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4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川教育导报》现代私塾教育:看上去很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7 20:08: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代私塾教育:看上去很美来源: 四川教育导报   2010-03-30     月末■ 本报记者 刘磊 周扬  
地上一字排开摆放着七八个纸杯,“中间这个杯子代表‘零’,左边第一个杯子就是‘-1’,左边第二个是‘-2’,右边第一个杯子就是‘1’……”袁小逸领着小朋友在纸杯前走来走去,她先站在代表‘-5’的纸杯前,向右跨了两步,问“-5+2等于多少?”“-3!”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前不久,被媒体誉为“全国最小私塾老师”的10岁女孩袁小逸,在其父袁鸿林的带领下来到成都,用“做游戏的方式”现场教幼儿园小朋友做正负数加减法。  
袁小逸的成长模式,以及袁鸿林所倡导的早期教育、私塾教育等话题再次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  
A 现代私塾能否解决传统教育的弊端?  
9岁小学毕业,13岁高中毕业,16岁大学毕业,19岁硕士毕业,21岁博士毕业——在袁鸿林设计的教学计划中,袁小逸的学习成长历程显然异于一般小孩。  
2006年3月,因为每天都哭闹着不肯上学,还经常生病,袁鸿林做出了“幼儿园不适合女儿”的结论,便把5岁的袁小逸领回家中自己教育。  
无独有偶,早在十多年前,“童话大王”郑渊洁就把小学刚毕业的儿子郑亚旗接回了家中培养。  
近几年来,类似这种自己在家教育孩子、或者把孩子送进现代私塾学校的事件,越来越多的进入人们的视野,前段时间因涉嫌违规办学的上海“孟母堂”、成都“现代私塾”事件就是其一。  
记者调查发现,无论是把孩子领回家中培养,还是送进现代私塾,对现行的全日制学校教育模式不满意,是这些家长们做决定的共同理由;传统教育“注重学生考试能力”“压抑孩子的个性”“束缚孩子潜能挖掘”也成为了这些家长们口里经常诟病的话语。  
然而,家庭作坊、现代私塾式的教育模式就真能解决他们口中所说的“传统教育弊端”吗?  
“我并不反对现行传统的教育,只是不想让女儿成为现行教育体制流水线上的一颗‘标准件’”,袁鸿林认为自己个性化超前教育方案可大幅度缩短教育时间而达到培养目标。  
拥有北大硕士、南开博士学位的他给女儿设计的课程表是:每天英语两小时,日语、汉语、小提琴、绘画、各科知识(含算术、讲故事)各半小时,文化娱乐(含看电视、碟片)一个半小时,户外游戏及体育活动3小时。除小提琴外,其余课程均由他亲自讲授。  
而作为专业作家的郑渊洁给孩子编写了一套400万字的“特殊教材”,用童话形式的课本让孩子学习道德、法制、哲学、性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他请来数理化方面的老师教孩子的理科,作文则由他亲自教。  
与这两位相比,上海“孟母堂”及成都现代私塾开出的课表则显得过于单一:语文教材就是四书五经,英语教材是《圣经》和《莎士比亚文集》,孩子们每天的主要功课就是背诵这些中外经典。  
对于袁鸿林、郑渊洁等倡导和实践的私塾教育,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曹子芳认为这作为一种特殊教育模式,追求教育个性化,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应允许探索;但也要防止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在曹教授看来,袁小逸目前所展现出的语言天赋及能力属智力范畴,但儿童教育还应注重人格健全,其中孩子的社会化是关键一步,“通常情况,私塾里培养不了团队精神,合作意识。”  
零点调查公司总裁袁岳接受采访时也说,袁鸿林在家教女儿是一种可敬的教育方式,但毕竟有局限,一个孩子如果只生活在父母周围,她的眼界就会受到限制,会觉得父母就是她的世界,这对孩子以后进入社会不利。  
而对“孟母堂”等读经式的教育,许多教育专家都提出了质疑。上海社会科学研究员王平鲁指出这种仅靠记忆力的背诵方法只适应于智商中等偏上的孩子,“如果一个孩子的记忆能力不强,那么能否适应这种教育模式还是个未知数。”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小微则认为,读经教育对于延续中国文化的血脉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现在社会这么丰富,这么复杂,简单地回到传统是难以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  
B 不是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都适合私塾教育  
来成都办讲座当天,袁鸿林刚走下讲台,就被现场望子成龙的家长团团围住,讨教教子心得;甚至还有个别家长领着孩子从外地赶来,急切地想把孩子送进袁鸿林开办的私塾学习。  
袁小逸、郑亚旗等个案的成功,让很多对孩子教育十分头疼的家长,似乎一下子看到了曙光。然而,这些情绪激昂的家长张罗着要把孩子领回家或者送进私塾学习时,是否慎重考虑过这些问题:孩子愿意离开学校、回到家中或进入私塾学习吗?孩子适合在私塾学习吗?家长又是否做好了在家教育孩子的智力、财力准备?  
