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467|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助】怎样回答孩子关于“死”的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0-14 11:12: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昨晚五岁半的儿子忽然很悲伤的说:“妈妈,我不想死!”,又说:“我也不想老,不想你也老!”。我想从各种渠道他已有所了解“死”的含义,所以对“死”产生了恐惧。平时要他多吃饭,他也说:“我吃少点,我不要长得快,长大了就不能玩了,就老了……”———在他看来,大人是不玩耍的,而且长大了就要老了。另外,这几天,我牙痛,里面的两个牙齿都将不保,我告诉他,本想教育他爱护牙齿,别像我现在来痛苦。但也让他产生了担忧,他说:“妈妈,我不想你的牙齿掉光!”,他无法想象一个没有牙齿的妈妈!当然,他平时还是一个很活泼的孩子,应该不存在心理问题。
    关于他提出的“死”的问题,我告诉他:“你要做一个好孩子,那样神仙就会保护你,而如果你学习了很多知识,你就会有长生不老的办法。”我不想直接告诉他人总是要死的,我怕那样会让他耿耿于怀。但是,什么是最好的回答?我自己相信佛学,我是否可以直接灌输佛学的道理?如果为时还早,又该怎么来回答小孩有关“死”的问题?
    如能得到各位指教,不胜感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4-10-14 12:37:45 | 只看该作者
我儿子也问过这种问题,他现在四岁多,性格与你的孩子差不多,也是偏软的(多情的),但我还是客观的回答了他的问题,(当时他的确有点伤感)万物的生长规律,这是客观的,但爸爸妈妈爱你的心是永远也不会死的。后来,通过对草呀、树呀的播种、发芽、长大、开花、结果到死去的认识,他就不再有这类问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4-10-14 12:39:21 | 只看该作者
前车之鉴,值得思考。乐乐爸爸说得挺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4-10-14 13:12:13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孩子也问过同样的问题,我实事求是的回答了他,当时好象也有点伤感(只是一瞬间的事),不过后来他自己说要做神仙,可以不死,可能是看动画片看的又觉得做神仙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4 14:29:5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上的答复!也许可以从植物生长的规律入手讲解有关生死的问题,但总觉得直接告诉他是不是有点残忍?自己小时候也是很恐惧死后的世界,那种凄凉恐怖的感觉至今尤有记忆,当然从宗教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就顺畅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4-10-15 13:43:11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用欺骗的方式不大好。孩子小,现在相信,但以后总会知道的。
我是直接告诉儿子的,死了会怎么样。我告诉他,人的一生很漫长,只要我们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就好了。而且,我们留下了子孙后代,就算我死了,只要我的儿子活着,我就等于没死了。最后,我告诉儿子,保留老妈的照片,如果妈妈死了,看到照片,就会想起妈妈。儿子有一点点伤感。现在他只是停留在不想妈妈老、死的考虑位置,还没想过他自己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4-10-15 14:00:57 | 只看该作者
  不少家长反映,和孩子谈论死亡是一件很难启齿的事,尤其是对年幼的孩子。

  一位两岁幼儿的家长回忆说:孩子的奶奶去世了,我和孩子说,奶奶去世了,孩子问我,什么是“去世”,我说就是不在了。有一天,孩子杯子里的牛奶喝完了,她对我说:妈妈,牛奶去世了。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应该怎么办?

“孩子有一天突然问我,什么叫‘死’,我当时一愣,对他说,‘死’就是到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那里很美,但现在你还不能去。”这位家长的孩子今年已经6岁了,但他不知道这样回答孩子行不行。

  儿童问题咨询专家赵远虹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孩子在整个成长过程中,生老病死都是他不可能不面对的重大人生问题。当他问及时,教育者如果避讳或显示出恐惧,孩子就会意识,这是一个不受欢迎的题目。然而他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回答,他也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解开这一疑虑。所以,大部分人只好以各种民间传说及迷信中涉及死亡的内容作为替代理解。

  那么应当如何回答这一问题呢?赵远虹认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答复。

  4岁以前的孩子一般不会主动提出这个问题,除非家中或他的生活环境出现具体的死亡事件。第一次主动发问死亡问题一般是4到5岁之间。

  这一阶段的孩子对人生的许多问题都表示出兴趣,与具体的死亡没有多大关系,而提问的本身也表示他的一种发育上的成熟。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讲,“死”只是一个词汇,他并不太懂这个词汇的含义,他能理解的往往只与他经历的具体过程相关。比如他在医院接触到过这种事情,就有可能把医院当做“死”的归宿了。看见骨灰盒,他会认为“骨灰盒”就是“死”的意思。

