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emily7_198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按年龄管教2岁的孩子(转帖)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0:50:45 | 只看该作者
以家长为本



    每个人都有一个与他人完全不同的成长环境,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家长接受的养育方式和幼年时所处的成长环境通常是不完善的,因而带有一些人格问题和心理问题,再加上成人在学习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存困难,种种因素使得家长从自身出发教育孩子,按照自己的需求去设计孩子的教育方案。“望子成龙”多出于这样的心理,用对孩子的期望弥补自己过去的缺失,结果忽视了孩子自身的发展需求,这样肯定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困难。

    祥祥的妈妈有一个脾气暴虐的父亲,十五岁之前,她是在打骂中渡过的,这样的生活给她带来了严重的自卑感。上中专之后,童年情感的缺失使她很快沉入到恋爱的情感之中,中专没毕业就先怀孕了。这件事虽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但更加重了她的自卑感。祥祥来到这个世界之后,她发誓将来要让孩子特别出色,而出色的具体表现就是讲礼貌、讲文明、学习优秀。她不断地这样要求孩子,并跟老师沟通,使学校的老师这样配合她。了解到一些赏识教育的知识后,她也懂得了赏识孩子,只要是符合传统中“好孩子”要求的表现,就拼命地夸奖。

    有一次,祥祥因为老师要求的一篇课文没有背会而不敢上学,这不符合优秀学生的标准,另一方面也不符合妈妈的标准,他不敢向妈妈说出真实情况,同时又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一种罪过,感到内疚自责。几重压力之下,他的精神崩溃了,最后医生诊断他为精神分裂。

    后来在调整中,祥祥重新获得了爱和自由,没有人按照一个事先制定好的框架来要求他,他表现出与以前优秀学生的表现完全相反的行为:开始用恶毒的语言挖苦别人,在背后说每一个人的坏话,想尽办法向父母要钱,购买那些花花绿绿的垃圾食品……而我们发现这些行为全来自于他母亲的行为特征。所以家长如果以自身的需求为本,不以儿童的成长和建构为本,就会造成儿童发展的扭曲。

    另一个案例是关于一个漂亮女孩子的,幼儿园的小朋友管她叫“蝴蝶王”。在她出生之前,奶奶盼孙子都快盼疯了。她出生的时候,在产房外焦急等待了好几个小时的奶奶,一看她是个女孩,一句话都没说,掉头离开了医院。这一天,蝴蝶王的妈妈,紧紧地抱着女儿发下重誓:一定要把女儿养育成世界上人见人爱的孩子。四年里,妈妈将自己需要呵护和珍惜的心理全部转移到蝴蝶王身上,每天把孩子打扮得一朵花一样。虽然家境不太富裕,但蝴蝶王光公主裙就有好几件。在人群中,蝴蝶王确实引来了很多注目,无论走到哪里,大家都像欣赏一只美丽的蝴蝶一样注视着她,使她觉得自己每时每刻都在舞台上,一言一行都用舞台动作表演着。

    有一天,妈妈突然发现,其他孩子对事物关系的辨别能力要比蝴蝶王强得多,而且蝴蝶王的数字概念还不如一个两岁半的孩子,她无论如何也无法将四的数字和四的数量配对。这时妈妈开始着急了,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规划,每天拼命地在家里一遍一遍地教女儿。这样的教学活动使蝴蝶王这个一向娇惯的小公主无论如何也无法承受,每次教学活动都在孩子的大哭和母亲的心痛中结束。

    在后来的调整中,我们给蝴蝶王穿上普通的运动衣。不到两个星期,蝴蝶王就像成了另外一个人,她行为粗暴,打遍了所有的老师和小朋友,而且满嘴脏话。她从一个假公主变成了一个普通人。由于去掉了虚假做作的外壳,她无法找到真实的自我,自然地表现出过去从周围人身上注意到的不良行为。

    蝴蝶王的妈妈无视女儿自然发展的精神气质,而以自己的需求来设置女儿的发展方向,几乎害了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0:51:47 | 只看该作者
重结果   轻过程



    人的精神生活在六岁之前是一个形成过程,在六岁之后是一个成熟过程,形成过程从无到有,每个阶段都不尽相同,在经历生命已经设定好的所有过程后,才能出现最终结果。

    正如青蛙的孩子是蝌蚪,而蝌蚪的外形离青蛙差得很远。如果蝌蚪出生后,青蛙妈妈发现它们不像自己,而要掀起外面的黑皮看看里面是不是绿的,那么所有的蝌蚪都不会变成青蛙。好在青蛙妈妈们不会这么做,而好奇的人类却有可能这样。设想人类的宝宝如果不是在人类的腹中完成物质胚胎过程,而是也像精神胚胎一样在人类制造的外部环境中形成,那爸爸妈妈可能每天都会掀开盖子翻看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宝宝。他们怀疑,我们的正在桑椹期的小宝宝会不会变成一个真正的人类?由于我们无法相信自己的判断,也无法相信这个桑椹体将来的结果,就天天忍不住去翻看,想:是不是该加水了,腿怎么还没长出来呢,眼睛怎么还没睁开呀?天天去研究婴儿的这个部分会是将来的哪一部分,并且想方设法地给他各种各样的催长素之类的营养品,希望自家的胎儿比别人的发育更早更好。这时大家不再专注于这个胎儿,却转而去关注那些能使胎儿成长得更快的各种药类。

