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倍耐媽媽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书到今生读已迟”的積極意義有嗎?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20:17:47 | 只看该作者
果行育德 版版很可愛~

不談總比社會上很多的人,根本不瞭解情況就開始胡言亂語要有智慧的多!
(就好像現在有些人,一聽到傳統文化,馬上就冒出“要用批判的眼光”去讀,有多少人有資格去“批判”?!完全理解且境界已經高於經典了,那才有這個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否則也頂多就是“戴著有色眼鏡”罷了。)

我以前也是差不多,家裡長輩都有燒香拜佛的傳統,我就自認為也信佛(其實哪有那麼簡單,“信”是完全按導師的話做到才叫真的“信”),所以當時其他宗教文字一律不看,怕佛菩薩生氣(自己是凡夫氣量,把誰都看成凡夫了,哇塞。
之後才知道,“宗教”一詞是從日本來的,其實在中國古代,一直就是“教育”而不是“宗教”。是佛(由人變成,就好比今天是小偷,明天不偷了,要做正經人一樣的,只不過佛的前因後果更厲害些。)對所有看得見看不見的眾生的教導。任何宗教的經典,全都大同小異,連一二三四五的規定都差不離。

孔子、老子,其實是菩薩先行到中國來為之後佛的到來做鋪墊的(見:http://www.xuefo.net/show1_26922.htm ,這個可以附帶看:http://www.xuefo.net/show1_25964.htm

學哲學的,到最後如果沒有學過“宗教”哲學,那還是沒到家。
最近剛發現,很多大科學家最後都是非常虔誠的“宗教”徒,研究到最後是很難不走上大道的。

全部宗教都是一個源頭來的,只是對不同人、不同環境、不同情況的人的相應的教育。
就好比,有的人,你對他說“佛”他扭頭就跑(無緣),你換一個詞“自然規律”,他就能欣然接受,所以對不同的人教育,偉大的最高領導辦法是很多地~~

最高領導或他手下,只是換件外衣而已,讓聽眾能更好的接受罷了。(好比到中國,換件中裝:佛; 到國外換件洋裝:上帝。。。)
至於“外道” 一說,就是要我們不要東張西望吃著碗裏的,還看著鍋裏的,到時候一事無成的方便說。


扯遠了,我在這裡並不是想談宗教是什麼,由於宗教就是教育,是更高級的教育罷了,所以談孩子的教育問題,最終很難不涉及到這個最高教育的。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海外的華人培養孩子讀經大都讓孩子讀佛經(就我所知的範圍),外國人是讓孩子讀聖經。之前不知道誰送我家的一本法語兒童聖經,看了一遍,非常的好,簡單明了,可見教育孩子向善的心全世界額父母都相差無幾。如果讀經就是為了讀經,而不是教孩子向善做人,那就本末倒置了。

此外,非常贊同 果行育德 版版的避而不談。以免誤導大眾。
宗教形象就是被無知者給搞壞的。。。我也胡言亂語了一番,希望沒有誤導任何人。如有說的不當的,請當我癡人看待,或審核帖子的管理員可以刪帖!

謝謝 paisley 元老的鼓勵和以身說法,讓我有了點“一門深入”的信心。
在這個攀比、浮躁的社會環境,能有您這樣的“戰友”媽媽真是一種福氣!!
不知道您家寶寶多大了,“一門深入”多久了?
我打算給寶寶學“弟子規”,帶領她以身作則全部做到後,再學論語(半部論語知天下,不是說著玩地),然後學一部佛經。佛也說過,不學小乘,先學大乘,非佛弟子。小乘經在中國是被儒家經典代替的,沒有學好做個頂天立地的人,怎麼可能學好更高級的學問?!只能“長浮誇”罷了。

今天胡言亂語到此結束,浪費了看的人很多寶貴時間,sorry啦! 希望沒有誤導任何人呀!

