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WINGO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岁愚童齐,论语慢慢读

[复制链接]
601#
发表于 2011-4-14 20:10: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00 WINGOO 的帖子

真好啊,我家纠错也差不多是这样。
尽量避免她再背一次错的,减少她错误练习的机会,只读背正确的。呵呵。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fxr7211 + 2 + 2 我家也是这样纠错的!
WINGOO + 2 + 2 我们纠错纠来纠去还是错,前几天集中纠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2#
发表于 2011-4-14 22:19:23 | 只看该作者
文章主题: 读经需正音吗?

Streeflower:

    在教小孩(一个小一,一个中班)需要提醒他卷舌音与不卷舌音吗?为什么?

交代一下背景:我们两个小孩已在读经全日班上了两年的课,现在在家自学。外子带读时会特别注意ㄓㄔㄕㄖ这些卷舌音,不仅在经本上加以标记也常常加以纠正。我有些不以为然,但他认为要读就要读得正确,况且只要刚开始辛苦一下,以后就不需再矫正其发音了。因为意见发生歧异特别征求各位读经前辈的看法,希望季谦大人一定要拨冗响应喔!



季谦:

    凡做事,有本有末,本为主,末为辅。人生处处能本末兼赅最好,但往往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则舍鱼而取熊掌,乃为聪明之选。不要舍了熊掌而取鱼,更不要既不可兼得,就完全放弃。

语文教育,语文兼备,最好。但不一定能兼备时,本应以文为主,以语为辅。但目前,全世界——当然我国也必然是——是以语为主,而明显忽略了文。本末倒置,此所以语文低落之主因也。

现在,提倡孩子读经,正是以文为主的教育。至于读音正确如何,是次要的。这不是说一个人可以随便乱发音,而是说,一个孩子从自然的学习中,发音再差也差不到那里去。

不过,如果环境许可,有人可以帮孩子正音,那当然以正音完美了。

只是,要随时知道,求正音是附带的要求,不把它当主题就好了。亦即:不要到:「发音不正是罪过」,或「你发音不正,就不让你读经」的地步就是了。

    英文读经的教学,也应如此看。

我们当前学校体制的英文教育,认为英语发音很重要,总是要求发得很正确,有钱的学校,必要以「外籍老师」为号召,其实是局限在「只注重发音」的框框里。结果,乡下的孩子,好像就该注定学不好英语了,而所谓「美语学校」出来的学生,他的英文程度又有多高?纵使能讲一口漂亮的「英语」,外国人也不会因此就看得起他。这叫舍本逐末。

所以,学问为要,技巧次之。读经为要,发音次之。

评分

参与人数 6威望 +12 金币 +12 收起 理由
春花 + 2 + 2 正在找这个,转走。
子云008 + 2 + 2 转走,学习了。
slowdays + 2 + 2 真好,学习了!
WINGOO + 2 + 2 同感同感,子仁妈妈您真好!
shopping66200 + 2 + 2 太有道理了,多谢分享。
端妈 + 2 + 2 谢谢子仁妈了,您真是太好了,马上就为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3#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12:38:39 | 只看该作者

坚持

我说我坚持不了,果然。
昨天就拍了300个球;
其他都是走路代替了,

这几天中午带着齐暴走,
去公园,美术馆,书城……
(大概来回2小时;大部分时间在走)
顺便找机会跳几下,
我觉得是暴走,因为他走的少;
这几天又热,他一头大汗
回来路上跟我念叨,妈妈我累了


真不敢累到他
感觉走路运动量也不小;
-----------------------------------

自己指读,哇,真是够慢
论语慢到感觉像在读孟子呐
我迷糊。。。

啥原因啊?好歹论了上百遍了,
自己指一下就会变成这么慢啊?