采访中,袁鸿林告诉记者,做出给女儿退学的决定时他也仔细进行了掂量,发现主观上女儿经常哭闹不愿意去幼儿园,客观上女儿在学校也没学到什么东西,才得出“女儿不适合幼儿园”的决定。  
此外,他对把孩子送到私塾来的家长也很挑剔。经过统计,袁鸿林发现对他早期教育观念认同者多为高级知识分子,其中不乏博士、硕士,此外,便是教师,还有一些资金雄厚、社会阅历丰富的精英人士。“不是每个小孩、每个家庭都适合私塾教育的。”  
就连郑渊洁对孩子的教育也主张“因材施教”。小女儿郑亚飞出生后,他原本想按照培养儿子的方式在家培养女儿,却没想到女儿主动提出了要上幼儿园的要求,并且进入学校后,她的学习成绩不错,各方面表现也都非常好。  
郑渊洁后来领悟到,儿子聪明好动,不适应学校的教育方式,把他领回家教育,正是使儿子的才能和天性得以尽情发展;而女儿非常喜欢读书,特别喜欢群体生活,在幼儿园得到老师表扬后显得很开心,学校才是适合她的教育模式。  
可见,每个人的性格、禀赋不同,如果用同一种方法去教孩子,势必会扼杀孩子的天性。  
还有教育专家指出,孩子并没有“自我”的意识,家长把孩子从学校带回家里教育,他即便喜欢上学也可能不会反抗。北京上濒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兰海便指出,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是孩子不适合学校教育,还是家长不想让孩子接受学校教育。如果家长的决定过于武断的话,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学校,都是很不公平的。  
C 在法律保障下,提倡多元化的教育方式  

“开办私塾,只是希望给社会提供多一种的教育模式。”袁鸿林接受记者采访时,特别澄清说自己给孩子退学并不是要反对学校教育,而是对学校教育的一些方式并不满意。  
同时他也承认,在当前体制下,私塾教育不可能代替学校教育,但目前可供家长和孩子选择的教育模式太少了,“我提供了一种另外的选择,这本身就是种贡献。”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教师以及社会人士更加关心教育,并积极参与到有关教育话题的探讨中。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过分追求“应试”和“升学”,其暴露出的种种弊端令部分家长深恶痛绝。当类似郑渊洁、袁鸿林等私塾教育倡导者出现后,少数家长,尤其是一些高级知识分子、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长,似乎一下子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以为找到了拯救下一代的良策,并在不知不觉中就站到了学校教育的对立面。  
前不久,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央教科所原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在做客凤凰卫视某节目中,对上海“孟母堂”推广读经的做法提出质疑,他认为重视国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没错,但仅仅让孩子读经却远远不够。现代社会需要的尖端人才,是掌握着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知识的人,而这些仅仅靠背诵“四书五经”是培养不出来的。他进一步指出,让孩子从小重视国学,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可以通过增加全日制学校国学方面的课程来实现,并不一定非得办一个“孟母堂”式读经班来推广。  
而广东教育专家廖土榕则认为:“开展国学教育,提倡多元化的教育培养模式,不是坏事,但一定要依法取得相关资质和许可。”她分析,从其全日制教学、课程固定、张贴宣传榜、聘请教师等特征来看,上海“孟母堂”及成都的现代私塾学校都应定性为办学。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举办学前教育,未获得教育部门或工商部门出具的相关证照,属于违规擅自办学,依法应当取缔。  
1分析  
现代私塾的价值■江苏 若冰  
在今天,中国是不是还存在私塾教育,或者说我们今天的相关法律对私塾教育的存在的宽容度到底有多大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举例说,近年来,媒体曾经报道过一些现代私塾短暂的办学情况,但是这些私塾无一例外都是“见光死”——随着各方的炒作与官方的介入乃至干预,很快便因为涉嫌“违规办学”而销声匿迹。  
