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329|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咨询求助] 究竟是只读一部经,長時薰修,还是广学多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3 02:44: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面一段是我看南怀瑾先生的【金刚经说什么】里的一段。
里面的实例让我叹为观止。

我给孩子开始背儒家的基础:【弟子规】,然后很想让她开始背一部佛经(灵性上的熏陶)。

看到这里很多的前辈爸妈们的优秀帖子,知道高手如云。
我就斗胆在这宝地,提一下困扰了我很久的一个问题(惭愧自己智慧不够啊~):

究竟是让孩子,一门深入,反复读一部到两部经典,开发她的根本智,还是像目前传统的读经主张,灌输所有(起码是大部分)中国的优秀典籍??
如果真的不光背了【弟子规】,能真的每条都做到,举一反三,就光真正学像了这本经,这孩子应该是海内外少有的善子了,不光人见钦敬,一定得吉祥。
如果大量灌输经典背诵,会不会人为的就把孩子的脑子搞乱了?反而耽误了她的前途?

最近看了这个网站里很多帖子,我这个思想斗争更激烈了。
希望各位妈妈爸爸前辈们不要笑话我,能给我您的想法。
相信可能有我这个疑惑的不就我一人吧,不知道我表达的清楚否?

多谢,多谢!





文字般若

        

  我们晓得,文字本身就具备了智慧,文字也就是言语;因为把我们言语记录下来,就变成了文字。中国人的言语思想符号就叫做中文,英语系统人的言语思想符号就是英文,其他法文、德文、俄文,都是代表他们的思想、言语的记号。文字有它的境界,我们大家都读过书,都认得字,可是很少有人变成真正的文学家;因为优美的句子出不来,没有文字的般若。有的人出语成章,话一讲出来就是文章,每一句话都很优美,很漂亮,因为他有文学的境界,有文字般若。
            金刚经在中国,为什么那么吃得开呢?是鸠摩罗什的文字般若所造成。他翻译了很多经典,其中金刚经以及法华经,影响中国文化极大。尤其它文字的格调,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特殊优美、感人的佛教文学。此外还有维摩经的文字,也都很特别,是另创一格的文字意境。后来玄奘法师等人的翻译,在文学境界上,始终没有办法超过鸠摩罗什,这就是文字般若不同的原故。
           
 所以同样的读书学文字,并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文学家。同样的修道,有些只能够成为修行人,而不能够成佛,这与文字般若是绝对相关的。清朝有位历史学家赵翼,也是大诗人,大文豪,他晚年写了三首有名的诗,其中有一首说:


          少时学语苦难圆  只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力取  三分人事七分天

          他说,年轻的时侯学讲话,讲不圆满,自己以为学问功夫还没有到家。到年纪老了才知道,学死了也没有用,因为努力只有三分,天才就要七分。不过这是指普通人而言,据我所知所见,有几位大和尚,并没有读过书,也没有上过一天学,一个字也不认识,悟道以后,诗好、文好、样样都好,那真是不可想像。

            八十年前我的老师见过一个和尚,本来是一个剃头师傅,挑个担子在乡下到处走,在满清的时侯,剃头的孩子不准参加考试,限制极严。可是这位剃头的大禅师悟了道,什么都懂,无所不知。他也有一个庙子,是方丈圆寂时侯,护法给他的。有人叫他杨和尚,有人叫他杨剃头。一般读书人去考他:杨和尚我有句话忘掉了,你看是出在那本书里?他说:这在第几页那一本书嘛!我老师年轻的时侯很调皮,故意去问他红楼梦上一句话,他都能回答得不错,那怪极了。有一个很有钱的人抽鸦片,想戒也戒不掉,后来只有去求这个杨和尚,杨师父啊,你来帮我剃个头。剃头的时侯鸦片烟瘾发了,鼻涕、
            眼泪直流,很痛苦,这位杨剃头在他背上拍了一下说:‘脱了!’就是解脱,头也帮他剃好了。从此以后,这个人也再不抽鸦片了。

