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舍园:《方略学之易、经、传》音频最清晰完整版 前十五分钟文稿
说实话,讲易、经、传都显得自己能力不够。因为每一个都是大得不得了得话题,作为文化的话题都大得不得了。最大的话题需要简略的讲,最简略的东西越难做。我这个讲法,只能用自己的学问来讲这个问题,其他学派去解这个经传的方法。首先明确一下我是用方略学去讲的。方略学到底是什么?方略学主要的用途是幕僚用的,不象经略学家与注经,方略学主要是点天下,把生死位点出来,就是说天下往哪边走是生位,哪边走是死位,是方略学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个是最大的方略。当你把生位死位点出来以后,下面的人就开始制定一个基本的策略。原来这个东西他不叫策略,只是他后来写这个策略的下面的表述的方式不一样,因为上古时期没那个纸张和书的,也没那个策,国也没有的。到后来了以后,应该是商的,就有了策,东西都写在册上,政令也写在了那个方策上,所以,策略就出来了。策略呢就相对大了点,方略就相对小了点,但他比方略更有具体执行性。当他在某一个具体的时期,比如战争,表现比较对军队这个方面的,对于部族也好,国家也好,军事具有决定性意义,生死存亡最重要最后都涉及到一个军事上的东西。军事上的东西就涉及一个战略问题,就是战争时期的方略。策略就是包括战争与和平时期的具体的方略,大概就这样子了。然后在制定战略和策略以后,这个事物啊,你判定它的大局判断好了,或者整体的战略都布置好了。但中间呢,多变因素非常多,或者突然有个将军死掉,或者是有个将军被调走,或者在掉过来的将军一下在感觉到这个地方本来就有五十万军队突然又不知道皇帝是怎么想的,又多派过来二十万,这都是有可能的,所以说这个改变的因素也非常多,它就需要动用谋略,动用谋略干什么呢?动用谋略呢就是说让事情的变化大致符合你原来制定的战略,不要让它的这个战略,方略变化太大,如果变化太大的话,那么你就要通盘改变你的战略,一旦改变你的战略,特别是大的战略,几乎是不现实的。所以说必须用谋略的方式去改变他,比如说战争的情报系统,有时候就起到这样的作用。也就是说要最大限度符合你原来的规划,越符合你原来的规划,取胜可能性就比较大一点的,所以说大家基本上可以从这一点上看出方略学是干嘛的。方略学就是把生死找出来,具体让它如何生,这就是制定出它的战略,策略,和谋略,说白了就是幕僚所用的。那么方略学的易经模型,跟大家看到的八卦图不一样,因为你看到的八卦所有都是一个阴一个阳,一个圆的,而那个方略学用的那个八卦图呢,它其实就是,你看到的阴阳鱼呢只有那个叉,有那个损(艮兑)益(巽震),就是那个巽震和那个艮兑四个挂。那么他最重要的就是看这四个卦,就是用损益两个卦来统领64卦,损益中又用益卦来统领损益两卦。为什么会这样子呢,我们认为易经中所有有的学问,最终都要追溯到哪?都要追溯到益这个位上来,那么益这个位是什么位呢?我们认为就是生位。即使不论你是什么样的状态,你让你的民族,你的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它就必须符合在这个生位上。如果不在这生位上,那么它的状态都是不对的。所以说就是这样的概念。然后后来这个模型怎么会讲出来?因为这个模型,应该是在 1987年吧,在安徽那边挖出来这样一个东西,如果不挖出来的话,永远不会不会跟你们讲谋家用的是什么,方略学家用的是什么。也就是说方略用的根本和你用那个不一样。如果大家有兴趣,就去搜查就可以知道那个玉八卦就是在安徽那边出土的。出土的那个玉八卦,它就是一个四方的,那么四方的就是将这个巽震和那个艮兑突出出来,然后天地在里面,天地是在里面的,因为作为方略学家来讲,它认为什么呀,你做的什么事情,天都是那个样子,它又不会变,地呢,它就是这么大,你有本事就多占点,没本事就少占点,对不对,那么最重要的不是在这儿,由这个东西都能看得到,都能看得到的的事情,那就先不要管它,因为如果比如两军之战,头顶的天都是一样的天,脚底下地都是一样的地。那么,分析来其实也没有多大的意思,多一说就把这些东西排开掉,那么大部分研究易经的话,他认为这就很难想象了,为什么?我们讲,我们本来是研究乾坤的,你这个学派突然把乾坤去掉了,把这个乾坤去掉了,研究世界最重要的事情,这个是很可怕的事情,一般是不会这样想。那么为什么对那个坎离水火不去研究呢?因为它也不是最核心的东西,为什么说它不是最核心的东西呢?