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442|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男孩女孩都要粗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8 02:10: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自《粗养的智慧:李聃的普林斯顿之路》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刚到德国的时候,我们常带李聃到社区公园去玩。与游乐场中的各色人等相处多了,我
们很快就发现了德国父母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对孩子远不如我们中国父母那么关心
。中国父母对孩子盯得紧。他们通常不离孩子左右,一边呵护孩子,一边给予他们各种
指导:“不要坐在地上,这里不干净。”“哎呀,沙子怎么搞到脸上了!”“滑梯是从
上往下滑的,不要从反面爬上去。”而德国父母则大都是一副悠哉游哉、神定气闲的样
子。他们有的坐在椅子上看书,有的和其他父母聊天,有的则津津有味地在一旁观察自
己的孩子。就是和孩子一起玩的,也大多是充当孩子的玩伴和帮手,很少有一直在孩子
耳边唠唠叨叨、指指点点的。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真替德国孩子捏了一把汗。父母们都这样对孩子不管不顾、不闻不
问的,万一孩子出了事怎么办?要是他们把沙子塞到嘴里去了呢?要是他们爬滑梯时不
小心滑下去,把皮蹭破了呢?

但时间久了,这种现象见多了,我们对德国父母的态度就习以为常了,也渐渐理解起来
。孩子虽小,却不是什么都不懂。他们知道沙子不如糖果好吃,不小心弄进嘴里,一般
都会吐出来。而且,很多事情都是小事一桩,像吞了几粒沙子到肚子里,弄脏了衣服,
擦破了腿上的皮,都没什么了不起,不值得大惊小怪。事实上这些经历都可以成为孩子
学习的机会。他们痛了,脏了,不舒服了,下次就会学着点。而且,德国父母这种“放
任自流”的态度显然没有导致什么社会问题 :德国孩子不是都长成了健康活泼的年轻
人吗?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开始思考起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来。做父母的都爱为孩子操心
,总在孩子耳边念念叨叨的,怕孩子这没做好,那没做好,我们也不例外。但在我们操
的这些心中,有多少是必要的,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处的,有多少可有可无,主要是为了
平息父母自己内心的焦虑呢?

我们业余时间爱在院子里种菜种树。我们注意到,种树要成功,关键要做到三点:第一
,树苗要健康茁壮;第二,要将树苗种在阳光充足、土壤条件合适的地方;第三,种树
的坑要挖得大,底肥要施足。这几点做好之后,剩下的事情就相对容易了。只要适当地
浇水和施肥,遇上霜冻、虫害等紧急情况时采取必要措施,基本上树苗都会长得又高又
直。如果我们放心不下,时时刻刻无微不至地关照树苗,并不一定能让树苗长得更快更
好,弄得不好还会拔苗助长,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栽出满园的“病梅”来。

养育孩子应该也是同样的道理。俗话说,“穷养儿,富养女”,也有人说“穷人的孩子
早当家”。但我觉得在今天的社会里,不管男孩女孩都应该“粗养”。就像树苗的种子
里有长高长直的基因一样,大多数孩子都想做父母心中的好孩子,而且都有一定的自律
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如果我们在为他们设定基本界限的前提下,少控制约束,少越俎代
庖,少婆婆妈妈,多给他们空间和自由,让他们自己去磕磕碰碰,他们的自我意识会觉
醒得更早,他们的性格会更加坚强,他们的能力也会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一句话,他们
会成长得更加茁壮的。

我自己小时候就是一个无拘无束的野孩子。我父母都不是知识分子,性格都很随和,极
少过问我的学业。上中学的时候,我曾经有过开学前最后一天才记起来做暑假作业的“
劣迹”。但我不也成了一个身心健康、安居乐业的人吗?