[ 本帖最后由 倍耐媽媽 于 2010-6-3 13:40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2 金币 +12 收起 理由
paisley + 2 + 2 哇哇,我不是元老,不要乱客气。:)
天高任鸟飞 + 10 + 10 有原创思想,我喜欢。学习一下哈。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20:28: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6-3 04:33 发表
释迦建立轮回说是出于多重考虑的,不但要注重世俗社会的教化效果(社会伦理与宗教解脱),又要引导众生如实认知自我,了达究竟法义。《俱舍论》记载了释迦回答筏蹉关于人死后有无的一个感叹:“故佛说正法,如牝 ...



寶地果然高手如雲呀!讚歎佩服!

我目前粗淺地理解:出世間法和入世間法是一不是二。
就好比,10歲的我也是我,20歲的我也是我。
做夢的心是我,做夢的夢境也是我。


本來,買了全部的 博伽梵歌、聖典博伽瓦譚、奧義書、瑜伽經、等等。
但現在都收起來了。
先從學做人做起。
孩子不是聽我對她說了什麼,而是看我做了什麼。
所以我也跟著寶寶開始學弟子規,不光是背出來,更是一條一條地做到。
走一步看一步了,誰讓我這媽媽智慧不多呢......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22 金币 +22 收起 理由
果行育德 + 10 + 10 果行根器陋劣,向您多学习才真。
天高任鸟飞 + 10 + 10 我很赞同。
子墨宝贝儿 + 2 + 2 智慧不多的妈妈互相支持了\(^o^)/~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0-6-3 23:10: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 倍耐媽媽 的帖子

倍耐媽媽,我女儿三岁半,呵呵。

其实我这里一点都不攀比、浮躁,懒人太多了,所以我是发懒呢,就是做不到春子、田妈、石心她们几家那样同时多部推进。  而且我LG也很反对我这么做。曾经一度读了几天易经,被他唠叨得不行,还是转回诗经了。

(春子5岁左右,田田6岁,石心之女乐焉和我女儿一样大,你看了她们几个的博客没?宝藏多多。田妈的安排和你有些类似,她很重视佛经。这个坛子里还有一个霏霏的读经楼,是老帖了,也很值得一看。)

我没有太明确的读经计划,只是想把四书五经基本上读完之后再开始读佛经,或者孟子先跳一跳,留待女儿稍大些自己读。因为孟子相对来说文字浅一些,故事多一些,又很长,让点空间给别的经典来共读吧。过半年或一年开始英文读经。我的佛缘浅,还是和儒家经典更亲近些。

弟子规,我基本上不打算读了。因为里面有很多事我自己也没做到,并且觉得也许我无心去做,那就更不能要求女儿了。这里面落实的许多细节和我们现在的环境是违背的(我在国外)。当然我说这话是因为我自己修养浅薄,没法从更高的高度去融合。但既然如此,我有这么大的疑惑,不可能不让女儿感应到。所以作罢。

倍耐媽媽你太谦虚了,明明是个很有智慧的妈妈,读经版有你这样的新人加入真好啊。

哦,刚才忘记写我们家读经的时间了。我从孩子一岁多的时候听说王财贵教授的读经理念,好像没有马上照做,虽说在那之前我也给女儿读过一些古诗、三字经什么的。而且更搞笑的是,我居然是从小巫那里知道读经的,就在她那篇长篇大论驳读经的文章里。 当然觉得小巫驳得很浅薄了,但是对王教授那篇宣传读经的文章好像也不怎么认同,还想“这个推广者说的话怎么这么多漏洞啊?”不过那时也太苛求,演讲性质的文本放在书里看当然是经不起太多检验的。

所以我也忘了到底是怎么开始的,就这么稀里糊涂开始读经了。大概是因为我自己喜欢诗经,一早就每天大声朗读了。所以有段时间我女儿最喜欢听我背《小雅 车攻》,背了上百遍。后来开始加进论语,也是我读她听,不过更多的是听CD。从她2岁9个月开始我们正式指读论语,一个月之后正式开始指读诗经。