追求这个益呢,生死之位,是追求它最原始生态的那个生死之位,不是后来那个生死之位。因为水和火,火那个原来是没有固态的火,到神农氏的时候才有火,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掌握这个火的。水只有地之水和天上云的水,这样对于刚开始的那些人群来讲,他对他的把握不大,就是说最刚还是很原始的很非常上古的的那种对生死的(理解),就是说越前面,我们中国人有个习惯,他一般都敬祖,他为什么敬祖呢?他是认为越是原始越早期的那个文明形态,它越接近真理。这就是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会这样想呢?我原来也觉得不一定对。因为大家都认为,这个东西知识越积累,越正确,对不对?知识越积累,厚今薄古,不会厚古薄今。不过我后来发现道理是什么呢。因为他有我们中国阴阳思维的人,他就很快就会想到这个道理。它不一定会对,它为什么不一定会对呢?这个人类社会,这天地万物,这个宇宙万物,这个人类社会,也就是说,但它积累的经验/积累智慧的时候,它同时也在积累社会的乱象.可以说当她在积累正确的时候也在积累错误。而它越是早期的文明,它是非常接近于自然,也就是人还没有对它进行破坏,其实文明的发展就是对自然的破坏。我们为什么有文明啊?就是有人去改变自然。你一旦改变自然这就是人类文明的产生。就是说,你越改变这个文明,你的文明越发展,这个自然状态它越远于真实真理。也就是说,文明越发展,然后对这个最本源的最本质的真理离得越远,越看不清楚。而那个时候连火都没有,就是想到地下去打井,想去吸那个泉水,都没有。它对文明的理解,主要是四个东西。那么,刮过来的风,天上打过来的雷。不能走的,要么是山,要么是泽。就是说这四样东西,决定他对生死的看法。就是说,我在这四样东西,风和雷,山和泽组成的自然条件中怎么活。我怎么去做怎么去走是最好的,怎么去做,怎么去走是不好的。那么, 他那个时候理解的道理,就越接近什么,越近于生死的选择,就是说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是越接近于生,而哪种做法接近于死。所以说,在这四样东西最能判人的行为,什么样的行为会往生位上走,什么样的行为会往死位上走,所说就是把这四个像,就是说把这四个东西做为方略学家的基本模型。就是你所看到的玉八卦,就是把这四个象放到外面。而里面呢,就是说天地,天地在他心中,天地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中。方略是根据这个生死的东西来运筹天下,所以他用到的八卦图和你看到的是不一样的。87年在安徽挖出了以后,那个八卦图,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图。那个八卦怎么会是那样的八卦图,我们所认为的八卦都是阴阳八卦。那个八卦,怎么会那样,把乾坤缩到里面。真正的八卦是画在中间,外面是方的,是四个象。为什么是这样子,这时方略学家他所给你表现的东西,他表现的东西和你看到的观点刚好相反。他追求是外方内圆,那么这样我们追求的评价,追求人的修为也好,我们讲中国人,外圆内方。作为经略学家也好,作为我们所说的人的修身也好,修成什么样的人,外圆内方。方略学家刚好相反,他是外方内圆。他就是通过这个生死之位来掌控天下。所以它的内是圆的。就是内要掌握天地,天地上的生死之位要掌握在心中,这也算是他的志向和抱负吧。因为他用的模型就是这样的。这是方略学家的最初的本来的模型。那么根据这个模型,然后就会演出一系列的方略阵图,那么这些阵图就是判断什么呢,判断天下大事。你比如说国家的国策,战略制定,哪样做是对的,有利于你民族的发展,哪样做不利于民族的发展。它是这样的一种学问。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称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被灭族的,唯一一个种群啊,一直延续到现在,变为在世界第一大族,原因在哪?原因在就是说,我们这个民族他什么时候都最懂这个生死之位。他们对这个天下会怎么样变,哪些东西他据有的,哪些位置是占有的,使这个民族往生处走的,哪些位置,哪些东西看是这样的,但是,有可能是个死胡同。看到生位,就站到生位上去,看到死位,他不往那边站。所以一个民族只要站在生位上,那么他就不会死的。因为我们民族有这样一种学问,就是为我们的民族出这样的一个主意,就是说怎么样让他们站在生位上,而不站在死位上,这是整个民族而言的。(陈胜整理)