因为有这些想法,我们对李聃开始尝试一种“宽容加信任”的“无为而治”的管教方法
。比如说,孩子不好好吃饭是一个让很多父母头痛的问题。为了让孩子多吃点,很多父
母会不辞辛劳地跟在孩子后面穷追不舍,用别出心裁的方法让孩子张开口,好把握时机
把一口饭塞进去,或是跟孩子讨价还价,比如“你多吃一口就可以看半小时电视”之类
的。我们拒绝使用这样的方法。如果李聃不要吃饭了,我们就算了。因为我们相信,即
使是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也不喜欢饿肚子的滋味。如果李聃不要吃了,他多半是吃饱
了。如果他是挑食,那么他很快就会发现,挑食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我们家里不买
零食,如果他因为挑食而没吃饱,得等到下一顿饭时才有填饱肚子的机会。吃了一两次
这样的苦头后,他会吸取教训的。因为有这样的信心,我们没有在李聃的吃饭问题上费
过太多心。而从李聃后来长成了一个高头大马的小伙子来看,李聃的健康也没有因此受
到损害。

睡觉是另一个让很多父母夜不能寐的问题,这个问题李聃也有。幼儿园的规定是每个小
孩中午都要睡两小时午觉,但李聃却翻来覆去,睁着眼睛,一分钟也睡不着。老师对李
聃很不满,李聃回家也常向我们抱怨。我们想,李聃既然睡不着,表明他不需要这个午
觉,也就不必强迫他,因此跟幼儿园的老师商量,看能不能把李聃的午觉免了。老师还
算通情达理,同意了我们的要求。从此别的小孩午睡的时候,李聃就在教室里画画图,
看看书什么的:午睡时间成了李聃的自修课。

除了睡觉吃饭外,在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上,我们也尽量采取“粗枝大叶”的态度,也就
是相信李聃有良好的动机和足够的能力,放开手来,让他自己做主。让我们感到欣慰的
是,李聃没有辜负我们的信任。孩子的成长常常是一个自证预言的过程。父母怎么看待
孩子,会从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和态度中流露出来,孩子在这种氛围中就更容易成长为父
母心目中的样子。因此,你认为孩子可以管理自己,孩子就会管理自己;你认为孩子每
时每刻都需要父母监督,孩子就会每时每刻都需要父母监督。因为我们尽量少插手李聃
的学习和生活,李聃真的成了一个独立而自觉的孩子。

搬来美国以后,置身于热火朝天的硅谷,成天看到的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活力四射
的公司,听说的是盖茨、乔布斯、杨致远这些天才的成功故事,我们对李聃的教育问题
又有了新的体会。大家都知道,盖茨、杨致远等人都为了创业而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名校
学位。虽然我并不主张大家退学,尤其不支持李聃退学,但从他们退学这一事实来看,
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着极大的热情。这种热情不是“头悬梁,锥刺股”能激发出来
的,也不是父母可以逼出来的。

美国是一个讲究个人主义的国家。无数个人追求自己的梦想,努力将才能发挥到极致,
其中的佼佼者造就了硅谷的奇迹。但他们的激情只能从内心深处的源泉中流出来。心理
学家早就发现,人们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做出选择时,会对这一选择负起责任来,
进而从内心深处形成对这一选择的坚定信念。而这种信念可以成为他们今后发展的强大
动力。因此,一个在自由宽松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远比一个在师长们控制下成长
起来的孩子要有后劲,有潜力。

对孩子耳提面命、严加管教有一定的作用,但要培养高水平的人才,还得给他们成长的
空间,让他们走自己的路,寻找自己的缪斯和灵感。中国人每到发诺贝尔奖的季节,就
感叹我们什么时候能得诺贝尔奖。如果没有鼓励年轻一代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而只是
一味对他们进行“管教”,我们对诺贝尔奖可能永远只能望洋兴叹。我们教育李聃,不
是把眼睛瞄准了诺贝尔奖或比尔•盖茨,但在硅谷的这些观察,至少从另一个角
度支持了我们“放手”的教育理念。  

有些人对放手的教育方法可能会不以为然:放手?粗养?我的孩子费了那么大劲都管不
好,如果真的放了手,还不翻了天了?我觉得也不一定。每一个孩子情况都不同,我不
敢保证某种教育方法一定适合某个孩子。但一个孩子调皮捣蛋,不听话,有时候恰恰是
因为父母对孩子指责太多,造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的裂痕。在这种情况下,对孩子
少管一点,并不见得会让孩子的行为恶化。