听春花前辈的,先这么读下去;
下周再看情况调整吧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6 金币 +6 收起 理由
fanguoyun + 2 + 2 顺前一段时间《论语》也是超慢,也许也 ...
slowdays + 2 + 2 我想齐可能是在一个个地认字,所以速度 ...
端妈 + 2 + 2 咋个慢法?是不是齐真的是看着字在一个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4#
 楼主| 发表于 2011-4-16 06:23:15 | 只看该作者

转。。。私塾背书法

多谢M版,动爸分享
齐现在是在背年书

------------------------------------------------------------------------------------------------------------
钟先生还提到怎样教小孩子背书,有“背带书”、“背理书”、“背年书”、“挑书”之说。
钟先生说小孩子刚开始读这些书时,普通资质的,每天背两三行就可以了,若是聪明一些的或者年纪再大一些的,可以酌量增加。第二天要求背诵头天学过的内容,如果背不出来就让他接着读。每天都要检查前些天所学内容的背诵情况,这叫“背带书”;

以前背过的整本书,也要随时抽背,这叫“背理书”;
一年终了,要让小朋友将一年所学过的,通背一遍,这叫“背年书”,如果背不出来,就要重读,直到准确无误地背出来为止。

对于已经背过的书,还要时不时抽取其中的一句,让小朋友背上下文,这叫“挑书”。

钟先生说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孩子把书背得滚瓜烂熟。等小朋友把基本的书背过了,然后才可以给他们讲解,这叫“开讲”。老师给学生讲过的书,第二天要求学生“回讲”。如此循序渐进,方能成功。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端妈 + 2 + 2 学习了,不过我听到个“背”字就怕怕的。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5#
 楼主| 发表于 2011-4-16 06:38:14 | 只看该作者

转。。。。。。。。。孔子的三个接班人

(上)颜回:孔子内定的接班人

      

当一个大宗师的思想体系过于丰富的时候,从他的衣钵传人来接近他,或许是一个好办法。对于大圣先师孔子来说,尤是如此。

翻过《论语》的人都知道孔子指定的衣钵传人是颜回。孔子什么都好,就是不肯轻易赞美人,尤其是比他年纪小的人。只对颜回例外。除非孔子不开口,开口就说颜回的好话。师徒俩感情好着呢。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期间,路过匡地,遇到了危险。匡人对孔子发难,好险没要了孔子的命。逃难过程中,有些弟子和老师走散了,其中就有颜回。颜回好不容易赶了上来,和老师会合。孔子见到颜回,激动得老泪纵横,用颤抖的声音说:“我还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呢!”颜回赶紧双膝跪倒,流着泪和孔子说:“先生您还在,我颜回怎么敢死在前头?”

问世间情为何物?师徒情深,莫过于此罢。

可是颜回最终还是死在了老师的前头。对孔子一生打击最大的事,莫过于颜回之死。亲生儿子孔鲤死了,孔子也不曾这样悲恸。得知颜回死讯,孔子放声痛哭,说:“贼老天啊!你这是要我的命啊。”众弟子劝孔子节哀,孔子说:“我不为颜回伤心,还为谁伤心呢?”

我们说颜回是孔子的寄托,并不为过。

孔子为何如此钟情颜回呢?

因为孔子认定颜回可以传他的衣钵大道。

一部《论语》,随处可见孔子对颜回的赞美。颜回向孔子请益、孔子向颜回传道的内容,却并未见有多少记载。因此,这方面的内容也尤其珍贵,传递着孔门的真精神。

《颜渊》篇首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绝不是普通师生之间的一场寻常对话,而是大圣先师在给他的接班人开小灶,传衣钵。

灵山法会,佛祖拈花,迦叶一笑,彼此会心,佛法真传遂得印证。

儒家质实,不尚空灵。少掌门颜回向大宗师孔子问到了儒家的根本:什么是仁?孔子郑重回答: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孔门精神,舍此八字,夫复何求?

