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王财贵教授答复过的和此问题相关的问题,看能否给您解惑?
=================================================
二)有关经文读音
1、有关经文读音的问题
2、关于古音字的读法
4、请问同一字古文念法与长用念法不同时是否会造成小孩错乱
5、请教王教授: 读经CD发音和课本上的注音不同该以何为主
6、读经需正音吗
7、有关经典的版本和读音的问题
1、有关经文读音的问题
文章主题: [求助]读音的问题
shengche0813:
请问老师:选用读本是否对小朋友在读诵经典时比较顺畅,对批注时也不会偏离本文原意,
小弟选用的读本是王博士编订的,但也有不同版本的读本如何因应?
请问中庸的第十三章“丘”字要读何音,“慥慥尔”要读何音?“丘未能一焉”如何解释
“君子胡不慥慥尔”如何解释?谢谢!
有关经文读音的问题,十余年来,已经屡次有问而答了,请在本网和华山书院网覆看。但为了您的热心,今日仍再答一次:
一,首先,要记住。熟读整篇整本是重要的,一两个字的是非,是不重要的。
二,读音之所以不同,理由有二:一者皆有所本,皆可。二者,注音注错了。
三,如遇皆可者,则请择一而从之即可。譬如我的版本中,有些字注「读音」,而非「语音」。如:白日之白,黑山之黑,绿叶之绿,斜阳之斜。这都好玩,让儿童识些古音,将来心灵会比较活泼。有人怀疑,这样读法,与学校「语音」不同,会不会让孩子产生混淆?以我的经验,十几年来,这种情形并不严重,严重都是父母老师在还没有实践读经教学以前,自行想象出来的。
四,在编书时,编者都会尽量小心以免错字错音。但校对再精,错误实在在所难免。以我自己所编的读本,大概有万分之一或二的错误率。所以如果自己能指出错误,或能用其它版本校正最好,亦请通知我再版时改正。但如没有其它版本参照,或有版本而自己也不能判断是非,则照自己所用的目前版本即可。如果真是读错了,万分之一二,不碍事的。等到这个人有学问以后,就会自我改正了。但如果没有学问,错与不错,皆错到底。千万不可在读音上太过讲求,以免因小失大。
五,「丘」字之读法,我在每本书的「出版说明」中都交待了:在「群经」中,如遇孔子之名,则避讳读为「某」,以示尊重圣人之意。但如不是孔子之名,则亦只读如「秋」,如「左丘明」读为「佐秋名」而不读「佐某名」。但,在诗词中,如唐诗李白「庐山谣」「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中之「丘」字,亦读「秋」声。因为一来诗词只是游戏之作,不必当真,二来照顾其押韵也。当然,如您要把孔丘读为「恐秋」之音,亦可以。但我编书时另有苦心,幸勿见怪也。
六,「丘未能一焉」之义,本甚明白。即孔子自谦未能做好以下所列的四项君子之行。
七,有关「慥慥」之音义,说文无此字,集韵收有此字。解为「言行相顾貌」,郑玄注礼记「君子胡不慥悎」,解为「守实言行相应之貌」,朱子四书集注剪为「笃实貌」,恐怕都是依照中庸此句作解而已。广雅此字解作:「蹙急也,迫也。」则慥慥意为「汲汲」,言其勤勉不敢怠忽也。以此观之,则「慥慥」似有「笃实相应」,以及「汲汲勤勉」两义。今就「形声必兼会意」的原则考察之,则「造」字有「至,就」之意,以「造」为声,则「慥慥」,当有「心中想要达到而两相成就」的意思。想要达到的态度,是「勤奋不已」,而达到的成就是「言行相顾」。这两个意思,本来也是相通的。所以一个读音,两解均可。如有人必欲分前后两义,而在此句,特别读如「糙米」的「糙糙」音,我也不反对。总之,您用我的版本,读如「造造」并不一定就错,而读「糙糙」的人,也可以。请您自选吧!