如果要我们简单地就公立学校与私塾学校孰优孰劣得出一个结论性的东西来,将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长处与不足:就公立学校来说,统一的课程设置,统一的评价标准,统一的选报模式,与现代社会的工业化生产的要求相一致,便于我们进行规模化的“生产”,提高“生产”的效率。而私塾教育,就过去时代的经验而言,由于办学规模较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相对自由,可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个性特点、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等,进行差异化的教育,有利于培养个性化的人才。不过,鉴于现代私塾在现在的法律规范下,几乎没有它的生存空间,往往有始无终,所以,到底它能够呈现什么样的特点,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眼下很难得出准确的结论。  
然而有一点我们是可能肯定的,那就是在今天的中国,我们的社会对私塾教育有一定的需要。也就是说,假如我们的法律允许的话,私塾是可以赢得属于自己的一方生存空间的。  
如果我们能够允许私塾学校的存在,那么,或许一些学生学习“吃不饱”,仍有余力,而另一些学生则是“吃不下”,异常费力的情况将有可能得到解决。至于各种因素的作用,让我们的中小学不断撤并,向城镇集聚,远离学生的家庭,进而可能给我们学生的心理、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我们的私塾所抵消。  
那么,在今天的条件下,私塾教育是不是能够自成体系,培养出适应社会、也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呢?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因为今天我们已经进入网络时代,可以做到古人所希望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非常发达的传媒——电视、电台、报纸、杂志与网络等等,可以全方位地为我们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可以让私塾与私塾,私塾与公立学校乃至全社会的资源共享。私塾,不再是封闭的,无法或者较少与外界联系与沟通,自说自话的私塾。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哪些知识,让他们掌握什么样的能力,以及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等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解决起来会变得相当轻松、相当简单。与此同时,假如我们希望保持与发展私塾的个性与特色,由于私塾的性质,比起公立学校操作起来更灵活,也更容易做到。  
2追问  
四问现代私塾  
■河南 任保国  
作为一种教育机构,现代私塾如何回答如下问题?  
一是谁可以教、如何教?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师职业也越来越专业化,同时,教育科学对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也越来越显得重要。现代的私塾教师,该有什么样的资格要求呢?现代私塾教学,又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呢?  
二是教什么?古代的私塾教育内容是确定的,现代私塾还能仅传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内容吗?现代教育显然不能不传授现代科学文化知识。随着知识的激增,现代学生学习的知识难度不断下移,知识量不断增加,私塾教育如何应对这一时代要求呢?  
三是谁来学?现代私塾多打着早期教育的口号,招生年幼的儿童。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越是要从直接经验开始。私塾传授的知识,多是间接经验,与教育科学规律并不相符。还有,古代私塾招收的是男孩,现代私塾是否招收女孩呢?如果招收,在私塾就读时的安全又如何保证呢?还有一家私塾创办者,称头形决定智商,招生只招头圆的,头不圆的不要。这种做法,又会有多少人苟同呢?  