“克己复礼”的“礼”字,是孔子从周公那里继承来的。《论语·述而》篇记得很清楚:孔老夫子弥留之际,很有感慨地说:“我真是老得不行了,我已经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孔夫子之所以对周公魂牵梦萦,乃是因为周公制礼作乐的缘故。

周武王在灭商之后不久便死了,由年幼的周成王继位,周公便是成王的辅政大臣,是实际上的摄政王。周朝初年,有许多的社会矛盾需要解决。周公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具体的措施便是制礼作乐。用一套礼乐制度来规范社会各阶层的权利和义务。因为有了一套系统而又切实可行的规范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西周初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成康盛世 (周成王和周康王统治时期)。

随着历史的发展,周代社会越来越不“和谐”。孔子生活的年代——春秋后期,是个乱世。兼并战争,此起彼伏。臣弑君、子弑父的事情,屡见不鲜。在孔子看来,之所以发生这些事情,是因为人们克制不住自己的贪欲,做臣子的觊觎君父的权位,先是僭越,后来逐渐发展成篡弑了。

孔子是有学问的人,懂历史,知道历史上有周公制礼、有成康盛世,不能不发怀古之忧思。于是他对当下的社会问题做了一个诊断,叫“礼崩乐坏”。既然断出了是什么病症,药方也就很自然地开出来了:回到从前,回到周礼(周公所制之礼 )。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术精神是“托古改制”,拿历史说话,实际上是虚构了一套政治伦理制度,恐与实际情况不符。孔子是真诚地信奉周公的,以周公的传人自居。孔子的自我定位是维护周公所制定的礼乐制度。

去山东曲阜旅游,会发现曲阜有三个庙:孔庙是不消说的,那是世界文化遗产。孔庙之外,曲阜城里,尚有周公庙和颜子庙。将周公、孔子、颜回串起来,便是原始儒家的传承脉络。其核心乃是礼乐文明。

说到“克己”,周公大约也是最好的榜样。他摄政多年,权倾天下。但当他亲手制定的礼乐文明制度完善之后,一个太平时代就要到来的时候,他把政权还给了侄子周成王。礼之大者,莫过于君臣名分。周公之忠,比起诸葛亮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周公可谓克己复礼之典范。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是孔子所理解的礼乐文明的真髓。孔子偏爱颜回,将此八字真诀传给颜回,实指望颜回能将此精神发扬光大。

不幸的是颜回死在孔子前头,并没有成为孔门实际意义上的接班人。

(原载《瞭望东方周刊》2009年第1期)



(中)有子:孔门的“代课老师”

        

  一度成为孔子接班人的是有子。有子,名若。

  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说:孔子死了之后,弟子们太想念孔子,因为有若长得像孔子,因此就拥立他做老师,像对孔子一样对他。

  可是司马迁越往下说越离谱,有若这个“代课老师”,后来又被大家罢免了。罢免的缘由也很奇怪,因为学生起哄,问了有子两个无厘头的问题——一个是天什么时候下雨?一个是怎么判断一个男人能生几个儿子?有子答不上来。于是学生们不干了,把有若从讲台上请了下来,说:这个位置,你不配坐。

  这样的事情,打死我,我也不信的。孔门弟子不至于这样搞笑,因为有若长得像老师,就让他做山寨版的孔子。又因为有两个八卦问题没答上来,就让有子下课了。这岂不是儿戏么?

  太史公猎奇心太重,难免把八卦故事写进正史。他对古籍,也有误读的地方。

  孔子死后,有若被拥立做老师的事情,孟子说过。《孟子·滕文公》里说:“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

  子夏、子张、子游也都是在《论语》中露脸次数较多的人,他们想立有若做老师,是因为有若颇像孔子。“有若似圣人”的这个“似”,指的是有若神似孔子,是思想言行和精神气质上的接近,绝非长得像。太史公显然误读了这个“似”字。有子最终没有成为山寨版的孔子,是因为曾子不答应。