现在不能算进行得很顺利,我女儿时有抵触,对诗经还算喜欢些,叫她读论语要三催四催。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幼儿园的理念当然是西方近代儿童心理学底下那一套,凡事必须亲手触摸、亲身工作、一个疑窦都不放过、自己解决、自我满足。在这种求真求实的学校教育环境里,再外加贴近儿童心理的大量图画书,很难让孩子懂得有很多中文文本是不必一一弄明白的,是可以积存着留待一年一年反复咀嚼反复消化的。她的抵触很自然,不然岂不人格分裂?(不过当然我也和她说过多次,很多东西长大了就能懂,不用一个一个问,但是这种话说多了还有多少作用呢。)

所以我现在老在反省,一两岁时没有坚持给孩子认字可能是做错了。尤其又看到果行老帖,私塾教师谈认字的那个帖,更觉得一上来就是论语,也许确实躐等,做错了。现在虽然是努力补救,每天让孩子学字、阅读简单读物,但要跟上论语的字词难度,还是相当有距离。这也是她抵触读论语的原因之一吧。

只好自我安慰说,在国外坚持读论语就读吧,再过一年英语阅读铺天盖地过来,中文阅读基本上跟不上了,哪里还有论语的份,不如从小做规矩做好了,读也得读,不读也得读。

如果现在在国内,我真的会考虑要不要停下论语,先把认字关过了。

[ 本帖最后由 paisley 于 2010-6-3 15:29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1 金币 +11 收起 理由
倍耐媽媽 + 1 + 1 感謝!感謝!我來取經了!原來你們也在 ...
天高任鸟飞 + 10 + 10 好家伙,谁把咱论坛资深潜水员惹出水面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0-6-3 23:20: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倍耐媽媽 于 2010/6/3 20:28 发表

寶地果然高手如雲呀!讚歎佩服!

我目前粗淺地理解:出世間法和入世間法是一不是二。
就好比,10歲的我也是我,20歲的我也是我。
做夢的心是我,做夢的夢境也是我。

本來,買了全部的 博伽梵歌 ...



瞧你抬举的,鸟人愧称释迦弟子,自知之明还是有的。。。上面那些鸟语在康德看来只是“历史知识”(记闻),在祖师们看来则成了“干屎撅”。你说的不错,身教胜于言教,实修胜于空谈,敦伦尽分是个身体力行的实践过程。

其实,文献知识的研究(简称学习)也是“尽心尽责”的实践。释迦离去千年,学习佛法只有两个途径,一是文献一是明师。遇明师是靠别人靠缘分,读书明理却是自己当下就可以做的,完全自主。读书学习不存在“学错了”这回事。因为从究竟意义上说,我们内心不明白的时候,无论信什么都不是真确信,能彻信就已入圣了。所以,凡夫信什么都是错的,法界无非一心,心不明则乌云蔽日。因此,凡夫学法,无保险、无捷径、更无所谓对错——有什么因缘就有什么结果,该怎么堕落还怎么堕落——以拣择为智障第一。。。缘起法界,真正的善因只是一个慊诚——慊诚,不是说“慊诚地相信什么”,而仅仅只是“绝不自欺”。


看你提到“书到今生读已迟”,前一句是“名须没世称才好”,源自孔子的“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由此感触良多。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6-3 23:2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倍耐媽媽 + 1 + 1 又學到了!開心~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0-6-3 23:36: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6-3 15:20 发表



其实,文献知识的研究(简称学习)也是“尽心尽责”的实践。释迦离去千年,学习佛法只有两个途径,一是文献一是明师。遇明师是靠别人靠缘分,读书明理却是自己当下就可以做的,完全自主。读书学习不存在“学错了”这回事。因为从究竟意义上说,我们内心不明白的时候,无论信什么都不是真确信,能彻信就已入圣了。所以,凡夫信什么都是错的,法界无非一心,心不明则乌云蔽日。因此,凡夫学法,无保险、无捷径、更无所谓对错——有什么因缘就有什么结果,该怎么堕落还怎么堕落——以拣择为智障第一。。。缘起法界,真正的善因只是一个慊诚——慊诚,不是说“慊诚地相信什么”,而仅仅只是“绝不自欺”。


受教,谢谢鸟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0-6-4 01:38:3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6/3 23:20 发表

看你提到“书到今生读已迟”,前一句是“名须没世称才好”,源自孔子的“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由此感触良多。
...