蓝舍园:《方略学之易、经、传》音频最清晰完整版 十五到三十分钟文稿
而同样的道理,就是我们中国人具有“易”的精神 ,反映到了每个老百姓中的,即使他们大字不识的。中国人的生存能力一般比外族强,不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中国人都能找出出路,这是他的本能。就是这种本性和本能,别的族群几乎是学不会的,因为 一个民族的本性是从他的祖先那儿流传下来的;就是在什么样的情况都能找到生位,从这个生位上活下来。这一点,中国人在全世界种族中水平是最高的,我们作为一个民族,水平是最高的,然后作为个人,也是最高的。所以说,这也是其他族群对我们民族恐惧的原因。表面上看,他们不愿意说中国人有多强、多了不起,实质上在内心,他们永远存在恐惧。为什么?他就怕到他们衰弱了,..死了。为什么害怕呢?因为他们实在是找不出这个民族他会灭亡的理由,想不到这个民族会灭亡。这是我们给其他民族最大的震撼。一个民族他不会灭亡,当你挑战了之后,那一天他翻过了身回来收拾你,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大的能量?因为我们自始至终有寻生位的本能。老百姓这种本能是不能作为制定国策的东西的,因为整个民族和整个国家的生位和死位,那就相当的复杂,需要学问去研究。 在这个社会中,有些看似有利的东西,好像去发展它,去拥有它,对你这个民族很有利。实质不然,如果你去做了,就可能走进一条死路,把你这个民族推向死路;而有些看似不怎么好的东西,但是它恰恰是在生位上,在生位上的东西会不断壮大;有些看似强大的东西,但他在死位上,它就会让你这个民族削弱。而站在“益” 这个角度,它会让你,不断壮大。如果你站在“损”的角度,象下面的泽一样冲那个山,慢慢把它冲掉。我们从这看,我们兴汉运动,他起来的时候虽然很小,开始才几个人,但他性质不同在,每天都有各行各业的人加入。虽然有满清复辟、自由民主党都强大,强大得使人喘不过气来。就像一个人站在山脚下望着一座山,很压抑。这个山这么大,怎么把他搬走呢?我们遇到的困难就象大山一样。但是你会发现,满清的复辟也好,自由民主也好,每天他的人都在慢慢归向兴汉运动。跑到我们这的人不会往他那里跑,我们的族群在增加,而他们在减少,这就是生死之位。汉服运动,就点了华夏民族的生死之位。方略学家给你讲哪个是生位哪个是死位。跟Z.F讲,跟个人讲也好,兴汉运动就是将生位点出来了。你说现在再点一下天下,这个天下不用点了。这个天下兴汉,就是生位;不兴汉,就是死位。对民族来说,如果不兴汉,我们民族就要亡掉。对于Z.F来说也是这样,不兴汉,你的权利也将保不住,这是肯定的。现在方略学家要解决的是如何兴汉的问题。那就是制定战略、策略、和谋略。这就不再详谈了。
刚才讲的不是很系统,因为(现在)没法拿阵图给大家讲,我把方略模型给大家讲一下,要不是87年把玉八卦挖出来,方略模型我也不会讲的。但是它已经被挖出来了,不能再让别人瞎猜。这玉八卦是方略学家用的,华夏族自古以来的幕僚家族用的,当时挖出的都是玉器,都是测量天文的,历法的,没有贵族用的礼器,是做某件事所用的工具。那套东西就是方略学家用来推演生死之位和策略战略所用的东西。玉八卦是方略模型,但是我用的和他还有差别。挖出来了,还是讲一下为什么那八卦图会是那样子。讲一下我们这个民族有派学问,他时刻关注着天下万象的,什么样的地方是我们民族要走的生死位,根据生死之位来计算怎么去做能把我们民族发展壮大;怎么去把敌人干掉。根据敌人的变动,看敌人踩在生位还是踩在死位,不在死位上,我们怎么去采用策略把他引诱到死位上去;如果我们民族还在死位上,又以什么方式让他走到生位上去。方略学是这样的学问,这门学问解决的是我们民族不能亡掉,什么时候都要活下来。
接下来讲一下文明的三个形态,其他学派怎么看我们的书籍、我们的文典、我们的文化,他们有他们的看法。什么叫“易”, 什么叫“经”,什么叫“传”, 我有我自己的看法。《易》为群经之首,不能称之为经。《易》的起源就是要解决怎么做才能活得更好,是解决生死问题。而后,考察在火产生之前,燧人氏之前积累那些状态。火产生之后的状态(火产生之后才有文明,火是文明的象征)。有水了,文明就固定下来了。文明都是这个流域,那个流域产生的。就是说,有火(人工取火)产生文明,有水巩固文明。《易》说的就是文明产生之前,我们民族对宇宙的认识,和文明产生巩固之后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经》合起来,就是我们说的《易经》。所以说,《易》不能称为“经”,它是对宇宙的核心本质的认识,你认识那些东邪的时候文明还没有产生,它比文明还高,它是产生文明的密码,产生文明的钥匙。(空白整理)