    事实上儿童的精神胚胎正在遭受这样的命运,由于必须得在母亲的体外形成,其发育过程总是受到父母的各种干涉。我们看到养育孩子的成人们,正是像我刚才所假设的那样来对待孩子的精神胚胎。由于不信任孩子会按照上苍给他的自然密码发展成适合于生存的人,家长总是试图迫使他在生长期内就出现最终的结果。这样,当孩子还处在精神胚胎期的时候,就已经是体无完肤、伤痕累累了。

    有这样一对夫妇,在生下孩子以后,就发誓要好好地教育孩子,让孩子将来考上名牌大学。两口子从孩子两岁起就开始教他英语,到了三岁又加进了德语。三岁半的时候,奶奶来了,开始教他上海话。姥姥看了不服气,又教他闵南话。孩子每天在五种语言中不断地切换。父母对结果的重视使这个孩子成为神童。四岁生日时,这个孩子的神童名声已经在他生活的区域内传开,人人羡慕。爸爸妈妈受到鼓舞,更加兢兢业业地每天给他按时上课。有一天在英语课上完,要开始上德语课的时候,小小的孩子突然目光呆滞,脸上肌肉抽搐。妈妈问他话的时候,他根本无法回答,嘴里发出任何人都听不懂的哇哇的声音。经医院检查,这个孩子大脑语言区域发生紊乱。这对父母无视孩子的发展,一心想得到一个自己设定的结果,由此而害了孩子。

    许多家长并没有如这位家长一样苛刻过度,但也同样地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设定了一个结果:幼儿园要成为什么样,要考上一个什么样的小学,要考上一所什么样的初中,要考上哪一所大学……然后就开始按照这个目标训练孩子。由于过程并不是目标本身,而父母心中却只有目标,看不到孩子的需求,对孩子成长过程的每一个基点都感到不满足,只有达到目标的那一天父母才能感到满意,暂时的满意后又开始向下一个目标奋进。这样,孩子不能按照自己的需求发展自己,而成为一个达到家长目标的工具。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孩子由于作为一个人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没有自然地成熟,一个发展水平向另一个发展水平的过渡没有自然地完成,所以在有利能力、有意义的自居作用、有效防御、成功的升华能力等方面都建构不够,更无法将这一切整合在一起,将对自己的外在要求与自己的本质合而为一。这样即便是结果已经达到了,但是由于人格不完善,也会给孩子生存带来困境,使孩子一辈子都找不到幸福感。而完成了结果的父母会在回味自己成功的喜悦中渡过一生,失败的父母则会在谴责孩子和失望中渡过一生。

    如果我们不为孩子设定结果,而是抱着喜悦的心情接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里程碑,我们就会把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都当作成功,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过程都会给我们带来惊喜,这样,家长和孩子才会真正地沉浸于成长的快乐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0:52:20 | 只看该作者
名词解释

    有利能力:由于环境的刺激作用,一些孩子会被某些事物吸引,利用它发展自己的某些能力。对于人类来说,有利于人类生存的能力就是有利能力。如有的家长认为看电视不利于有利能力的发展,因为一个看电视长大的孩子连一个完整的句子都写不出来。由于没有亲身经历带来的行动体验,电视的刺激使他们对身边的真实事物不感兴趣,不能获得有关真实事物的概念,将来他们的行为设想就会是幻想式的。当他们以行动实施这种设想时,就会遭遇失败。所以看电视不能给孩子带给有利能力。

    自居作用: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内心中都有一种自居形象,这种自居形象会产生一种作用,影响着这个人的行为和思想。儿童早期会以自己的父母形象自居,少年时期会以自己崇拜的偶象自居,青年以后,会将自己的诸多偶象的优秀特质提取出来与自己的特质整合,再加上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信息,形成一个独立的自我——自居形象。这个能力需要在完全隐秘的情况下,有一定的独立空间下形成。一个被他人组织,精神内容完全被他人控制的人,无法形成自居作用,也无法完成每一阶段的自居过渡。

    有效防御:一个人在遇到危险的时候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取决于这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发展,如果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大量时间和机会被别人左右,无法自然地经历环境冲突,不能成长起属于自己的解决方式,或者在遇到困难时,都有他人教授解决措施,儿童就无法成长起属于自己的有效防御能力,无法应付变化无穷的冲突和危机。

    成功升华能力:当一个人被一项事物所吸引,就会由此产生体验的愿望,这个愿望会使人设计一个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如果这个人认为行为过程的设计是可实施的,并且达到的结果令他想往,那么他就会实施这项设计。如果实施成功,他就会受到鼓舞,将成功因素提取出来,带着巨大的动机去进行下一个行动,下一个行动就成为上一个行动的升华。如果实施失败,这个人就会去修正失败的因素,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成长,同时获得问题圆满解决的鼓舞。他也会将这些的因素提取出来,带着巨大的动力去实现下一个目标。这就是成功的升华能力。没有成功的升华能力,人类就不会产生内在的发展动机,而被迫的发展也就是没有动机的发展,一般都会流于形式,成为一种表面现象,得到的内容无法被学习者所利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0:52:51 | 只看该作者
弊端

    1、以成人为本的教育扼杀了孩子自我学习的机会和创造自己精神模式最佳时机,造成厌学。

    2、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被破坏,不能建构起扎实的内在基础,将来一遇到问题,就会崩溃。

    3、由于违背了儿童内在精神的愉悦需求,使孩子产生巨大的痛苦,造成心理扭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0:53:33 | 只看该作者
激动啊!俺上一年级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10-6-8 09:46:1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受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0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3 14:04 , Processed in 0.143736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