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012|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资料] 儿童读经常见问题答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8 22:14: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因咨询者日众,为节约时间精力,兹将家长最关心之问题解答于此,有此基础,交谈或更有的放矢焉。期待有心者批评赐教。

  
1、读经的孩子怎样与体制“接规”?
  根据家长对读经教育的信心及孩子读经的年龄,读经的孩子可以有这样几个出口:
  (1)如果孩子4岁开始读经,三年后想接规的话,可直接上小学。
  (2)如果你信心较大,可让孩子读经到12岁,然后上初中。小学6年学习的内容并不复杂,上初中前提前几个月补习一下就行(主要是数学)。也有读经的孩子没经补习直接上初中的,也能跟得上甚至更好。
  (3)如果你信心更大,可以让孩子读经到15岁,直接上高中。其实初中的课程也并不很难,普通学生觉得难主要是因为文化基础太差、理解能力低下。读经的孩子文化基础好,理解能力强,所以初中的课程也是可以通过自学、补习的方式来解决的。(可参见本博客“读经教育案例”相关文章)
  (4)如果你对读经教育极具信心,可以让他一直读经,根本不去上学,15岁以后走读从师,遍访名家,完全在体制外成就大人才大学问(我们认为这样更容易造就真正的大才,在我们看来,去体制内上学,多多少少都会浪费孩子的生命,上学的时间越长,浪费越严重)。如果你想要有个文凭,可以让他在适当时候以社会青年的身份参加高考(鉴于高中数理化等科补习起来难度较大,考文科更容易些)。其实,上大学并非越早越好,当孩子成熟了,有自觉性、上进心了,再上大学不迟,这时他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效率更高。如果不参加统一高考,也可以让孩子从十七八岁起就参加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等,拿到专科、本科文凭后,就可以直接考研究生,不必再要走体制内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老路。现在,不通过高考而上硕士、博士的例子已经越来越多了。
  “接轨”问题的实质,是对大上学的担心。其实,在今天,上大学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巨大而根本的变化。以前一个孩子上了大学,就如同中了科举一样,前途出路都有了保障,但现在,上大学不过是一个学习的机会而已(甚至并不是最好的机会),并不能给孩子什么保障,再加上大学扩招,质量下降,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出路已经是最令社会头疼的问题之一。所以在今天,我们培养孩子的着眼点,应该是怎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真正的人才,而不应还是以能不能上大学为最高目标。读经的孩子,不管他能不能上大学,他已经学到了一生用之不尽的文化精髓,他到社会上无论怎样都会逐渐找到自己的位置。而在体制内上学的孩子,即使考上大学,其学习经典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他学得再好,也只是小好,也许能找个好工作谋口饭吃,但他已经很难成为大人才了。吾人须知,教育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开发孩子的人性,让他的生命有最高度最圆满的开展,让他成为品德高尚、才华卓越、眼界高远、悲天悯人的大才,我们应该有这种期待,才对得起他,才不会障碍他,而不是天天为他的衣食操心,只想着给他一个谋生的饭碗。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层,就不会对“接轨”问题那么担心了:我已经尽我所能让孩子在最好的年龄学到了最好的东西,给了他最负责任的教育,还怕什么呢?所以千言万语,千头万绪,最终还是归结到这一点:你对经典了解得够不够,体认得深不深!如果你知道经典是多么宝贵,对人生的意义多么重大,学校教学内容之于经典,如抔土之于泰山,萤火之于日月,你可能就不会那么担心让孩子读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22:17:01 | 只看该作者
2、孩子接受读经教育,长成一个谦谦君子,而如今社会是一个崇尚竞争尔虞我诈的社会,孩子到社会上吃亏怎么办?
  一个君子人格的人,在社会上会不会吃亏呢?其实不会,恰恰相反,如果你是真正的君子,社会是求之不得,别人都乐意与你打交道。我们每个人与人交往,不都希望别人是个君子而非小人,才有安全感吗?每个人都有良知,都希望周围的人是君子,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一个君子,在社会上也许会吃点小亏,但从他几十年、上百年的人生全程看,他不会吃亏,而是更有保障,成功机率更大,人生更幸福快乐。所以孔子云:“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人之所以能生存,是因为正直,邪枉之人能生存下来,不过是幸免罢了)。所以有句谚语说:“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枉自为小人。”君子之路是坦荡的,因而常快乐;小人之路是邪曲的,因而常忧戚。有人担心一个君子会受人欺骗,其实真正的君子,是有防骗的能力的,如孔子云:“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不预先想着别人会欺骗自己,不测度别人不诚信,而当有人欺骗自己,又能提前觉察,这样的人是贤人啊!)为什么呢?因为君子没有私欲,心地清明,是非明白,而小人因为老想着占人便宜,心胸狭隘,是非不分,反容易受骗上当。
  其实这个问题,说白了就是一种“怕做好人”的心理,这其实是令人感叹的,由此可见我们这个时代是非颠倒到了什么程度。把孩子培养成好人、君子,难道还是个问题吗?我们不把孩子培养成君子、好人,难道要培养成小人、坏人吗?如果我们连把孩子培养成好人、君子的期待都没有,还做什么教育?如果一个家长,都不敢期待孩子成为一个好人,他的孩子还有什么希望?不过确实有一些家长,培养孩子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潜意识中希望他“坏”一点,等孩子到了十几岁,真正坏起来了,他才发现问题之严重,然而已经束手无策,悔之晚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22:17:48 | 只看该作者
3、孩子在学堂私塾读经,很少与其他孩子交往,也不了解社会,今后怎么适应社会呢?
