适应(不是相互适应,而是单向适应,即个体是否适应或愿意适应体制将决定体制对他或她的奖惩,因为体制往往是刚性的)的问题。任何行业的顶尖人才,其实也就是应对该行业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能力最强的人,这种人的思维和行为往往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即思维和行为的不确定性很强,一般不会受制于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

而创造性人才的这种思维和行为品质,恰恰正是我们当前的高考体制所惩罚和排斥的——因为,我们的考试往往只信仰由权威指定的唯一的所谓“正确答案”,也只奖励那些迷信权威和信仰或愿意信仰这个唯一“正确答案”的人。能否适应这种体制或适应的程度有多深,将决定他或她在体制中的位置。

为了在这一体制中占据一个优势位置,或曰为了适应这一利益分配机制,考试得高分是一个基础性的必要条件,对于那些么社会资本不丰富的学生来说尤其如此,而培养学生对纸上虚拟的试题的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则是考试得高分的最安全的办法,可培养学生对活生生的现实有意识的研究探索精神却对于考试得高分很难说有多大的帮助,自然也就被搁置于一边;然而,后者却正是顶尖人才的必备素质。
  
异史氏曰,“状元及第真可夸,一日看尽长安花。科举制度多桎梏,小时了了大不佳”。但愿这份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的调查报告所显示的内容对迷恋状元的国人和制度的设计者们能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是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这类人才的多少及其成就的事业将决定一个国家现在和未来的国际地位。是改革目前的教育体制以培育创造性人才生长的土壤,还是固守目前的教育体制以维护少数人的既得利益,将是任何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不能不正视并做出明智选择的问题。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金币 +3 收起 理由
我爱飞飞 + 3 + 3 纯粹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0-11-29 18:28:11 | 只看该作者
那1000余位高考“状元”的职业成就不是低于社会预期,而是第一作者不合实际的预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11-29 18:29:05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写得真是高屋建瓴。体质决定了大环境,大环境也决定了人才的去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11-29 18:46:04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实际生活中,本来也没有对学习成绩顶尖的同学有什么特别的未来预期,至少是同学之间。记得高中的时候,学习成绩最好的同学往往还有一种自卑的感觉,而旁的同学也并不以为然,知道他除了会考别的并不如何。二十年后回顾再看也是如此,真正心动的可能还是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
所以,如今的同学聚会,从不去谈论当年的学校学习,真是没有实际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9 18:46:15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转的此文,作者是根据《解放日报》的观点提出的不同看法,“社会预期”是解放日报提出来的,我的蓝体字是该文的链接。

如果是搞社会学的,利用统计数据建模,应该可以算出“社会期望值”,不过这个解放日报没有给出数据,洋爸眼尖,攻击到了软肋哈。不过,不较真的话,我觉得这些状元的职业平庸是低于社会预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9 18:57:2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zty1122bb 的帖子

事实上,每个家长或开窍后的学生,都会对未来有个期望值,我个人觉得这是常态。我想成年后避开不谈这个,可能是其他原因,而不是原来的期望值不存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11-29 20:00: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果行育德 的帖子

那篇文章的原文我见过,后面附了一些状元的现在职业状况
里面不乏知名大学教授,研究所的总工程师,以及小公司的CEO等等。

抛开这个不完全名单,我还知道两个状元,一个是我们的老易版主,另一个在普林斯顿当教授。

从这些来说,状元的职业状态是超过我的预期的,可能是我的要求太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9 21:03:15 | 只看该作者
6万字的报告,我没看完,但你说的不完全名单我还是看了的。显然,这份报告站立的高度是人才国际竞争力,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预期值更多的是一种引领时代和国家发展的期望。

而状元的职业,那个名单里也能看出来,一大票状元都从事教授职业,让我想起前不久听说的奥数冠军大多从事奥数培训职业,这不可谓具有中国特色哈。

报告中有段话:

从表7.1.1可以发现,高考状元职业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大相径庭,他们当中没能出现行业的“顶尖人才”,大多在职场上显得“默默无闻”。并且通过核查“2007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的杰出人才(见表7.2.1和表7.2.2),我们发现,在“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而在学术领域,通过调查1952年以来我国科学家当选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和俄罗斯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和科学院院士名单、1998年以来我国高校聘请的1108名长江学者及获得“长江学者成就奖”的专家学者名单,均没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名字,同样在杰出政治家群体中也没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影子。这也说明了高考状元尚未出现在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

还有这段,应该能说明这份报告的站立的角度:

高考状元进入大学后,由于各科发展较为平衡,因而很难做出选择去精通一门,虽然他们都能顺利地毕业,且几乎都有机会留校或出国深造,这也从侧面证明他们的学习能力确实较强。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几乎都有能力成为普通的教授、科学家、商人、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但他们却很难成为一流的创业者和科学家。

当然,如果不从国家急需的人才观点出发,仅仅从个人角度,那么,我觉得不仅不需要这份报告,连状元是个啥都不需要考量了,毕竟个人幸福的指数太具主观性。

乖乖,本来想借这个帖突出下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稀缺性的,没想到还要搜些旧文来讨论“期望值”,汗!

瞧我这坑挖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11-30 15:03:23 | 只看该作者
对高考状元本来就不应该有过高的预期,科举思维哈。古代的武状元还罢了,文状元直接当大官,实在是误国误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4:18 , Processed in 0.109190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