  从《论语》来看,有若确实在孔子死后,一度做了孔门的“代课老师”。因为,整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除孔子之外,只有有若和曾参两个人被称为“子”。“子”就是老师的意思。颜回虽然是孔子内定的接班人,但因为死在孔子之前,没有接替老师传道,因此在《论语》中无法享受“颜子”这一头衔。有子和曾子之所以可以称“子”,乃是因为他们在孔子死后,曾接替老师传道。

  有若之所以在孔门做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有若在年龄上承前启后。孔门最有影响力的弟子,颜回和子路死在孔子之前,子贡又是个实业型人才,无意于传道;后来居上的曾参在孔子死的时候还不到而立之年,资历尚浅。有若年长于曾参,年龄上的优势,使得他一度成为孔门的“传功长老”。

  二是因为有若在思想上有可取之处,确实能继承孔子的遗志。

  《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学而》的第一章是孔子语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第二章是有子语录: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就好比一个学校的开学典礼。先是校长致辞,说了一通人与人相处的大道理;接着是学生会主席发言,讲的是更具体的行为规范。孔子是校长,有子是学生会主席。

  《学而》篇,还有两章有子语录: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的三章语录,讲到了礼,讲到了孝,讲到了和,都是孔子最喜欢讲的,也是儒家思想体系最核心的内容。有子说的话,简直就像是出自孔子之口。

  整部《论语》谈得最多的,便是孝。现在有本杂志,名为《父母必读》。若将《论语》论孝的内容摘录出来,是可以编成一本《子女须知》的。但在《论语》这部书中,第一个站在理论高度论述孝的,不是孔子,而是有若。仅此一端,可见有子在孔门中的地位。

《论语》里,第一个说到“和” 的,也是有子。后来子思著《中庸》,将“致中和”提到至高无上的位置,将“和”的思想进一步系统化,使得“和”字成为足以代表中国文化的一个关键词。平和,和平,和睦,和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离不开一个“和”字。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演出,出现的唯一的一个汉字,也是“和”。有子能拈出一个“和 ”字,可见见识不凡,可谓善继师之志、善传师之道。

(原载《瞭望东方周刊》2009年第2期)





(下)曾子:孔子实际上的衣钵传人



  孔子生前,并不格外看重曾参。孔子曾钦点本门“十大优秀毕业生”,曾参并不在其中(《论语·先进》篇)。孔子张口闭口,夸的都是颜回,从来就没有夸过曾参。非但没有夸过曾参,还给了曾参一句“参也鲁”的三字评语。幸亏这个“鲁”字只是木讷的意思,还不到智障的地步。在孔子看来,曾参大约不是个很聪明的人,反应多少有些迟钝。好在孔门并不看重聪明。孔子说过一句“巧言令色,鲜矣仁”,是说那些八面玲珑,会说话、会作戏的人,内心不知仁德为何物。孔子又说过一句“刚毅木讷,近仁”,意思是说那些不爱说话、看上去愣头愣脑的人,内心却有仁德。

  若拿金庸的小说作例子,杨康便是巧言令色之徒,郭靖则是刚毅木讷之人。郭靖虽然木讷,拙于言辞,不会在人前说奉承话,但大是大非却看得清楚,而且宅心仁厚。金庸笔下的郭靖,便是比照青年时代的曾参作模子的。仁者至诚,不需伪饰。不仁者虚伪,离不开花言巧语。“鲁”在儒家并非贬义,至少“鲁”者不会投机取巧、见利忘义。

  曾参和颜回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父子都曾受教于孔门。颜回的父亲颜路不过庸碌之辈,曾参的父亲曾皙却以狂狷闻名。曾皙,字皙,名点,他在《论语》里只出现过一次,却给人印象极其深刻。《论语·先进》篇末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载某次闲谈,孔子要求四个弟子谈谈各自的人生理想,轮到曾皙,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段话译成现代汉语,大致如下:阳春三月的时候,换上春秋衫,带上五六个成年学生、六七个未成年学生,一起到郊外的沂河趟趟水,再到河边的舞雩台上,让春风吹干头发,夕阳西下的时候,哼着小曲儿,一路归去。

