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一段是我看南怀瑾先生的【金刚经说什么】里的一段。
里面的实例让我叹为观止。
我给孩子开始背儒家的基础:【弟子规】,然后很想让她开始背一部佛经(灵性上的熏陶)。
看到这里很多的前辈爸妈们的优秀帖子,知道高手如云。
我就斗胆在这宝地,提一下困扰了我很久的一个问题(惭愧自己智慧不够啊~):
究竟是让孩子,一门深入,反复读一部到两部经典,开发她的根本智,还是像目前传统的读经主张,灌输所有(起码是大部分)中国的优秀典籍??
如果真的不光背了【弟子规】,能真的每条都做到,举一反三,就光真正学像了这本经,这孩子应该是海内外少有的善子了,不光人见钦敬,一定得吉祥。
如果大量灌输经典背诵,会不会人为的就把孩子的脑子搞乱了?反而耽误了她的前途?
最近看了这个网站里很多帖子,我这个思想斗争更激烈了。
希望各位妈妈爸爸前辈们不要笑话我,能给我您的想法。
相信可能有我这个疑惑的不就我一人吧,不知道我表达的清楚否?
多谢,多谢!
文字般若
我们晓得,文字本身就具备了智慧,文字也就是言语;因为把我们言语记录下来,就变成了文字。中国人的言语思想符号就叫做中文,英语系统人的言语思想符号就是英文,其他法文、德文、俄文,都是代表他们的思想、言语的记号。文字有它的境界,我们大家都读过书,都认得字,可是很少有人变成真正的文学家;因为优美的句子出不来,没有文字的般若。有的人出语成章,话一讲出来就是文章,每一句话都很优美,很漂亮,因为他有文学的境界,有文字般若。
金刚经在中国,为什么那么吃得开呢?是鸠摩罗什的文字般若所造成。他翻译了很多经典,其中金刚经以及法华经,影响中国文化极大。尤其它文字的格调,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特殊优美、感人的佛教文学。此外还有维摩经的文字,也都很特别,是另创一格的文字意境。后来玄奘法师等人的翻译,在文学境界上,始终没有办法超过鸠摩罗什,这就是文字般若不同的原故。
所以同样的读书学文字,并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文学家。同样的修道,有些只能够成为修行人,而不能够成佛,这与文字般若是绝对相关的。清朝有位历史学家赵翼,也是大诗人,大文豪,他晚年写了三首有名的诗,其中有一首说:
少时学语苦难圆 只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力取 三分人事七分天
他说,年轻的时侯学讲话,讲不圆满,自己以为学问功夫还没有到家。到年纪老了才知道,学死了也没有用,因为努力只有三分,天才就要七分。不过这是指普通人而言,据我所知所见,有几位大和尚,并没有读过书,也没有上过一天学,一个字也不认识,悟道以后,诗好、文好、样样都好,那真是不可想像。
八十年前我的老师见过一个和尚,本来是一个剃头师傅,挑个担子在乡下到处走,在满清的时侯,剃头的孩子不准参加考试,限制极严。可是这位剃头的大禅师悟了道,什么都懂,无所不知。他也有一个庙子,是方丈圆寂时侯,护法给他的。有人叫他杨和尚,有人叫他杨剃头。一般读书人去考他:杨和尚我有句话忘掉了,你看是出在那本书里?他说:这在第几页那一本书嘛!我老师年轻的时侯很调皮,故意去问他红楼梦上一句话,他都能回答得不错,那怪极了。有一个很有钱的人抽鸦片,想戒也戒不掉,后来只有去求这个杨和尚,杨师父啊,你来帮我剃个头。剃头的时侯鸦片烟瘾发了,鼻涕、
眼泪直流,很痛苦,这位杨剃头在他背上拍了一下说:‘脱了!’就是解脱,头也帮他剃好了。从此以后,这个人也再不抽鸦片了。
这些是讲文字般若,在悟道以后自然发生,不是凭我们的聪明来的。聪明是想出来的,想出来的没有用。悟了道的人,他的记忆力也特别高,不光是年轻的事想得起来,前一辈子读的书都知道。这个话,你们诸位听了,大概觉得很稀奇,的确有这么一回事。所以苏东坡有一首诗说:‘书到今生读已迟’。要读书要早读,这一辈子的书是为来生读的。悟道的时侯,过去千万生读的书都会搬出来,就是因为般若智慧都出来了。学问好的人记忆力强,一目十行;不会读书的人,一个字一个字抠。有人看书,眼睛一瞄,这一页就过去了,一目十行,日记千言,到老而不衰,甚至老了记忆力更强。当然,这必须要定力,要般若的智慧才行,这就是文字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