八,谢谢您的精察。但,一定要记住:多读多背比较重要,不可因为任何理由而放弃。
2006/11/13 12:55pm
2、关于古音字的读法
一,有些字注古音,是要让下一代及早有点古今音韵变化的初步印象,其实读多了,也就顺口,听多了,也就顺耳了。但发音不是很重要的,读今音也是可以的。
二,儿童读多了,其实他们很精的,他们知道这就是那。也就是说,他们同时具备有两种能力,而且不会混淆,至少稍稍长大,一定不会混的。
三,经典会考对读音是通融的,几乎没听说有因古今音而有打扰或扣分现象。
四,小孩长大后与人沟通,最重要的是学问,而非读音。读音之偶尔有异,此是小事,无庸担心,最重要的是经读了多少。譬如大陆之读本,大体都是今音,较少「古音」。若将来,我们的孩子长大了,引经据典时,依古音而读,遇到依今音的人,他们将会相视而笑,莫逆于心。而不会互相误解互相排斥的。
4、请问同一字古文念法与长用念法不同时是否会造成小孩错乱
日期: 2004/04/11 发言人: maashushu
主题: 请问同一字古文念法与长用念法不同时是否会造成小孩错乱
内文: 我有一个满四岁2个月的小孩,他已会自行以注音看书,但目前碰到的问题是同一字读古书的注音与故事书中的注音不同,例如(车(ㄐㄩ))(车(ㄔㄜ))。请问有经验的家长,告我该如何去向小孩说明。
日期: 2004/04/12 发言人: 基隆虑苑
主题: Re:请问同一字古文念法与长用念法不同时是否会造成小孩错乱
内文:
maashushu您好:
我家六岁姊姊在读经过程中,也常会就相同字不同音,不同字相同音提出问题,我都会简单的告诉他答案,然后再继续往下念.譬如说:[行]有时候念ㄒ一ㄥˊ有时候念ㄒ一ㄥˋ有时候念ㄏㄤˊ,如果我女儿提出来时,我就很简单告诉他:对呀!这里是念ㄒ一ㄥˋ跟前面念过的地方不一样.若是碰到不同字相同音,我就让他自己比较看看,虽然两个字长得不一样,但是注音是一样的,有时候看情况我会教他拼音.
我女儿还有二种情形会发问:
(1):同样的用语出现两次,我女儿会问为什么那句话要讲两次?譬如:[人焉瘦哉,人焉瘦哉],我就会以他能接受,能理解的答案来告诉他.
[2]最近我女儿会发现不同字不同音但自行相近者且提出来告诉我,譬如念到论语泰伯第八时他发现了泰伯的[泰]与恭而无礼则劳的[恭]很像,就会停顿下来,我就让他两个字比较比较,再继续念下去.
读经真的让我女儿在无形中一直认字,没有压力很轻松的!
读经真的很好,希望更多的家庭一起来读经。我们家小朋友读经口号:[我读经我有福,我读经我最棒,爸爸妈妈最爱我!!]
日期: 2004/04/12 发言人: 王财贵
一字有两音,如果是不同意思,则是一般说的多音字。如果是同一意思,则是古今音或读音语音造成的区别,这种区别,本来不必区别也可以,我在编书的时候,是考虑到让孩子从小就对中国文字语言的变化有些些印象,于是在某些字上有意的留些痕迹,尤其是唐诗三百首中,在古入声的字上变化最多,更是为了凸显民国以来国民政府采用北京话作为全国国语,而丧失可贵的入声,所造成的永远的历史错误。
一字两音,说会造成错乱也可以。但不会产生太大障碍的。请放心。
您如果想把读本改一下也可以,(现在大陆的倾向是完全用今音),如果不想改动课本,则课本是什么音就读什么音。以后孩子自然晓得两音都可以,而且从小埋下研究古音的一点线索。
至于有的儿童已上学,在学校考试中出了错,怎么办?我认为如果心胸放开一点,一两分是没什么关系的。
5、请教王教授: 读经CD发音和课本上的注音不同该以何为主
日期: 2006/05/17 发言人: 读经妈妈
主题: 请教王教授: 读经CD发音和课本上的注音不同该以何为主
内文: 王教授您好!我买了华山书院出版的读经CD,在论语部分我发现有几个字课本的注音和CD上老师的读音不同,我该以哪一个为主呢?由于我正在教念自己的孩子,教的和放给他听的不同,所以想请较王教授。其它课本我尚未听完,所以尚未发现.....
日期: 2006/05/18 发言人: 王财贵
一,如有此情形,是制作之疏忽。请能上网或直接电话出版社提出,以便再版时修正。或者修正课本,或者修正录音。务必使之一致才好。出版社会感谢您的。
二,现在,您的处理方式是:如果孩子小,还不会自己读,则照录音读。如已能自己看书读,则请分辨那种读音才对,照对的念。
三,如不能分辨,则任选一种皆可。因为:第一,或许两音皆可,如语音与读音,都对的。第二,如有正有误,居然选到错的音,怎么办?可以这样看:全书一万多字,只一两处差错,也不太严重。孩子有学问了,自已就会改,不会错一辈子的。(这样说,好像有点替出版社开脱责任的意思。不过,校对确是很麻烦的事,依我所知,华山版已经是全天下较好的版本之一了。当然,精益求精,是出版社的本份。)
6、读经需正音吗
文章主题: 读经需正音吗?