孔子听罢曾皙这番话,仰天长叹,说:“曾点说得真是好啊!我赞同曾点的说法。”(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皙能让老师孔子“喟然叹”,乃是因为他不按常规出牌。其他几个弟子说的,无非从政之事,孔子事先早已料到。曾皙说的,却是大出老师意料之外,因此让孔老先生心跳加速,激动异常。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孔子对狂狷之士向来心存敬意。

  曾皙是孔门的奇人异士,曾参却不曾沾染乃父的狂狷习气,他只是年少时代有些“鲁”(迟钝)而已。孔子说“参也鲁”的时候,是不是心里也想着曾参的父亲,那位以狂狷闻名的曾皙呢?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曾参“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73岁去世,当时曾参尚不到而立之年。圣如孔子,尚且“三十而立”,何况一个被老师给过“参也鲁”三字评语的毛头小伙呢?大约在孔子有生之年,曾参并无多少出色表现。是以孔子在去世之前,并未指定曾参代其传道。

我们可以说曾参并不是孔子生前最看好的学生。但孔子实际上的衣钵传人,却非他莫属。

  曾子在孔门传承中的地位,绝非颜回、有子所能比。整部《论语》,以载道者身份说话的,孔子之外,只有有子和曾子。但《论语》所记的有子传道,不过片言只语。曾子却是后来居上,在《论语》中以载道者身份说话,也没有人嫌他僭越。

  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儒,对《论语》一书,有“药病”之说。认为孔子与门人的对答,都是有针对性的:门人立身行事,各有偏差,孔子便于应答门人之际,因材施教,给以针对性的指导,以纠各人气质之偏。

  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子路和冉有两个人问老师同样一个问题:“明白了一个道理,是不是马上去做?”孔子回答子路说:“你家里有娘老子在,怎么可以想做就做呢!”回答冉有时却说:“是的。明白了,就去做吧!”另外一个弟子公西华百思不得其解,不明白同样一个问题,何以老师给两个师兄不同的答案,就跑去问老师究竟是为什么。孔子这样解释:子路这人冲动鲁莽,所以多泼冷水;冉有这人畏首畏尾,因此要多加鼓励。子路的鲁莽、冉有的怯懦,都是气质之偏。

  但《论语》书中,除“参也鲁”一句之外,绝不涉及曾子的“气质之偏”。曾子在孔门再传弟子心目中的地位,接近孔子。曾子和孔子说的话,在孔门后学的心目中,是等量齐观的,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曾子之所以是孔子真正意义上的接班人,乃是因为曾子继承了孔子的真精神,并将孔子的思想体系和修身方法发扬光大。

  曾子有三大法宝:一是孝道思想;二是忠恕之道;三是自省功夫。这三样,都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三样都发轫于孔子,发扬于曾参。

  先说“孝道”。

  “孝”是儒家的传家宝。《论语》论孝的内容极多,儒家“孝道”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是《孝经》,《孝经》的作者便是曾参。

  《论语》谈孝,多是指导人们具体怎样做。比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亲去世之后,三年之内不要改变待人接物的门风);“父母在,不远游”(父母亲健在的时候,子女应在膝下承欢,不宜远游)。

  《孝经》则高度理论化,是儒家孝道思想的纲领性文件。《孝经》第一章《开宗明义》论述何者为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用今天的大白话来说就是:爱护自己的身体是孝。身体上有损伤,会让父母伤心。所以,尽孝要从爱护自己开始。但好好做人,努力做出一番事业,让人家说某某人家的子女真是有出息,那才是孝的极致。

  尽孝,说白了,一是要让父母安心,二是要让父母为自己感到骄傲。

  同时又强调:侍奉父母双亲,不过是孝道的起点。忠君报国,是孝道的具体体现。养性修身,才是孝道的终极目标。孝道无非是教你做一个被社会认可的人。

  这种认识,确实比有子的从孝悌者不好犯上、不好作乱来论述孝为仁之本,要高明许多。也无怪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要提倡以孝治天下。

  《孝经》对孝道的论述,不但比《论语》系统,在具体问题的认识上,也比《论语》进步。儒家标榜孝道,要求子女孝顺父母;但如果父母做得不对,子女该怎样做呢?