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关键看什么呢?是不是孩子与很多人接触,天天在社会上泡着,就能适应社会呢?目前不少中小学生性格孤僻,心理封闭,缺乏与人相处的能力,有的大学生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就怨天尤人,甚至以跳楼等极端方式结束生命,心理脆弱不堪一击,他们不都是在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大学校里长大的吗?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问题呢?其实,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关键还在于他有没有真实的道德学问,而不在他成长过程中有多少同伴,与社会接触是否密切。如果一个孩子懂礼貌讲谦让乐于助人,相信他就不会没有人缘;如果一个大学生懂得“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相信他就不会因一时找不到工作而自暴自弃;如果一个大学生研究生懂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或者只是一句“身有伤,贻亲忧”,恐怕就不会因一朝之忿走上绝路……一个人能否安身立命,不在人多人少,如果没有真实的道德学问,可能人越多越感到孤独寂寞。
其实,今日青少年出现许多心理疾病症状,恰恰与社交太频繁有关。孩子的成长是漫长的,需要一个相对单净、稳定的环境,当他人格尚不成熟时,贸然把他裸露在一个喧闹嘈杂的环境,会对他身心成长的正常秩序造成严重干扰,是很危险的。比如一个小学生在学校里,会从其他同学那里接触很多不良信息,老师家长对此都无能为力,再加上影视、网络、游戏等因素的影响,家长一不留神,孩子已经“下水”了。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读万卷书”在前,“行万里路”在后。就像烧一窑陶器,火候尚未到时,就把它暴露在空气中,多半要报废的。再从历史上看,几千年来,多少治国平天下彪炳千秋的仁人志士,幼时不都是在只有几个学生的私塾或学堂读书吗?他们为什么没有出现性格孤僻而不适应社会呢?
在学堂私塾里,恰恰有学校教育无法具备的优势。首先老师可以控制环境,杜绝影视、网络、游戏、卡通漫画等不良因素的干扰,给孩子营造一个相对单纯、稳定的环境;其次学生较少,老师可以全面掌握孩子的情况;也因为孩子较少,他们之间的交往就比较深入,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6-9 04:49:19 | 只看该作者
此帖甚好!!期待下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6-9 05:01:27 | 只看该作者
最近正关注这个问题了;不知道栏里的妈妈有想不去上学的嘛

我小有点点冲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6-9 08:00:27 | 只看该作者
我们从五月四日正式在家上学,即便如此,William还是从上幼儿园的小伙伴那里学来了“老公、老婆”的东东,据说小朋友是在幼儿园里看动画片学来的。小笑一下。
在家上学最大益处就是不再象幼儿园里那样老是生病,William上幼儿园之前都没吃过药,夏天都是光脚丫的,户外什么路都会走 ,而上学后病几乎就没有好过,现在想想,一定是他自身的一种自我保护吧,如果他不是老生病,我也会如其他家长一样坚持把他送到幼儿园的。
不上幼儿园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哦,据说这是孩子长智慧的时候,不能叫他起床的,这是我从三七养生网看来的。每天看到William自然醒后那荡漾在嘴角的微笑就是我一天第一个最大的幸福。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ygf666 + 2 + 2 光脚丫好棒!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6-9 13:14:19 | 只看该作者
我是决定女儿不上幼儿园了,在家里读经,先读两年,如果读的好,可以接着读,读的不好,到时在插班按部就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22:32:51 | 只看该作者
4、我的孩子现在读经,以后能做什么呢?
   这样问其实是不大合情理的,为什么不问正在上小学或初中的孩子,以后能做什么呢?也许你会说,他们以后要考大学。如果只是为了上大学,“问题1”中,已经列出了几个出口,可以参看。其实这个问题的隐含意思是:我的孩子现在读经,将来长大了能做什么工作呢?这样的问话,其实还是把读书上学当作一种职业训练,仍是对教育的一种比较狭隘的理解。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为人,尤其是基础教育,它的目的应该是让孩子成为人格健全、有文化底蕴的人,完成从自然人到文化人的转变,而不是为了考大学或从事某种职业。也就是说,基础教育只是建体,而不开用,好比盖房先筑地基,种树先培根本。建好了体,不怕没有用;只想着用而不建体,用只是小用,甚至没有用,有坏用。现在那么多的大学生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成为社会的负担,正因为我们的教育没有为他们好好建体,只教给他们一点点技术的“小用”,社会如此复杂,情况千变万化,哪能那么容易找到对口的工作?一旦学非所用,即无法生存,惶惶如丧家之犬。而一个君子是通达的,孔子云“君子不器”,他不只是有一专一能,而是明体达用的,因为“体”建得扎实,就能够随缘遇境开出各种各样的用来,一个人格健全、文化底蕴深厚的人,他学什么都是比较快的,他自我调节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是很强的。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不要问他今后能做什么(其实你也预测不出来),而要问他所受的教育能不能把他培养成一个君子或好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8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03:16 , Processed in 0.109484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