            这些是讲文字般若,在悟道以后自然发生,不是凭我们的聪明来的。聪明是想出来的,想出来的没有用。悟了道的人,他的记忆力也特别高,不光是年轻的事想得起来,前一辈子读的书都知道。这个话,你们诸位听了,大概觉得很稀奇,的确有这么一回事。所以苏东坡有一首诗说:‘书到今生读已迟’。要读书要早读,这一辈子的书是为来生读的。悟道的时侯,过去千万生读的书都会搬出来,就是因为般若智慧都出来了。学问好的人记忆力强,一目十行;不会读书的人,一个字一个字抠。有人看书,眼睛一瞄,这一页就过去了,一目十行,日记千言,到老而不衰,甚至老了记忆力更强。当然,这必须要定力,要般若的智慧才行,这就是文字般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0-6-3 09:48:44 | 只看该作者
不能给你什么指导了,却被你的文字指导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6-3 10:52:54 | 只看该作者
我赞同一门深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6-3 12:27:23 | 只看该作者
目前我们是只读一部经,和女儿读的挺好的!有时看人家读几部,自己也有点着急,功利心重。还是因人而异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6-3 12:38:21 | 只看该作者
转一篇文章,觉得说得也很有道理:
=================================

读经要一门深入吗

本来,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必要的问题。但是最近很多人都在提,有人认为读经要一门深入,也有人认为同时可以读几本书。

认为同时可以读几本书的,主要是担心孩子读一本书会产生枯燥情绪,所以可以论语读一段,老子读一段,周易读一段。轮换着读,来缓解枯燥的情绪。其实对孩子来说,老子和论语几乎没有多少区别。如果孩子读累了,就让他们休息一会儿,没必要三本书同时来。如果三本书同时读,意味着,每本书读的量都要减少,而且孩子的记忆是零散的。但是为什么如此宣传呢?大概是出版商想多卖出去几本书吧。不过这样读,也未必就不对,只是不是必须这样读。

有些人认为读书一定要一门深入,这一部经典没有理解透,就不要读下一部经。比如:先读10年金刚经,通了,再读别的。其实这一种方法也是很不可取的。事实上,一个人在只读一本书的情况下,无论读多熟,也不可能理解通透,除非这本书非常肤浅。很多国学大师,他们研究一辈子国学,博览群书,对周易、论语一样的经典,尚且存有非常多的疑问。更何况只读一本书呢!
读经不应该叫做一门深入。而应该叫做一本一本的读。就是把一本书完全背诵完以后,再读下一本。比如:《论语》读完,读《大学》,然后再读《中庸》、《孟子》。这样的读法,比较容易培养孩子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当然读书法多种多样。我赞成书法家田蕴章老师的一段话。他说“写字,要一门深入,只专一个体,甚至一个贴,甚至一个字。把一个字写好,就触类旁通了。但是读书要先博而后精。不广博就无法精通”。

比如:读论语,自己有一部分理解。但是读完《左传》以后,对论语的理解就更深入了一点,读完周易以后,又深刻一点。读完更多的书,都会对理解论语有帮助。反过来,论语精通了,又对理解其它的书有辅助作用。这就是学习的次第,切不可试图读一句,就通透一句。这是不可能的。
读书法很多,条条大路通罗马,此篇仅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6-3 14:13:42 | 只看该作者
同意春花转贴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21:14: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春花 于 2010-6-3 05:38 发表
转一篇文章,觉得说得也很有道理:
=================================

读经要一门深入吗

本来,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必要的问题。但是最近很多人都在提,有人认为读经要一门深入,也有人认为同时可以读几本 ...


古代都是一門深入的吧,弟子規上也說: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下面這兩段是我找到說“一門深入”的開悟大德的話:

在這一部經裡面如果不能開悟,我決定不換第二部經。一部經,心是定的,念是一,這個了不起,你看佛經上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用這種方法來制心一處,把這個心就定在這一部經上,天天看,天天讀,天天講。
我們是中下根人,不是上根利智,中下根人這樣做,天天做,十年,你要沒有大徹大悟,你也差不多了,要下十年功夫,依教奉行。聖人在經上教給我們要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去做,做不到的也慢慢學著去做;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能去做,這就是真正的修行。


我在初學佛法的時候,我一出家就教佛學院,我沒做過學生。教佛學院的時候,我有一個理念,向佛學院的負責人建議。我希望佛學院能有一個好的方式,讓每一個學生專學一部經,或者是一部論,希望學生一生把他的精神功力專注在這一門
上,不要學得很多很雜,我想那是很難成就的。如果這個佛學院裡面有一百人、有兩百人,每一個人學一部經
那就有一百部經
、有兩百部經
,每一部經
都是專家。學《地經藏經
》的,一生專攻《地藏經》,每一天專念《地藏經
》、專依《地藏經》修行、專講《地藏經
》,這個人就是地藏菩薩,專家,世界第一。哪個地方要請講《地藏經
》,請地藏菩薩去講。專學《普門品》的,一生專攻這部經
,依照《普門品》修行,每一天讀
誦《普門品》,宣講《普門品》,這個人就是觀世音菩薩。不要搞多、不要搞雜,搞一樣,作專家,不作通家,通家很難做,通家一定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才可以做得到,中下根性的凡夫是決定不可能。但是下下根人,如果他專修專攻,他能成就。為什麼?「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我自己就是凡夫俗子,不是像古代聖人說的,倒金字塔型學習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開悟後,到處參學,廣學多聞,一經通,萬經通。
我是接受國外教育方式過來的,是金字塔型,先什麼都學,然後最後選個專業(國內應該也是吧...)。腦子已經搞亂了,所以至今一事無成,小混混。