  《论语》里说: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孔子的意思是,如果父母做错了,子女要很小心地提出谏议,但如果谏议不被采纳,还是要恭恭敬敬地听父母的,任劳任怨。

  而《孝经》第十五章,题为《谏诤》,明确提出“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遵从父亲的命令,是不是孝?)”的问题。回答得明明白白:这算哪门子孝道?如果父亲不对,做儿子的一定要据理力争。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压根儿不是孝!

《孝经》旗帜鲜明地反对“愚孝”,可谓难能可贵。



说罢孝道,再说忠恕。

  孔子生前虽不甚推许曾参,曾参却是给孔子做过“助教”的。凭的便是对“忠恕”的认识。

  道之为道,大思想家之为大思想家,在于有一以贯之的东西。孔子爱以“一以贯之”四字自许。“一以贯之”四个字,在《论语》一书中出现过两次。

  一次是孔子和子贡说的: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

  孔子和子贡说:“赐(子贡,姓端木,名赐)啊,你是不是认为我就是学得多并且都记下来的那种人啊?”子贡说:“是啊。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孔子说:“不是的。我一以贯之呢。”

  子贡聪明,但修为有限。老师和他说“一以贯之”四字,说了也等于白说,他哪里能悟到老师孔子的境界呢?因此《论语》只记孔子对子贡说“一以贯之”,却不记子贡的答话。横竖是接不上话的。

  另外一次是孔子和曾参说的: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是一以贯之的。”曾子说:“是啊。”孔子走了。其他同学问:“这话啥意思啊?”曾子说:“咱老师的思想体系,不就是忠恕两个字嘛!”

这段话里称曾参为“曾子”,当是曾子门人所记。但当时孔子尚在,曾参未到而立之年。曾参固然年轻,境界却高过师兄子贡许多;并且能够为其他同学解惑。

孔子以“一以贯之”自许,曾参直接说出孔子一以贯之的是“忠恕”二字。可谓是以心证心,衣钵嫡传。

  “忠恕”二字,重在“恕”字。《说文解字》这样解释“恕”字:“恕,仁也。从心,如声。”恕,即是仁。恕字,上“如”下“心”,是将心比心的意思。

  怎样做,才是“恕”?孔子有明确说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用来指导人一生的行为呢?”孔子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强加给别人。”

  孔门弟子,数子贡智商最高。但子贡对孔子之言鹦鹉学舌时,孔子却不假以辞色。《论语》里记载: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

  子贡说:“我不希望别人强加到我身上的,我也不强加到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啊!这不是你能做到的。”

  孔子觉得子贡固然聪明,但还达不到仁的境界,做不到“恕”。

  但子贡所说的“我不希望别人强加到我身上的,我也不强加到别人身上”这两句话,却是对忠恕之道最好的概括。

  这几年,有句话很流行:做人要厚道。孔门的忠恕之道,也就是要求做人要厚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很可贵的精神,它是一种换位思考。它要求我们在处理一件事的时候,尤其是涉及旁人的时候,要扪心自问:“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我乐意吗?”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不乐意;那你凭什么要让这件事发生在别人身上呢?如果每一个人都能这样想,世界将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对于重视人际关系的孔门来说,可以说是最基本的信条。孔子与高足子贡平时谈论,曾数次涉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孔子不以能行忠恕之道推许子贡。曾参青年时代即已点明孔门精神不过“忠恕 ”二字,真是透彻,无怪乎他能后来居上,成就远远超过诸位同门。

  

  我们最后说说自省。

  说到儒家的修身功夫,自省只怕要排在第一。“三省吾身”四个字出自《论语》,为历代儒家所重视。替《资治通鉴》做注的是位大学问家,他的名字就叫胡三省。20世纪,有一个研究古文字的大学问家,叫于省吾。他们的名字都取自“三省吾身”。

  “三省吾身”四字出自《论语》,却不是孔子说的。“三省吾身”,出自曾参之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自我反省,主要是就三件事反省:一、我替人谋划,是不是尽到忠心了?二、我与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信了?三、老师教诲我的,我有没有好好温习?