也有人会说,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粗养的,有的孩子就是要管得严一点。如果你没费
多大劲就把孩子养好了,那是你幸运。我不否认做李聃的父亲的确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但很多现代心理学理论都认为,粗养在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发掘孩子的长处和
潜能上的确有很大的优越性。这种方法不只对李聃一个人有效,也不只适用于某一类型
的孩子,而是有普遍意义的。

还有人会说,粗养的方法在美国行得通,却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人多,竞争激烈,所
以对孩子一定要从小就严加管教,以免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但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
目的不是为了削弱孩子的竞争力,而是为了让孩子培养素质,释放潜能。也许恰恰因为
竞争激烈,我们还更需要“粗养”这个让孩子脱颖而出的秘密武器呢。

还有人会说,你口口声声说粗养,放手,其实你并没有放手,只不过你找到了适合自己
孩子的教育方法,而这种方法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成长环境很宽松而已。这句话可以算是
说到了点子上。父母对孩子怎么可能真的不管呢?但管孩子要放在心里,而不是挂在嘴
上。不管怎么教育孩子,都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把孩子的感觉放在心上。这是粗养
和放手背后的精神实质。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你离我所说的“粗养”父母就差得不太
远了。

孩子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财富。一个孩子只有一次成长的机会,每一个负责任的父母
都不愿意错过这唯一的机会。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上总是诚惶诚恐,如履薄冰,唯恐
自己没有尽心尽力,对孩子的管教也是宁严勿松,宁多勿少,宁精勿粗。但养育孩子正
如世界上很多别的事情一样,重要的是掌握分寸。在松与紧,粗与精之间,每一个父母
都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平衡。在今天的中国父母身上,我们看到的通常是管得太紧,而
不是太松 ,养得太精,而不是太粗。对很多父母来说,现在是放开手,变得粗糙一点
的时候了。

在美国的这些年里,李聃长大得很快,转眼就从一个瘦瘦的小男孩变成了大学生。因为
从小就养成了自己管理自己的习惯,李聃成长得一直很顺利。股神沃伦• 巴菲特
说过,“人生就像一个雪球。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很多湿的雪和一个长长的山坡。”巴
菲特的财富是这样越滚越大,他的人生智慧也是这样越积越多的,我想教育孩子也是如
此。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就是开始了滚雪球的过程,而且让雪球进入了正确的轨道
。这以后,不用我们过多地插手,雪球也会越滚越大了。

在回顾李聃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想过,如果我们对李聃采取的是一种不同的教育方法
,他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会和今天差不多吗?还是会有些不一样?我们也不知
道。旅人在林间行走,来到分叉口时,只能选择两条岔道中的一条。而一旦做出了选择
,便永远不可能知道另一条路边会是什么样的风景了。

但我们对自己选择这条路是很庆幸的。不仅因为李聃上了好大学,更因为他成长为一名
独立、成熟的青年,而我们也尽情享受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在这本书里,你会读到李聃的成长故事,并通过他的经历来了解美国的高中生活。但更
重要的,你会读到我们学习做父母的体会。孩子们需要学习各种知识,父母也需要不断
提高做父母的修养。做父母不仅需要良好的愿望,也是需要智慧和定力的。

你是否认同我们的观点呢?如果是的话,你一定会从这本书中受到启发,产生同感。万
一你不完全赞同我们的观点也没有关系,就当你在欣赏自己没选的那条路旁的风景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2-2-14 17:08:5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继续等下一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2-16 12:51:55 | 只看该作者
说的不错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2-22 23:51:13 | 只看该作者
讲得真好。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3-10 22:43:15 | 只看该作者
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回头仔细读读和思考一下。这样对孩子是最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5-1 10:25:4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ecoli01 的帖子

关键是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5-4 17:12:25 | 只看该作者
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要是出现叛逆的情况,也要放任自流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5-4 19:49:18 | 只看该作者
“穷养儿,富养女”如今只能生一个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2-4 10:56:38 | 只看该作者
对孩子要”少管“,我们大部分父母的问题可能是管的太多了,管得多,孩子被保护的太好,锻炼的机会就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4-11 07:45:1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9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6:14 , Processed in 0.282424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