我想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不要我好心教孩子,反而害了她。國外有句諺語,地獄之路,往往是由好心鋪就的。想想真的是,一步錯,後果不堪設想。

究竟是金字塔型,還是倒金字塔型?

说到这,让我想到另一个故事:

这桩事情,我们曾经遇到过中国国内特异功能的人,我遇到他们是在美国洛杉矶,听说那一次,这很多年前,他们一共有十个人到了美国,好像也是国家派去的;有三位到洛杉矶,年纪很轻,只有二十几岁,确确实实一点都不错。我们有位女同修,应该那个时候五十岁左右,就来做试验。他说他们有天眼,叫x光眼,能透视。她说你
看看我的身体,
能够透视,看我身体的状况。这个人一看,他说
在多少年前,曾经得到肺结核,但是现在已经钙化,指出她的部位。她吓了一跳。

看结婚那么多年,确实有这个事情,她先生都不知道,从来没有跟人讲过,她说他真有这个能力。

  然后就问他,你们这种能力怎么来的?多半都是与生俱来的,生下来就有。会不会失掉?他说会,如果我们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就失掉了。这个说得就有道理,这种能力维持靠什么?靠定,靠清净心。小孩的心(童心)他没有妄想,所以多半都具有这个能力,特别是在三、四岁之前,一般人,实在讲一般人都有。可是三、四岁以后,
知道的事情多了,妄念起来了,就是分别执着起来了,那这慢慢他就退化掉了,到十岁之后就完全没有,这是一般普通人。那他们这些人多半都是生活在农村,他能保持的时间长久,因为他接触花花世界机会太少,农村淳朴,所以他能保持到二、三十岁,三十岁以后很少。这说得很有道理。这佛法跟我们讲,修清净心就恢复到本能。要晓得这不是叫特异功能
,是我们每个人的本能,我们这个本能是被妄想分别执着盖覆住了,是这么回事情。


這個故事讓我想到,我如果現在人為地塞很多東西到寶寶的頭腦裏去,會不會反而把她本來具足的智慧給堵塞住了,覆蓋住了,表面上看到她會背很多經典了,卻還不知道已經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了。

還望各位爸媽提看法,指點迷津。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得一 + 2 + 2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21:27:5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cc708 于 2010-6-3 05:27 发表
目前我们是只读一部经,和女儿读的挺好的!有时看人家读几部,自己也有点着急,功利心重。还是因人而异吧


我其實也很容易功利。

現在是末世,一切都是顛倒的(社會上看哪個方面都挺顛倒的),我就突然發現了個竅門(自認為,也適用於自己了):

社會上熱門什麼,我就反著做(並保持謙和微笑的氣氛)八九不離十。
比如,大家都熱學國外,西化,我就讓寶寶學中文,學傳統文化;
國外媽媽們都把孩子交給保姆、阿姨、托兒所自己去社會上找個“小”工作,我就索性辭職做專職媽媽(家裡經濟允許的情況下);
很多人每天大魚大肉,補這個那個,每天談論哪裡又開某餐館,那個菜好吃,我們都開始吃素了;
寶寶幾個月,我就很杜曼,這裡的兒科醫生、心理醫生給我反:說孩子是先接受感性認識,再有抽象概念的,我的方法不符合孩子的發展規律,自動幫我反了。。。

寫了一半,發現我和周老師說心法裏的原理還真像。。。嘻嘻

所以,我現在看到很多大量讀經,讀很多經的熱潮,讓我不自覺的想起“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讀很多經的爸媽們可別砸我喲,我是寫我的思想過程,絕沒有要觸犯哪一派的願望~)

不知道有沒有和我類似的前輩爸媽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7-12 12:21:41 | 只看该作者
我正在准备让我的女儿诵金刚经,希望她能一辈子受持金刚经。

当然如果学有余力,多读一些经典,可以有所侧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7-12 15:03:3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6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03:18 , Processed in 0.257480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