Streeflower:
在教小孩(一个小一,一个中班)需要提醒他卷舌音与不卷舌音吗?为什么?
交代一下背景:我们两个小孩已在读经全日班上了两年的课,现在在家自学。外子带读时会特别注意ㄓㄔㄕㄖ这些卷舌音,不仅在经本上加以标记也常常加以纠正。我有些不以为然,但他认为要读就要读得正确,况且只要刚开始辛苦一下,以后就不需再矫正其发音了。因为意见发生歧异特别征求各位读经前辈的看法,希望季谦大人一定要拨冗响应喔!
季谦:
凡做事,有本有末,本为主,末为辅。人生处处能本末兼赅最好,但往往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则舍鱼而取熊掌,乃为聪明之选。不要舍了熊掌而取鱼,更不要既不可兼得,就完全放弃。
语文教育,语文兼备,最好。但不一定能兼备时,本应以文为主,以语为辅。但目前,全世界——当然我国也必然是——是以语为主,而明显忽略了文。本末倒置,此所以语文低落之主因也。
现在,提倡孩子读经,正是以文为主的教育。至于读音正确如何,是次要的。这不是说一个人可以随便乱发音,而是说,一个孩子从自然的学习中,发音再差也差不到那里去。
不过,如果环境许可,有人可以帮孩子正音,那当然以正音完美了。
只是,要随时知道,求正音是附带的要求,不把它当主题就好了。亦即:不要到:「发音不正是罪过」,或「你发音不正,就不让你读经」的地步就是了。
英文读经的教学,也应如此看。
我们当前学校体制的英文教育,认为英语发音很重要,总是要求发得很正确,有钱的学校,必要以「外籍老师」为号召,其实是局限在「只注重发音」的框框里。结果,乡下的孩子,好像就该注定学不好英语了,而所谓「美语学校」出来的学生,他的英文程度又有多高?纵使能讲一口漂亮的「英语」,外国人也不会因此就看得起他。这叫舍本逐末。
所以,学问为要,技巧次之。读经为要,发音次之。
2008/11/10 06:05pm
7、有关经典的版本和读音的问题
文章主题: 请教季谦先生
言那:
季谦先生,您好!有关经典的版本和读音的问题想请教您。
一、您主编的经典诵读本出版说明中说:“四书用朱熹集注本。”能否谈谈这样做的好处。
“注音亦尽量采用底本中所注。”这就是说依朱子注采用古音来读,这样对于现代人读经典有何意义。
是不是读这样的版本更有古韵,更能流传久远或读这样的本子再读朱子的四书集注便相得益彰了。
二、对于古音实在不太了解,能否指点一下其方法和门径。
1、父没观其行(xing去声)
2、恭近于礼,远(yuan去声)耻辱(ru去声)也。
3、今之孝者,是谓能养(yang 去声)
4、有酒食(si 去声),先生馔
5、揖让而升,下而饮(yin 去声)
6、殷人以柏(bo 阳平)
7、始作,翕(xi 去声)如也;从(zong 去声)之,纯如也
8、仪封人请见(xian 去声)
9、 从(zong 去声)者见(xian 去声)之
10、车(ju 阴平)
以上略举《论语》的前三篇一些字台版的读音,上面的读音应该就是古音的读法吧!还有一个小问题:“道之以政”,朱注:道音导。而读经本读dao(去声),是有误还是古音“导”也读“dao(去声)”?
三、在读音上还有一种情况:为什么大陆现在读作阴平的音,在台版课本中是标作阳平?
1、孰谓微(wei 阳平)生高直
2、质(zhi 阳平)胜文则野
3、昔(xi 阳平)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4、危(wei 阳平)邦不入
5、巍巍(wei 阳平)乎
以上是台版的标注,而内陆现今读阴平。若内陆要做以朱注为底本的正体字论语注音本(罗马字母注音),这类的读音如何依从?