  关于“传不习乎”这句,有不同的解释。另外一种说法是:我向人传授的,是不是自己不曾熟练掌握的知识?曾子和孔子一样,都是大教育家。不拿自己都不明白的知识来蒙人,这是教育家的良知。

  孔子在《论语》里也谈到过“自省”的问题,但侧重点和曾参有所不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意思是说:看见贤人,我们要以他为榜样,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我们要拿他做反面教材,在内心自我反省一下:我有没有和他犯同样的错误?

  我们总是随口引用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这话到底什么意思?难道是说大街上并排走的三个人,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吗?这样理解,似乎也很好,孔子本就不耻下问,谦德可风。

  但我们不要忘了《论语》里头,“三人行,必有我师”还有下文。《论语》的原文是这样的: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孔子这番话说得明明白白:大街上并排走过的三个人,他们身上一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东西。我选他们的优点跟着学;至于他们的缺点嘛,如果我身上也有类似的问题,我就努力改正。

  这话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实在是一个意思。

  孔子之所以说大街上走的三个人,肯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这个“老师”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榜样;二是反面教材。

  孔子这番话,并不是从老师的角度说的,而是从学习者的角度说的。关键不在于老师怎样教,而是看你怎么学。

  究竟要怎样学呢?要靠自省!自省实在是儒家修身的不二法门。

  一个时时自我反省的人,不断地自我调整和提高,他的人生是充实的。他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忧愁,他的内心里当是快乐的。

  《论语》里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一个君子,他心底无私天地宽。但是一个小人,总是藏着掖着,心怀鬼胎,生怕别人知道他的秘密。小人实际上比君子活得累。

  《论语》里还记载: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

  弟子司马牛问老师孔子怎样才算是君子。孔子说:“君子的内心没有忧愁,也不恐惧。”司马牛又问:“内心不忧不惧,就能算君子了吗?”孔子说:“扪心自问,没有一丝愧疚,又哪里会忧愁和恐惧呢?”

  内心的安详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可以把《论语》看成是一部人生养成教科书。孔子的教育目标,是让人成为君子。君子之所以是君子,在于君子有自省精神。孝道、忠恕、自省,不但是曾子的三大法宝,也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无怪乎曾子能成为孔门弟子的中坚力量,在先秦儒家思想传承中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若无曾子,儒家思想恐怕不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这个样子。

(原载《瞭望东方周刊》2009年第2-3期)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7 金币 +7 收起 理由
cc708 + 1 + 1 精品文章!
fanguoyun + 2 + 2 谢谢分享!
端妈 + 2 + 2 谢谢齐妈了,很受益呀
slowdays + 2 + 2 很有意思,谢谢齐妈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6#
 楼主| 发表于 2011-4-18 12:26:39 | 只看该作者

20110418

再不记遍数自己也搞不清了。

论语113;
梁惠王上 13;
梁惠王下 5+分段3遍;

体能要完成学校的量,好像很难吖
前日蹲起60,昨日疯跑N米;


今天读经满1年了。

[ 本帖最后由 WINGOO 于 2011-4-18 12:55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8威望 +16 金币 +16 收起 理由
shopping66200 + 2 + 2 向往……
新叶 + 2 + 2 一年,齐收获很大
slowdays + 2 + 2 我们读经四个月了,看看我们究竟能陪着 ...
envcmx@163.com + 2 + 2 祝贺祝贺!我们刚好是1.5年!
端妈 + 2 + 2 恭喜呀,呵呵
joelie + 2 + 2 一年了,真好啊!
wydabendan + 2 + 2 期待和你们一起读经的N个周年。
丹溪佳人 + 2 + 2 我认识你,也一周年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7#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12:13:14 | 只看该作者