夫子这个话的意思,就是做人要务实,要“名实相称”。。。表面很平常的话,道理很深。

比如为人父母,教育子女就是“父母实义”(本分)之一,父母不能把“本分责任”托付给别人——听说读经好就读经;听说弟子规好就学弟子规。这就不本分,为什么?前面已经说过,凡夫无论信什么都是错。你必须,并且也只能从“慊诚”下手,这是你唯一能“自主”的事儿。如果当下不自欺,你一定会很震惊于一个事实:自己对教育居然一窍不通,手足无措。枉自为人父母,对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和养育知识几乎毫无“确切”了解——这是很难接受的事实,然而就是这么个事实。

因此你会感到非常恐慌。可惜人们常常不能忍受这个恐慌,甚至,有些人根本来不及体会这恐慌就迅速地逃离到了一个“寄托”上去安顿下来——果行所谓“智商”,指的就是这个敏感与明察——人一恐慌就要找依靠,最省事的办法就是把信心寄托给一个“大师的教育理念”。于是,头上安头地开始自欺,进而欺孩子,欺人。所以说“不自欺”需要极大勇气和定力,因为“正视恐慌”(即痛苦)是违逆人类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生存法则的(趋利避害)。此处不屈服,始能窥探“自由心”之庄严与俊美。

恐慌很正常,那不过是本觉之惊起,即“本心明觉”照见其自身一缺憾相而不能实现其自己,惊起经验层的警觉,智觉无知而无所不知。我们诚实面对这“恐慌”,由此而确认“缺憾”的存在。此即“自知自明”的开始,自知缺憾的同时也是自信“自知缺憾”之信心的建立。由此,始而能步步审视“缺憾”之具体内容——人在这时就谦虚了,承认无知正视缺憾,自然就会有所行动。

你对孩子自然就不会那么想当然地颐指气使,因为你已从“缺憾之自我辨识”中见那“自知之不易”,知人自然更难——自知始能知人——于是,你慢慢贴近了本真天真的存在状态,这时,你的理性会逐渐显露出自身的清明。从自身的诚意历程中,确然见到人的成长规律——自证自觉,自知自信。因此,你终于体会到“教育”乃是“成就孩子他自己”而不是“你用大师权威的教育理念去规定他”。“成就”即“如其所是而是之,如其所非而避之”,就着孩子的特质“适材适性地”启发之,顺成之。你很清楚地知道,世界上没有任何既定的教育理论框架可以规划你的孩子,这叫“以理限事”。你永远只能就着孩子他自己去启发顺成他自己,即所谓“即事穷理”。你永远只是一个沉静的观察者,勤学的先知者,慈诚的守护者。。。

你的身体力行让孩子亲身历证了做人的方向(成德),同时,教学相长的历程中,你的勤学(你不得不勤学)帮助孩子确切地认识到“知识在道德实践中的大用”。你的孩子在德智平衡中成长,这样的孩子,将来只能是“最优秀的他自己”,“幸福自主的他自己”。

再看“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你自己就是君子,你已务实地尽了本分,实现了“名实相称”。
教育,只是如此,只能如此。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3 金币 +2 收起 理由
paisley + 2 + 2 我很赞同。
倍耐媽媽 + 1 纯粹支持,權力不足,無法多評,表表敬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6-4 03:33:41 | 只看该作者
非常贊同樓上!
“本立而道生”。