蓝舍园:《方略学之易、经、传》音频最清晰完整版 三十到四十五分钟文稿
有了火以后,产生这些文明,有了火以后,各个族群如何来应对这些文明,因为火产生了以后,有的族群就强大了,有的族群就灭亡了,过去族群都是自然灭亡的,而人一旦掌握了文明以后,人之间的杀伐呀、攻战呀就开始了,很多族群就不再是自然灭亡了,而是人为而灭亡了,所以说在人类还没有找到火,没有进入文明的时候,他掌握了一个最高的生存智慧,就像是文明的钥匙,当他进入文明以后,有这把钥匙他就可以随时去解开这个世间所有文明的密码,他就可以进去,就可以看得懂所有创造的文明,因为只有看得懂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文明,然后你才可能和它相生相克,才能打败它,那么最重要的认识在哪儿,最重要的认识不是文明了以后的东西,因为文明了以后,这个世间的理论就越来越荒谬了,因为本来这个自然是被破坏了的,你像我们现在对宇宙真理的认识绝对没有我们的祖先强,我们的祖先看看云彩,就知道要不要下雨或者要不要怎么样,今年春天第一天他看一看就基本上知道这年下不下雨,大概会下多少雨,水会不会涨,为什么他能做到这一点,不是我们祖先他比我们现在更聪明,不是说他们比我们的智慧更高,甚至说他们的智商还没我们的高,但是他们为什么能把这些东西看得比我们准呢,原因其实很清楚:过去那个宇宙,它是没有被破坏的,是很简单的,你所看到的都是真理,在没有文明之前,你才能看得清你所得到的东西,只要你心,你看到的都是真理,因为它没被人破坏过。就像一个魔方一样,文明还没有产生之前,那个魔方还没有转动过,你看到的魔方是什么样子那个魔方就是什么样子,当人转得越多,就越难把它复原了,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文明的发展越来越让人找不到真理,因为越发展添加进去的东西越多,添加进去的东西越多,原来的道理就越难找。而在没发现火,没进入文明期,我们祖先比其他族群强的原因就是他们对非常原始、非常自然的世界进行了观察,进行了记录,也就是说他们比较有心,他们记录这个最初的、原生态的自然的奥妙,很接近于人找生找死找发展的理念,最最重要的大道理就在这里面。就像我们开汽车一样,如果汽车没有加很多东西,它就很简单,下面四个抡子,上面有位子、方向盘,而当汽车加了很多很多东西那么你学汽车就要学习很多很多东西,就会让你找前面的原理的时候就费了劲,因为你不把非原理的东西排除掉你是找不到真理的,同样的道理,后来文明发展以后,就有很多人为的因素,人的道理加进去了以后,人就彻底迷惑了,就像现在我们看宇宙就找不到什么真理了,我们所看到的所有的书籍几乎对年轻人就是一种误导,人误导人,而原来那个世界没有被破坏过,对那样的本源知识的认识我认为就称为 “易”。我们中国“易”的思想,它不光能打开我们中国文化的奥妙,其他的文明也都可以解读,也就是只要是火产生了以后所产生的文明,我们的“易”都能把它解释掉,原因就是它拿住了进入那个文明的钥匙,这个也得感谢我们祖先那时候比较有心,他们对原始的素材进行了积累,这个就是我所称为的“易”。那么什么是 “经”呢,当一个个的族群进入文明以后,他的行为方式也好、精神方式也好,不论什么样的方式也好,他这个族群认为这个东西最最重要,他们都认可,这个东西就称为他们的经,当然我们有我们的经,别人也有自己的经,比如伊. 斯. 兰教有自己的《古兰经》、西方人有自己的《圣经》,在族群的面前这个“经”都是一样的,但是这个“经”哪个高哪个低,这就要放在时代中去竞争,你用文明方式把它战胜了那么它就是低的,反之你就是低的,不是通过辩论方式来解决的,但是它的地位都是“经”,我们来讲,我们中国的《春秋》啊、《尚书》啊是 “经”,难道人家西方的基督教不是“经”啊?你说那基督教是编的,佛教是编的、瞎吹的,它编的也好,瞎吹的也好,这个你不要去讨论。经的地位,何谓“经” 呢,就是进入文明以后这个族群就疯狂的崇拜它,用他的文化去解释他的行为、他的思想,到最后都不能批判它、推倒它。