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盛阳衰:爸爸的“地位”是否在不断下降?
2010-01-25 18:53 来源: 新民晚报
![]()
莱顿-亨利(右)与约翰·菲利普斯都是家中的“专职奶爸”
![]()
马修斯(图左)通过“倾诉会”渐渐摆脱心理障碍
![]()
保罗·安德鲁组织失业父亲的“倾诉会”
![]()
西蒙·波伏娃 |
现代社会,“阴盛阳衰”似乎是一个全球化现象。男性越来越多地展现“弱势”:成绩不如女生,失业率更高,更容易吸毒、酗酒、犯罪或有反社会行为……在很多领域,似乎正在取代女性成为“第二性”。
不过,也有人说,这未必是一种社会退步。从某种角度而言,也许现在的男人正在回归“男性的本质”,一场“安静革命”悄然兴起。
男人地位“沦陷”
马克·佩恩在著作《小趋势》中说:“诚然,现在的领导人大多还是男性,但男人的未来潜藏着严重问题。”
比如,在学校,男生功课常没有女生好,上大学比例没有女生高。去年英国大学毕业生中,女生有17.2925万人,男生只有14.1643万人。同时,社会所重视的技能也越来越“女性化”,如沟通表达、电脑操作等。
从石器时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动荡而危险的时代更适合男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喜欢冒险、注意力不集中、以自我为中心等。但在信息时代,这些特质成为他们好好工作的障碍。
智库德莫斯研究学者朱莉娅·马戈在一份名为《迷惘的男孩》的报告中说,英国普通教育证书考试中,男生的达标率比女生低10%。许多人认为,这源于目前的课程设置更适合女生,而且教师职业越来越“女性化”。
女性权力提升
相比之下,女性的社会地位越来越凸显。英国去年新晋律师的人数中,女性占60%;10年前,英国有6.4737万名女医生、13.2577万名男医生,如今,女医生人数已大幅上升至9.4782万人,而男医生只是略有增加,为13.6876万人。即便是男性占绝对多数的投资银行业,女性从业人员也在以30%的速度增长。
女性权力提升是一个全球现象。在美国,女性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主力;过去两年里,80%失业者为男性;制造业和建筑业等蓝领职业面临困境,而教育、卫生等女性占优势的白领职业,就业形势相对稳定,甚至出现需求增长。
在政策层面,过去几年里,政府为实现“公平社会”,更关注女性权益问题,如少女怀孕、就业性别平衡等。然而,这些政策有时矫枉过正,“现在真正面临残酷现实的其实是男人,”马戈说,“当女人勇往直前时,男人感到自己被遗弃了,难以适应新的角色。经济衰退对男性打击更大。”
“专职奶爸”兴起
伦敦动物园的草坪上,每天都聚集着一群“专职奶爸”。过去10年里,英国的“专职奶爸”人数翻了一番,达到20万。
“随着信贷紧缩,我的就业机会几乎为零,”37岁的杰里米·莱顿-亨利说,“花钱请人照看孩子很贵,所以我承担起这一工作。”
莱顿有3个朋友也加入这一行列。其中一人刚获得律师职业资格,却选择在家看孩子,因为他的妻子年薪高达80万英镑。另两人曾是房地产经纪人,因为金融危机而失业。
莱顿-亨利说:“我至今仍认为,男人不应当做‘专职奶爸’,但与以前相比,越来越多人开始接受这一现实,我觉得我们是‘开路先锋’。”
36岁的约翰·菲利普斯是一名大学老师,他一周工作两天,剩余时间照看两个女儿——3岁的凯蒂和1岁半的夏洛特。妻子是一名全职理财顾问,正在孕育第3个孩子。
“我的收入无法跟妻子比,所以由我照看孩子。”菲利普斯说,“妻子和我组成一个团队,彼此平等。她尊重我做出的贡献。”
至于社会上如何看待这一群体,莱顿-亨利说:“那些整天坐办公室的人非常嫉妒我们,他们辛辛苦苦挣钱,而我们终日逗孩子玩耍。我很心疼妻子,她很忙,但她热爱自己的工作。我很支持她,为她做饭,帮她按摩。”最看不上这一群体的大概是老人。菲利普斯说,他那70岁的岳父对此很不理解,说:“你还是个男人吗?你是在扮演一个好妻子的角色。”
弥补“男性缺失”
也许莱顿-亨利和菲利普斯是幸运的,他们可以权当是“职场休息”,做一个好爸爸,但对于那些正处于青春期的少年,男性角色衰退的文化潮流则显示出灰暗的一面。
研究显示,6岁左右的男孩会缠着父亲、继父或者身边任何一个成熟男性,希望从他们身上学习“如何成为男人”。然而,由于小学男教师匮乏、单身母亲增多,许多男孩没有榜样可效仿。在“男性缺失”环境中成长的男孩,时常感觉自己被抛弃。为了捍卫自己,他们转而向弱者示强。