前不久聽陳大會(惠)記者的演講(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ggurg5gl1U/),受益匪淺,再聽一邊又有收穫:
為人父母應該是什麼樣子,教師的本分、醫生的本分、。。。人心浮躁,世道動亂,乃至天災人禍,都是這個根本出了問題。
人定勝天,原來是指,人心安定啊。

再接樓上帖子,看了長了不少見識。本人從有了寶寶起,就誠惶誠恐,就怕自己這個凡夫俗子把上天送來的寶貝給帶壞了,極端的時候,每天晚上都反省內疚常還落幾桶鱷魚的眼淚(完全沒有作秀的意思,真是自己太差勁了~後來看到宣化上人的話才知道。。。眼淚在很多情況下是低級的表現狀態)。

現在的想法是,無論教育子女也好,做什麼是也好,只有自己提升,就像做夢的人心變了,夢境也就變了。我目前能有多少水平,就做多少事,自己的修行(修正自己的身語意)是對寶寶的最大貢獻,教育出一個對社會有積極意義的善人,社會上就少一個人渣,是對社會的雙重回報,是我這個笨媽的最大貢獻吧。最近一直在想,jk法師說的,要度人,自己得先得度,真的是很有道理,用在什麼方面都是如此,要教育好子女,自己的水準要不斷上升,這就是最好的愛孩子(之一)。

所以司马光就讲:“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您留钱给子孙,子孙不一定能守得住的;“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很厚的经典,您留给子孙,他有没有那个清净心去看,很困难的。司马光言,“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古代的圣哲人,他们给子孙留什么?阴德,德行,孝顺,爱别人就是德行。圣哲人告诉我们,要留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这里一个很大的暗示,暗示什么?德行能穿越时空,能照亮我们万代子孙光明的前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0-6-4 03:50:4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6-4 04:41:1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3 paisley 的帖子

感謝paisley的詳細介紹,原來是“资深潜水员”,真是不好意思,讓你寫了那麼多~致敬一下!

多謝你介紹春子、田妈、石心她们給我認識,正好各位的孩子都比倍耐大,我也能借鑒一下,挖挖寶!


四书五经先讀是對的,小乘經在中國是被儒家經典代替的,我是由於想來想去讓寶寶一門深入,所以只挑【弟子規】,接著是【佛說阿彌陀經】就這兩部吧,因為現在想,不光是背出來,還要帶領寶寶切實做到才是重中之重!

這兩部經都領悟做到了,估計我們倆也都超凡入聖了
否則,學的太多,太多的世智聰明,沒有道、沒有德做根基,有將來不分黑白,做壞事做的更高超的危險。

我也在海外,原來也是這麼想的,弟子規裏很多如果按書面去做的話,非被人當作精神有問題看待,白白敗壞了中國人的光輝形象,我也是很不甘地。
後來聽了淨空大德的一些演講,又翻了翻蔡禮旭老師的【人生不能等的兩件事】一書,才發現自己真的是很傻,不知道變通,弟子規並不是教我們真的對人就鞠躬,對父母早晚問候,他講的原來是精神,對人的恭敬,對父母的緊張(像我在國外,就有空打幾個電話問候一下,多打也不行,父母會想我和老公兩個人在那裡照顧孩子,電話打多了,妨礙我日常起居,老公會不會覺得煩。。。又要擔心了,其實就是怎麼讓父母放心、舒心就怎麼做,弟子規就是舉了些例子),寫到這,發現,即使是簡單的經書,都夠我學一輩子的了。

其實我現在很懶的想法是,孩子各有因緣,我就做她領進門的“師傅”好了,修行還在她自身。
很多偉人、大德都是爸媽掐著脖子教出來的嗎?但有一點很相同,父母可能其貌不揚,但至少都是本分之人。我想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裏教她,主要還是自己修心、修行比較要緊。“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個人因果,還是要個人負責地......誰也代替不了......