比如说我们的《尚书》,我们谁敢去批判它呀,当然有怀疑可以去做学问,西方人也有怀疑《圣经》、《古兰经》、佛经的呀,但这个都挑战不了它的权威性。而我们到周朝以后又发生了一次文明的大变革,大变革以后有像孔子那样述而不作的,变成我们的民族经了,有的人就不服气,你学派不服气这个没有关系的,作为一个东西它是不是这个民族的“经”,就是在文明产生以后,这个族群是否认为它权威,它的Z.F不采用它就没法和人民沟通,人民不采用它,就几乎没法在社会上发展,至于说你做学问的人你认可不认可,那不是判断它是不是经的要害。对于文明的原则进行释读的,然后被他这个民族认可的,那就是“经”。对他民族的文明的原则述了以后,他又去作了,或者说也不完全述,有述有作,或者说他就根据自己的文明去做件东西,我都称为“传”,所以说“易”、“经”、“传”就是三种状态。“易”是进入文明的钥匙, “易”是最本源的道理,并不是文明产生以后的东西,它的最核心的元素在文明产生之前就有了,“易”是打开文明的钥匙。“经”是一个族群对文明的基本认识,像我们的《尚书》就是我们民族对文明的基本认识,我们就认为它是对的。西方人就认为基督教这个就对,一个民族认为哪个东西对,是不用讨论的,这个是没法讨论的,他就认为对,就这么简单。一个族群对文明原则的基本认识就称为“经”,然后根据这些文明的原则,他们进行不同的形态、不同时期的解释,因为那个原则不可能应付所有现实的,对于不同现实的认识必须对“经”重新作出解释,对文明的原则作出解释的就称为“传”。我有这样的观点,我认为我们读的经,先不说读的经对不对,四书六经,一般说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六经”这个提法对不对?“十三经”这个提法肯定不对,儒家的“十三经”是可以的,但是作为民族的“十三经”那是不对的,因为我是儒家我要这样讲,“四书六经”这个提法对不对?我认为“六经”的提法就不对,为什么呢,“易”根本就比“经”高,比如说“八卦”就比《尚书》、《诗经》要高的,怎么能把他们放一块儿呢?对不对?(春后眠起整理)
蓝舍园:《方略学之易、经、传》音频最清晰完整版 四十五到六十分钟文稿
经的东西,是一个民族对一个原则的看法,它可以对这个民族对这个国家形成大一统。这就是经的作用。如果说你采用那些?而作的那些传呢,你比如说法家呢道家呢墨家呢这些所有的,这些传的,它不那样写。它都不能作为一个民族整体认可的一个东西。大家不好在这上面交流。所以它不足以成为一个大一统的文明,现在,因为,后来对不对,它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它是两个文明不同的状态,你怎么都能给它放在这个经里呢?对不对?肯定不能放在一块,所以说,四书六经,这个易经不应该放在里面。四书,诗经,尚书,礼记,春秋,这个不能放在里面,就是说这个易不能放在六经里面,这是我的观点,我认为这个易就是易,经就是经,把易和经分开,因为易反映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本性,而经呢,反映的是我们民族的文明的方式,和我们的精神,而易是我们的本性,我们整个中国人都有这个本性,拥有这个本性以后,我们以后做事的方法,还有做事的精神,我认为应该把易从六经中抽出来。
还有六经中有个乐经,他们说这个乐经流失了,我要对这个作出解释我认为乐经不是流失了,而乐经就应该是这样,就应该是,乐经你就找不到,你就找不到它的资料,没有资料它才叫乐经,它才叫乐。如果说有这个乐了,那就不对,我认为这个乐经它就应该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理想,还有它的志气。因为它的理想和志气,不同时代,它的目标都是不一样的,就是说,我们不可能将我们原来祖先在不同时代里,他们的理想,他们的目标,当做我们今天的目标,是不是,因为每个时代它要完成的任务不一样,对不对,如果说它把那些乐经留下来以后,那就等于什么,那就等于历史了,我们本身有历史的记载啊。那再搞个重复的出来干嘛?没有这必要,所以我认为,祖先这个乐经应该是祖先把一种理想,把一个目标,作为崇尚的东西,留给我们,留给我们去做。所以说,当别人问孟子的时候,士最重要的是什么?士要干什么,是要养浩然之气,所以说我认为乐这本经,自古都一直流传,那就是我们民族的志气,我们民族的理想和志气,所以说,一个民族它有易啊,还有诗,书,礼,春秋。就是说原来的六经它应该分为一易五经,把它原来加入里面的《易》那个经抽掉,把这个《乐》加进去。没有的,它强加在里面,易其实它不应该在里面,把它抽出来就好了,这就是我个对易经传的一种看法。
