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25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华晚报》3-26:“姐掏的不是粪,是编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8 00:09: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则热新闻引发的“不得不说的话题”———
“姐掏的不是粪,是编制!”

任文林
  前不久,济南5名大学生加入掏粪工人行列。一时间,“掏粪”与“大学生就业”、“编制”等联系在一起,成了这个春天不得不说的话题。
  掏粪,曾是很光荣的职业
  “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1959年10月26日,因为国家主席刘少奇的这句名言,掏粪工人时传祥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以至于很多青少年在写作文时,经常流露出“长大了要当一名掏粪工”的理想。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小时候也有这样的愿望。2009年,郑渊洁在金华做讲座时透露,有一次,语文老师让大家写作文,说说各自长大后的理想。有的同学说,长大后要当科学家,有的说,长大后要当拖拉机手,而他在作文里写到:长大后要当掏粪工人。
  “当时我还算比较与时俱进的,知道有时传祥这么一个典型。”郑渊洁说。
  上个世纪90年代,《工人日报》孙德宏曾写过一篇文章《寻找时传祥》。“问起时传祥,一些中学生便摇头,几位大学生也双眼漠然。”
  2009年,时传祥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净。”他这种质朴的精神,穿越时空,感动着当下众多的年轻人。为了纪念这位普通的掏粪工人,北京崇文区龙潭公园建起了时传祥纪念馆。
  50年来,时传祥的家族也在执著地坚守这种价值观。时家的第二代全在环卫系统工作;时家的第三代、时传祥的孙女时新春也当上了环卫工人,并在2006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他们掏粪为哪般
  去年6月,济南市市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城肥二处上报了5个名额,岗位是粪便清除工,要求高中及以上学历,20至30周岁,身高1.65米以上,裸眼视力1.0以上即可。大学生应聘掏粪工成为那个夏天济南老百姓热议的新闻。
  那次招聘,共有391人报名参加笔试,笔试内容与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内容一样。之后,15人进入面试环节,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山东师范大学前学生会主席、担任过奥运火炬护跑手的黄建勋。不过在面试前夕,他放弃了,决定考研。
  经过层层选拔,5名大学生脱颖而出。张婷年龄最小,只有23岁,最大的已经26岁。除了张婷和孟佳外,另外3名都是男生。
  今年3月2日上午,城肥二处举行了新员工的拜师仪式,这5名大学生分别向自己的师傅献花、行礼。随后,其中一人代表大家向师傅和领导表态:“充分发挥我们大学生有思想、有文化的特点,并将其注入到粪便清除工作中。”他们与单位签下合同,期限五年。
  据悉,城肥二处上一次公开招聘是在1982年,结果报名者寥寥。1982年,这5名大学生都还没有出生。“先生存,后发展。”张婷面对媒体透露出了自己的想法。
  对于大学生当掏粪工,网民的反应十分强烈。半数以上受调查者认为“大学生掏粪,是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悲哀,是中国教育的浪费!”更有网友调侃道:“姐挑的不是粪,是编制。”假如掏粪工不是事业编制,大学生还会如此热衷?
  找工作冲着“编制”而去?
  以前有人指着掏粪工人的背影说,不好好念书,将来就去掏大粪;而现在,考试考不到前5名,连掏大粪的资格都没有……
  在5名大学生成为掏粪工人后,掏粪之于世人的意义不可同日而语。
  3月5日,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全国政协青联委员朱军接受媒体采访时支持大学生掏粪。他认为,大学生从事掏粪工作的意义恰好体现在“可能会改变中国的掏粪现状”。朱军的言论遭到了网友的拍砖,有人反问:中国的掏粪现状是怎么样的?