如果你覺得和佛經的緣分比儒家經典淺,光讀儒家的也是很好的啊,佛經裏說“轉讀本經”,不是讀背此經,是指讀一句,做到一句,那叫“轉讀”,讀了以後,轉境界了呀。一切都由心想生嘛,心轉一切轉,這個我是自己親身經歷過了。。。
淨空大德希望初學著能把【了凡四訓】先讀個300遍,一天一遍(俺真在落實,嘻嘻,老聽不做,沒法受益。。。),因果就知道了,萬事萬物都離不開因果,這是自然法則。


多謝你的鼓勵,我自己幾斤幾兩,自己清楚,哈哈。
能不小心掉到這個論壇裏,初來乍到就遇到那麼多高人,自覺福分不淺,感激的心,每每讀回帖都會升起。想來,可能和這裡是有緣分吧。
反而自己所在的國家論壇,我都不光顧,磁場不好,一看都是什麼一夜情啦、墮胎啊、怎麼留下來拿國籍啊、等等浮躁的帖子,一看就頭痛,話不投機半句多,如果在那裡貼這類讀經的帖子,一定被磚頭打的頭破血流,慘不忍睹。

此外,看了很多育兒書後,才發現佛說的真是不錯,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恒河沙,家長一定要火眼金睛,可能寫書的人本意是好的,但是誤導還是很多的。
現在總結:卡爾威特的教育、斯波克育兒經、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算我眼裏的好書。
以前總奇怪,有這些好書,還有教不好孩子的嗎,回過頭一想,自己真傻,還有那麼多教人誤入歧途的書呢,想來,自己也有一段時期受“散漫派”影響,光給孩子野去了,居然忘了“玩物喪志”的名言。才及時收線(其實也主要是“散漫派”實施起來省力、省心,自己是懶人。。。)回國遇到小區裏一個媽媽,說,自己和老公商量過了,不要孩子以後多能,只要一般就行了,所以也不給她看書啊,什麼的,她愛咋滴就乍地,初還覺得,她心態真好,回過頭琢磨一下,覺得,這難道不是家長的自私嗎?這是孩子的想法嗎,孩子本來可以被挖掘出來的潛能,因為家長目前的“好心態”就給錯過了。
“大概是因为我自己喜欢诗经,一早就每天大声朗读了。所以有段时间我女儿最喜欢听我背《小雅 车攻》,背了上百遍。后来开始加进论语,也是我读她听,不过更多的是听CD。从她2岁9个月开始我们正式指读论语,一个月之后正式开始指读诗经。”

這段給了我很大啟發,講的真好!媽媽喜歡最重要!
難怪我背著背著唐詩,就轉到去唱伊藤佳代的“六字大明咒”去了,從托兒所接女兒回來,唱著童謠就變成她的“釋放”(文殊菩薩心咒)去了,女兒也好像對此特別敏感,家裡放一堆歌,放到這兩首,都會露出不一樣的神態,還好幾次搖起身體,翩翩起舞了呢,看著小丫頭的樣子,我笑啊,心想不知哪個是因,哪個是果,還就是我寶寶了。

說到認字,我也一早就杜曼了一番,被這裡的心理醫生和兒科醫生叫停,說不符合兒童心理、認知的自然規律。所以,現在想開了,做好我現在認為對的,盡力就好,其他就靠她自己的因緣了,我只是個助理罷了。具體說,繼續教認字(怕她以後接觸的都是abc,對方塊不敏感了,而且中文,特別是繁體字,就是一幅畫,我教的開心,她看的開心,就算ok。);讀經嘛,讀我喜歡的(受你啟發),和做人必須的(弟子規)。

發現回的太長了,東一句,西一句,希望沒有把人給看糊塗了,我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裏,見諒,見諒!

PS.:在這裡遇到也在海外的爸媽真高興,而且都還是有思想有文化的高手(不比少數在當地見到聽到的,感覺生了混血兒就萬事大吉,拿了個國籍就萬事如意的海外父母),太幸福了。原來我並不孤單呀!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果行育德 + 10 + 10 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0-6-4 05:08:5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2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02:44 , Processed in 0.147119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