所以当我们看这种问题的时候,我是这样想的,我们这个民族既然是找到了解决文明的钥匙,我们拥有文明的钥匙,那就代表什么,那就代表我们这个民族在智慧上,它的本性能够把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东西看得懂,所有文明看得懂,能和它相生相克,这是我们的本性,这是没有问题的,所以这点,从易得道理,就是我们民族掌握易得道理,所有的王也好,所有的士也好,所有的民也好,所有的华夏人都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个天下,没有我们中国搞不懂的事情,没有我们中国人找不到的出路,就是说中国不应该丧失它的信心,为什么,因为我们有世界上所有文明没有的易得智慧。就是在文明产生之前,世界的原始密码掌握在我们中国人手中,这一点是决定这个文明高度的最核心的要害。就是说你跟人家论辩,你比人家佛经更高,你跟人家基督教更高,那么基督教论证又比我们高,这个其实它都不是一个民族的高度,因为一个民族它不会认为你这个民族的东西更高的,你跟他怎么辩论,他都不会认为你比他的高的。就像你拿个基督教你征服不了阿拉伯人。你征服不了那个手捧《古兰经》的,手捧《古兰经》的你征服不了手捧《诗经》的,手捧着四书的人,对不对,这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文明对文明的辐射,它不是靠的经,它靠的是易。那谁手中有易,中国人手中有易,中国人智慧里有易,而其他文明智慧里没这易,谁从文明的高度,能够统领世界。那我想这个东西很清楚。谁能不懂呢,就是说每个中国人要有这个信念。那么你知道这个经是什么,就是一个民族它对文明的看法,它对原则的看法,要知道,那些经是对我们对这个文明形态的看法,它没有什么,你要清楚,它里面往往是不能有多大的作用,就它的实战效果,实战的东西基本上是没有的。它顶多是把它变成一种文教的方式,去干嘛,文教的方式就是去软化对手。让对手成为我们的附属文明,从文明上成为我们的附属文明,然后再从它的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臣服于我们,让它成为我们的附属国。同样道理,西方它的基督教也好,它的古兰经也好,包括佛经也一样,它起到的作用和我们的经都是一样,不存在高与低的问题。经这个问题,就像是一个民族对它的文明的母体的认可,也就像一个小孩一样,他对他母亲那样,那每个小孩子都认为他的母亲最亲,他母亲最漂亮。这个里面没有可比性的。所以要知道,文明它是干啥的?就是说经是干啥的?它们是作为一个民族对文明原则的看法。它起的是对一个族群的大一统的作用。你只有这个族群对这个文明有一个原则性的看法,并且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了以后,这个文明才能够共同交流起来。能够共同交流起来就是能够共同统一起来。但是它的缺陷是什么?缺陷是这个经本身是没有多大的其它实战的作用。它又不能帮助你打仗。它也不不能帮你去运作经济,它不能帮你去开公司。它这事都帮你干不了,对不对。它不能帮你去偷东西,这东西吧,只要实战的东西经都提供不了,各个民族都是如此,不光是我们这个民族,各个民族都是如此,所以说你要根据有实战性的东西,一个民族不但拥有一个对文明的共同原则,还要应对不同文明的挑战,那就是实战的东西,那么它就必须对他的文明原则作出它的解释。你比如说春秋战国的时候,孔子述而不作,所以儒家搞的一套对各个诸侯国就没多大作用,它没有多少实战的作用,它就是述而不作,述而不作就是我们的经。它没有什么实战的东西。所以说,各个诸侯国都不用。汉武帝为什么用他,后来各个朝代都在用它,原因很简单,经是一个民族原则性的看法,拿它可以帮助一个国家民族形成大一统,这就是经的作用。如果你采用那些述而有作的传,法家、道家、墨家这些传,都不能做民族整体认可的东西,不能再上面交流。