季谦:
承问,敬答如下:
一,语文特性总说:文字和语言,是人类沟通思想的工具。论语曾有记云:「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既然记出孔子教人读书(尚书)、读诗、和习礼时,是用「正音」(河洛中原周王室之官话,因为此乃关系到「国际」往来的学问,故用「官方语言,类似现代中国人用「国语」或「普通话」),可见孔子之讲学,一般情况下用的是方言──「山东腔」。当时不仅方言多样,连文字书写都各国不一,秦始皇始制车同轨和书同文,但语尚不同音,直至近代才有由国家统一的「普通话」。为何古人既注意到书写要同文,而不也把语音统一起来呢?我想一方面是语音的统一在技术上较为困难,而且书同文是比较重要的,语同音的重要性没那么大,尤其古时交通不发达的时候,人类思想传递最主要的管道是文字。现在,虽然语同音了,但语言是比文字还活得多的不稳定的东西,群众约定则俗成,其变化是很快的。文字可以一定两千年(到最近才又有伟大的领袖再出世来复位文字──简体),语音,可能一二十年就要重订一次。还有,如考虑到各地的腔调,几乎永远没法完全「标准」。所以,读经,或作学问,如果文本无误的话,语音只要八九不离十,即可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是不必那么在意的。
二,语音取择要领:楼上小楼说得对,同一个字,若读不同音,有时是有辨义作用的,俗称「破音」(如「方便」和「便宜」的便字不同义,故不同音)。但有时只是古今音的不同,音读虽不同而意义不变,俗称读音和语音(如「车马炮」和「汽车」的车字不同音,而「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如读成「鞋」,则和「白云深处有人家」的「家」不协韵,故最好读「读音」──即古音──「侠」),更有的只是地方习惯的不同,(如「头发」的「发」,台湾小学课本读第三声,而电视洗发精广告学北京腔,念四声,我觉得很难听。简体字「发」「发」同字,可见也可以读第一声。如有人追问:三个读法中那一声对?则答:都不对!因为这个字古音念入声,不念入声的都不对。但明清以后「入派三声」,入声被忘记了,分派到平上去三声了,所以读什么调,也可以说都对)。而有辨义作用的破音之中,有的是有明显分别的(即:没读破音时,人皆认为读错了,如「方便」和「便宜」的「便」字,「行走」和「银行」的「行」字),有的则无明显的分别(如「行动」和「品行」的「行」字,今日都读为「形」,也不算出错。其实,此二者,一是动词,一是名词,严格来说,是应有分的。至于同样是「德行」一辞,其「行」字读成第二声和第四声,表意是不同的,一指道德的「行动」,一指道德的「情操」。一是动态的,一是静态的)。
三, 为今之计:但我看现在的人,上自政府,下至百姓,都乱了套了,尤其是大陆,半世纪来以反古为雄,更是「无法无天」了。所以,对于重要经典,如四书,我自觉要遵照古音,至少我有所本,立于不败之地,而朱熹又是个负责任的笃实的大家,为何不遵呢?除非谁更有学问了!
四,于是对承问诸条,可以简答如下:
1、父没观其行(xing去声)
此处「行」,不是一个个的「行动」,而是平日所养成的「情操」之意,是作名词用,故读去声,意义才得准确。
2、恭近于礼,远(yuan去声)耻辱(ru去声)也。
「远」作形容词读上声,作动词读去声较清楚。因为在此句中如把「远」字读为上声,此句的文法是不通的,因为没有动词了。
3、今之孝者,是谓能养(yang 去声)
古人将「养」字特别分出上声和去声,一是平常的「养育」义,一是「以下养上」的「奉养」义。此点分辨,可见古人在意于「爱」之品类有多样,所以自觉地在日常口语中表现了出来,正显中华民族的文化深度。你可以说古人那么噜嗦,真封建。但「礼」须耐烦,不耐烦者,必是还没进入到文明的心灵。
4、有酒食(si 去声),先生馔
「食」当动词「吃」,读二声。当名词「米饭」时,读去声。
5、揖让而升,下而饮(yin 去声)