  在浙师大从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陈老师也看了济南大学生当上掏粪工的新闻。他说:“其实,对于用人单位来讲,招聘大学生背后是对人才的需求。这批大学生招进去后,可能不会长期掏粪,而是从事相对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不过一开始肯定要在基层锻炼一段时间。‘掏粪’这个行业也需要产业升级,也需要有知识的人去提升,我们不能被‘掏粪’两个字掩盖了这个古老行业背后发展的萌动。”
  他认为,大学生做掏粪工不可怕,从长远看,也不会有损大学生的光环。任何对社会有价值的行业,终会受到社会的尊重。可怕的是大学生做了掏粪工以后,用人单位只是用他们装点门面。
  在永康、义乌尝试“私塾”教育的袁鸿林博士则言辞激烈:“这只能说明我们教育的一大失败,如果只能找到淘粪这样的工作,何必上大学,甚至还要争这份工作而不得,简直不可思议!”他觉得,最直接的原因不是就业压力,而是大学生的能力很成问题。“我最近就有这样的体会,招收了3名大学生,最长的试用了一个月,最短的只待了一周。除了基础差、能力弱,他们还缺乏在社会上做事的心理准备。”
  前不久,金华市区一家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很多人慕名前往报名。在宁波工作的杨阳托朋友去询问有没有编制。当得知该单位实行的是“三年一聘”时,他不免有点失望。在这家事业单位工作的朋友劝道:“我们单位早已实行了全员聘用制,有没有事业编制在待遇上没有太大差别,只是在名分上、在心理上让人感觉有点差异。”
  事实上,这次5名大学生当掏粪工人,如果没有“事业编制”这一关键词,也不会将网民的情绪搞得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复杂,有同情、有侧目、有嘲讽、更有哀叹……
  “掏粪工完全可以让给民工去做,用商业运作就可以达成。如果招收个别大学生做管理工作,或许还可以理解。如果大学生完全是冲着事业编制而去,那就反映了我们体制上的问题。”袁鸿林博士说,总而言之,这是体制的错位和教育的错位。
  不过,浙师大陈老师对于追求“编制”持宽容态度。他认为,从社会发展来看,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百年的发展历程,这个过程对每个个体形成了巨大压力。产业发展更替速度很快,导致很多行业从诞生到衰亡的速度也加快了,社会保障又无法及时跟上。在这种压力下,有编制的工作作为“恒星职业”,自然受到青睐。
  “编制”情节一时难以放下
  大学生之所以有深厚的“编制”情节,这与他们从小到大受的职业教育理念有关。
  陈老师说:“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其实并没有接触到很多职业和具体的岗位环境,所以会对自己不熟悉的职业感到恐惧,宁愿选择大家都熟悉的职业。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过,他对此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如果大家就业都冲着“编制”而去,那么,肯定会伤害中国的长远竞争力。
  如何让年轻的求职者走出自我束缚,看到“编制”之外更加广阔的天地,这不是一时能够解决的问题。“其实,一个人换几份工作,对其发展是有好处的。但是在社会保障不完善的情况下,一旦失业,日子会很难过。如果社会保障跟上了,那么,安全感就会随之产生。”陈老师说。
  此外,他认为,应该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的教育,从中学阶段开始,让学生在假期接触社会和各类职业,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和发展前景,这样,当他们就业时,就不会有陌生感。
  本报记者 任文林

http://www.jhnews.com.cn/site1/jhwb/html/2010-03/26/content_1117878.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0-4-8 15:51:35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时代造就的产物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21:58:06 | 只看该作者
在永康、义乌尝试“私塾”教育的袁鸿林博士则言辞激烈:“这只能说明我们教育的一大失败,如果只能找到淘粪这样的工作,何必上大学,甚至还要争这份工作而不得,简直不可思议!”他觉得,最直接的原因不是就业压力,而是大学生的能力很成问题。“我最近就有这样的体会,招收了3名大学生,最长的试用了一个月,最短的只待了一周。除了基础差、能力弱,他们还缺乏在社会上做事的心理准备。”
“掏粪工完全可以让给民工去做,用商业运作就可以达成。如果招收个别大学生做管理工作,或许还可以理解。如果大学生完全是冲着事业编制而去,那就反映了我们体制上的问题。”袁鸿林博士说,总而言之,这是体制的错位和教育的错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1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1:39 , Processed in 0.106500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