后来各个朝代儒家把它的经呢推得太多了,特别是科举考试。就是说整个儒家学派在整个政治空间的无限扩大,包括经济上无限扩大,任何空间的无限扩大。它挤占了太多太多其他学派的利益,所以基本上没有学派都很恨它,基本上说没人帮它。但你要知道,你恨它,你也取代不了它。为什么,你这个学派越有能力,越有实战性,越好用。它就越不能作为民族的经。那个谋士,换个角度讲,谋士就是很具有实战性的,一个谋士都不有实战性,那他做那学问干嘛?对不对。谋士做的那个学问那是,说白了他要10天用的不能超过11天用,也不能九天半用,那得到十天才得用,他给你做的学问是在这二十年用的,那就在这二十年里用。超过了这二十年,就不能用,他给你做的是这场战争里的,你就不能放在另一场战争里去用。它的实战性,实用性最高。所以说你见哪一个幕僚会把自己的学问推成显学呢,让大家都接受它?(肯陶洛斯拉整理)
蓝舍园:《方略学之易、经、传》音频最清晰完整版 六十到七十五分钟文稿
因为我一讲到我自己的学问的时候,说话的时候不是很流利。为什么?我在想下面我得如何去组. 织这个语言。为什么我要去组. 织我的那些语言呢?因为我的那些术语,讲出来,你都没看过,你也没听到过。对不对?这就没法与你沟通。这些学说有很强实战性的东西,它必须依托于这个经,必须依托于这个平台。它就像微软一样,微软就是一个操作平台。那么基于它的软件呢,就像传一样,就像经,传的关系。类比一下就是这个概念。但是为什么那些软件公司都很恨微软呢,微软什么软件都生产,画图软件也生产,3DMAX的软件也生产,所有的软件它都生产。那么在它这个平台上操作的软件公司就吃不消了。整天就恨着它,想着不如把微软干掉。那么现在儒家的处境就是这样子。有人说为啥恨它,是因为儒家当了很多的汉奸。这个有失公允。为什么有失公允?就是我们亡国了以后,我们都是亡民了,我们都是被殖民的人了,那么学派也是同样的道理。难道其他家学派都没去做汉奸了吗?大家的身份都是一样的,不要说的话很难听,是儒家的就去做汉奸,不是儒家的就不去做汉奸。你想想也不是这回事。这个原因就在于儒家挤占了它太多的利益。这也是我们亡国的原因。因为儒家成为经了以后,大举挤压人家那些实战学问的生存空间,把人家的空间全部挤压完了。挤压完了以后,儒家把这些东西放到自己手里,但它做不了,打仗它也做不了,出谋划策的事它也做不了,啥它也做不了,最后,这个国家一旦出现问题了,它就应付不了。就像在大明的时候,大明对于满清那班子人,北方的那些胡虏,怎么对付他们?那些是对于儒家来说并不理解的东西,我就有个“修文德以来之”。当时我祖先也和他们辩论。当时,胡虏来了,我们孔子讲了“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你说这人傻不傻?你说这帮子科举上来的儒生傻不傻?他所谓的远就是空间的远,北方荒漠那就叫远。那些人来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安抚他呀?是吧,既来之则安之嘛,所以修文德。他们就没有搞清楚文德是什么。因为作为幕僚呀,作为方略学家呀他很清楚,这个远是什么呀。对不对?你比如说你父亲跑到美国去了,他能是你的敌人吗?他跑的再远,他才叫远人,他还是你的父亲。那么小偷,跑到你们家了,离你近,那么他能是你的亲人吗?他跑得离你越近,你的危险越大。因为判断这些东西,不是靠儒家讲的那些经去判断的,判断儒家的经是根据方略学家的生死之位判断的。也就是说,怎么样做,我们这个民族才是生的。你(应该)把这个远人解释成远离自己的自己人,对不对,这样我们民族会生。你把那个夷狄,不管多远多近都解释成夷狄,威胁,我们这个民族才能避免亡,避免灭亡。这是根据方略学家的生死位来看的,针对这些,我根本不需要看你儒家的任何一本书,你的书我从来就不需要看。但是,你那个真意我能给你找到。为什么我能给你找到呀?我就推演推演你这个经的解释符不符合生位。如果你符合生位你就对了,如果你符合死位你就错了。为什么我可以这样断定呢?因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孔子之所以为孔子,他是述而不作的。我们祖先在这个生死之位上,这么简单的东西,是不会犯错误的。你记住。这个不是最简单,而是最核心的东西呢,他写经啊,不会出现问题的。就像我现在讲学,一晚上讲了一两个小时,整出来的字都几万字。我们祖先几百年几千年才总结出那几句话,你想想,他可能不可能会出错。“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就这短短的几个字,你想想,它浓缩了我们民族多少的历史,它怎么可能会出错呢?就是我们祖先过去的所有的学问跟我们现在出书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有个观点马上就把它出出来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所有的文献典籍是这样的:他对这个事物的看法,这一代人对这个事物的看法,不论是多高明都是不写出来的,不会写出来的。因为他写出来了,假如是错误的,怎么办?那不就贻害子孙了吗?他要传,传给自己的儿子,或是自己的学生。这就是他的志向。他有对这个事件的看法,他不轻易的写出来,说,这个就是定案,除非他述而不作。他会传给自己的儿子,传给自己的学生。所以我们中国人教育自己的儿子,有“父死三年不改其志”。(玑衡轩主人整理)