四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古代读书追求的是学而优则仕,现代家长追求的是升学,古代私塾显然在升学上不敌现代学校。有些私塾也把升学作为宣传口号,但这样的私塾只能充当一种课外辅导班而已。  
3启示  
现代私塾的有益启示  
■安徽 梁好  
现代私塾教育虽然是非主流教育模式,但是对于我们的教育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与反思,从现代私塾教育之中我们应当反思我们基础教育的不足,吸取其可资借鉴的有益启示。  
现代私塾较好地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满足了个性化教学的需求。现代私塾教育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与实施,因学生数量较少,教师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研究每一个学生,把握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教师对于每个学生的深度关注,让这样的教育模式保障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高效的教育教学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对于我们传统的基础教育而言,一位教师需要面对的却是四五十位甚至更多的学生,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不可能适应每一个学生实际情况,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发展。因而现代私塾教育对于我们素质教育的第一个启示就是减少班级学额,提高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注度,尽可能地实现“以生为本”,满足个性化教育的需求。  
现代私塾较好地实现了教育多元化的倾向,从而培养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每一个学生个性特长是不一样的,而其发展路径也有所不同,学生的多样性注定我们教育的多元化。我们的教育需要为学生量身定制,有所侧重,这就需要教育在内容与培养方向上的多元化,只有做到教育的多元化,才能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然而,我们的基础教育面对成千上万的学生,使用的却是一套课本,进行的却是统一的教育,相较学生的多样性,我们的教育内容与形式显然显得单一与僵化,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不利的。而现代私塾教育却抛弃了统一教材,设立自主课程,促成了多元化的教育内容,迎合了学生成长的需要,从而培养了丰富多彩的学生,这无疑也是我们素质教育需要借鉴与学习的地方。当前,我国的课程体系实行三级管理,校本课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学校应当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着力开发具有发展潜力的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对于多元化教育的渴求,发展学生的个性潜力,促进多元化发展。  
现代私塾较好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让学生远离了频繁考试之痛。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只有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远离频繁考试之痛。接受现代私塾教育的学生是快乐的,是幸福的,他们不会有无休止的作业,也不会担心无休止的考试,这让他们的学习成为一种快乐而愉悦的行为。融评价于课堂中,关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潜在发展,这就是现代私塾教育对于我们教育的又一成功启示。  
4弊端  
现代私塾教育,不利于孩子成长  
■四川 黄其国  
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现代私塾教育的弊端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基础教育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作为受教育的个体,整天孤立于狭小的空间,在封闭的环境中学习,与谁合作?怎么合作?私塾的教师不能代替孩子的学伴!从小没有合作意识的孩子将来出身社会,又怎能与同事合作呢?  
其次,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现代社会,合作、竞争是主流。没有竞争意识,哪能做具有强烈竞争性的工作。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或许没有风险,但不会有超人的业绩。此时此刻,竞争主宰了你的未来。私塾教育的单一性,有什么竞争可言?  
再次,不利于孩子系统学习掌握知识。学校教育发展到今天,有其必然的历史原因。在提高教学效益的前提下,科学系统的传授知识。其中,教材的编写、审定、使用有十分严格的规定,教师或许学校不可擅自作主,随意使用。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也必须按法律法规执行。由此看来,孩子在学校学习,可以系统掌握知识,克服了私塾教育教学的随意性。  
最后,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自然人,要变成社会人,就必须与社会广泛接触、交流,在接触交流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可是,私塾教育的狭小、封闭,限制了孩子的交际范围,更限制孩子如何认识自我。久而久之,心理疾病就会产生,对自己、家庭、社会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更是现代私塾教育的软肋。  
5建议  
现代私塾教育:看上去很美  
■四川 符礼科  
笔者以为,现代私塾教育最大的优点是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家长是孩子的老师或者家长聘任的部分教师,不会让“爱孩子”成为一句空话。大家都知道对于孩子而言,教师的“爱”的重要意义。而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看法或多或少会因成绩受到影响。面对事实,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总分在成绩上有一定的差距。于是,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体验不到成长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悦。尽管在步入社会后,那些所谓“差生”的成就并不一定比不上“优生”。  
现代私塾教育第二大优点是课程设置可以更加灵活而集中。有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一个学期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来学习课文,其他时间就让学生读书和写作,这个班在期末考试时的平均成绩依然很好。也就是说,针对少数孩子的现代私塾教育,完全可以走这条路。比如孟母堂的安排是,“根据读经教育的观念,重组教材,编排数理化课程,礼聘经验丰富的老师授课,7周岁起开设数理课,大约6年,可以完成小学、初中、高中课程。”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用于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  
现代私塾教育第三大优点是更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由于学生没有了过多作业的负担,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其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和才华更易于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其自信心也势必增强、积极性也有利于调动。  
总之,在我国,现代私塾教育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不宜一下子全面铺开,否则可能会让不少的孩子成为教育的“试验品”。可以先在有条件有想法的家庭试点,然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在这方面,更需要国家有关政策的扶持和帮助,更需要的是相关教育专家的指引、分析和论证。另外,我们还可以借鉴新加坡和美国等国的一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合的道路来,作为今后办学体系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更好地为我国培养人才。

http://press.idoican.com.cn/detail/articles/20100330253041/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10-4-8 09:05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5:07 , Processed in 0.224240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