20110419

出去疯玩的代价,
齐,倒了。
高烧39,估计得折腾几天

读经暂停几天

评分

参与人数 7威望 +13 金币 +13 收起 理由
新叶 + 2 + 2 上上周日爬浙大后面的山,levy也是玩过 ...
slowdays + 2 + 2 多休息,多喝水,祝齐早日恢复生龙活虎!
yym1225 + 1 + 1 好好休息几天,齐日康复啊!
端妈 + 2 + 2 好好休息,照顾齐的齐妈也要注意身体哦 ...
envcmx@163.com + 2 + 2 又要长大了!妈妈这两天得辛苦些。
磐·墨 + 2 + 2 希望齐早日康复。
wydabendan + 2 + 2 是不是运动量突然加大的缘故,祝齐早日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8#
 楼主| 发表于 2011-4-20 05:09:46 | 只看该作者

20110420

多谢大家关心,齐前晚开始38。5-39.2;
(我没事就打他一枪。
一般他自己打的比我打的还准点)

齐昨晚烧退了。

百了几个退烧按摩法,不知道是不是这个见效哒?
分享一下:

1.从胳膊肘关节推手掌,食中指(嫌累就4指);100-500次;
据说遍数到了烧一定退
我一激动,
(怎么这么熟悉啊!遍数,遍数。。。

我左右手各200,后发现可能理解错误,
有可能是推反面;所以
左右手又各150;

推完,齐从38.3到了38.6
(活血啊!)

2.搓脚、小腿、手掌、胳膊、胯、捏脊各50-150;
说高烧时,如果孩子手脚冰,说明温度一下下不来;
要搓脚,把热引下去;

齐脚冰的,我跟齐爸各人忙各人;
他管2,搓脚,我,1,胳膊;
齐在边上指挥,保证我们不把他弄痛

齐爸边搓,边嘲笑我的土方;
晚饭齐胃口还好,饭后维生素C一粒;
本想如果还是39,就给退烧药
(之前给了2次)

懊恼推法无效时,
8点多打了一枪,烧已经退了

-----------------------------------------------------------
啥也没读,给他看了一会中国书画的扑克
西洋美术,我自己看的比较多,
现在随便什么书翻翻已经能很多画认识
也知道一些儿背景了

现在中国画还是问题;主要一直没开始做功课;
认识的画和人还是少;
山水、花鸟感觉没啥好讲的,

想先把人物画用几个主题串一下
然后根据年代梳理一遍

每次做这些的时候,总是感叹齐真是幸福,
我在前面勤勤恳恳,他检现成的
但更多的时候感叹,如果没这个儿子
没有读经,我是万不会以这般速度前进的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8 金币 +8 收起 理由
shopping66200 + 2 + 2 齐妈,有空去三七网看看。有时按摩退烧 ...
joelie + 2 + 2 齐是牛娃,齐妈是牛妈:)
端妈 + 2 + 2 齐妈各方面的装备还真是多呀:)
春花 + 2 + 2 我很赞同。是孩子给了我们长时的机会。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9#
发表于 2011-4-20 08:30:58 | 只看该作者
写错字了,“长进的机会”。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WINGOO + 2 + 2 谢谢您!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0#
发表于 2011-4-20 23:23:07 | 只看该作者
齐妈哟,受不了啦,看了你做的吃的,我口水都一路流到这里来了
真是太佩服你了,人又靓,又博学,又入得厨房。
齐爸真是有福气呀
齐真是幸福呀
呵呵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shopping66200 + 2 + 2 端妈老能找到好东西,再来个链接。^-^
WINGOO + 2 + 2 哈哈哈,那是一年前的生活,现在改喂精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8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9:20 , Processed in 0.115036 second(s), 4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