  6到7岁的孩子一般不认为死亡是一个生命的终结,有可能会认为“死”只不过是一个暂时睡着了的现象,现在不吃不喝,不喘气了,过一段时间他还会再醒来。

  赵远虹说,面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当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教育者尽量不要主动向孩子解释这个问题。如果他问到了,一定要正面回答。回答时要简单明了,避免含糊不清和欺骗的回答,比如不要说“他走了”,“他睡着了”等等。当孩子没有正面问到的时候,尽量不要讨论这个题目,因为孩子的成熟度有异,教育者如果在孩子身心尚未准备好的情况下提到这个问题,反而会使孩子受到不必要的惊吓。会引起谈论此类话题的较多机会是家中有宠物死亡,或在看电视的时候。

  教育者在回答问题前需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因为你自己内心的恐惧和避讳,而不谈论这个题目。第二,当孩子来提这个问题时要认真倾听,从而判断孩子究竟想知道什么。只要满足了孩子想知道的那一点就可以结束谈话。判断时可用反问的方法,如“你说呢?”“你认为人死了去哪里呢?”“你认为天堂什么样呢?”这么做,有80%的孩子就会很满意了。

  还有一个问题是孩子经常提到的,就是问:“妈妈(爸爸或其他亲人),你会死吗?”因为孩子对时间的概念还不成形,如果家长直接答说“会”,将使孩子误以为近期就会发生。所以在回答该问题时务必加上“要很老很老很老才会死”。通过多次强调“很老”这个字眼,使孩子觉得时间还很长,不会因为他的亲人受到死亡威胁而不安。赵远虹说,我们成人往往会忽略孩子的视角,对一个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一个初中生就已经“很老”了。

  “如果家长自己处于悲痛之际,没有办法谈论这个问题时,就要跟孩子如实讲:我现在还不能谈,等我可以谈的时候再谈,好吗?切记不要做空口的承诺。”赵远虹表示这种特殊情景需要家长特别注意。

  7到9岁的孩子已经对死亡有了较客观的认识。他们与成人世界沟通的渠道扩展很多,也可从多种媒体获得丰富的信息,对父母的依赖性减少,已知死亡是永久的离别,对在自己身上也会发生的客观事实是认同的态度。

  但他们多多少少还是具有一些幻想的成分,也往往对死亡的可能性把握不准,比如他在电视上得到消息说,广东刮台风,伤亡若干人,他虽然在北京,但因为对自然知识的掌握有限,也会莫名其妙地感到恐惧。但这不是缺点,成人不应该取笑他。赵远虹建议,可按情况给孩子提供一些有关书籍。孩子需要冒险的时候,你就教他各种各样的情况下他应该怎么应付,教会他如何战胜困难。

  10到12岁的孩子对死亡的态度接近成人。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反应有时很冷漠或无所谓,但是同时会把内心的悲哀转化成一种非正常的暴怒或暴力行为。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已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和理智判断能力。他们对死亡的看法虽然跟成人没有很大差别,但是他们的感情世界明显动荡不安。一方面,他们很难接受死亡造成的既成事实,另一方面死亡带来的惊恐会造成情感上的长期困惑。

  现在社会上有一个问题比较值得注意:不少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把孩子都托给祖父母照看。因为许多老人自身对死亡就有种恐惧感,他有可能自觉不自觉地常对孩子讲起这种事情。在赵远虹的咨询中就碰到过这样的案例。因为小孩子对许多词汇只能按照字面上的意义理解,比如“你真气死我了”,“你不吃饭我就打死你”等等,一旦事情发生,小孩子就会误以为自己对老人的去世负有很大责任。

  赵远虹特别强调说,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祖父母身边,祖父母是他生活的第一养育人,那么老人的死对孩子的打击就比较大,孩子日常的生活和行为都可能发生极大变化,有几种典型的现象会出现:如身体常常不适,喜欢独处,沉默寡言,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情绪无常,百无聊赖等等。家长要用很大的耐心对待此类孩子,尽可能通知所有与孩子日常生活有关系的人员,如教师、十分信任的某一亲戚朋友,一起进行关注。

  “死亡这个题目因为种种原因很少被公开谈论,如同性教育一样,死亡观一般也属于自学内容。因此往往会出现年龄与死亡观相矛盾的现象,如有的15岁的少年对死亡的认识不及一个10岁的孩子,甚至有的成人仍持有很幼稚的死亡观。这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社会学家和教育者的极大注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4-10-15 17:19:13 | 只看该作者
对成人,这个问题好回答吗?
我觉得实事求是,不要回避比较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6 17:15:1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7楼,不辞辛苦、不厌其烦的解说,真的受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4-10-18 17:12:3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7楼的,加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3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9:34 , Processed in 0.089795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