「饮」字原是上声字,可作动词如「饮酒」和名词如中药之「生麦饮」。但有时「饮」的动作是主动的,有时是被动的,当有被动义(使人喝)时,读去声「印」。如古文「酌以饮寡人」,意思不是「倒酒把寡人喝了」,而是「斟酒给寡人喝」,所以在此,要读如「印」比较明白。又如陈琳有「饮马长城窟行」之诗,「饮马」者,其全部的意思是「把马牵到有水处让马喝水」,这一连串的整个动作,用「饮马」两字表示,此中文简省之道也。若在外文,则必须分主客,还要用被动格式,加个「使役助词」,是很烦的。中国人认为:如果不破个音,怎对得起这个「饮」字的重担?「揖让而升,下而饮」的「饮」字,意义更重大了,是表示:大家都射过了,射胜的这方,向射败者作揖,请败方升阶到堂上去饮酒(败方有酒喝!与洋人相反)。这些动作之复杂与庄严,恐怕须要将「饮」字的读音变一下,才得以尽其意蕴。现代的人都苟简了,什么都不讲究了,若坚持要读三声「引」,谁也不敢说一定不行,只不过脑子里现出的是「呼!喝!干杯啦!」的情景。(说到这里,我想到有朝一日,我有了书院,来书院读书的孩子,都要习射,也必用「揖让而升下而饮」之礼。)
6、殷人以柏(bo 阳平)
此读音语音之异,意思是:读书(尤其是古书)时读「勃」,讲话时(或读白话文)时念「摆」。
7、始作,翕(xi 去声)如也;从(zong 去声)之,纯如也从之,读如「纵之」,是「随之而放开来」的意思,和平常说「服从」「随从」之意稍异,故变其音以别之。
8、仪封人请见(xian 去声)
「见」字,主动去「看」时,读「件」,如孟子见粱惠王之见。被接见,读「现」,有如「出现在他人前面」的意思。有时候被动意在句首或句中,会用「见于」两字,更应读成「现」。如「庄暴见孟子,谓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云云」,这几句文中,有两个「见」字。显然,前一见字和后一见字,其文法地位不同,故前读「件」,后读「现」也。。
9、 从(zong 去声)者见(xian 去声)之
「自何所来」之「从」,及「跟随」之」「从」读「阳平」,是动词义。作「跟从的人」解时,是名词,读去声。「见」字如上。
10、车(ju 阴平)
此古今音也,亦即读音语音之别也。试看下象棋的人是说「弃『居』保帅」,还是「『汽车』保帅」?便知所谓古今音,读音语音之不可不别也。
11、「道之以政」,朱注:道音导。而读经本读dao(去声),是有误还是古音“导”也读“dao(去声)”?
朱注所谓「道音导」者,是说「此处的『道』字和『导』是音同义同」的意思,「某某音某某,表其音同意同,是训诂家常用法也。而「导」字在历史中,只有一个读法,即去声「盗」,没有上声的音。现在读上声的,按理是错的,最少是不符古法的。
五,另问:至于在读音上还有一种情况:为什么大陆现在读作阴平的音,在台版课本中是标作阳平?
1、孰谓微(wei 阳平)生高直
2、质(zhi 阳平)胜文则野
3、昔(xi 阳平)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4、危(wei 阳平)邦不入
5、巍巍(wei 阳平)乎
以上这些字的音,甚至更多的两岸所念的调性不同的情况,更无所谓了。本来阴平阳平,在古时都是叫「平声」,但平声的发声有「清、浊」之分,后来,大体上,清平的就变成现在的阴平,即所谓第一声,浊平的,就变成阳平,即第二声。但我们到北京一看,北京人大体都是活的,他们讲话,每隔十几二十年就会变一些。不要怪他们耍怪,现在连人的性别男女都会变了,何况语音的阴阳相变?如果整个国家的语音要跟北京人变来变去的话,那我也无可置评了。
六,吾人之对策:这么多规矩!那遇到各版本有异同,我们应该咋办?请朋友放心,只要不太执着计较,混着过,不就没事了?所以凡有此困扰的人,我都劝他:「你拿到的书咋注,你就咋读,纵使读错了,也没大关系。如果你明知书上是错误的,或有自己的见解,那你就把书改一改,改对改错,也没大关系。」曾有人问:「您的唐诗把「白」字注成「勃」音,李白念成李「勃」,请问我是教孩子念李白还是「李勃」?我说:随你便,但孩子只要熟读唐诗三百首,将来孩子长大了,必定知道李「勃」就是李白。
总之,我的意思是:真正有大学问比较重要,一丁点的这些读音可以不必太计较,不要因小失大。一个有学问的人,读音与人不同,甚至读错了音,别人也不敢说他错。没有学问的人,纵使字字都读对了,我也不敢便相信哩。
2008/09/14 02:19pm
[ 本帖最后由 春花 于 2010-4-15 09:01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