也就是说,他父亲交给他的东西他还是记得很劳的,为什么呢,比如说上代人做学问,当他做到他认为理论上绝对没问题,在实践上实验一下也觉得没有问题,但他仍不把他作为结论,写成书什么的流传下来,而是还要告诉自己的孩子还要再去实验一遍。他的儿子还要再让自己的儿子在实验一遍,至少要试验三遍,也就是说,他要实验三个不同层次的周期,因为我们中国人讲“王道通三”(??音似我也不知具体应该是什么)就是试验了三个不同的周期表的时候,他才可以留于世。你像我们春秋以前的学问都是这样做的,我们祖先的学问都是通过几代人通过不同的检验证明是没有错的,然后再流传给后人。这是我们中国人做学问的(方式),你像现在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好了,现在中国人都吃不上饭,你发展经济大家就都拍拍手叫好,但难道光发展经济就是正确么,实践怎么能检验?你这种实践只是在这种状态下的实践,而不是在其他状态的实践,比如说战争状态,你实践了么?那你这个理论到底对不对?就经过这一次的实践这个会正确么?所以说我们的祖先做学问才要这样做的。因此,我们从来不怀疑自己的祖先,在做学问方面永远不要怀疑自己的祖先。基本上汉以前、科举没有产生以前的文献祖先所说的基本上都是正确的。他们所有的对经的注解也好,对我们文明形式的论述也好,至少是在他们本学派、本家族内至少经过三代人的实践的。至少经过三代人的实践它才流于世的。因此,你对汉以前的学问怎么去看呢,你推推如果这种解释不利于我们汉人,那么这种解释就一定是错的,为什么说他一定错,因为在汉以前我们这种治学严谨的态度他不可能把那种学问流传给我们子孙,那种会让我们民族死亡的、吃亏的学问,他是不会留给我们的,那些都在他们的实践中被淘汰掉了。不会流传给我们后人,不像我们现代人,因为这个真理是越往后越难讲,越往后人越傻瓜,它的乱象越多,为什么要讲信我们的祖先呢,因为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实践中将那些坏的东西全部排除掉了,而你看现在的书,他只要能赚到钱,他就出,至于他自己写的东西到底对不对,他都是不管的,这就是我们现在的观点。其实我讲这些东西,就是用我这些方略学的观点去看待,当你学习我们华夏文明的时候,你要知道他的钥匙在哪里,他的钥匙就是我们的易,就是那个我们民族在找他的生死之位的时候最本源的知识,这个知识是我们华夏人的本性。然后在文明产生了以后,我们对文明的总结,我们对文明的整体看法那个就是我们的经。但你要知道这个经是没有多大用的,这个经是干什么的,经是让你尊的,是让你尊敬的,那么对于文明原则在不同时期的、实战型的注解都可以称为传。我认为百家都可以称为传。孔子的孔学可以称为经,其他的百家都可以称为传,也就是说它的实用性、实战性都要比儒家多得多。因为儒家不谈这个东西,无所谓谁高谁低,就是说你在学我们的文明的时候你要知道他是层次不同,他是两者之间根本没有可比之性,易和经也没有可比之性。就是你家的钥匙和你家的大门并没有什么可比之性,你家的钥匙和你保险柜里面的钱是没有什么可比之性的。儒家的经和百家的学说也是没什么可比之性,它的功能根本就不一样没有什么可比之性。所以有利于我们兴汉的,把我们祖先的学问给理清了,别整天吵来吵去打来打去,别总是儒家什么都能做,其实这是不丢人的,儒家根本就不能做事,儒家就是揆文教的,兴礼的,仗不是他打的,国家的权柄也不是他掌的,孔子就是兴礼的,这不丢人,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儒生不承认这一点,它的归宿就在这里,儒家就是做这些事情的,为什么不承认呢。(壁水斋主人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