英国北曼彻斯特男子中学校长巴利·菲什威克认为,男孩之所以不如女生出色,现行教育体制难辞其咎。“我曾在男女同校的中学教书30载,以我的经验,学校的课程安排比较偏向于女生,她们在沟通和感性方面更具优势。学生在十三四岁时就不得不作出选择,这些选择很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而女生发育较早。显然更擅长做这些。”
北曼彻斯特男子中学里的学生大多是问题少年,来自单亲家庭,要么有一个充满暴力倾向的父亲,要么有一个贫穷潦倒的失业母亲。但菲什威克对改变学生的现状持有信心。他的办法是:让孩子看到希望,相信自己可以有美好的未来。
菲什威克启动了一个雄心勃勃的音乐教育计划,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学习一种乐器。学生可以免费领演出票,学校派校车接送学生去市中心看演出。很多学生是第一次远离狭窄且充满愁苦的生活圈子,接触另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
“这些措施产生了明显作用。”菲什威克说。不少孩子表示,他们是进了这所学校后,才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个值得尊敬的男性榜样。
父亲需要倾诉
保罗·安德鲁是英国威尔士拉内利一个名为“为了孩子”的慈善组织负责人,他每周组织一次“倾诉会”,参加者都是失业在家的父亲。他们各有各的问题。
“倾诉会”上,这些看起来很“失败”的父亲们交流近期的生活、和孩子们的聊天、自己的烦恼等等,相互鼓励。其中一位父亲马修斯说他为了给这个慈善组织筹款,刚刚参加了一次跳伞活动。“我一直恐高,从未坐过飞机,但我这次成功了。”
大家都为马修斯感到骄傲。一年前,他刚开始参加“倾诉会”时,总是躲在角落里,从不发言。如今,他有了很大进步,他按安德鲁的建议,试着写下自己的感受,“那些黑暗的日子已渐渐远去”。
回归“温柔本质”
通过“倾诉会”,这些“潦倒”的男人们重新理解了“父亲”的定义,一个名叫杰森的男子说:“我们原本应该从父亲那儿学到的东西,最终在这个组织里获得。父亲应当是保护者,同时也应该是温柔的”。
他们不再为自己的“失败”而沮丧,反而从中领悟到男人“最优秀的品质”:保护孩子,保护妻子,给家人关爱和温暖。“父亲”的角色,不再只是挣多少钱,还有他在抚养下一代时的付出。
这些品质其实并不新鲜,只是在我们的社会里,男性的“温柔”与“和善”被暴力与大男子主义所遮掩。让这些品质展现出来,并且得到尊重,应当是一种社会进步,而不是退步。
当今社会的变化正在树立一个全新的“男性典范”,一场“安静革命”正在兴起。在这场革命中,男人不妨重新定位自己的家庭角色,对妻子,对孩子。
相关链接 女权运动创始人之一 波伏娃和《第二性》
西蒙·波伏娃是20世纪法国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之一,具有作家,哲学家、散文家、戏剧家等多重身份,是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波伏娃21岁时和存在主义哲学家保罗·萨特结识,彼此相爱,终身相守,却始终未婚。
在这段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关系中,波伏娃与萨特订立了一份《爱情契约》,确立了一种甚于友人、又非夫妻的新型两性关系,给予对方充分自由,各有外遇,而且互不保密,保持着完全的独立性。
他们住在不同的地方,但每天都见面,共同工作或是边喝威士忌边交换意见,而且常常一起外出旅行。
波伏娃的代表作《第二性》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
波伏娃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
《第二性》堪称一部俯瞰整个女性世界的百科全书,揭开了妇女文化运动向历史久远的性别歧视开战的序幕。
一个世纪前,女权运动的兴起,目的不是让女人变成男人,而是为了拥有平等的权利:女人有权获得与男人同等的工作机会,男人有义务分担她们的家务。在人性面前,男女平等。
而在如今这个日益商品化、自动化的时代,女性似乎拥有更多选择:如果她们愿意成为职业女性,许多公司会虚位以待;如果她们选择做兼职,或者根本不工作,也无可厚非。女权主义运动赋予了她们选择权,而在今天这个社会,女性似乎掌握了主动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